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九年級上冊語文《鄉愁》課文原文及教案

教師文案 閱讀(4.9K)

《鄉愁》是現代詩人余光中於1972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詩中通過“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這幾個時序語貫串全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本站小編準備了九年級上冊語文《鄉愁》課文原文及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九年級上冊語文《鄉愁》課文原文及教案

九年級上冊語文《鄉愁》課文原文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九年級上冊語文《鄉愁》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詩歌,學習詩歌藉助具體意象表現抽象感情的方法。

2、發揮想像和聯想,體會詩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思鄉愛國的深厚情感。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崇高情感

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詩歌,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聯想想像,進入詩歌意境。

一、渲染氣氛

欣賞歌曲騰格爾的《鄉愁》誰來說說聽了這首歌的感受?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着多少遊子的心!多少年來,由於歷史的原因,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着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理解,其鄉愁詩也異彩紛呈。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預習展示

1、我會讀

生朗讀《鄉愁》(生正音評價朗讀優缺點)

2、思考: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余光中說:“一首詩要讀出來,生命纔算完成,朗讀者要像演奏家一樣,把詩歌潛在的生命激發出來,這樣才能吸引人。”)想想應用怎樣的語速、語調來讀?

(思鄉之情)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國暫不能還,作者便滋生了寶馬香車也載不動的鄉愁。

3、請大家帶着濃烈的思鄉之情再讀讀這首詩歌。

4、想進步的更快嗎?老師給大家找一個PK的對象(放錄音)。

5、生挑戰讀。

四、合作探究

1、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鄉愁本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詩中作者用什麼事物來形象表現它的?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2、詩是精當含蓄的藝術,我們不能僅停留在這四項事物上,應該通過這些形象的事物來想像在什麼時間、在哪裏、何人在幹什麼,他又能想到什麼。

示例:一個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但是路途遙遠隔着千山萬水不能回到她的身邊。他只有在昏黃的燈下把這份依戀和思念傾注在信箋間,再小心翼翼地貼上這小小的郵票。望着家的方向,他彷彿看見母親此時也在昏黃的燈光下爲自己織毛衣……

請大家依據自己的理解任選一小節詩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

3、悟感情:作者借這些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郵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墳墓(矮)—生死別  海峽(淺)—家國戀

4、“已恨海峽相阻隔,海峽還被暮雲遮”,鄉愁是余光中不變的情結。余光中爲什麼對大陸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師相機補充: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臺灣,當時僅21歲,再還鄉時已64歲。正如他自己所說:“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余光中60年代就創作了不少鄉愁詩,是臺灣的鄉愁詩人。70年代初創作《鄉愁》,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時,他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20分鐘便寫出了本文。他還說:“20分鐘寫出的是20年的思鄉之情”。

(齊讀全文,體會詩人蘊蓄了20年的思鄉之情)。

五、鞏固拓展

1、“遊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恆的話題,大家還能知道哪些寫鄉愁的詩、詞、曲。

2、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勾起我們的思鄉戀土之情。請以“鄉愁是________________。”仿寫句子

六、師生結合板書小結

七、佈置作業

任選一個角度或物象(如:季節、色彩、情緒、校園)寫一首詩。

板書:

小時候  郵票(小)—母子情

長大後  船票(窄)—夫妻情  家愁

後來啊  墳墓(矮)—生死別  ↓

而現在  海峽(淺)—家國戀  國愁

作品賞析

《鄉愁》是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鄉愁四韻》《羅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風抒發鄉愁的經典之作。

余光中被稱爲“以鄉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的詩人,“鄉愁”是其衆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鄉愁》對一個抽象的、很難作出描繪卻被大量描繪所覆蓋的主題作出了新的詮釋。在意象上,選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生活中常見的物象,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個物象,在鄉愁這一特定情感的維繫之下,反覆詠歎。余光中本人曾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後赴美讀書,坐輪船返臺;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後一句想到祖國大陸這樣“大母親”,於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句。

內容上,按時間順序,從“幼子戀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後的“生死之隔”,再到對祖國大陸的感情,不斷髮展的情感,逐漸上升,凝聚了詩人自幼及老的整個人生歷程中的滄桑體驗。不同階段的鄉愁,凝聚兩端的分別是:我——母親;我——新娘;我(生)——母親(死);我(遊子)——大陸(祖國)。鄉愁的對象,由具體的“鄉”,到抽象的民族的“鄉”,從地域之鄉,到歷史之鄉和文化之鄉。使“鄉愁”逐漸沉澱出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力。

詩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數、句式上基本一致:“……(時間狀語),鄉愁是……(作爲意象的具象化的‘鄉愁’的載體),我在這頭,……(具體的‘鄉愁’的對象)在那頭”。一氣呵成,迴環往復,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嘆,餘音繚繞,歷久彌篤。

詩歌在語言上純淨、清淡,淺白真率而又意味雋永。“小小”、“窄窄”、“矮矮”、“淺淺”等疊音的形容詞,用來修飾中心意象,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

這首詩在藝術風格上,一反詩人早年“現代時期”那種刻意錘字煉句、苦心經營意象和矛盾語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驚人之語,在晦澀中求深奧的特點,轉而追求恬淡、圓融的美學風格。以簡代繁,以淡取勝,也算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