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教育教育調查報告模板5篇

教師文案 閱讀(5.49K)

爲了詳細記錄下調查中的細節,我們需要認真寫調查報告,爲了分析出調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一定要認真寫好調查報告,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教育教育調查報告模板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教育教育調查報告模板5篇

教育教育調查報告篇1

實習時大學教育中最後一個極爲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通過實習,使們在社會實踐中接觸與本專業相關的實際工作,增強自身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我在這兩個月的實習生活中學到很多大學裏學不到的東西,也發現很多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以及教學中還需改進的方法。這次實習對我的教學工作也是一次大檢驗,說短不短的兩個月,我學到很多,也有很多感觸,有很多快樂,有很多不捨,同時內心充滿感激。感謝學校給我這次機會真正體驗和了解到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的辛苦和快樂,感謝各位老師給我那麼多的指導和幫助,學到比大學四年還要多的東西,感謝學生們能包容我這個不成熟的老師,和我說那麼多心裏話,不僅把我當成老師,更把我視爲朋友。

在認真完成實習任務及在實習學校相關教學工作的同時,我也認真的向學校老師、實習同伴及學生學習。重新以一個新的角色—實習教師走入國中課堂,有許多不同的感觸,在聽課的同時,不在僅僅滿足於弄懂老師所講的知識點並學會使用,還要認真觀察老師是如何處理教學的各個各環節的,如何帶動課堂學習氛圍,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傳授學生學習方法,以及教師在每個環節中的設計意圖等等。同時,還要認真觀察學生的反應,反饋情況,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此次實習工作中,教學之餘,我也積極與老師、同學進行溝通,瞭解其學習情況,現對我所瞭解到的問題做出總結。

首先,就學生們如何看待國中英語學習的目的來說,大部分的學生學習目的是明確的,他們認爲學習英語不單是社會需求,而且是個人自我增值的基礎。許多同學學習英語是因爲出於自身喜好,有少部分的學生的學習目的只爲了升學,只有少部分的國中生沒有考慮。其次,就國中生英語學習態度來說,有一半以上那個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較高,一些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少部分的學生則害怕學習,這與他們學習基礎差,學習有畏難情緒,以及厭學的思想有關。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對英語學習興趣較高的學生的比例在近幾年有所降低,越來越多學生不知道學英語學了有什麼用,在生活中完全用不上。而一些學生都把學習不當一回事,常說是父母逼我來上學,學不學無所謂。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再次,就學習需求來說。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認爲學習英語是個人發展的一種需要,有一些學生認爲學英語是社會的要求、是社會的普遍趨勢,一些學生認爲是學校的要求,少部分學生則不清楚學英語是爲了什麼。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將近一半多的學生學習的出發點是具有明顯的時代性,社會需要什麼人才,學生就往哪發展。

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發現這些問題後,我也認真思考了這些認識的成因,發現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對學生的學習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在許多學生心目中,國家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使到學生減輕了升學的心理壓力,特別是對相當一部分中下層生來說,這部分學生從國小起就沒有認真學習,文化科基礎薄弱,解決問題的能力低,在升上中學以後又存在畏難情緒,學習上跟不上,從而得過且過。其次家庭教育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當前,整個社會經濟開始復甦,就業問題慢慢改善,家長特別是一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更希望小孩能儘快學到一技之長,早點出來賺錢,減輕家庭負擔,所以對小孩的要求降低。很多家長對學生的學習要求較低,且大多數側重於紀律方面,而對學生提出考高中、特別是考大學要求的家長越來越少,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形成了一種內家庭鬆外學校緊的矛盾局面。

教育教育調查報告篇2

書籍是人類薪火相傳的獨特載體,它不僅承載民族文化的基因,還是人類自省思維,涵養性情不可替代物。因此,重視閱讀,從書籍中汲取知識和力量,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固有傳統,也應該是高中階段學生的重要學習任務之一。通過課外閱讀,能鞏固和發展課堂教學的成果,更快地完成教學任務,擴展知識、充實精神生活、促進學生個性的面發展,更好地達到教育目標。課外閱讀如此重要,那學生們是否在進行課外閱讀?他們在讀些什麼書?他們是怎樣讀書的?帶着這一連串的問號,讓我們一起進入學生羣裏,尋找那打開疑問之門的鑰匙。

一、問卷調查內容

知識守護生命,知識是一片無窮無盡的大海洋,熱愛知識就是熱愛生命。課堂上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求知慾。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乘通往知識海洋的小船去探求真理。

爲了更好的瞭解學生對課外書籍的閱讀情況,特做以下調查:

1、你對課外知識瞭解多少?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2、你喜歡哪種類型的課外書?

a、教育類 b、小說類 c、政治類 d、文學類 e、其他__________

3、你的課外閱讀頻率是

a、每週超過3次b、每週1~3次c、每半個月1次d、不定期閱讀

4、你每月約看課外書幾本?

a、零本 b、一本 c、二本 d、二本以上

5、你購買書的錢從哪來?

a、爸媽給 b、平時零用錢 c、過年的壓歲錢 d、獎學金 e、別人給的錢

6、每天閱讀課外書和報刊的時間有多少?

a、30分鐘 b、1小時 c、2小時 d、2小時以上 e、無時間閱讀

7、你的課外閱讀形式是

a、網上瀏覽b、報刊雜誌c、書籍

8、老師或家長希望你課外讀哪些書?

a、學習輔導類 b、經典名著 c、科普知識 d、漫畫卡通 e、歷史知識

9、你認爲課外閱讀對自己的幫助:

a、很大 b、一般 c、不大 d、沒有

10、當前你讀課外書的主要目的:

a、備考 b、擴大知識面 c、充實自己 d、興趣

11、你每天花多長時間去讀課本以外的書籍?

a、4小時以上 b、3 –4小時 c、1—2小時 d、1小時以下

12、你有沒有特別喜歡的課外書?

a、有 書名 b、沒有

13、你一般買書會去哪個書店買書?

a、新華書店 b、購書中心 c、中城書店 d、其他

14、假使考試之前書店有兩本書很緊銷,但受條件限制你只能買一本,這兩本書分別是:第一本關注當今熱門現象,你很感興趣,第二本與考試內容有關指導你考一個好成績。在這種情況下,你通常會選擇:

a、第一本 b、第二本

15、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歡哪部作品?

a、《水滸傳》 b、《西遊記》 c、《紅樓夢》 d、《三國演義》

二,統計結果

(本次調查問卷共印100份,收回100份)

針對購買書的錢從哪來這一問題,我們瞭解到許多學生還沒有自己籌錢買書的意識,75%的學生是從父母那裏得到買書的錢。或者說,買書看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師或家長的意願而不是學生自己強烈的願望。學生還沒有產生對知識渴求的慾望,所以我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來閱讀書籍,安排一定的時間來進行課外閱讀,創造一定的場所開展課外閱讀。

針對每天閱讀課外書和報刊的時間有多少,有60%的學生選每天讀課外書報30分鐘,而無時間閱讀的竟佔到20%。這說明學生疲於應付各門功課的規定書籍,無法找到許多屬於自己的閱讀時間,對於語文來說,沒有一定的課外閱讀積累,那麼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從何談起。

針對問題老師或家長希望你課外讀哪些書,學習輔導類佔到了63%,可喜的是名著閱讀佔到了24%,這也大概是因爲考試要考這些名著吧。而其他如科普知識,漫畫卡通,歷史知識等一些對學生成長有莫大關係的書籍所佔比重少得可憐。

三,學生閱讀現狀分析

課外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部分,是課內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隨着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它對提高中學生的語文水平和獲取知識經驗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不管課內閱讀的效率多高,沒有課外閱讀,都不可能獲得十足的成效。著名教育家張志公說:從我自己學習語文的經驗來看,將課內與課外三七開。只有通過有計劃的,大量的閱讀,以及進行多種閱讀方式方法的訓練才能培養起閱讀的熟練技巧,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

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課外閱讀的自主性不強,很大程度上是按老師和家長的要求來讀書,讀書的類目大多是爲了應付目前短暫的目標,沒有固定的遠大的讀書計劃,沒有充裕的閱讀時間。

針對這些情況我對高中生課外閱讀提出如下建議和想法:

1、激發閱讀的興趣,明確課外閱讀的重要意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課外閱讀收到明顯實效,關鍵是喚起並維持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要創設良好閱讀氛圍;充分利用校會、班會、校園櫥窗、黑板報、牆報等形式,宣傳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創設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其次,要尊重學生閱讀自由。只要是有益的東西,都要鼓勵學生讀。比如很多學生對大部頭的經典文學作品不感興趣,而驚異、生動、幽默、情節曲折的作品往往能抓住青少年的心。第三、要積極創設各種有利條件,要給學生閱讀的時間。朱永新說:在學校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與圖書。學校提供一個讀書的空間,一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讀書的空間。這個空間有軟硬之分。軟空間指的是每個教師都應該寬容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硬空間指的是一個學校應該要擁有一個好的圖書館 。

2、制訂課外閱讀計劃,推薦有益讀物。

在課外閱讀的初始階段,學生大都帶有隨意性和消遣性,他們關注的是人物的悲歡離合,欣賞的是情節的離奇曲折,貪得多而嚼不爛。要他們不僅多讀書,而且要讀好書,讀健康的、科學的,深淺適宜的,分量適當的課外讀物。每學期開始,師生們應共同商討、制訂課外閱讀計劃,並規定每生每學期讀兩三本書,平均每天寫一百字左右的讀書筆記,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向學生推薦新近較有影響的作品。

3、辦好圖書館,創設閱讀氛圍。

作爲學校教育教學三大支柱之一的校內圖書館,必須更新思想,轉變觀念,多開闢閱覽室,多安排閱覽時間,多爲學生提供高品位、高質量的圖書,制定課外閱讀計劃,讓每個學生在閱讀的世界裏尋找精彩,有所收穫;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工作,積極向學生宣傳推薦格調高雅、質量上乘、知識容量大、可讀性強的好書、好作品,達到開卷有益;發揮核心書目的導向作用,根據不同學生的閱讀心理、特點與要求,充分準備各類不同的圖書;要優化讀書環境,在閱覽室內張貼名人畫像,名言警句,既美化閱讀環境,又營造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良好氛圍,使學生一走進圖書館就能感受到濃郁的書香氣息,有一種如飢似渴的感覺。只有這樣,學生的思想才能得以淨化,情感才能得以昇華,才能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茁壯成長。

4、採用科學措施,切實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教師要指導學生怎樣查工具書,怎樣做書間評點。介紹一些實用的閱讀法,如自讀一本書的方法,精讀的方法,略讀的方法等。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詞語筆記,即在閱讀中對一些優美的詞語,隨手一記,勤收集勤積累儲存,時間長了,這便是一筆可觀的財富;第二種是摘錄式筆記,即分類記下名言警句、諺語、典故、人物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對社會的認識與剖析等。第三種是心得筆記,包括評論和賞析,凡有所得便隨時記下片斷或成篇均可。

5、重視名著閱讀,提高閱讀品位。

名著以其無與倫比的文學價值與思想價值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尤其是在當今,隨着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考試製度的不斷改革,閱讀名著已成爲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閱讀名著可以幫助學生塑造完整人格。當我們的學生在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時候,一定被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而熱血沸騰;當我們的學生爲葛朗臺的慳吝殘忍而咬牙切齒時,我想他們也已明白了什麼叫慷慨和善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本好的名著恰如一場及時的春雨,澆灌着學生的心靈,讓他們走向成熟。其次,閱讀名著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再者,許多名著蘊含着豐富哲理,教師在藉助名著訓練學生形象思維的同時,也訓練了他們的抽象思維,爲全方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鞏固課外閱讀成果。

學生經過課外閱讀,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收穫。因此,教師要提供舞臺,讓學生面向廣大師生彙報自己的讀書心得、研究成果和情感收穫;讓他們大膽展示自己的學識、自己的風采,這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力。具體活動如下:(1)開展閱讀名著的知識講座;(2)召開讀書彙報會和經驗交流會。讓學生簡明扼要的語言把自己近期的讀物介紹給同學,談談自己的讀書體會,還要複述或背誦精彩的片斷;(3)舉辦讀書筆記展覽評比會,讓同學們認真觀摩以投票的形式選出十佳讀書筆記;(4)利用第二屆文化藝術節的契機舉辦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讀書競賽、作文比賽,展覽優秀作品,營造校園熱烈的閱讀氛圍,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自我發展能力。

四、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課外活動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 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裏航行。我們深信,學生一旦真正進入了自由閱讀的海洋,必將會鍛鍊成乘風破浪的水手,揚帆遠航的船長。

教育教育調查報告篇3

一、調查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gdp的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隨着人均gdp的增長,城鄉收入差距也在急劇加大。20xx年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爲104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爲3255元,兩者的收入比爲3.22:1。隨着我國社會發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問題進一步凸顯,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

黨的xx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則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核心,沒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教育作爲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目標,又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公平目標。

社會的教育在社會流動、社會分化中具有篩選器的功能,又具有穩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視爲實現社會平等zui偉大的工具。按照現階段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該以和諧理念來引領教育發展,通過推進教育的公平、公正,來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通過構建和諧教育,來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只有農村得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農村發展的基礎是搞好農村的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地方事業,擔負着爲地方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基礎教育辦得好壞,直接關係到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然而,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

二、調查對象

此次我調查的對象就是針對農村的基礎教育現狀展開的。基礎教育,就是人們在成長中爲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

基礎教育,作爲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國小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報告的研究範圍主要是有關我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現狀

三、調查目的

1、通過進行實地調查和網上搜集資料,活的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信息

2、分析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並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

3、通過分析具體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現狀的案例,切實掌握農村基礎教育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

4、對本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行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

5、探索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途徑,共同探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

四、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分析

自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出臺以來,特別是《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由於農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失調,所以農村教育狀況並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投入有限,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財政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政緊張,各種經費特別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學校的持續發展難以實現。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在校生佔全國在校生的絕大多數。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合計約1.93億人,按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70%算,農村在校生約1.3億人。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義務教育階段所佔比例過低,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佔總投入的比例始終低於60%,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佔總投入的比重近年還不足30%。而且,在農村義務教育總投人中,政府財政撥款所佔比例也不高。

儘管近年中央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有所增加,但也只達到64.9%。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縣鄉財政與農民負擔課題組20xx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中,鄉鎮一級的負擔竟高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2%。而在國外,中央政府是義務教育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有的國家中央政府投入佔整個基礎教育投入的比重高達80%。

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主要以農民投入爲主。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前,農村義務教育事實上主要由農民承擔。稅費改革後,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來源基本是以鄉鎮財政撥款爲主,輔之以農村教育費附加以及收取學雜費、教育集資等。

鄉級財政在農村義務教育中承擔了全部責任。農民的合理負擔成爲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支柱。農村稅費改革之後,在農民減負的同時,教育也大幅度減收,一些地方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狀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於經費不足,農村中國小的教學設施十分落後,一些中國小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國農村地區危房比例仍然較高,全國國小和國中共有4542.3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約1750萬平方米,因自然災害受損的校舍約200萬平方米,國小和國中校舍危房率分別爲5.6%和3.7%。

雖然20xx年,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新的保障機制,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但在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農村中國小與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水平更低,從而zui終導致農村學生流失。

(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教學水平低,教學質量堪憂

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校的教育質量。調查發現,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不盡如人意。

1、師資力量匱乏,農村師資缺??

由於農村教師待遇低,生活條件差,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嚴重,很多人不願到農村任教。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寧願在家待崗,也不願當鄉村教師。同時,家裏有門路的、教學水平稍高的教師也想辦法擠入城市。再加上這幾年城市學校擴招,一些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也開始從農村招聘教師。隨着進城教師的擇優錄取,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流向了城市。

由於師資的流失,貧困農村的中國小校裏一個教師跨年級、包班上課的現象司空見慣。在農村許多學校,、機、美術等方面的教師嚴重缺乏,無法適應新課改後的需求。另外,造成農村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單向流動,即優秀教師只具有向上的流動性。

如果村裏的老師教得好,則入編進入鎮裏的學校,鎮裏的老師如果教得好,則進入縣城裏的學校。依此類推。這種帶有剛性的評選機制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系統只能得到較差的師資來源。農村師資原本先天不足,無奈又遭流失之痛,農村師資嚴重缺血。

2、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專業化程度偏低

農村中國小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學歷達標與能力達標存在較大落差,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以湖南省爲例,農村國小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佔的比例不到城鎮的20%,國中也只相當於城鎮的一半,如衡陽市農村學校教師第一學歷合格率爲22.7%。

儘管通過大規模的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培訓,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率得到極大提高,但教師素質仍然不能滿足義務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農村一些學校的大部分教師是本鎮(縣)未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一些國中畢業生也當起了教師,很多貧困縣還有一部分教師國小畢業。

另外,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教學方法落後,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他們無法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使得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形成不了梯隊,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師的低素質直接影響、限制了學生素質的提高。

由於教學質量不高,農村一些學校的生源逐漸流失。在一些地區,村國小到中心國小,中心國小到縣城國小,優生不斷流向縣城已成了趨勢。長此以往,學校將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並將隨着這種惡性循環而趨於萎縮。

(三)家庭貧困,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

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由於教育投資少,本應由財政支付的教育經費負擔轉移到農民家庭,義務教育已無義務之實,老百姓需要自己負擔學費。農民一年的收入本來就很少,大部分用來支出子女的學費,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現了教育致貧現象。

農民不堪教育費用的重負,導致其子女失學、輟學。另外,近年就業形勢不太樂觀,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生在大學學的知識在農村派不上用場,使得農村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一些家長認爲,與其讓孩子讀書,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以貼補家用。

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連國小都沒有畢業。貧困人口失去學習機會,也就限制了他們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

五、營勝村基礎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調查我來到了遼寧省丹東市五龍背鎮的一個普通的鄉村-營勝村,調查結果如下

(一)教育現狀

據20xx年數據顯示該村約有人口1500多,學齡兒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國小,六個年級共有教師9名,9名教師中無本科以上學歷者,7名專科學歷,2名國中學歷,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5人。調查發現,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方面,師資力量缺乏教師不配套和跨年級上課現象嚴重,很多教師都是上了這門課再上那門,由於照顧不過來,只能讓一些班級學生自習或做作業。我們還了解到由於農村教師的待遇低,辦公條件差,農村基礎教育崗位難留人,老師調動頻繁。另一方面,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學歷低、職稱低、素質低的三低現象。大部分教師爲民轉公教師,由於他們的年齡偏大,業務素質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營勝國小全貌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由於受政策因素的制約,該村近3年未補充過教師,導致教師嚴重不足和失衡。而鎮上的中心學校和交通條件較好的學校教師普遍超編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同時由於一批學歷低、素質不全面的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再加上民轉公教師,使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年齡結構也不合理。農村課程改革對目前的農村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角色行爲必須實行全方位的轉變。由於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水平、身心狀況差異較大,因此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2、學校管理方面有待改進。一是校長結構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輕的又過於年輕,沒有什麼工作經歷,更談不上有較好的工作經驗。二是部分校長對學校的管理工作較爲片面,只注重學校教學管理,對教學管理以外的,如學校安全管理,學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夠。

3、學校經費困難。實施一費制和兩免一補後,人民羣衆的負擔的確減輕了,但學校的辦公經費受到一定影響,由於政府財力有限,上面的撥款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使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受到一定的影響,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如校舍建設、綠化學校的創建等。

六、關於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對策思考

針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困難,今年我國提出了實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爲保障適齡人口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從政策、物質和資金上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所提供的援助。限於農村的基礎,農村地區難以實現教育的自救,因此,積極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及時實施農村地區的教育救助就成爲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教育經費方面

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同時建立農村教育財政保障機制

緩解基礎教育投入問題的關鍵是解決財政乏力的問題。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承擔責任。建議國家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並嚴格規定農村教育投入的恰當比例。我國許多省在農村稅費改革後,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集資被取消,縣鄉財政收入減少,爲了保證縣鄉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中央應確定一定比例的稅收進行轉移支付,專門用於農村基礎教育。

切實發揮國家公共財政資金在配置農村義務教育資源中的絕對主體作用,構建基礎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承擔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zui終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和保障農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機會的長效機制。

教育教育調查報告篇4

一、測查目的

幼兒教育是爲一個人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做準備的教育,是爲人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的教育,而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有良好的教育素質和創新能力,也就是說教師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及組織方式與策略及教育環境的認識不僅影響幼兒園教育實踐,同時也隱含着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那麼,我園教師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的組織方式與策略和對教育環境的認識水平怎樣?

二、測查的對象、方法、步驟及時間

(一)對象:全園教師。

(二)測查方法:個別測查法。

(三)測查步驟:

1.根據中央教科所幼教室編寫的“對世紀幼兒教師繼續教育叢書《幼兒教育──手冊》”擬定測查的題目;

2.分別以我園教師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方式與策略、教育環境等的認識水平進行個別測查,同時,對我園教師論文情況和參加評好課情況進行統計,爲創新教育研究提供依據。

三、結果分析

2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和25歲以上中青年教師在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百分比分別爲54.6%和46.6%,2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比25歲以上的教師回答問題的正確率高出8%。我們認爲,這一結果說明青年教師雖然年輕,但她們思想領域比中青年教師寬,敢於開拓,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創新意識較強,而年齡較大的教師雖然兢兢業業,但常常以經驗來開展工作,比較保守,因此,在認識上和青年教師存在一定的差距。結果還顯示,我園教師在回答“當幼兒的興趣、關注點與你想要進行的活動發生衝突時,你的做法是什麼?”這題時,正確率達85.5%。說明我園教師通過“適應我國國情,提高幼兒素質”的實驗和近幾年的教育改革,能認識到: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是我們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兒童的人格和基本需要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滿足。

結果提示:爲了使孩子能主動地學習,我們要改變以往以集體教育爲主渠道的教育組織形式,改變以傳授式爲主的教育教學策略,使幼兒能通過自己的探索和體驗來認識事物;教師要因人施教,要給幼兒創造自由選擇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起點、速度和水平學習知識。對教育環境的認識測查顯示,我園教師教育環境的認識不足,答題的正確率只爲57.5%。說明多年來,我們教師雖然也是本着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對幼兒進行教育,也對教育環境進行了創設,但忽視幼兒是環境的主人、忽視幼兒要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才能獲得發展、忽視創設發揮教育作用的環境體系、忽視良好精神環境的創設。百分比統計說明,我園青年教師和中青年教師對環境的認識差異不大,百分比分別爲58%和57.2%。我園教師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方式和策略、教育環境等幾個方面的前測情況比較中,答題的正確率差異不大,經統計檢驗,無顯著差異。青年教師和中青年教師總答題的正確率分別爲55%和52.l%,經統計檢驗,無顯著差異。可見,我園青年教師和中青年教師創新教育研究前測水平總的來說是均衡的。

四、結論

根據以上測查和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我園教師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組織形式和策略、教育環境等的認識較差;

2.青年教師和中青年教師進行創新教育研究前的認識水平總體來說是均衡的。經統計檢驗,天顯著性差異;

3.我園教師文章的發表情況和評好課獲獎情況看出教師的科研水平和教研能力不夠理想,有待提高。

教育教育調查報告篇5

[摘要]

信息技術課作爲一門新興的學科已納入各中國小必修課的範圍之內,而農村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還處在起步階段,與城鎮中國小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與問題。本文首先以舒蘭市第中學爲調查對象,採用訪談、觀察、問卷調查等方式對農村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課堂教學情況及學校的信息技術課教師隊伍與學校的相關設施的配置情況進行調研,對農村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課堂教學環境、學習者的學習背景、學校領導與任課老師對信息技術教育的態度等幾方面進行理論和實例研究,並通過精心觀察所調查學校的現有情況分析出農村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普遍存在的各種典型問題,最後作者就爲解決這些問題列舉了各種可行的措施和對策,並將其進行整理、歸納,做出總結

[關鍵詞]: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引起的原因,對策及措施

[1.研究的背景]

隨着中國小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進程的加快,信息技術逐漸進入中國小,越來越多的農村中國小開設了信息技術必修課,人們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關係的探討也越來越多。共同關注的話題是如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巨大功效爲教學服務、提高教學效率。針對信息技術這門課來說,它是沒有地區差異的,但是不同地區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和利用程度就有所不同了。由於國內農村山區與城市在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較大的差異,所以信息技術在農村教學中的運用就與城市有所不同。本文正是因爲農村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中存在各種問題才以珊瑚鎮中國小爲調查對象,通過進行調查問卷及分析問卷調查情況的形式對比城鎮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的區別,找出農村信息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存在問題的原因,並提出一些能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信息技術教育是一種基礎文化教育,更是人才素質教育,中國小開設的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新興的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的基礎性課程,它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實用性、靈活性,在中國小的素質教育中佔據着重要地位。由於信息技術教育本身發展較快,直接影響着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的方向和內容的穩定性,而農村國小信息教育還處於起步階段,它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着全國信息技術教育的推廣和推進程度。至今有很多專家學者都對農村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過研究,並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和建議。本文通過實踐從課堂教學環境、學習者的學習背景等幾個方面對農村國小信息技術課程課堂教學情況進行調研,期望能夠對一線教師的實踐教學提供幫助,讓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更具有人文性,適應新的形勢下對人才培養的需要。

但不能以單純的計算機教育替代信息技術教育。兩者的區別:簡要說來,信息技術教育與計算機教育的根本區別,或者主要分水嶺就在於如何看待計算機。計算機教育把計算機作爲課程的學習對象來學習,而且是惟一的學習對象;而信息技術課程則把計算機作爲課程的學習工具來學習,而且只是學習的工具之一。

計算機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並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發展的關係,計算機教育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與前提。

信息技術教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是信息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即主動地利用各種信息工具和各類信息資源,有效地對各種信息進行處理;另一方面是技術教育,主要包括對信息的採集、加工、分析、發佈過程中運用到的傳感技術,通信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等,其中計算機技術是信息技術的中心,而計算機常識教育又在信息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國家開設的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中明確規定其任務爲: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爲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爲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當前,計算機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更是其發展的熱點。故計算機教育無疑是目前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絕不能因此就將單純的計算機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等同起來,以前者來替代後者。

具體而言,信息技術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運用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進行各學科的學習;三是瞭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和影響。如此,不僅向學生傳授了信息技術知識,還着重培養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主動學習的精神和批判意識,在應用信息技術中形成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另外,對於不算髮達的國家和地區以及邊遠地區和農村,計算機教育的成本無疑是昂貴的,因此一些國家主張信息技術教育在考慮計算機教育的同時,也應根據現實的能源情況,將其他信息設備,如印刷材料、錄音帶、錄像帶等納入到信息技術教育當中,以便提高信息技術教育的現實性。

如此看來,儘管計算機教育是當前信息技術教育的核心,但絕非全部,應當賦予信息技術教育以廣泛的內涵和外延。國內在開展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時,不僅要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掌握其基礎知識和技能,瞭解其發展及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更應注重通過信息技術教育使學生提高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他們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運用信息技術,並將信息技術作爲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爲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由於種種原因,當前信息技術教育就是計算機教育的思想仍嚴重地影響着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甚至出臺的有些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教材安排的完全是計算機技術的內容。令人欣慰的是,信息技術教育不是單純的計算機教育正在被愈來愈多的人所認識。各省、市和自治區陸續組織編寫的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教材也更多地融人了計算機教育之外的信息技術教育內容。更令人興奮的是,根據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及現實需要,教育部20xx年11月下發的教基[20xx]35號文件——《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將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規定爲培養中國小生的信息素養,並且認爲信息素養應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⑴信息意識:即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工作和生活的問題的意識,這是信息技術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

⑵信息常識:即信息科學技術常識,促使學生閱讀有關的信息文章,參加有關討論,便於瞭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⑶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統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採集、傳輸、加工處理和應用的能力,信息系統的分析與查錯能力,以及對信息系統與信息進行評價的能力等。

⑷信息道德: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使他們能夠遵循信息應用人員的倫理道德規範,不組織和參與非法活動,並知道如何防止計算機病毒和其他計算機犯罪活動。

[2. 農村中國小的信息技術教育現狀調查]

[2.1 調查的內容與目的]

本次調查要對在校老師及學生分別進行,其中調查教師的情況是本文主要調查的部分,調查學校信息技術教育建設的情況以及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及對信息技術的認識情況。對教師主要從以下五大類進行調查:第一類爲學校信息技術環境建設調查;第二類爲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認識調查;第三類爲學校在信息技術應用情況方面的調查;第四類爲對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習慣來調查;第五類爲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情況調查。調查學生則從他們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以及他們對信息技術老師的反應來進行,輔助說明學校的信息技術建設的總情況。

[2.2 問卷的設計]

根據論文的主題:調查分析農村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不僅要調查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的上課情況,還要調查學校有關教師的具體情況和計算機等硬件設施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目前比較熱的話題,不僅信息技術課的老師要會操作計算機,其他科的老師也要會使用,並利用其進行輔助教學。因此,對師生分別設計了一個問卷,見附錄。

[2.3 基本情況數據統計]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象是舒蘭31中學的教師與學生兩大羣體。

本次調查向教師發放調查問卷40份,回收問卷40份,有效問卷40份。調查對象是兩所學校的在職教師,教師問卷調查的內容共分五大類:第一類爲學校信息技術環境建設調查;第二類爲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認識調查;第三類爲學校在信息技術應用情況方面的調查;第四類爲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習慣調查;第五類爲教師參加信息技術培訓的情況。

爲了進一步瞭解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瞭解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態度、習慣和能力等方面現狀,在兩校學生中隨機抽樣調查了40名學生,調查對象分佈在、七、八等兩個年級中,問卷調查的內容涉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應用信息技術的習慣、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認識和態度等。

[2.3.1 教師問卷主要情況分析]

⑴學校信息環境的建設

舒蘭31中學配備了一個學生機房,有50臺電腦,但是這些電腦的配置都比較舊、而且配置較低。在所有老師中除了信息技術老師配有電腦外,其他老師均沒有電腦,只在辦公室配置了一臺電腦。另外學校有一個多媒體教室。學校的信息技術老師比較少,只有2個信息技術老師,而且都不是專業出身。被調查的其他老師中幾乎都參加過進修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培訓。

這些數據顯示,在農村中國小中信息技術環境還是比較薄弱的。

⑵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認識

從教師對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價值觀念調查中可以看出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認可程度,瞭解教師在觀念上存在的距離。調查顯示,教師認爲信息技術能有效處理學科中的問題佔60%,認爲效果一般的佔30%,尚可的佔10%,沒有一位教師認爲是無效的。從本調查中可以反映出現代教師對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總體上是認可和接受的。

⑶學校應用信息技術的總體情況

調查數據顯示,有50%的教師認爲機房有電腦,師生能上機,但無法自由上網。20%的教師認爲不具備良好的運用電腦及上網環境。這說明學校的信息技術應用環境還有待改進。在應用信息技術的整體氛圍方面,55%的教師認爲網絡資源不太充足,資料較少(可能是網上查詢、運用搜索引擎的能力不足)。這說明學校中形成了一定的應用信息技術的氛圍,但氛圍還不夠濃厚,因爲還有70%教師認爲在學校不能自如地運用信息技術,平時也很少談論這方面事情。有10%的教師認爲學校師生在學校上因特網的周平均時數太少。此外,還有80%的教師認爲學校應該建立專題網站,認爲學校還應該提供課件與備課資源庫等信息資源,這也反映出學校要在這方面應該加大建設力度。

⑷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習慣

調查數據顯示,只有5%教師平均每天使用電腦時間在1小時以上,所佔比例並不高。半小時以下的比例爲10%,90%的教師認爲自己沒有時間使用電腦。說明近70%的教師平時不習慣使用電腦,或未將電腦使用與教學工作結合在一起,未把信息技術作爲輔助自己教學工作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師中備課上課資料的主要來源還是教科書和教育資料佔90%,只有10%的教師備課,上課資料來源於互聯網,10%的教師使用網絡教學資源,數據庫備課,把報刊雜誌作爲備課上課的主要來源佔10%。這充分說明信息技術在備課這一環節上尚未很好結合。

在信息化的教育環境中,一種新的基於資源型的學習方式無疑會成爲重要的教學模式之一。在這種模式中,教師需要首先通過計算機和網絡等信息工具獲取相應的信息,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有效的補充和改進,以便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教育信息化要求各學科教師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以及較強的運用信息工具的能力。爲了解中國小教師的信息能力,問卷針對教師對一些常用的軟件、服務的使用、掌握情況進行了調查,具體包括:文字處理軟件、電子表格軟件、演示文稿製作軟件、多媒體課件使用、因特網使用和網絡服務使用。

文字處理軟件掌握情況 電子表格軟件掌握情況

選項百分數(%) 選項百分數(%)

不會50不會70

wps20會一點20

word30excel10

演示文稿製作軟件掌握情況 多媒體課件使用情況

選項百分數(%) 選項百分數(%)

不會50 不會60

使用過25 使用過30

製作過25 製作過10

因特網使用情況 網絡服務使用

選項百分數(%) 選項百分數(%)

從未40 網上鄰居15

不常35 30

經常25 電子郵件25

無50

調查數據表明,一小部分中國小教師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軟件工具(如word、excel)的使用,具備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工具運用技能。網絡上有豐富的教學資源,爲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調查結果顯示,經常使用因特網的教師只佔25%,並且幾乎都是青年教師;對於各種網絡服務的使用情況也不近如人意,就幾個年輕教師使用過網絡服務。這些數據一方面說明了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有待於進一步加強和提高。此外,根據相關性分析,不同年齡的中國小教師在信息技術水平和信息技術教學的水平上有顯著的差異,隨年齡增長呈遞減的趨勢。

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情況

選項百分數(%)

經常用20

偶爾用40

不用40

信息技術作爲工具進入教學過程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工具可以增加教學信息量,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效率。但是在這次調查中發現,教師在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運用不是很理想。從調查數據來看,只有20%的教師經常運用信息技術教學,40%的教師偶爾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師人數佔被調查教師人數的40%。調查發現,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目的更多的是爲了展示,並未從內心深處把信息技術作爲一種資源獲取、加工、利用的有效工具,停留在爲應用信息技術而應用信息技術的層面。

[2.3.2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獲取信息途徑表

選項百分數(%)

查閱圖書20

與同學討論25

上網查資料5

詢問老師40

在問及學生獲取信息的方法時,他們都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閱讀報紙、看電視、課堂、因特網以及與人交流等。由此可見,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比較廣泛,課堂已經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而且因特網成爲學生獲取信息的首選,因此,提醒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一步開拓自己的教學內容,使之不致落伍,儘量加快自己獲取信息的腳步,使學生真正受益。

計算機,它能幹什麼?上網聊天、玩遊戲、查信息、辦公打字與表格、網頁製作和動畫、收集圖片和書籍,下載……等等很多用途。那麼中學生認爲計算機能用來幹什麼呢,是否用來學習呢?分析調查數據:20%的人認爲是用來學習計算機有關的知識,30%的人認爲回在將來工作上使用到,25%的人認爲會在今後學習其他知識時使用到,25%的人認爲用來娛樂、看電影、聊天、看新聞。從數據上看,中學生還是能認識到計算機的正確用途的。

有65%的人認爲信息技術課有利於其他課程的學習,在信息化的教育環境中,一種新的基於資源型的學習方式無疑會成爲重要的教學模式之一。在這種模式中,教師需要首先通過計算機和網絡等信息工具獲取相應的信息,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有效的補充和改進,以便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有利的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樣就更有利於促進其他課程的學習了。

[2.4 調查結果分析]

隨着信息技術的廣泛傳播,信息技術教育也納入了學校的教育範疇,許多的學校都配備了微機爲廣大學生的學習服務,這是一件功不可沒的好事、實事。然而根據對舒蘭31中學的調查,學校還存在一些問題。

2.4.1 資金短缺基礎設施比較薄弱

資金是困擾農村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一個大問題,經濟條件差的地方,無法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能夠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地方,絕大多數存在着計算機數量多、配置水平低、教學資源匱乏,難以保證學生上機時間等問題。資金的匱乏導致必需的硬件設備跟不上,造成信息技術課程難以開設的瓶頸。資金不足,猶如一個瓶頸,使信息技術教育中一些必需的設備無法提供,從而導致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相當的抽象。而信息技術教育本身就是實踐性和理論性相結合的,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鞏固理論,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資金不足,就相當於教學設備不齊全,在基本的教學條件不能滿足的條件下,何以提高農村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的效果呢?

要在農村中國小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設備。我國農村經濟落後,學校資金困難,信息化環境建設步伐很慢。雖然大多數學校領導都已認識到建校園網、更新升級的重要性,然而計算機房的日常維護費和電費,使有限經費更加緊缺,致使學校的計算機無法及時修理和更新。可以說資金是困擾農村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一個大問題。 但今年省裏已興建遠程教育資源網絡。

2.4.2 人們對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雖然國家已經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的影響卻根深蒂固,不論是學校領導、教師、學生還是家長,對一門課的重視程度往往取決於它在會考、大學聯考當中所佔的比重,對於信息技術這門基本沒有列入考試範圍的科目,誰都不願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時間。所以,多數學校將信息技術教育等同於計算機教學,將信息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只停留在教會學生如何操作計算機上。

[1].教師不關心。很多教師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不願也不想去改變,信息技術教育理論匱乏,信息素養不高對現代教育意識和現代教育觀念缺乏瞭解難以發揮出教師的引導作用。他們大多數認爲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教學的工具,不使用信息技術照樣能把課上好。這使信息技術課程流於形式,成爲上公開課、示範課的教學工具,成了應付檢查的手段,而沒有從學生自身發展的角度去利用,更沒有放在大的教學環境中思考。

[2].學生不認真。很多學生認爲學習信息技術教育就是學會計算機操作。上課不認真聽課,作業不認真完成等現象時有發生,他們認爲不會考或大學聯考就無所謂,把信息技術課堂當作是玩的好地方。

[2.4.3 缺乏優秀的師資隊伍]

農村中國小掌握信息技術教育理論的專業人才鳳毛麟角,多數教師自身專業水平不高,對現代教育意識與現代教育觀念缺乏瞭解,難以發揮其引導作用。目前,在農村中國小計算機教育專業的教師比較少,而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教師的進修機會不多,所以導致許多教師具有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教學水平滯後,難以適應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同時,絕大部分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地位低、待遇低、工作重,很多學校還把信息技術教師列入後勤或教輔人員之中,身兼數職。另外,信息技術教師出成果的機會少、晉職評模機會少,而且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缺乏一套激勵機制,導致大部分教師無積極性、沒有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去。

從觀念認識角度來看,很多教師還缺乏現代教育觀念和教育信息化的意識,將信息素質簡單地等同於計算機技術,只停留在教會學生如何操作計算機上,未能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由於教育自身的慣性極大,教師習慣於傳統的教育方式。特別是應試思維的長期束縛,使很多教師接觸的信息仍只是應試資料,使用的信息傳遞方式主要是傳統的單向傳遞。雖然這種方式在今天的時代和今天的教育對象面前已越來越力不從心,甚至阻礙着教育發展,但一些教師卻沒有從自身的觀念和行爲更新方面去找出路。從技術能力方面來看,教師的信息技能普遍不高,而且不同鄉鎮、不同學校的教師間存在着極大的差異。

[2.4.4 對信息技術教育認識不夠明確]

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農民收入仍然偏低。有些學校領導人缺乏現代教育意識,農村教育基本上還徘徊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許多學校領導還是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中大學聯考的升學率作爲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唯一標準,不重視信息技術教育的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阻礙了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也影響着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和體系結構。

目前大多數中國小教師認爲信息技術就是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計算機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在許多教師眼裏,只要運用了信息技術就一定能提高教學效果,這種觀念誇大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運用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學效果,但前提條件必須是科學的運用信息技術,如果運用不當,效果不但不會提升,反而可能下降。例如:在一節國小數學課上,教師將釐米畫在了電腦上,並通過投影投到屏幕,這樣釐米尺寸遠遠大於實際尺寸,這對教學效果有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就這個問題而言,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就不一定比常規教學手段先進,要視教學內容、教師特點、教學目標而定,在某些方面,運用黑板+粉筆的手段可能更有效,就教學手段而言,只有是否適用的問題,沒有最好的問題,當然,信息技術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教學中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廣泛。

[2.4.5 學校的資源利用率低]

隨着信息技術課的普及,多數學校有了微機室配備了微機,供學生上課使用。但是由於資金、技術人員等因素,學校購買的微機質量良莠不齊,許多的微機根本無法正常使用,更有的學校的微機成爲一種擺設,或者成爲門面。領導來檢查就誇誇其談。究其原因,首先農村學校資金少,無法購置好的設備,或商家以次充好,矇混過關,其次學校沒有專門的人員保養維修。也就造成微機閒置,資源浪費。

[3.問題存在的原因及對應的解決方法]

[3.1 問題存在的原因]

⑴資源短缺、資金不足是制約其發展的最大瓶頸。

⑵學校領導不夠重視信息技術教育環境的建設,同時對信息技術教育缺乏一個很好的認識。

⑶缺乏專業的信息技術老師,缺乏會計算機維修的老師。

⑷在校的大部分老師缺乏應有的信息素養,不知道如何使用計算機,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而只是偶爾利用計算機給同學們展示一些作品之類的東西而已。

⑸由於信息技術課不參加會考及大學聯考,學生自己也不認真學,即使有興趣也不會花時間去認真學,究其原因還是受教育體制的影響。

[3.2 解決方法與對策]

[3.2.1 具體措施]

農村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面臨着諸多挑戰,只有在瞭解其現狀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決,才能推動農村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進程。

⑴ 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技術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物質基礎保證,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必須調動政府、教育內部、社會等多方面力量,可採取引資修建、借雞下蛋等辦法,保證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

⑵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謀劃適合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思路

通過組織領導及相關人員學習、參觀,使他們充分認識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需要,信息素養應成爲人們的一種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是適應信息化社會教育方式根本轉變的需要;中國小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是國家提出的一項事關全局的戰略任務,農村中國小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具體措施。應爲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便利的條件,爲學科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激勵政策。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和應用文化氛圍。學校領導應制定一些有利於教師和學生信息素養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評價機制。

⑶ 領導要重視

領導的信息意識要先到位,只有領導的觀念、意識到位了,才能對本地區,本學校的信息技術軟硬件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做出決策和實施規劃,工作纔會深入和落實。因此,領導應帶頭用現代教育理論武裝頭腦,在教學管理和評價活動中率先走在信息化的前列。

⑷ 建立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對貧困地區信息技術教育的扶持機制

由各級政府規定扶持對象、扶持時間,在資金、設備、技術、師資等方面進行扶持以減輕貧困農村地區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壓力。

⑸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師資培訓就成爲教育信息化當務之急。

數量足夠,素質較高,適應教育信息化的師資隊伍是推進農村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在採取激勵政策,吸納具有高水平計算機知識的專業人員到農村學校去的同時,必須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發揮縣教師進修學校培訓師資的優勢,培養信息技術教育專職教師。並對在職中國小教師定期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提高他們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適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教師培訓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轉變教師觀念,要使廣大教師感到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認識到這是關係到下一代能否適應21世紀需要的大問題,從而能自覺地改變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教學模式,積極、自覺地去學習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而且要把教師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能力和水平作爲教師職務聘任、職稱評審和評先進教師、年度考覈的必備條件。在農村中國小,每個教師都擔負繁重的教學任務,因此在信息技術教育的培訓上要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除每學期安排少部分老師參加系統培訓外,對大多數老師要結合學校實際需要,利用寒暑假、節假日、晚上等時間,有針對性的進行進修培訓。另可採取首先由各地區的骨幹教師參加較高級別的培訓,其次是各地方參加過培訓的骨幹教師對各學校的一部分教師進行培訓,最後由這些教師對全校教師開展校本培訓,這種層層推進的培訓方式不僅節省了培訓經費,而且有利於培訓工作的開展。

由於教師的年齡、文化層次都大不相同,教師的培訓一定要做到分類分層次,對一般老師要求掌握計算機的入門知識和基本應用技能,如windows、word,powerpoint、excel、網絡瀏覽器,視頻展示臺、集中控制檯的使用等。對中青年骨幹教師,應掌握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理論,教學軟件的設計製作與評價知識,如authorware、photoshop、多媒課件的製作等。

⑹ 加強教育科研,促進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術作爲一種工具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必須充分發揮中國小信息技術教師的作用,構建教研網絡,要廣泛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教研活動,引導信息技術課教師從教育觀念、學習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技術和教育資源五個方面探討如何進行整合。

⑺ 加強教育資源建設,實現信息共享

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是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性工作。要建立縣域信息技術教育中心,爲縣域範圍內各學校提供信息資源的基礎上,鼓勵各校進行校園網建設,不具備上網條件的少數中國小可通過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配備並定期更換教育教學資源來解決教育資源共享問題。還要加強縣域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庫建設,要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實際,製作符合農村學生認識特點、具有鄉土特色的教學軟件,通過資源庫進行交流,可省時、省力,避免重複建設,實現共享,使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強。

⑻ 從實際出發,合理配置信息技術教學設施。

信息技術教育設施的建設技術含量高,投資巨大,對大多數欠發達地區的學校而言,資金仍將是制約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瓶頸。因此在信息技術教育設施建設上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切不可好高騖遠,盲目攀比。這些年,許多學校花巨資建成的計算機房,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應;舉債投入又使學校經濟處於困難狀態,因此農村中國小建計算機房、建多媒體教室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符合夠用即可的原則,不然,無情的摩爾定律將使你的投資很快貶值。

信息技術教育是以計算機爲核心的,因此,計算機房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但是,一旦信息技術列入必修課,以每週兩課時計,一個24個班級的學校,至少要有兩個五十臺配置的計算機房,這僅僅是最低要求,若網絡教育正式全面鋪開,讓每個學生每天都有上網的機會,那麼,學校就得有更多的計算機房,需要投入很多的資金,顯然,巨大的投入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中國小來說是不現實的。因此對農村中國小來說,最切合實際的、最經濟的就是高低搭配、新舊結合。具體做法是這樣:不是全部按標準配置,而是本着夠用即可的原則,用廉價的二手電腦組成低配置。由於電腦的更新換代快,二手電腦的實際應用時間並不長,質量應該是有保證。而用於上網、一般的計算機教學所要求的計算機配置是不高的,二手的低配置也是足夠的了,而費用則不到標準配置的三分之一,七八萬就可建一個50臺的計算機房。事實證明,經費困難的農村中國小用二手電腦進行信息技術教育是一個好辦法。如果經費許可,再按高標準配置一個計算機房,供學好基礎的學生進一步學習使用,這樣就形成一個高低搭配的計算機房。

[3.2.2 建議]

目前,大多數的農村中國小在信息技術建設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資金和師資的問題。對於資金,單從學校一方來籌集是比較困難的,也難以實現。可以採取多渠道來籌集資金,尤其是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薄弱,要儘量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同時也可以動員學生及家長捐一點錢來支持學校信息技術建設。但是有錢了也不能隨便配置設施,不能跟其他學校進行攀比,而要根據學校的情況,合理的配置信息技術教學設施,既不能配置價格很便宜而設備非常陳舊配置非常低的設備,也不要配置目前幾種比較新的產品,因爲這些產品的價格比較高,會大大地提高設備的投入,而用於教學是沒必要有非常高的配置的。可採取高低新舊配置相結合的方式,主要設備如:cpu、主板可配置新的,而主機箱、顯示器可採用二手的配置,這樣每臺電腦都可以省下很大一部分錢,可以配置更多的電腦。而師資最大的問題就是農村中國小中很多教師缺乏應有的信息技術素養。目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比較熱的一個話題,這要求不僅是信息技術老師要懂計算機,其他任課老師也必須會使用計算機來教學,從而給其他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在校老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對其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可採取首先由各地區的骨幹教師參加較高級別的培訓,其次是各地方參加過培訓的骨幹教師對各學校的一部分教師進行培訓,最後由這些教師對全校教師開展校本培訓,這種層層推進的培訓方式不僅節省了培訓經費,而且有利於培訓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