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恐龍來了教學反思5篇

教師文案 閱讀(3.3W)

作爲一名教師,小夥伴們務必要經常性地撰寫教學反思,我們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一定要將自己的教學問題表達出來,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恐龍來了教學反思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恐龍來了教學反思5篇

恐龍來了教學反思篇1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四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說明文,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啓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重點,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由話題導入課文,激發學生探索恐龍演化的興趣

在教學時,我首先與學生進行談話交流,問他們喜歡看恐龍的動畫片或書冊嗎。大多數同學說喜歡,然後導入課題,有的科學家說天上的鳥兒是恐龍演變過來的,你們覺得神奇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恐龍是怎樣演化爲鳥兒的。

(二)質疑課題,學生自主探究

我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質疑,讓學生儘可能多地提出問題,如:恐龍是怎樣飛向藍天的?恐龍是怎麼會飛的?怎麼變成鳥兒的?是所有恐龍都飛向藍天了嗎?並一一羅列在黑板上,並讓學生根據黑板上的問題自主探究課文找出答案,找到一個問題答案加2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們在小組內充分討論,並明確答案。隨着學生不斷地找到答案,本課的重點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學生就能體會得非常深刻了。在小組彙報中,學生的思維火花得到碰撞,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果非常好。

二、成功之處

這節課我覺得成功的地方有兩個:

(一)話題導入,說到了學生的心裏,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生自主提問題,自主探究答案,在不斷地探究中掌握了課文的重點內容,學生深刻地理解了恐龍的演變過程。

三、不足之處

(一)沒有專門把生字詞進行講解,對程度不好的學生來說學習有點兒難度。

(二)問題的次序混亂,雖然問題都涉及了,但是順序性不強,學生的思路不那麼清晰,應該把問題編排得有條理性。

(三)對課文中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的體會不到位。

四、改進措施

下次再上這節課,我會用圖片導入的形式進入課題,這樣會更有立體感,學生會更快地進入課文的學習。本課的教學重點,我依然會用質疑解疑的形式進行,但在問題的次序上有所排列,讓學生條理清晰地掌握文章內容。另外,在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上要多下功夫,我也會讓學生在文章的閱讀中找到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的句子,並引導學生明白這樣寫的好處,讓學生感受說明文語言的魅力。

恐龍來了教學反思篇2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

這篇文章爲典型的科普說明文,很顯然,象這樣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的宗旨,遊離於語文教育目標之外,上成科學課或者其他課。因此,我在教學中必須注重教學的情趣性和整體性,即使是科普文章,也要教得有情有趣。在教枯燥的科普文章時也應該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和趣味因子,讓學生始終享受到學習科普文章的樂趣。

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採取了“質疑課題”的方法,根據課題孩子們提出了許多問題,如:恐龍怎麼可能飛向藍天、恐龍是怎樣飛向藍天的……極大地激發出了孩子們閱讀課文,尋求答案的興趣。

另外,教學中我注意了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注重語言實踐。科普說明文的語言有很強的邏輯性,段與段、句與句之間聯繫緊密,這種聯繫不只是表現在內容上,還表現在語言的形式上。如“則”把兩個分句聯繫在一起,再如第四段的三層意思,先說第一中恐龍,再用“數千萬年後”引出恐龍家族,再用“其中”引出一些獵食性恐龍。這裏可以很好的訓練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抽象性。排列演變的過程正是爲了讓學生迅速地把重要信息抽取出來,建立演變過程的框架,分清敘述的層次,從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千方百計地創設大量的教學情景,讓學生運用習得的說明方法練習說明事物。我利用圖片或影象讓學生說說龐大的恐龍家族和恐龍演變成鳥兒的過程等。通過語言實踐,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活用說明方法,進行內化語言,遷移方法。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這兩隻翅膀同時翱翔在科學的天空。

教師的教是爲了不教,是爲了將來我們不用教學生就能獨立學習獲取知識。因此,在我們教學之前,我對自己的教學內容要有清醒的認識,你想教會孩子什麼?爲什麼?實際上又教了什麼?我們既要在教前有準備,又要在教中有思考,教後有總結。

恐龍來了教學反思篇3

?1】 蘇老師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的教學中有這樣的一個環節:

教師出示兩個句子,讓學生觀察比較:

1、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越來越像鳥類。

2、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變小,長得像鳥類。

生1:我發現第一句話比第二句具體,多了一個“逐漸”和“越來越”。

生2:我覺得這些詞具體寫出了獵食性恐龍是怎麼變成鳥的。

生3:用了“逐漸”和“越來越”這樣的詞,我知道獵食性恐龍不是一下子變成鳥的。

……

由這一個教學片段,我又想到了閱讀教學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

教什麼?《飛向藍天的恐龍》爲典型的科普說明文,教師能挑戰這類文章上公開課,精神可嘉。很顯然,象這樣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的宗旨,遊離於語文教育目標之外,上成科學課或者其他課。難能可貴的是,蘇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即教什麼)有十分清楚的意識,教師關注到了知識背後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並設計了比較句子的環節、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比較中觀察發現科普類文章的語言特點,感悟表達的準確與科學。

怎麼教?語文教學是一個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感悟的過程。應該說上面的片段教學體現了這個特點,但是,還很不夠,具體地說,感悟科普性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與科學,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較分析的層面,一定要內化到心靈!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內化。在這一點上,教師處理的不夠靈活,或者說是不夠全面。

恐龍來了教學反思篇4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爲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爲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啓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了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第一課時,我在學生欣賞了恐龍圖片之後,讓學生自學課文,讀詞語。然後我就想直奔重點段——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但就是這個重點段的設計,讓人頗費腦筋。這個段是按順序寫的,很有條理。不能用“你喜歡哪句話”或者“你最有感受的是哪句話”來引。教參書上有一張表,主要寫的就是這段的理解。

我就讓學生以填表爲主,讓他們填好後再交流,指導朗讀。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孩子們朗讀和領悟能力都比較差。我只好降低難度,把每一個問題都細化到最簡單。在指導朗讀時我也多采用範讀後再讀,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雖然學生最後還是按照要求學完了這部分,但沒有達到我想象的效果。

進入中高年級,我考慮最多的是讓課文內容本身去打動學生,很少考慮一些別的激發手段。看來,這也是我需要學習的方向……

恐龍來了教學反思篇5

科普類的說明性文章是一種重要的實用文體,一般形式簡短,內容科學,語言準確,條理清晰。知識性、科學性是它的主要特點。如何上出科普類文章的“語文味”,把此類課文上得有情有趣,有滋有味,我在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時作了點嘗試: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爲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爲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啓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爲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着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研讀課文,我認識到: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既可以使學生領略科學技術的神奇,感受科學技術的威力,又可以使學生學到描寫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時開闊學生 的眼界,激發他們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從二方面入手,一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科普類文章的特點,理清課文的線索。直接從課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後一句“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導入,從中間向前一步一步反推,理清閱讀思路,讓學生了解課文是如何揭示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的。讓學生在邊讀邊悟中懂得:正是這個重大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可以把恐龍變化爲鳥類、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再現出來;二是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着“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個閱讀話題,讓學生抓住重點詞,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之處,領悟科普類文章語言的準確性;讓學生模仿科學家,也去推想“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學生興趣比較高,效果也不錯,都學說得有滋有味。

這篇文章爲典型的科普說明文,很顯然,象這樣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的宗旨,遊離於語文教育目標之外,上成科學課或者其他課。在教學中必須注重教學的情趣性和整體性,即使是科普文章,也要教得有情有趣。在教枯燥的科普文章時也應該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和趣味因子,讓學生始終享受到學習科普文章的樂趣。我還利用圖片或影象讓學生說說龐大的恐龍家族和恐龍演變成鳥兒的過程等。通過語言實踐,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活用說明方法,進行內化語言,遷移方法。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這兩隻翅膀同時翱翔在科學的天空。

教師的教是爲了不教,是爲了將來我們不用教學生就能獨立學習獲取知識。因此,在我們教學之前,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要有清醒的認識,想教會孩子什麼?爲什麼這樣教?實際上又教了什麼?我們既要在教前有準備,又要在教中有思考,教後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