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黨建文案>

金鎖記讀後感範文5篇

黨建文案 閱讀(3.1W)

《金鎖記》是張愛玲的成功之作,也是40年代影響較大的一部中篇小說。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金鎖記》的讀後感,希望給大家提供幫助。

金鎖記讀後感範文5篇

金鎖記讀後感1

有人說,張愛玲是一個傳奇,她寫盡了大上海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最早是那一道白玫瑰與紅玫瑰的永遠沒有答案的選擇題。再後來,便是戰火紛飛中流蘇和柳原的傾城之戀,芬芳卻沉重的第一爐沉香屑,以及苦卻不能忘懷的茉莉香片。每個故事都令我感慨萬千。而最愛的便是那讀了千百遍的《金鎖記》。

“年輕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洪荒的溼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

她是一個被罪惡欺騙的少女,被一個封建的舊家庭和一個殘廢的男人無辜的奪去了一個女人最寶貴的的青春,可她仍得不到甚至是一個丫鬟的正視。於是,活潑動人的天性在絕望中窒息成一種乖戾,演變成一種粗魯與潑辣。她在一個紙醉金迷奢靡華麗的舊家庭,亦是一箇舊社會中的夾縫中艱難生存,憤怒到無力。分家是她最後的一點點希望,可命運仍不罷手。

走出大家庭,她終於有機會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對於她早已動了情弦的季澤,她仍惴惴不安的擔心着他的意圖。人心的惡在她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自已亦是被命運的黃金網絲纏的無從掙脫。她強悍的罵跑了季澤,內心卻確是那般空虛無助;於是,她越發瘋癲了起來,可又有誰知道,她只是在掩飾內心最無力的脆弱。“她捏着自己的腳,想起了想她錢的一個男人;卻又冷笑了起來……”

她自將墮落,卻把命運的恐怖夢魘又帶給了她的女兒;她本是一個善良而又膽怯的女人,可在宏大的宗法倫理構架中儲存着惡,見習着惡,只等時間一到便向着更年輕一代的女孩潑灑。她的女兒便是悲劇的延續。面對心愛的世舫,長安是渴望幸福的,可她卻無力把握幸福,亦沒有勇氣去承受這份幸福;她向母親屈服了,向這個醜陋的社會屈服了,只是將自己的愛情與青春,又託付給了曹七巧式的命運。在她的臆想中,也許七巧會因爲她的自我犧牲這個“美麗蒼涼的手勢”而覺得感動、快樂,於是她便在這空虛的假想中獲得了一種悽楚的甜味。

人的心靈就像是一面鏡子,扭曲的心靈只會映照出一個扭曲的世界。

七巧的心靈就是一面被混亂的社會扭曲的鏡子,映照出當時中國最時新的東西卻也是舊社會最腐朽僵化的渣滓。金錢所帶給她的抽象的、虛假的滿足從未讓她真正快樂,反而更深刻地讓她感覺到可怕的空虛。這時金錢唯一能暫時地緩解她內心痛苦的作用,便是成爲她奴役折磨別人亦是自己的工具。“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人性的旅程中,總有一份“惡”在心底悄然發芽,命運不公的澆灌,人性便漸漸滋養成一種邪惡。每個人都覺得別人走進了幸福的門,自己卻進不去,費盡心機後的絕望開始演變成嫉妒,排斥,破壞,干擾。可是總有人忘記了,錯過了,然後就永遠失去了,沒有了。像七巧。可憐得人沒人可憐。而張愛玲,正是用這樣細膩精緻的筆調,揣摩珍藏了一顆在苦難中扭曲的靈魂,嫵媚猙獰了人性一種別樣動人卻可怖的悲涼,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七巧人性的扭曲與黑暗早已被時代風雲變幻的浪潮掩埋,可又是時代鑄就了這一切。時代在發展,然而人性這本善亦是惡的書還未讀完——完不了。

金鎖記讀後感2

我慶幸在看這本書之間讀了張愛鈴的另一部作品《小團圓》,瞭解了她的身世,這讓我輕鬆地理解了她筆下的衆多悲傷的人物。張愛玲出生在富庶的大家庭,但家庭關係非常的不美滿,這導致她自己的婚姻及一輩子的生活都不美滿。她看到了更多的人生醜態,並用她靈動的心靈和充滿智慧的筆觸記錄下來了。

我個人非常喜歡《傳奇》這本書,因爲張愛玲的文筆太生動,太犀利。她彷彿是一位雕刻大師,用靈動的語言刻畫出一個又一個立體而豐滿的人物,另人難忘。

《金鎖記》裏的七巧,爲了錢嫁入豪門。她心裏愛的是自己的小叔子,可是自己卻每天與癱在牀上的活死屍丈夫廝守。她心裏充滿了怨恨,爲了金錢她賠進了自己的青春和愛情。心巧的心裏由愛生怨,由怨生恨,並且將這種恨轉嫁到自己女兒的身上。“我沒有了幸福,其他人也不能有。”這個其他人也包括自己的女兒。她變得尖酸怪謔,不可理喻。她貶低嘲笑女兒的愛情,並挑拔他們之間的關係。這個在舊時代婚姻關係裏被壓迫的女人成爲一個犧牲品,淒涼悲哀的活着。

《傾城之戀》裏的白流蘇和範柳原,他們之間的愛情並不像電影裏演的那樣地老天荒,書裏的故事其實很現實,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沒有人能享受愛情,那是一件奢侈品。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你我,過真實的日子。

《苿莉香片》裏的傳慶,陷在自己母親的愛情故事裏,在生父和繼母的責難下無所適從,不知道什麼是愛,如何去愛。他過着百無聊賴的生活,因爲沒有人愛他。《第一爐香》中的薇龍,那麼卑微地愛着一個不值得自己愛的人,並在樑太太的安排下週旋於各種交際場合,掙錢養着自己的男人。這種變態的愛情是那個變態的社會的產物。

《第二爐香》裏的羅傑娶了“純情”的大家閨秀愫西,她卻在新婚之夜從家裏跑了出來,告羅傑欺負侮辱她。這樣一場戲反覆了幾遍,一個正常的男人羅傑卻要被純情少女愫西逼瘋了。早知當初,羅傑還不如找一個壞女人:)在那個缺乏正常性教育的家庭和年代,羅傑成爲了又一個犧牲品。

《心經》裏的小姑娘小寒,一直愛着自己的父親,她與母親爭寵,還與父親的情人爭高下。她用盡各種手段想獨佔自己的父親,自己的愛人,但是她失敗了。這種變態的愛情在那個變態的年代應該也算正常吧!

張愛玲能寫出這樣的文字與她的成長經歷和環境有關,她是唯一的,沒有人再能和她媲美。

金鎖記讀後感3

"30年來,她帶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一生掙扎於風塵,曹七巧像只淒冷蝴蝶,在殘酷月光下緩緩凋零。

市井女人曹七巧如願嫁入姜公館,三十年裏,她守着一個患骨癆的殘疾丈夫,在無愛中殉了陰沉沉的名分與禮數,慾望之火燒乾了她溫情的殘骸,極度扭曲與乖戾的她最終拆散兒女的愛情,也搭上了自己的命。

曹七巧,由一個碎嘴媳婦成爲了守財寡奴,變態成女虐待狂,惡毒婦。這一步步的墮落被張愛玲一點點地撕裂開來,她着筆刻畫惡現象背後的深層意識與傳統沉積。在生存哲學脅迫生命本能的女性生存狀態下,讀者看到的是惡狠狠的人性本身。

荀子曰:“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在最惡劣的原始鬥爭下,生命的本性往往最真實的展露。曹七巧的惡,展現在她無止境的慾望上。“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荀子早早就預料到這一切。當三爺姜季澤向曹七巧傾訴情慾時,她曖昧不清;她與兒子季白的關係不明不白,甚至公然調侃兒子兒媳的牀第之事;她把自己的金錢看得緊緊的,總疑心侄子被他爹孃設計圖謀她的錢財。曹七巧是一個孤獨的抗爭者,她撕裂了僞善的外衣,認同了扼殺人性的生存邏輯。她遏制別人的慾望,卻無法滿足自己的慾望。她把自己消耗得“骨瘦如柴,一個鐲子可以被推上手臂推到腋下。”她以一個慾望的受害者和害人者的雙重身份,舉起生命的屠刀。刀落血濺,殺了他人,也殺了自己。

我心中油然而生的憎恨與憐憫交織,不由得關注那矛盾熾烈的社會環境。張愛玲通過曹七巧,將邊緣化的封建女性羣體帶進中心舞臺,在傅雷看來,那些女人都是“遺老家族裏的一種犧牲品,是沒落的宗法社會裏微不足道的渣滓”。她們渺小的生命,無法擺脫所依附階級的衰亡命運,她們拽不住過眼雲煙的繁華,卻也不願墮入紅塵淪爲市井。這種尷尬的社會地位,與男權意識強烈的封建社會的衝突是渺小而無力的。長久以來的意識形態形成了中國女性根深蒂固的原罪意識——女人世世輩輩爲男人的附庸品,她們的意識爲男人所控制與支配。曹七巧的惡,也是自身原罪意識驅使下的必然結果,這種觀念刺激她對男性社會的大膽叛逆和極端的自我保護、自我壓抑,最終成爲了一個“清醒的瘋子”。這是多麼的可恨!又是多麼的可悲!曹七巧作爲封建制度的祭品,終是熬不過社會洪流。“她帶着黃金的枷”,悽慘地離去。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極端病態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時代是這麼沉重,不容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張愛玲掙扎在現代和傳統之間,那無奈、無可歸依之感,深深地滲入她的骨子裏。時代帶給她幻想的破滅,人生的虛無,使她內心有一種對“人世蒼涼”的焦灼,對遊離於末日的恐懼。這種感覺直接投射到她所創作的女性身上,她營造出人間悲劇在廢墟上上演,等到曲終人散,留下無盡遺憾與曠古悲涼。“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她這蝴蝶般的一生的總結,也如同曹七巧的命運——歷經洪流,折翅死去。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回到當下,女性的地位在近百年民主與公平的呼聲下得以提升,男女平等成爲了普遍認知中的價值觀念。但生活中仍有女性作踐自己,以自己的美貌與心計去賺足貪慾與享受。多少少女夢寐以求嫁進豪門,多少女人玩弄手段貪小便宜?她們像是這個時代的曹七巧,得到一時的歡愉與虛榮,背後是無盡的白眼與蔑視。她們的機關算盡換來的也不過是一襲被人拋棄的“爬滿蝨子的華美的袍”。

千年的月光下,有多少蝶散落的羽翼?

金鎖記讀後感4

讀了張愛玲的《金鎖記》,我不禁掩卷沉思:主人公曹七巧未出嫁時,雖家境貧寒但卻健康美麗,充滿青春活力。她潑辣能幹,頗具風情,喜歡她的男人也不少。

但嫁到姜家後,七巧變得尖酸刻薄,冷嘲熱諷,她變得陰險庸俗,喜愛說長道短、無事生非。連她孃家嫂子也說:“我們這位姑奶奶怎麼換了個人?說話有一句沒一句,就沒一點兒得人心的地方。”

在分家自立門戶後,曹七巧更是極其自私、乖戾刻毒,心理扭曲,令人“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正常人變得面目可憎、失去理智的呢?從表面上看,是金錢,是七巧對金錢的追求,她給自己戴上了一副黃金的枷鎖。再深一步想,她爲什麼會如此瘋狂地渴望擁有金錢呢?我覺得,應該是——安全感。因爲,七巧是一個心中極度缺愛,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女人。

那麼,一個女人的安全感來自於哪些方面呢?

1、來自於親情。

首先當然是來自於父母的愛。父親是天,母親是地,孩子失去父母猶如天塌地陷,會有被拋棄的感覺。而七巧正是父母早亡,所以,她從小就是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當然,兄弟姐妹的關愛和幫助也會給人安全感,可七巧的哥嫂是財迷心竅,在哥哥眼裏,七巧只是自己的搖錢樹而已。七巧,在親情中沒有得到安全感。

2、來自於愛情。

如果能擁有一份白頭偕老、幸福美滿的愛情,女人的安全感自然也就多一份。而七巧嫁的姜家二少爺是“骨癆”,這不能不令她經常患得患失:“橫豎我們那位眼看是活不長的,我們淨等着做孤兒寡婦了——不欺負我們,欺負誰?”

至於七巧愛着的三少爺,只是個花花公子,完全是七巧一個人的癡心而已。所以,七巧從愛情這裏也沒有得到安全感。

3、來自於友情。

有推心置腹的知己摯交,彈琴有人懂,喝酒有人陪,你把她們當成可兩肋插刀、可託付家人的至交,她們也把你放在同樣的位置,這是友情中的安全感。讀後感本來,七巧身邊的人是可以成爲她的朋友的,可是她卻用“剃刀片”樣的喉嚨和黃金枷的角劈殺了幾個人。現代心理學認爲: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源於關係的斷裂。七巧的人際關係如此惡劣,心理怎麼會不扭曲呢?

4、來自於物質。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遠古時代男人外出打獵,女人爲了更好的繁衍後代,會選擇獲得獵物多的男人。金錢和物質會給女人帶來生活保障的安全感,因此,女人追求物質和金錢本也無可厚非,但要懂得知足。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曹七巧,她從親情,愛情,友情那裏都沒有獲得安全感,她唯一擁有的是金錢,所以她要死死的抓住金錢。與其說七巧抓住的是金錢,不如說,她抓住的是僅有的一點點安全感。

5、來自於自己的內心。

金錢與物質只能給我們一小部分安全感;父母的關愛,也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愛人有不在或變心的可能;親朋好友,有無能爲力或關係轉淡的時候。所有依賴於外在和他人而獲得的安全感,都是有變數的,唯有依賴自己得到的安全感,纔是變數最小的一種。

作爲新時代的新女性,我們堅決不能如曹七巧一般,把自己的安全感全部寄託在金錢上,固步自封,不懂反省。我們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有格局的智慧女人;我們要學會愛自己、愛他人、愛生活,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內心強大的堅強女人;我們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只有這樣,我們的內心才能獲得持續的安全感,才能成爲真正有安全感的幸福女人。

金鎖記讀後感5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之所以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公侯之家,是因爲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但嫁到姜家之後,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環的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她心裏喜歡小叔子姜季澤,但季澤卻是隻限於和她開開玩笑。於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讓着她,是因爲向她要東西。十年後成了寡婦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館,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爲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爲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製造矛盾。“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張愛玲關注人性,表現人性,《金鎖記》寫的就是人性受到壓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說充滿了“人生味。小說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

相關文章:

1.張愛玲《金鎖記》讀後感5篇

2.《金鎖記》讀後感1000字範文5篇

3.《金鎖記》讀後感500字範文精選國小

4.張愛玲怨女讀後感

5.張愛玲小說讀後感5篇

6.張愛玲《小團圓》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