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教學設計的一般步驟  

教師文案 閱讀(1.62W)

教學設計的一般步驟

教學設計的一般步驟  

篇一:教學設計基本步驟

1.教學對象:具體分析所選班的學生的基礎、學習情況,及學生對本次課的知識的理解能力,通過這次課學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對內容進行分層,哪些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是學生容易掌握,哪些內容較深,與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有哪些差距,學習的內容對學生有哪些實際的幫助。

3.教學目標:根據該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教材的要求具體分析,設定本次課的教學目標,重點要突出技能目標(目標要實際、具體)。

4.教學重點、難點:突破教材,來確定學生在學習本次課時的重、難點知識點。

5.教學思路:爲實現教學目標的而選擇何種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能達到的預期教學效果。

6.教學策略:能充分體現本次課的教學思路,在課堂教學中所採取的具體做法;對教學過程能有一定預測,並如何調控。

7.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相符,充分體現師生互動,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8.教學流程圖:用圖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課的教學策略和教學過程。

篇二: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

一、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

教學設計是綜合多種學科理論和技術研究成果的學科,其主要理論基礎有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系統理論和傳播理論等,每一種理論都從不同的視野對教學設計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轉引自何克抗等,2005),其中學習理論是四種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儘管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種類繁多,但通過對其理論基礎(尤其是學習理論)進行認真分析,我們認爲,教學設計主要包括面向教師教的傳統教學設計、建構主義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和“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三類。

傳統教學設計主要面向教師的教,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教學目標分析——確定教學內容及知識點順序;

(2)學習者特徵分析——確定教學起點,以便因材施教;

  (3)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教學方法、策略;

  (4)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選擇教學媒體;

   (5)進行施教,並在教學過程中作形成性評價;

(6)根據形成性評價得到的反饋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策略加以調整。

二、建構主義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目的是爲了促進學生自主地學,設計過程一般包括:

(1)情境創設——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情境;?

(2)信息資源提供——提供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源(教學資源),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

(3)自主學習策略設計——自主學習策略是引導學生自王學習、自主建構的內在因素,其作用是爲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達到自主建構的目標;

(4)組織協作學習——通過協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長補短,深化學生的意義建構;

(5)組織與指導自主發現、自主探究——在建構知識意義的基礎上,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發現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三、“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則在理論、方法和過程建構主義環境下的教學設計上都兼取兩者之長並棄其之短,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其設計過程主要包括:

(1)教學目標分析——確定教學內容及知識點順序;

(2)學習者特徵分析-——確定教學起點,以便因材施教;

  (3)教學策略的選擇與活動設計;

(4)學習情境設計;

(5)教學媒體選擇與教學資源的設計;

(6)在教學過程中作形成性評價並根據評價反饋對內客與策略進行調整。在環節(3)中已涵蓋建構主義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與自主探究等策略的設計;在環節(4)和在環節(5)中則包括了情境創設和資源提供的要求。

傳統教學設計通常也稱以教爲中心的教學設計,主要面向教師的“教”,其主要內容是研究如何幫助教師把課備好、教好。其教育思想傾向於以教師爲中心。按這樣的理論和方法設計出來的教學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於教師對整個教學活動進程的監控,有利於系統科學知識的傳授,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對於學生全面打好各學科知識基礎是有利的;不足之處是由於長期“重教輕學”,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師、對書本、對權威的迷信,且缺乏發散思維、批判思維和想像力。

建構主義環境下的教學設計,也稱以學爲中心的教學設計,其教育思想傾向於“以學生爲中心”。特別強調學習者的自主建構、自主探究、自主發現,這無疑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大有好處的,卻忽視教學目標分析,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近年來,隨着blendinglearning新概念逐漸被國際教育技術界所接受。愈來愈多的教師認識到“以學爲主”的教學設計有自己的突出優點(有利於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但也有自身的缺陷(不利於系統科學知識的傳授與掌握);而“以教爲主”的教學設計恰好與之相反。若能將兩者有機結合,正好可以優勢互補。結合以後的教學設計,我們稱之爲“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設計既強調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強調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對學生的知識技能與創新能力的訓練有利,對於學生健康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也是大有好處的。

篇三: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與步驟

教學設計是指爲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運用系統和程序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具體包括:分析學習需求、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解決方法、反饋調整方案四個具體過程。對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七個基本要素優化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有意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以及系統論和程序論的思想。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體、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和交往素質。

  2、承認差異、因材施教、發展個性:通過有效的教學,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同時,潛能得到發揮,個性得到發展;

3、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上要着力爲學生營造一種生動活潑,思維活躍、平等和諧、積極參與和探索的教學氛圍以及教學情景;

4、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主要是要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爲終身教育打好基礎;學會生活:主要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爲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學生做人:重點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愛國情操,做一個遵紀守法、文明有禮的現代公民;學會生存:重點培養學生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能力。

三、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

1.目標導向原理

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起着導向的作用。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主要有三種:

①目標的指向作用:使師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與目標有關的問題上;

②目標的激勵作用:能啓發、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與意向;

③目標的標準作用:一是目標成爲檢查教學效果的尺度;一是反過來教學效果成爲評價教學目標的合理性、適切性的依據,以便調整目標。

2.教學結構的整體優化原理

教學過程中各要素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因此,必須從動態的、綜合的角度加以考察。每一個要素都會產生一定的力,但導致最後教學效果的力並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簡單加和,而是各要素關係之間構成的“合力”。這是教學設計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理。善於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爭取最大合力,這是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

3.教學活動的系統有序原理

教學活動的系統有序是指教學要結合學科內容的邏輯結構和學生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進行,以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學有序不但包括知識教學要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感教學也要有一定的順序和層次。

教學有序不僅表現在教師的教的活動上,而且也要體現在學生本身的學習上。不僅要貫穿於課堂教學中,而且也要貫穿於其它教學活動中,即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4.反饋控制原理

爲使教學過程有序進行,達到預期目標,必須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及時糾正出現的偏差,採取補救的措施。

教學設計中對教學過程的控制方法主要通過師生之間的信息反饋(前置反饋、即時反饋、延時反饋)進行。

四、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

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八個基本要素,如下圖所示:

1.教學對象分析分析要點:

①分析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水平,爲確定教學重點、難點、選擇教學方法提供依據;

②分析學生認知心理特點及認知發展水平,包括情感、動機、興趣和意志等心理因素,以及學習能力和智力發展的水平,爲制定教學目標提供依據;

③分析社會背景,包括學生的生活經歷以及社會、家庭的影響對教學可能產生的正負面效應,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補救措施。

2.教學內容分析分析要點:

①分析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該部分內容在整體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分析本節教學內容的範圍與深度、重點與難點,以適應多層次學生的需求;

③分析蘊含於知識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以利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開發。

3.教學目標的制定

教學目標主要描述的是學生通過教學,預期產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爲的變化。教學目標的制定要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要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具體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三維目標)

4.運用低起點、密臺階、多訓練、勤反饋、早補救、常激勵教學策略教學策略的設計具體包括:

①新知導入起點要低;

②學習新知前要進行舊知識的複習;複習的內容一定是和新知密切相聯繫的知識,進而鋪設學生學習的各種臺階,注重教學的反饋與激勵。

③體現訓練爲主線的教學理念,通過學生對新知的反覆訓練,加深對新知的理解與鞏固。注重學習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特別應注意的是訓練的廣度、梯度和深度。

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①要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不等於教材內容)

②教學內容的容量、深度和廣度要恰當;

③教學內容的重點要明確,要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內容上;

④教學內容的難點也要明確,並要設計好解決、檢查難點的方法;

⑤教學內容的組織、排列、呈現方式,既要按知識的邏輯結構排列,又要按學生的認知次序來排列。

⑥精心設計練習的量和質,以及練習的方式方法。

6.教學方法的選擇

一般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講練法、練習法、實驗法、圖示法、比較法、啓發法、提問法、類比法、程序法、掌握學習法、發現法、討論法、探究法、自主法等等。

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主要要依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的設備和條件、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條件等而定。

 7.教學媒體的組合運用

教學媒體指傳播知識或技能過程中顯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傳統教學媒體有:書本、語言、黑板和圖片;

現代教學媒體有:錄音、錄象、投影、電腦、多媒體課件等。合理運用組合媒體,是實現教學最優化的重要措施。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媒體的運用要求是:

①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必須有機組合,以達到最佳效果;

②媒體的運用必須做到適時、適量、適度、有效。

       8.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設計

1.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過程性評價。目的是診斷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教學中的不足,使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形成性評價一般有:提問、討論、練習、小測驗、問卷、觀察、個別談話等。

2.總結性評價:是一種階段性評價,也是一種目標參照性評價。其目的在於檢測教學目標的到達度。總結性評價一般有:單元考試、學期考試、學年考試等(給出成績或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