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歷史七上教學反思5篇

教師文案 閱讀(1.58W)

經過教學反思可以提升我們的教學科研意識,作爲一名老師,我們需要經常性地做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歷史七上教學反思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七上教學反思5篇

歷史七上教學反思篇1

在多年的歷史學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國中生對歷史學課存在着嚴重的厭學現象。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爲歷史學知識容易掌握,只要看書就可瞭解,用不着聽講,要考高分只要死記硬背即可。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把歷史學學好。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不會厭學。

一、 運用歷史學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講課生動,課堂氣氛活躍,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學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學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商朝歷史學時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同學聽的津津有味,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學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學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的情況,誰害死韓非?是他的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李斯?是歷史學上著名的鉅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學生自然聽得專注入迷。

三、比較分析法

對歷史學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大多簡單雷同,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無論在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鄭和都要超過哥倫布,但爲什麼哥倫布比鄭和的影響更大呢?鄭和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朝貢貿易違背了經濟規律,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哥倫布的遠航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爲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學人物

歷史學的一些偶然的、主觀的因素往往可以改變它應該有的模樣。如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這一歷史學現象的解釋,其中,固然是由於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個人的因素在這裏佔幾分?事實上,當時孫中山雖然對袁世凱不放心,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孫中山一生誠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沒有一絲一毫的中國官僚的權利慾,他完全是帶着對天下難民的博愛而擔當起政治使命的”。以孫中山的個性和品格,爲了“民主共和”的儘早實現,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僅兩個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當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歷史七上教學反思篇2

課後反思是教師對所授課程的一種補充。好的課後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啓下、畫龍點睛之作用,再完美的課堂教學或多或少都會留下這樣、那樣的缺憾。如何進行課後反思,課後反思要反思什麼?從近兩年的教學反思中,歸納了幾點:

一、內容的反思

教師的授課必先確定授課的內容是什麼,重點、難點如何把握,時間和內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深度與淺度相差懸殊,師生互動交流並非融洽,教法與學法相脫節的現象發生。通過對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課後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誤,可對下一知識點的教學產生催化的作用。有益的課後反思,可以使教學創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人的反思

教學的本質是交往的過程,是對活的活動,是師生通過課堂對活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造意義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的好與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教學活動中師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學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課堂的全過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並昇華到自己精神的需要。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興趣盎然,精神飽滿地投入學習,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師、學生是否達到教學設計的情感狀態,有沒有更有效地途徑發展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方式的反思

授課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應包含課堂環境條件,(或是課堂氛圍)是否讓參與教學活動的人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是否提高、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教師激情是否高漲,學生學習熱情是否高亢,怎麼樣才能創造既有舒適感又有生活情調的高雅活動場所,同時,內容怎樣處理,順序如何調查,語言怎樣運用,教學手段如何利用,課堂結構如何佈局,學生興趣怎樣激發,師生互動交流平臺怎樣構建等。

歷史學科的特點確定了歷史教學有創於其他學科,長期有效地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做好及時有效地反思。反思可以是課後,還可以是課前。如教學設計完成後,可以想想爲什麼要這樣設計?課堂效率是否高,學生會不會產生牴觸情緒,師生交流是否會順暢,授課的進度,內容與時間分配在實施過程中會不會產生不協調。同時,學生的反思也是課後反思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引導學生回顧一節課自己學會了什麼,有什麼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又有個性。

經過了三個反思,加之完善、優美的教學設計,使師生的教學活動產生一種“諧振”,課堂教學就會達到最佳效果,教師的業務成長“百尺竿鬥,更進一步

歷史七上教學反思篇3

有反思,失敗才能夠成爲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爲人前進的動力,好的環境纔會爲人的成長提供營養。沒有反思,失敗會把人打倒,逆境會讓人沉淪,好的環境會讓人得過且過。因爲有反思纔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丟失目標,纔會進步。故針對本學期教學反思如下:

1、穿講歷史人物趣事

歷史人物的遺聞趣事是絕大多數學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們極感興趣的東西。教師在課堂上適當穿講這些內容,便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有利於學生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比如:講《新文化運動》(必修三文化發展歷程)這節課的時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鴻銘,我向學生介紹了他那個著名的爲中國封建社會一夫多妻制辯護的言論:中國男人好比茶壺,女人則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個茶壺配幾個茶杯的事兒,豈有一隻茶杯配幾個茶壺的道理?學生聞此無不忍俊不禁。如此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進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辦學思想。

2、用口訣法記憶歷史知識

許多歷史知識枯燥乏味又很難記牢。教師不妨編些生動的口訣以幫助學生記憶,如此,能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裏準確掌握知識且經久不忘。我在講授《天津條約》(必修一政治文明歷程)內容時,介紹給學生2個記憶法。《天津條約》內容可以記憶爲:公使進京喪顏面,增開十處新口岸。

自航長江各口岸,破壞內河航運權。內地遊歷宗教傳,鉅額賠款樂開顏。十處通商口岸記憶法:天約增開十口岸,長江南鎮和九漢。沿海營煙再加汕,島上還有瓊臺淡。學生在會心的微笑中記牢了這一知識點。如此一個重要且難記的知識點就這樣迎刃而解了。另外,,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編爲一廠、二億、三島,四口。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3、採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多媒體教學能生動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圖片、實物、漫畫、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理解知識,也能使歷史可看、可摸、可感,從而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課堂教學質量。

4、設置討論環節

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評價,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說法。這時候教師可適當組織學生就某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討論,甚至可以不拘泥於教材的表述,這不但能形成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講《太平天國運動》(必修一政治文明歷程)的時候,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太平天國運動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其結果會是怎樣呢?此問題一提出,便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幾分鐘後,許多學生自告奮勇講述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將建立一個由農民階級掌握的政權,有的說將建立一個工農聯合專政的政權,也有的說建立的`仍是一個地主階級政權。最後我作總結:由於農民階級的階級侷限性,革命勝利後的農民領袖將會蛻變爲封建地主階級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個地主階級政權,正如歷史上其他的農民起義領袖一樣。

我要感謝學生,是學生的測評激勵了我,鞭策了我,催我奮進,催我在教改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步。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反思,正所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歷史七上教學反思篇4

打造高效歷史課堂,就要多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業務能力。

一個優秀歷史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已的教學活動過程爲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某種教學行爲、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活動,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學監控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後而知困”,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書海尋寶。“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學反思促使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進行揚棄、集優、儲存,從而走向創新。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師生不斷輝煌的過程。作爲教師,每一堂課總有自己滿意的地方。或是雙邊活動開展的經驗,或是在備課時未曾考慮到而在課堂上突然迸發出的靈感和火花等等。無論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穫,課後及時反思,這樣對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探索課堂教學改革,都會大有好處。同時,反思教學的不足。如:對教材處理不當,對教學中偶發事件估計不足,對某個問題闡述不確切等。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爲引以爲戒的教訓。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每一輪都把教材難點的處理方法、教學的信息反饋或效果、今後改進的教學設想等寫下來,並且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比較、研究,長期堅持,必將極大地提高教師課堂駕馭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歷史七上教學反思篇5

首先,用複習提問的方式導入新課。這樣導入的主要目的是:既複習了學生熟悉的舊知識,又便於教師點明本節課在本章中的地位,體現模塊教學的專題性。本節課我用的是學生熟悉的抗日戰爭的知識來導入,激活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從宏觀的角度認識抗日戰爭時期進入到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發展進程。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本節課在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這一專題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上承抗日戰爭,下啓人民解放戰爭

然後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讓學生藉助導學案解決基本知識點後組內交流,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增強了小組間的合作互助意識。在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了基本瞭解的基礎上,學生再次閱讀課本,提出合作探究的問題。老師針對學生質疑的情況作補充,提出拓展性問題。然後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分析歷史資料、圖表等得出結論,形成自己的觀點,並且交流展示,讓學生成爲課堂的積極參與者,體現了生命化課堂的“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基本要求。比如說重慶談判的背景,我讓學生結合課本中的歷史照片分析出蔣介石和毛澤東各自的目的。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當時毛澤東等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險前去重慶談判的超凡勇氣和心繫百姓的真摯誠意。這樣不僅解放了自己,更解放了學生,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由於《內戰峯火》這節課涉及到很多的地理位置和抽象難懂的戰略部署,所以我用課件作爲輔助手段,課件設計的原則是簡潔、實用。把它作爲教材的輔助工具,目標是把原來晦澀、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生動。比如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既是教學難點也是教學重點。讓學生觀察地圖,在地圖中找出大別山的位置。學生從圖上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大別山是三省交界處,而這裏恰恰是國民黨統治既敏感又薄弱的地區。在大別山開闢根據地,東可威脅到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西可威脅到湖北重鎮武漢,並且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可以把將戰爭由解放區引向國統區。這樣就很容易的解決了“爲什麼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開始?”一問題。在學生分析完的基礎上,我又用一個動態的示意圖把毛澤東的這一戰略部署形象的顯示出來,並作相關的補充,使學生對這個問題有了更透徹的認識和理解。使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一重難點問題得以突破和解決。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教學設計與教學理念上的不足,對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夠。比如國民黨發動的內戰是一場非正義性的戰爭,而戰爭的性質則決定了國民黨註定失敗的的結局。對於這一問題,如果能引導學生分析出來,那麼課堂內容就會更加的飽滿、有深度。還有對用於課堂的掌控和駕馭能力都有待提高,比如在學生最後談完本節課的收穫之後,對學生作愛黨愛國的情感教育時,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感受,適時地找到恰如其分的切入點來昇華最後的情感教育,這樣就避免顯得呆板、老套。對於以上的問題及不足,自己還要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進行改進、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