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國小生行爲習慣養成思考

教師文案 閱讀(8.54K)

  國小生行爲習慣養成思考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也就是說,從小養成怎樣的習慣,成人後就會形成怎樣的品性。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範文,僅供參考。

國小生行爲習慣養成思考

 

國小生行爲習慣養成思考一

葉聖陶先生也曾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一個人自幼就應該通過教育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爲習慣,良好的行爲習慣對人的一生都具有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將伴隨我們的學習、生活、做人、處世,它以一種無形的方式干預着我們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從而主宰我們的人生。然而,一個人的好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後天成長中慢慢養成的。如何才能培養國小生良好的行爲習慣,需要教師從細節入手,潛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一、改變固有環境,培養良好習慣

一個孩子性格與思想情感的形成往往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農村國小,孩子所處環境的特殊性致使孩子在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上受到很大的侷限性,主要表現在:

大環境的特殊性。農村地區相對來講,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與人之間交流較少,是一個不利於孩子好動和發展好奇心的環境,容易致使孩子性格孤僻;2.家庭環境的特殊性。由於當前農村家庭青壯年父母外出務工,孩子大多留守與老人生活,成爲留守兒童,孩子缺少與父母的情感交流,缺少文化知識的教育,致使影響孩子性格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處於一個自我形成與發展的狀態,無法得到很好的引導。因此,教師要營造環境,製造氛圍,儘可能地彌補孩子在這種大環境下的教育缺失,給予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幫助、心靈上的慰藉。教師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追求上進,希望獲得別人特別是老師的認可與讚揚的孩子,他們不想犯錯更不想與老師作對,他們之所以犯錯是因爲他們已有的固化習慣所致。因此,作爲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減少一些情緒化的語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這樣既有利於對學生的教育,又有利於教師的心理健康。當教師在面對學生壞習慣時,首先表現出的不能是憤怒與暴力,而應用理解、用愛心讓其改掉,這樣問題也就簡單化,處理起來也就更順暢了。因此,用平和的心態,正確的面對學生的不良習慣是關鍵。

二、建設良好班級,營造學習環境

“昔孟母,擇鄰處”,說明早在古代我們的祖輩就十分注重學習環境對行爲習慣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班集體的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的良好行爲習慣與優良班風的形成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繫,一個個具有良好行爲習慣的學生就會組成一個優秀的班集體,一個班級具有了良好的班風,其中個別行爲習慣差的學生由於從衆心理的作用自然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如果一個班風氣不正,習慣好的學生也會在從衆心理的影響下向壞的方面發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就必須注重班集體的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和有效的方法。教師在建設班風班貌時,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打好基礎,爲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條件。

三、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良好的習慣將影響人的一生,生活習慣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生活質量的高低,有時也可能成爲別人判斷一個人品質優劣的標準。教師要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作爲教育的着力點來抓。大量事實證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爲習慣的人,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爲一種自然的反應。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學生說話不注意,出口成“髒”;行爲習慣不好,到處亂扔;和同學說話方式不注意,發生糾紛,甚至大打出手等現象。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積極開展各類有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活動。如:開展“尋找活雷鋒”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向身邊的好榜樣學習的習慣;堅持做“今天我真棒”小結活動,培養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做好事,幫助他人的好習慣;每週要求學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返校後同學間相互交流,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勞動,在勞動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以身作則,用榜樣力量培養習慣

有人說:“優良的示範是最好的說服。”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的行爲都是從模仿開始的。一個具有良好習慣的教師才能帶出一批有良好習慣的學生,想培養什麼樣的學生就要做什麼樣的老師。比如,培養學生喜歡閱讀,首先教師應發揮示範作用,要用師者的行爲營造一種讀書的氛圍。學生經常看到教師專心致志、興趣盎然地讀書,自然會被教師的行爲所感染。在課堂裏,我們可以把書中精彩的片斷聲情並茂地讀給學生,使其有身臨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裏會瀰漫着濃濃的讀書氛圍。在教學中,爲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可以給學生安排合理的讀書時間,並在教室裏設圖書角、閱讀天地等,爲孩子們課內外閱讀提供方便,圖書角的書可以發動學生捐贈,定期進行更換。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潛移默化影響學生,良好的習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形成了。

總之,學生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要從小培養,從點滴處培養。教師不應追求分數、工作繁忙而忽略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髮展,作爲教育工作者需要放下分數的壓力,更多地去關注孩子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培養積極、樂觀、健康的人才,讓每一個孩子在校園裏昂首闊步。爲他們展開梨花盛開的前路,採摘碩果的未來還會遙遠嗎?

國小生行爲習慣養成思考二

行爲習慣養成教育是讓學生學會做人的基礎道德教育。《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國小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對中國小生,特別是國小生,更多的是養成教育。永定縣實驗國小秉着“爲學生的一生髮展奠定基礎,讓每一位學生都健康快樂成長”的辦學宗旨,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謀求學校可持續發展,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着力倡導“求實 創新”的校風,基本構建了“習慣入手,以人爲本,探究創新,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的育人構架。堅持德育爲首,以學生基礎道德教育和行爲習慣養成爲突破口,以創建文明學校爲載體,嚴管理、促發展、創特色,把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培養成時代新人。

一、養好習慣,終身受益

良好習慣對於人的發展究竟有何意義?著名的“木桶理論”認爲: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木板,而不取決於最長的木板。對於人的發展同樣如此,人的失敗往往由於自己的某種缺陷所致,這一缺陷往往就是習慣。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遨遊了108分鐘,成爲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他在20多名宇航員中,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偶然事件。原來,在確定人選前一個星期,主設計師羅廖夫發現,在進入飛船前,只有加加林一個人脫下鞋子,只穿襪子進入座艙。就是這個細節贏得了主設計師的認可,這個青年如此懂得規矩,又如此珍愛他爲之傾注心血的飛船,於是決定讓加加林執行人類首次太空飛行的神聖使命。這是一個深有啓示意義的例子,大量事實證明,習慣常常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成敗,也可能導致事業的成敗。教育的責任就在於爲我們的國小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二、培養習慣,夯實人格

習慣是“在長時期裏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爲、傾向或社會風尚”。我們認爲: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培養習慣靠的是教育。多年來,永定縣實驗國小着力培養着學生極具時代特性的幾種習慣:

1. 說了就要做的習慣。誠實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礎。在生活學習中表現爲:作業及時完成、信守自己的諾言、今天的事今天做。

2. 學會傾聽的習慣。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文明習慣之一,也是吸納一切智慧的必要態度。因此,從國小會用心傾聽各種聲音,而不去粗魯地打斷別人或隨意插嘴,是現代兒童應有的良好素養。在學習中表現爲注意聽老師講課、傾聽同學的發言、聽從大人善意的教導。

3. 按規則行動的習慣。按規則辦事是人們學會共處的基本準則。如果每個人只從自身利益出發,不遵守公共規則,不考慮他人的意願,這世界必定永無寧日,也必定危及每個人的利益。在生活學習中表現爲:遵守《國小生守則》《國小生行爲規範》和學校、班級的有公約和紀律。

4. 牢記自己責任的習慣。是否具有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是不是現代人的主要標誌之一,也是衡量兒童社會化水平的關鍵指標之一。一代代人的責任心狀況,將對人類的生存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主要表現爲:講誠信、守承諾。

5. 節約、不浪費的習慣。節約從每一分錢、每一滴水開始,它的實質是節約資源,並從中體驗人類的高尚情感與博大智慧。主要表現爲:樹立節約爲榮、浪費爲恥的理念,時時注意節約、不浪費。

6. 鍛鍊身體的習慣。健康第一是人生永恆的追求,也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這一習慣主要表現爲: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把身體鍛鍊好。

7. 學會感恩,感謝別人幫助的習慣。對於來自他人的幫助都應心存感激,對於一切妨礙他人的行爲都應心存愧疚,使自己處於健康、積極、主動的生活狀態。主要表現爲:懂得我們已得到太多的關愛,別人關心你必須心存感激,學會感恩。

8. 做事有計劃的習慣。做大事要從做小事開始。做事有計劃是良好邏輯素養的表現,主要表現爲:凡事考慮周全、心中有數,不亂方寸。

9. 衛生過好每一天的習慣。如何過好每一天是兒童平凡生活中的大事。而從清潔做起,是培養孩子神聖感的良好措施。主要表現是:只求乾淨,不求奢華,講究衛生。

上述幾個良好習慣是新時期富有最新意義、最具人性化並能讓孩子們最拿得起、學得會的習慣要求。我們的學生如果能具備這些良好的習慣,將成爲真正意義上的時代小公民。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學生的人格素質如何,直接關係着國家的前途和社會的發展。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我們作爲教育者應比其他社會成員對學生習慣養成的問題有更清醒的認識。培養學生優良品德的途徑很多,我們的實踐只是“海中一滴”。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方法來指導學校的德育工作,讓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發展,使重視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行爲習慣成爲學校德育工作的一條“鐵律”。

國小生行爲習慣養成思考三

隨着教育體制的改革,如今人們更加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國小教師在進行科學文化知識教學的同時,更加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實際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品德行爲、審美能力、身體素質等各方面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是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目標。本文分析了國小生行爲習慣養成教育中的問題,研究了實踐方法和措施,希望可以給國小教師提供參考和幫助。

國小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也缺乏一定的辨識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國小生的生活環境不同,每個學生都有其自己的特性和特點,國小教師要詳細分析學生的習慣問題,對學生進行行爲習慣養成教育,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1、國小生行爲習慣中的問題

1.1惰性心理的問題

國小生具有惰性心理,這是如今很多學生存在的問題,現在的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其過分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導致學生具有很強的惰性心理。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都習慣別人幫助,懶於自己動手,這樣的心理使學生不能很好的鍛鍊身體、不勤于思考,對學生的成長和教育有很大影響[1]。

1.2對待困難挫折的問題

現在的國小生習慣了舒適的生活,有逃避困難的心理和行爲習慣。老師安排和佈置的任務有難度時,學生會有畏懼心理,比如“太難了”,“完成不了”或者是“失敗了怎麼辦?”“老師會批評我嗎?”“同學們會笑話我嗎?”等等想法,也會用這些語言應對老師,拖延工作完成的時間。學生沒有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不能正確面對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反對,這樣會影響學生的行爲習慣養成。

1.3約束力問題

國小階段的學生缺乏自制力,沒有很好的約束力,對自己行爲約束力差,經常會有不遵守上課紀律、頂撞老師、打架、不團結同學等現象發生。這也和老師過分重視課本知識教育,忽視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爲習慣養成教育有關。

2、國小行爲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措施和策略

2.1 引導學生規劃學習和生活,改變懶惰行爲

國小的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生活和學xxx行良好的規劃和計劃,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現在的學生具有惰性心理,不積極參加學習和生活活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生活和學習計劃,比如“起牀時間、吃飯時間、上學時間”“早上做什麼?中午做什麼?晚上做什麼?”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計劃張貼到臥室和課桌上,學生可以隨時提醒和監督自己的行爲,堅持不懈,逐步改變惰性,形成自己的良好行爲習慣。

2.2對學生進行生本教育,提高學生獨立能力

因爲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在學習上有問題習慣去尋求老師幫助,自己不思考不想辦法。因此,老師一定要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敢於面對困難、積極獨立思考的習慣[2]。比如,學習“交通與生活”時,老師引導學生探究交通工具,鍛鍊學生自主學習。老師引導學生探尋交通工具的發展“古代人們具有什麼樣的交通工具,五六十年代有哪些交通工具,現在的交通工具要哪些?”老師組織學生調查研究。爲打消學生的畏懼心理,引導學生向家長和長輩請教,也可以查閱書籍或網上調查,學生獲得結果,老師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2.3培養學生的利他思想

現在的國小生普遍存在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後果和他人的感受,針對這樣的現象,國小的思想品德教師要改變學生的這種思想,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爲習慣。比如,學習《國小品德與社會》的“關心你,愛護他”的單元時,老師針對學生自私心理和自我思想對學生進行行爲習慣養成教育,開展相應的活動或遊戲,逐步實施教育活動。比如組織“我模仿”的遊戲,老師讓學生用黑布矇住眼睛,在操場上走,很多學生都不能從南面做到北面,老師用這個活動體會盲人的生活,讓學生尊重盲人,不再歧視他們。老師也可以組織學生模仿殘疾人,比如綁住一個腳,不能靈活活動,讓學生堅持走路,讓學生綁住一隻手,讓其作一些日常活動,學生開始還很開心,可是時間長了就會很累,很不方便,讓學生體會這些人的不易,引導學生尊重這些人,更不能嘲笑他們。也要培養學生學會理解他人的思想,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事情,比如,在自己家陽臺澆花、嗮被子時,要考慮水會不會滴落到樓下,同時更要想,我家樓上的水滴落下來,我會怎麼想?應用這些例子引導學生換位思考,要養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利他思想,提高學生的行爲習慣和思想品德。

綜上所述,國小生行爲習慣養成教育是要有效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爲習慣和思想品質,要在生活學習的實踐中長期培養和教育,經過長期的鍛鍊形成學生的良好行爲習慣。要想讓學生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從小培養學生,教育學生,讓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現在實施素質教育,對學生進行行爲習慣養成教育有利於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