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模板8篇

教師文案 閱讀(8.41K)

通過書寫教案,我們可以更好地安排和調整教學資源的使用,教案的編寫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和管理課堂教學活動,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模板8篇,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模板8篇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知道1噸是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化聚。

2,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

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展示場景)水果貿易市場,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個蘋果重200( )

一箱蘋果重15( ) (分別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一輛裝滿蘋果的大卡車)請學生估計這一車的蘋果的重量

(如:3噸)

2,請學生說說對"噸"的認識(同時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在實踐體驗中認識"噸"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請同學們找出教室中有沒有可以用"噸"作單位的物體

(如:桌,椅,電視機,書本等用什麼作單位比較合適 )

(2)那麼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

(請同學舉例)

(3)媒體展示:大象,汽車(輪船)的載重量,建築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

2,認識噸

(1) 請出4個同學站在一起,讓學生說說他們的重量。

a,4個三年級學生的重量大約是多少千克 (約100千克)

b,8個這樣的同學大約重多少千克

c,40個這樣的同學大約重多少千克

(2)爲了簡便計量1000千克規定爲1噸

聯繫班中40個同學,想象一噸的重量。

(3)媒體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幾袋大米的重量是1噸

b,100塊磚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塊的重量約是1噸

(4)想一想,填一填(小組合作)

一箱蘋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啞鈴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麪粉的重量是25千克,1頭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麼( )個( )的重量是1噸。

(5)聯繫生活實際說說哪些地方要用到"噸"作單位

(6)填上合適的重量單位。

a:卡車載重4( )

b:小明體重35( )

c:一塊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舉重運動員,在二十七屆奧運會上以挺舉207.5( )的成績再一次獲得冠軍,爲國爭光。(請學生聯想他能挺起幾個學生,幾個佔旭剛就可以挺起一噸)

一座橋的載重量是10( )(再請學生說說什麼是"一座橋的載重量")

(三):噸和千克的化聚。

1,請同學試一試例3.

(1)5噸=( )千克 (2)2450千克=( )噸( )千克

填好後分別指明學生說說怎樣想的

2,試一試

8000千克=( )噸 6噸20千克=( )千克

(四),課堂小結

學過的重量單位有那些?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五),練習

1,填空

4000千克=( )噸 3噸=( )千克

2噸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噸( )千克

7噸38千克=( )千克

2,①一頭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噸

②一輛卡車能裝4噸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個鴕鳥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篇2

1教學目標

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通過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等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通過觀察測量、動手操作,使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將數學知識用於生活中。

2學情分析

在一、二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學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本節課將和老師共同參與一系列活動,認識四邊形並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掌握一定基礎的學習技能,形成合作意識,並具有一定的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思維活躍,應充分給他們動手和表達的`空間和時間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直觀感知認識四邊形的基礎之上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得出和驗證。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情景互動,激發學習興趣

播放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物體(表面是四邊形)

活動2【講授】學習四邊形的特徵

1、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平面圖形和部分立體圖形。

2、激勵學生判斷哪些是四邊形?並做好相應標註。

3、師質疑:爲什麼其他圖形不是四邊形呢?

4、在理解四邊形特點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說出生活中的四邊形。

5、鼓勵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四邊形。

活動3【活動】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

1、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正方形,猜測她們的邊和角有什麼特點?

2、師質疑: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

3、給與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尋找驗證的方法。

4、課件展示探究活動的要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5、板書彙報結果:

長方形 正方形

對邊相等 四邊相等

都是直角 都是直角

6、師:通過觀察比較,發現長方形一組對邊長,一組對邊短。

順勢引導把長的邊叫長,短的邊叫寬。而正方形各邊沒有長短之分,所以將每條邊叫邊長。(從而認識兩種圖形各部分名稱)

7、通過對比,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以及他們各部分的名稱。

活動4【練習】拓展應用

1、師:通過剛纔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你們不僅驗證了自己的猜想,還認識了這兩種圖形各部分的名稱。接下來,就請同學們在方格紙上畫出兩種圖形,並標出各部分名稱。

2、師拿出一張長方形紙片,(近似正方形的長方形)讓學生判斷:這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如果是長方形,我們怎麼把它變成一個正方形?

師:能否利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驗證一下?

活動5【講授】總結、延伸: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師: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再難的數學問題都能找到答案,因爲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老師希望同學們都能做一個有心人,去探索出更多的數學祕密。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確定物體前後、左右、上下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知識技能目標:

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休的相對位置。

課時安排:

4-5課時。

第1課時前後

教學內容:

前後

教學目標:

1、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情境,讓學生會用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在學習情境中獲得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會用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

教學準備:

掛圖、小黑板。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愉快教學

一、導入

森林王國召開森林運動會,許多運動員紛紛報名參加,讓我們一起來瞧一瞧。出示掛圖。

二、森林運動會教學

1、請小朋友們仔細看圖。

2、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你想知道什麼?

請提問題。

3、說一說:

鹿在最前面,誰在它的後面?松鼠跑第幾?小白兔跑第幾?

4、你還想知道什麼?

5、跑步比賽的時候,動物賽車比賽開始了。看看他們比賽進行得怎麼樣?

6、出示:(小黑板)

在圖中,1號車是第_名,5號車在_號車的後面,在_號車的前面。

自動獨立完成,報名彙報。

7、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三、鞏固練習,練一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誰?後面是誰?

讓學生自己觀察,說給大家聽;交換位置再觀察前後變化。

2、看圖,明題意。

獨立完成,評析。

3、觀察圖。

自己說說:下一站是__。我去動物園,還有_站。

四、數學故事

1、看兩幅圖,用前、後編一個故事。

2、指名學生說。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這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

2.使學生知道用“大於、小於、等於”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建立符號感。

3.培養學生互相謙讓、團結友愛的良好品德。

4.培養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認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說:稱稈 鴨子 耳朵 紅旗 小棒。

生配合回答1~5各數

1.教師報數請學生拿:2、5、3、1、4。

2.4、2、5、1、3,請學生把以上幾個數字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同桌互相檢查、糾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觀察主題圖,回答問題

要求:看圖聽故事。

[設計意圖]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的開始就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喚起學生的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時出示主題圖)。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們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興了!到了中午,他們又累又渴,於是他們跑到花果山上採了許多水果,來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時出現了小小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小猴們分水果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問:1.圖上有哪些水果?分別是多少?

2.圖上有幾隻猴子?如果每隻猴子吃1個梨、1個桃、1根香蕉,夠不夠?

(二)引導學生操作學具,學習“>”“<”和“=”

1.教學“=”(猴和桃比)。

(1)指導學生操作學具,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豎排出來,說出誰多誰少。教師出示相應圖片及數字。

(2)教師說明:當桃和猴誰也不多,誰也不少時,我們就說3只猴和3個桃相等。(板書:“=”),等於號是兩條一樣長的線,請學生跟讀“3等於3”。

2.教學“>”(猴和香蕉比)。

(1)學生操作學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書3>2)。

(2)請學生觀察“>”,教師及時板書簡筆畫,“一條大魚和小魚,大魚在前讀大魚”,學生學說順口溜幫助其進行形象記憶。

3.教學“<”(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條小魚和大魚,小魚在前讀小魚。”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誰和誰比較進行教學,既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4.請學生觀察三道算式,小組討論,看有什麼發現。學生回答後,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大數在前用大於,小數在前用小於,相同數間用等於;大大嘴巴朝大數,尖尖嘴巴朝小數。

5.發散思維。

(1)看看還有誰和誰能比,幾大於幾,幾小於幾?

(2)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時出了什麼問題嗎?(培養學生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你們說說怎樣分才公平?(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小組討論後讓學生各抒己見。

三、方法應用

(一)教科書第18頁“做一做”第1題教師讀題,請學生聽清題意。

1.左圖:兩邊各有幾隻燈籠,誰多誰少,幾大於幾?

2.右圖:兩邊各有幾隻小猴,誰多誰少,幾小於幾?

學生獨立填寫,教師注意巡視,及時批改。

3.請學生讀一讀兩道算式。

(二)做教科書第21頁練習二第5題學習小組的同學互相說圖意:

1.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數字幾來表示,幾小於幾?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數字幾來表示,幾大於幾?

(三)遊戲:比一比

師:“剛纔我們學習了比大小,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看一看哪些東西和哪些東西可以比的?誰和誰比?幾大於幾?”

[設計意圖]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事例,什麼和什麼比,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既運用了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又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四、梳理知識,總結昇華

這節課大家學會了什麼?

五、課堂檢測

(一)遊戲:看誰找得快

1.教師出示數字2和4,問:中間用什麼符號連接?請學生快速在學具盒裏找出今天學的符號,舉起來,看看誰最快。

2.小組遊戲:請學習小組的組長出示兩個數字,其他同學找符號。

3.填第22頁第6題,相互評價。

(二)出示第17頁下面思考:

(1)學生自由看圖:你從圖中看到了什麼?

(2)小免和胡蘿蔔各有多少?請你一數

有誰能夠把你數出來的個數分別是多少寫出來?

(指名上臺寫)

(3)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

(4)一隻小免吃一個蘿蔔,夠嗎?你有什麼好辦法讓他們夠吃?(再增加一個蘿蔔或者是 趕走一隻小免)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

2、學生會用多種方法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和求知慾。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索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都喜歡看《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片嗎?今天,草原上要舉行運動會,第一項田徑項目是競走,參賽運動員是喜羊羊與懶羊羊,懶羊羊走長方形的路線,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線。都走一圈,看誰走的快?懶羊羊說:“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圖,出示多媒體課件)

同學們,你們來當評委,看看懶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嗎?

引導:喜羊羊和懶羊羊可不是光憑你們的猜想就能說服的,我們必須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驗證,讓他們心服口服。你覺得喜羊羊和懶羊羊走的路線與我們所學的哪一個數學知識有關?(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揭題:你們真聰明!老師非常欣賞你們對數學的敏感。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問題.提問:他倆所走的路程到底怎麼算呢?

板書課題: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

二、探索新知:

1、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長方形,動手摸一摸長方形的一組長邊,再摸一摸長方形的一組短邊。長方形較長的一組對邊叫做長方形的長,較短的一組對邊叫做長方形的寬。請同學們動手量出所需的數據,再算一算它們的周長。

2、引導:從同學們的臉上,我可以看出你們肯定有成果了,誰願意給大家展示一下。(學生說教師板書。要求說清這樣做的道理。)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有這三種:

(板書)

(1)6+4+6+4=20(釐米)周長=長+寬+長+寬

(2)6×2+4×2=20(釐米)周長=長×2+寬×2

(3)(6+4)×2=20(釐)周長=(長+寬)×2

3、提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你比較喜歡哪種方法,說說你的想法。

4、請同學們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練習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長。

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有這兩種:(板書)

(1)5+5+5+5=20(釐米)

邊長+邊長+邊長+邊長=周長

(2)5×4=20(釐米)邊長×4=周長

提問: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你比較喜歡哪種方法,說說你的想法。

提問:要求正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什麼條件(邊長)。

5、提問:懶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長方形草坪的長是12米,寬是6米,請你們幫它來算一算這個草坪的周長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寫出計算過程。

6、解決了懶羊羊的問題,那我們就來幫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邊長是9米。請你算出它的周長。

7、同學們比較一下誰走的路長?(一樣長)

8、談話:原來,他們倆走得一樣多,經過科學地計算,懶羊羊心服口服了,他們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賽中。

三、鞏固練習

1、請你量出需要的數據,並計算它的周長。

2、如果繞籃球場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

3、試一試:正方形的手帕的邊長使25釐米,他的周長是多少?

它的周長是100釐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長方形嗎?它們的周長相等嗎?

四、拓展延伸:

課下練習:

一根長24米的繩子

(1)圍成一個正方形。圍成的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米?

(2)圍成一個長方形,如果長方形的長是9米,寬是幾米?

想一想:如果長不是9米,還能圍成哪些長是整數米的長方形呢?

(讓學生獨立思考,再交流。並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圍成的圖形)

五、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2、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形的周長,在生活中有許多關於周長的有趣的問題,只要我們去認真觀察,去仔細發現,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篇6

教材分析

長方形周長計算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對四邊形的特徵,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且能很直觀和形象地描述出一個平面圖形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在編排上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是注意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本節課在教學設計的思路上給學生充分提供了多角度的數學活動(動腦思考,動眼觀察,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進行分析、觀察和交流,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並對後面學習正方形的周長做了重要鋪墊。

學情分析

1.本節課是在掌握長方形的特徵的基礎上來探究其周長的。估計學生對四條邊相加的方法求周長和長乘2加寬乘2的方法求周長易於探究和掌握,而對(長+寬)×2的方法求周長不一定能探究出來,因爲學生的理解能力在這裏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學生探究時,師應注重引導和指導,注重學生對其方法的理解,這樣在解決問題時學生纔會靈活運用。

2.作業和練習時,學生在運用公式時易犯的`錯誤就是忘乘2,因此,教學時注重指導,加強學生理解,引起學生注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1、理解並掌握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會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2、通過量一量、算一算、議一議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創新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張揚學生的個性,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1、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2、通過抽象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

教學難點:

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的探究與抽象。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篇7

【學習目標】

1、理解什麼是一元一次方程。

2、理解什麼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學會檢驗一個數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重點難點】能驗證一個數是否是一個方程的解。

1.某工廠加強節能措施,去年下半年與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電量減少2 000度,全年用電15萬度,如果設上半年每月平均用電x度,那麼所列方程正確的是( )

a.6x+6(x-2 000)=150 000

b.6x+6(x+2 000)=150 000

c.6x+6(x-2 000)=15

d.6x+6(x+2 000)=15

2.李紅買了8個蓮蓬,付50元,找回38元.設每個蓮蓬的價格爲x元,根據題意,列出方程爲________.

3.一個正方形花圃邊長增加2 m,所得新正方形花圃的`周長是28 m,則原正方形花圃的邊長是多少?(只列方程)

《3.1.等式的性質》同步四維訓練含答案

知識點一:等式的性質1

1.下列變形錯誤的是(d)

a.若a=b,則a+c=b+c

b.若a+2=b+2,則a=b

c.若4=x-1,則x=4+1

d.若2+x=3,則x=3+2

2.已知m+a=n+b,根據等式的性質變形爲m=n,那麼a,b必須符合的條件是(c)

a.a=-b

b.-a=b

c.a=b

d.a,b可以是任意有理

《3.1從算式到方程》同步練習含解析

7.解:把x=3代入方程,得:15-a=3,

解得:a=12.

故選b.

根據方程解的定義,將方程的解代入方程,就可得一個關於字母a的一元一次方程,從而可求出a的值.

本題考查了方程的解的定義,解決本題的關鍵在於:根據方程的解的定義將x=3代入,從而轉化爲關於a的一元一次方程.

8.解:a、7x-4=3x是方程;

b、4x-6不是等式,不是方程;

c、4+3=7沒有未知數,不是方程;

d、2x

故選:a.

根據方程的定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解答即可.數或整式

人教版上冊數學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工具:

刻度尺,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和老師比,誰高?誰矮?(老師高,同學們矮)

師: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板書課題——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爲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着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彙報:課桌的長是幾拃?學生彙報: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爲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

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因爲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教學例

2、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着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0,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0。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3、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裏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1釐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因爲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纔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釐米來說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釐米。你也能用1釐米說一句話嗎?

學生積極發言。

4、認識幾釐米。

師:剛纔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0到7呢?

學生自主學習。

5、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釐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彙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着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着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6、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麼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釐米。

說明:接近8釐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釐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釐米?測量從腳尖到腳尖的距離。

課後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釐米的長度,並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