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黨建文案>

調研報告的寫法有什麼技巧?見調研報告範文10篇

黨建文案 閱讀(2.77W)


怎樣寫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的寫法有什麼技巧?見調研報告範文10篇

侯永志

什麼是調研報告?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某一經驗或問題,經過在實踐中對其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瞭解,將調查瞭解到的全部情況和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質,尋找出規律,總結出經驗,最後以書面形式陳述出來,這就是調研報告。調研報告的核心是實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觀事實。調研報告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調查,二是研究。調查,應該深入實際,準確地反映客觀事實,不憑主觀想象,按事物的本來面目瞭解事物,詳細地佔有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認真分析,透徹地揭示事物的本質。至於對策,調研報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如何寫好調研報告?

必須掌握符合實際的豐富確鑿的材料,這是調研報告的生命。豐富確鑿的材料一方面來自於實地考察,一方面來自於書報、雜誌和互聯網。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獲得間接資料似乎比較容易,難得的是深入實地獲取第一手資料。這就需要眼睛向下,腳踏實地地到實踐中認真調查,掌握大量的符合實際的第一手資料,這是寫好調研報告的前提,必須下大功夫。

對於獲得的大量的直接和間接資料,要做艱苦細緻的辨別真僞的工作,從中找出事物的內在規律性,這是不容易的事。調研報告切忌面面俱到。在第一手材料中,篩選出最典型、最能說明問題的材料,對其進行分析,從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或找出事物的內在規律,得出正確的結論,總結出有價值的東西,這是寫調研報告時應特別注意的。

用詞力求準確,文風樸實。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很好的典範。寫調研報告,應該用概念成熟的專業用語,非專業用語應力求準確易懂。通俗應該是提倡的。特別是被調查對象反映事物的典型語言,應在調研報告中選用。目前,盲目追求用詞新穎,把簡單的事物用複雜的詞語來表達,把簡單的道理說得雲遮霧罩、玄而又玄,實際上是學風浮躁的表現,有時甚至有“沒有真功夫”之嫌。調研報告一般是針對解決某一問題而產生的。報告需要陳述問題發生發展的起因、過程、趨勢和影響。如果用詞概念不清,讀者就難以瞭解事物的本來面目,也就達不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尤其是政策調研報告,用詞準確有助於決策者迅速準確地理解調研報告的內容,有利於政策制定和調整的正確性。

邏輯嚴謹,條理清晰。調研報告要做到觀點鮮明,立論有據。論據和觀點要有嚴密的邏輯關係,條理清晰。論據不單是列舉事例,講故事,邏輯關係是指論據和觀點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繫。如果沒有邏輯關係,無論多少事例也很難證明觀點的正確性。結構上的創新只是形式問題,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報告的形式上。

調研報告的結構可以不拘一格。

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思想素質。好的調研報告,是由調研人員的基本素質決定的。調研人員既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一項政策往往涉及到國民經濟的許多方面,並且影響到不同的社會羣體,只有具備很寬的知識面,才能夠深刻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正確判斷政策所涉及的不同羣體的需要;才能看清複雜事物的真實面目。恩格斯說過:如果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任何科學都沒有存在的價值了。調研人員一定要具備透過現象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這源於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

對人民有感情,對事業、對真理有追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爲二的,調研報告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性。作者所處的立場決定了報告的主題和觀點,也決定了報告素材選取的傾向性。巴金說,“不是我有才能,而是我有感情”。深入實際搞調研,一定要有爲老百姓、爲國家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和感情。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遵循一定的規律,調研報告的寫作過程實際上也是探索事物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報告的論點和論據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而不是追隨潮流,迎合某些羣體的需要。這就需要調研人員非常敬業,具有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多元文化融合發展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義烏蹲點專題調研報告

浙江省文化廳調研組

根據省委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活動和領導幹部蹲點調研的要求,前段時間,我們調研組來到“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義烏市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期間,我們走訪相關企業5家、相關社會組織2個、基層單位3家,召開由相關管理單位、社會組織、文化服務機構、外向型企業負責人及外商代表等參加的座談會5次。通過蹲點調研,摸清了基本情況,也得到了啓發,加深了思考。

一、探索與成效

義烏市人口超過200萬,其中外來人口達145.3萬。每年到義烏採購的境外客商有50餘萬人次,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萬名外商常駐義烏,52個民族的人羣集聚義烏創業生活。近年來,義烏市積極探索和實踐多元文化融合發展,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匯聚本地文化、傳播傳統文化、引進外來文化,實現了多元文化融合,由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到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實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升了文化自信。

一是匯聚了本地文化。在調研中瞭解到,義烏市成立了新絲路經貿文化交流協會,其主要任務就是講好“義烏故事”,傳播“義烏精神”。重點打造“我們的節日”文化活動品牌,舉辦外國人迎新春聯誼會、清明上祀節中外友人採茶活動、端午節中外友人賽龍舟和包糉子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引導外國人蔘與活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在與Party365等企業的座談中,我們獲悉,義烏大力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企業、品牌企業與重點企業,以文化旅遊、創意設計、影視動漫等爲主體的新興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二是傳播了傳統文化。調研中,我們走訪了 “世界商人之家”“美國之窗-馬斯卡廷中心”“雞鳴山國際社區”等3個“絲路文化驛站”。這是由政府部門、社會組織與熱心人士創意併發起的一個公益性文化資源平臺,採取政府引導、機構運營、志願服務相結合的模式運營,在文化傳播中發揮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調研中還了解到,義烏大力發展國際教育,出臺了外籍學生就讀義烏公辦學校扶持政策。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自2019年以來已累計培養來自五大洲7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5000餘人次。義烏還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爲重點,深入實施精品文藝“走出去”工程,組織義烏精品婺劇登陸巴黎、柏林、馬德里等數十個歐洲中心城市;義烏文交會舉辦13屆以來,交易額已累計超過487.54億元,外貿出口額累計超過296.41億元;“義新歐”班列開通運行以後,大量文化產品更是源源不斷地出口。

三是引進了外來文化。在義烏市外僑辦座談時獲悉,義烏舉辦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國際論壇、中非民間論壇、中日韓友好城市交流大會、中國-北歐青年領軍者論壇、中非智庫論壇會議等高端外事活動,加強國際文化合作。調研組走訪了義烏容象美術館,這是一家民營的非營利性美術館。作爲義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該美術館通過引進烏克蘭國家藝術家聯盟建立中國創作基地,開展學術交流與藝術創作,促進了文化交流。在國際商貿城調研時,我們看到,這裏設立了各類進口商品館,非洲產品展銷中心的南非館已成爲非洲商品乃至非洲文化在中國的重要展示和交流平臺。

二、問題與短板

切實推進多元文化融合發展,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全新的探索實踐。調研中,我們也瞭解到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和補齊的短板。

一是工作協調機制尚不完善。目前多元文化融合發展尚處於由社會自發向自覺轉變的過程中,除宣傳、文化、外僑辦等部門有一定推進措施,以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小組在宣傳文化系統發揮了一定的協調作用外,尚需由市委、市政府牽頭,建立起覆蓋全市的多元文化融合工作協調機制。

二是政策宣傳落地還需加強。亟待在市裏出臺《關於加快推進文化建設 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決定》等文件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各部門的有關政策,做好統籌協調,切實加強政策宣傳,促進政策能夠真正落地。

三是載體平臺創建有待提升。“絲路文化驛站”等載體平臺尚需通過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項目等方式,鞏固提升工作效果,同時在繼續創新搭建更多更好的中外交流平臺上要有進一步的頂層設計和項目謀劃。

三、對策與建議

建議進一步加強統籌謀劃,提高戰略思維能力,強化和諧共融,健全治理機制,爲推動多元文化融合發展提供組織保證和制度保障。

一是加強領導、注重謀劃。文化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一環,必須始終牢牢把握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確保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各級黨委、政府要強化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加強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從戰略和全局出發,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強化政府主導,推進政策引導,將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理念融入到經濟社會建設中。

二是統分結合、齊抓共管。在發揮文化部門主力軍作用的同時,還要通過統籌協調、明確任務、落實責任,調動發揮相關部門的積極性,形成推動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合力。

三是強化法治、加強自治。要繼續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爲多元文化融合發展提供保障;要以平等爲管理的基礎,以尊重爲管理的理念,以共融爲管理的目標,探索建立“以外調外”“外國人自我管理”等自治機制,提高文化服務效能。

四是社會參與、營造氛圍。堅持共建、共享的方針,調動和發揮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人民羣衆成爲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以實現中外居民和諧共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爲核心來推進多元文化融合,不斷增強外來人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四、經驗與啓示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義烏市推進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實踐,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啓示。

——激活文化內涵,是推動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調研中我們深刻感受到,多元文化融合發展,本地文化是根本,外來文化是補充,只有通過挖掘本地文化的價值,發揮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不斷增強文化自信。一是挖掘本地文化,展現精神內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挖掘整理本地文化,激發傳統文化活力,形成本地文化的開放性,爲多元文化和諧共融提供深厚土壤。二是挖掘文化遺產,弘揚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三是融入文化符號,提升產品價值,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拓寬傳播渠道,是提升多元文化融合發展影響力的基本平臺。調研中我們體會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需要創新傳播方式。一要打造文化傳播新平臺。通過搭建平臺載體,打造文化傳播金名片,推動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二要建設傳統文化就地傳播新模式。通過在本地設立文化傳播平臺,就地傳播傳統文化,有利於當地外籍人士深入體驗中國文化,共享中華文明的成果。三要開展境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貿。加強文化對外傳播,做到政府和民間“兩條腿走路”,讓優秀傳統文化和文化產品走出國門,提升世界影響力。

——打通引進渠道,是推動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基本路徑。義烏的實踐啓示我們,在保持傳統文化固有歷史血脈的基礎上廣泛汲取外來文化的營養,應堅持以我爲主、爲我所用,打造開放、包容、互通、共贏的文化合作模式。一是引進先進的外來文化理念。多元文化融合發展需要對先進外來文化理念兼容幷蓄,激發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創新力,不斷提高中華文化的自身競爭力。二是借鑑先進的外來文化。如外來文化中先進的文化消費方式、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服務方式等,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三是引進優秀的外來文化產品。通過對外文化貿易,引進優秀的外來文化產品,可以滿足人民羣衆國際化、個性化的多元文化需求。

切實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關於臨海中小企業轉型的調研報告

蔡永波

改革開放以來,臨海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逐步形成汽車機械、醫藥化工、戶外休閒用品、彩燈、眼鏡和合成革等六大傳統產業。爲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活動要求,最近,我以臨海六大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爲主題,入園區、進企業、到車間,走訪了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企業,召開企業家、行業協會等座談會6次,深入瞭解傳統產業發展情況,分析問題產生原因,對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有了更加明確的思路。

一、傳統產業發展現狀文章來源辦公室職場參閱bldsx2661157178和

基層領導幹部參閱jcldgbcy

近年來,臨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八八戰略”,着眼於打造“製造之都”主陣地,大力發展傳統制造業。2017年臨海被列入全省18個振興實體經濟試點示範市,並獲得年度考覈評價全省第一。

1、產業基礎紮實。2017年,臨海六大傳統產業有規上企業304家,上市企業5家,實現規上產值696.9億元,佔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78.6%。汽車機械,以吉利豪情爲龍頭,產品成功打入國際市場,並參與大衆、東風等著名品牌企業生產協作。戶外休閒用品,2017年外貿自營出口額達86.2億元,佔全國比重約三分之一。醫藥化工產業,產值佔臺州一半以上。同時,臨海還是全國最大的節日燈生產基地,是國內三大合成革生產基地之一,是全國最大的太陽鏡生產基地。

2、發展態勢良好。經過幾代企業家的打拼和積累,六大傳統產業都形成自身特色,汽車機械產業入選浙江省首批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醫化園區順利通過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驗收,戶外休閒用品產業被列入第二批省產業集羣示範區區域國際品牌試點,眼鏡行業獲批創建國家級產品質量提升示範區。2017年,六大傳統產業實現累計利稅104.9億元,同比增長27.9%,利潤65.6億元,同比增長22.0%,增速均居台州市第一。預計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19.2億元,佔生產總值比重3.2%,居全省前列。

3、行業優勢明顯。龍頭企業在本行業內具有明顯話語權,共參加制定國家標準97個、行業標準144個、省級地方標準5個,參加“浙江製造”標準起草8個。華海藥業是國內首家通過美國FDA認證企業,永太科技是全球產品鏈最完善的氟苯精細化學品製造商,正特集團產品連續四年在德國獲得工業設計最高獎“紅點獎”。爲積極應對貿易挑戰,永強集團成立浙江永信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爲行業內企業提供產品檢驗服務,提供技術和標準支持。

4、平臺空間廣闊。目前已經形成以兩大省級經濟開發區爲龍頭,特色小鎮爲支撐,小微企業園區爲補充的產業平臺體系。浙江頭門港經濟開發區,着力發展灣區經濟,目前正在打造佔地20平方公里的汽車產?a href= target=_blank >黨牽丫浠?6家汽車生產及配套企業。臨海經濟開發區目前重點打造佔地3.5平方公里的國際醫藥小鎮,建成後將成爲年產值1000億元、稅收100億元的醫化產業創新基地,總投資100億元的華海製劑產業園去年已開工。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園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已經啓動,將佈局30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園,推動800家企業入駐集聚。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產業結構層次不合理。臨海大部分醫藥企業以原料藥和中間體生產爲主,製劑在全市醫藥企業銷售中僅佔16%。休閒用品、彩燈、眼鏡、合成革等產業總體停留在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階段。350家休閒用品企業中僅有上市公司1家,規上企業69家。900多家眼鏡企業、600多家彩燈企業,規上分別只有8家、36家。休閒用品、彩燈等以出口加工爲主,中小企業的利潤約5%,去年受匯率波動影響,出現有訂單有銷售而沒有利潤的局面。

2、創新能力點強面不強。研發投入、創新平臺建設、成果應用主要集中在少數龍頭企業,華海、偉星、永強3家企業每年科技研發費用佔規上企業的30%左右。全市授權專利中,汽車行業佔比近1/3。12家省級研究院和38家省級研發中心中,醫化行業佔比爲58%和50%。全市有“國千”人才12人、“省千”人才18人,30人中有29人集中在醫化行業。

3、集約化發展水平不高。2017年臨海六大傳統產業有企業2500多家,規下2200多家。企業集聚度不高,除醫化行業相對集中外,其他行業小微企業園只有港海小企業創業基地、新王開機篩有限公司小企業創業基地、大洋小企業創業基地等3家,入園小微企業131家。企業之間關聯性弱,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雷同性高、協同性差。如眼鏡行業,利潤非常薄,國內銷售的一般僅賣3元一副,出口的約2美元一副。

究其原因,從歷史角度看,民營企業從家庭作坊起步,積弊逐漸顯現。行業門檻低,改革開放初期,幾臺機器幾間房屋就可以開廠,“家家辦工廠、戶戶搞經商”催生了大量“低小散”企業。產品起點低,在全球製造業大轉移中,臨海作爲承接地之一,逐漸形成以代工、貼牌爲主的外向型經濟,產品附加值低,依?a href= target=_blank >黨隹誄潭雀摺9芾硭降停約易迨焦芾砦鰨胂執笠倒芾碇貧炔罹嗪艽蟆?/p>

從內生動力看,不少企業家對優化升級顧慮多。主要表現爲:一是慣性思維,由於幾十年的粗放式經營,目前企業雖然尚能盈利,但改變的動力不足;二是守業心理,部分企業經營者仍爲老一輩企業家,受年齡、閱歷等影響,有求穩心態;三是不敢創新,面對各種經營風險,衆多中小企業怕失控、怕麻煩,難以主動優化升級。

從外部環境看,要素制約嚴重。一是創新資源不足。縣級科技資源缺乏,對人才吸引力不強。二是土地制約嚴重。存量土地進一步減少,土地政策處理難度加大,工業用地日趨緊張。三是企業融資較爲困難。龍頭企業融資成本較低,而資金相對緊缺的大量中小企業信貸總量有限且費用高,融資難、融資貴成爲衆多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

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思路

傳統產業只有優化升級,才能鳳凰涅槃。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深入推進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推動經濟質量效益提高、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方式轉變、增長動力轉換。

1、抓平臺建設,強化產業支撐。既要加快省級經濟開發區建設,高質量打造浙江頭門港經濟開發區和臨海經濟開發區兩大千億級產業主平臺,全力打造國際一流汽車產業園,繼續鞏固提升醫化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成果,實現現代醫藥製造模式轉型。又要加快特色小鎮建設,深化產城融合發展,高標準推進臨海國際醫藥小鎮、時尚休閒用品小鎮、時尚眼鏡小鎮和彩燈小鎮建設,充分發揮特色小鎮在二三產業融合、創新功能疊加、城鎮產業互動等方面的優勢,打造國際化的創業創新平臺。還要加快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園建設,以老舊工業點改造爲抓手,徹底告別“三合一”,限期整治“低小散”,着力推動小微企業園區化發展、抱團式發展。

2、抓企業培育,夯實實業根基。一要兼顧抓大和活小。一方面,加大龍頭企業培育,深入實施“2513”工程和“鳳凰計劃”,發揮大企業在技術、品牌、市場中的整合作用,提升行業集中度;另一方面,狠抓小微企業優化升級,推進小微企業三年成長計劃,豐富傳統產業的“毛細血管”。二要兼顧引進和培育。一手抓增量引進,招大引強,“無中生有”引進高端製造產業;另一手抓存量提升,開展二次招商,推動傳統產業“有中生優”。三要兼顧激勵和淘汰。堅持“畝均論英雄”,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持續推進違法建築、環境污染和消防安全隱患整治,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同時加大激勵力度,大力推進企業兼併重組,促進資源要素向產出效益高、創新能力強的企業集聚。

3、抓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靈魂。一要加大研發力度。推動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以國家級、省級技術中心爲依託,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研發體系,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建立企業研究院,產值億元以上企業建立省級研發中心,規上企業建立校企合作,中心鎮建立主導產業科創園等“四個全覆蓋”。二要加強智能製造。抓住“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機遇,深入推進“機器換人”、智能製造試點示範與推廣,着力推進傳統制造業智能化發展。三要推進“互聯網+”。鼓勵和推動企業依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平臺,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向研發設計、生產管控、市場服務等關鍵環節滲透融合,提升兩化融合應用水平。

4、抓人才培育,集聚發展核心。一方面,培育優秀企業家。引導領軍型企業家、新生代企業家堅持實業報國,以永不停歇的腳步打造行業領先、勇立潮頭的領軍企業和標杆企業。另一方面,培育工匠精神。加強專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政府統籌、行業指導、企業和培訓機構自主組織培訓的運行機制,支持企業在臺州學院等院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同時,加大引才力度。用好臨海“人才新政”三十三條,加大人才獎勵和成果轉化獎勵。推行“人才+項目”的引進機制,以項目資金帶動人才引進。

5、抓產品品牌,維護企業生命。堅持“品牌強市”,深入推進“三強一製造”,着力從供給端發力,以質量升級、標準提檔、品牌增效爲突破口,全力打響“臨海製造”品牌。深化“標準化+”,標準引領與標準創新兩手抓,幫助更多企業申報國家、行業標準。積極鼓勵企業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品牌創建,堅持品牌“一體化”建設,不斷提升企業產品品質、文化內涵、社會形象,着力打造一批市場認可、國際接軌的“拳頭品牌”。

6、抓政府服務,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落實企業投資項目高效審批改革,推行工業項目出讓“標準地+承諾制”,大力優化線上和線下審批服務,確保企業投資項目全流程審批“最多26天”。加強對企業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兩化融合等的扶持力度,嚴格落實企業減負政策,切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積極幫助成長型企業拓展融資渠道,緩解融資難題,促進中小企業保持生機和創新活力,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文章來源辦公室職場參閱bldsx2661157178和

基層領導幹部參閱jcldgbcy

建強基層宣傳文化隊伍

全力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杭州市餘杭區鸕鳥鎮蹲點調研報告

來穎傑

基層宣傳文化隊伍是提升新時代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成效和水平的根本所在,也是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根據中宣部大調研和省委“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的部署要求,3月中旬,我帶領調研組赴杭州市餘杭區鸕鳥鎮,圍繞加強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這一課題,開展了爲期三天的蹲點調研。期間,調研組走訪了鸕鳥鎮及所屬全部6個行政村,走村入戶近距離對話農村幹部羣衆,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進行深入調研分析,認真思考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對症下藥、舉一反三地提出對策建議。

一、鸕鳥鎮宣傳文化隊伍建設基本情況文

口約1.3萬人。該鎮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8%,是全區僅有的無工業功能區塊鎮,區政府對其實行生態補償機制。經濟產業主要爲農業和旅遊業,特色農產品以毛竹、蜜梨聞名,每年接待遊客約85萬人次。2017年全鎮實現經濟總收入41.98億元,財政總收入23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2萬元。調研中的一個強烈感受就是,當地廣大羣衆對我們黨富民政策有着高度認同,對鄉村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表示由衷的讚歎,對目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和幸福,對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更是充滿期待。

加強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是這次蹲點調研的主題和重點。座談走訪過程中,許多受訪者表示,近年來,餘杭區無論在基層宣傳文化隊伍的建設、培育,還是作用發揮、機制保障上,都出臺了不少舉措,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正是在區委、區委宣傳部的高度重視下,全區各鄉鎮、村(社區)的宣傳文化隊伍普遍得到了加強。就鸕鳥鎮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配備好鎮級宣傳文化隊伍基本力量。貫徹執行中央和省級相關部門文件精神,以鎮級隊伍建設爲重點,配備宣傳文化工作人員。目前,有專職宣傳委員1名,確保專人專職;從實際出發配備宣傳文化幹事(兼綜合文化站站長)1名,鄉鎮中層正職待遇;綜合文化站配有專職工作人員4名。

2.實現村級宣傳文化員配備全覆蓋。落實杭州市和餘杭區政策,各行政村均配備1名宣傳文化員,主要負責宣傳教育、組建基層文體團隊、組織文體活動、管理農村文化禮堂等工作。宣傳文化員採取聘用制,或從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中返聘,或從熱心宣傳文化活動和樂意爲羣衆服務的文化志願者中挑選,也有部分爲村幹部兼任。每兩年一聘,由村裏簽訂聘用協議,經費由市、區、鎮三級財政共同承擔。

3.吸引城市能人助力鄉村文化發展。發揮本鎮旅遊資源優勢,搭建村企合作平臺,吸引一批有創新精神和市場意識的城市能人爲農村文化發展出力。如經營戶李映10多年前到鸕鳥鎮山溝溝村創業,主要從事山村旅遊產業。近年來,他看到全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如火如荼,便與山溝溝村進行村企合作,先後投入100多萬元,共建文化禮堂,既建設施又培訓鄉土文化人才。在李映的帶動下,一批城市文化人紛紛來山村創業發展。如在國外從事過創意設計的楊諍老師,每年定期來村裏工作生活一段時間,發揮所長帶動村民參與舞蹈彩排等,培養本土文藝隊伍。

4.組建宣講團隊開展接地氣的宣講。取當地特產蜜梨甜蜜之意組建“小甜心”宣講團,共有成員50多名,其中核心成員14名,主要由教師、村務工作者、農家樂業主、鄉村醫生等組成。如雅城村宣講員鄭金金將自家“美麗庭院戶”創建經驗作爲案例,宣傳生態環保理念,讓村民跟着學;山溝溝村農家樂業主施愛琴以自身創業體會爲例,號召業主抱團發展,提高服務水準。特別是結合當地冬天晚上農戶圍爐拉家常的風俗,創新推出“圍鸕夜話”宣講模式,鼓勵宣講員走村入戶,在聊家常過程中宣講黨的政策。

5.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文化隊伍。鸕鳥鎮全鎮有省級和市級非遺傳承人各1名,各村共有文藝隊伍31支,文化志願者300餘人。如仙佰坑村依託該鎮唯一的省級非遺項目鰲魚燈,組建了女子鰲魚燈隊;太平山村將滾燈傳統特色和現代健身元素巧妙結合,組建了滾燈操隊。各村文化隊伍發揮所長,在家門口自編自導自演,舉辦“新風匯鸕鳥”“我們的村晚”等文化活動,每年約200場次。

6.以常態化培訓輔導提升隊伍能力。加強與區文化館的對接,發揮鎮文化站作用,派送一批文藝輔導員、文化指導員到各村開展文藝輔導、創作指導等,促進基層文化隊伍成長。邀請文藝工作者、文化愛好者和文化志願者到當地進行文藝創作採風,吸收他們的先進理念,提升基層文化隊伍的思想層次和專業水平。組織村級宣傳文化員定期參加培訓,舉辦“我有我特長”“我有我主張”等系列才藝展演和活動方案策劃大賽,通過以賽代訓,提高基層隊伍的素質和能力。

二、鸕鳥鎮宣傳文化隊伍建設面臨的幾個問題

1.基層宣傳文化人才總量不足,文藝骨幹比較缺乏。各村1名宣傳文化員,相對於2000人左右的村民數量,人員明顯不夠,特別是一些宣傳文化員還兼任村幹部,兼管計生、統戰、民政等工作,真正從事宣傳文化活動的時間和精力十分有限。調研也發現,各村普遍缺乏文藝骨幹,有一技之長又熱心文化事業的文化帶頭人更是一人難求,導致文化活動組織比較困難,羣衆參與度不高、參與面過窄,存在着女多男少和中老年人多、青少年人少的現象。以太平山村爲例,全村人口2690人,雖然有龍燈、健身等9支文體隊伍,但經常性參加文化活動的不過百把人。

2.基層文化人才專業水平不高,文化活動層次較低。有的文化管理員沒有文藝特長,對文化專業基本知識缺乏瞭解,在文化活動的組織和管理上難有作爲。有些地方農村的“鄉土人才”正在老化,而新人培養嚴重滯後,文化項目傳承後繼乏人。如山溝溝村被列入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鰲魚燈,目前僅剩一位年過半百的傳承人在苦苦支撐。從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來看,不少文化活動只是打打腰鼓、扭扭秧歌、跳跳排舞,文化層次明顯偏低。有些文化活動不適應當前農民羣衆的需求,缺乏吸引力,如送電影下鄉,放映的影片過老,羣衆觀影熱情不高,觀看人員寥寥。

3.基層宣傳文化工作者做羣衆工作的能力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普遍缺少“幾把刷子”。一些年紀較大的基層幹部在傳統活動方式上有經驗,但對如何利用網絡和新媒體開展宣傳思想工作不熟悉。而年輕幹部普遍有學歷但沒實踐經歷,不熟悉羣衆工作,缺少方法手段。基層宣講員的能力素質也有所欠缺,存在宣講手段單一、效果不佳的問題,有的宣講員只能對着文件讀、拿着稿子念,有的則把佈置工作當成了宣講內容,難以做到把宣講黨的政策與解決羣衆關心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工作缺乏針對性、有效性。

4.農村青年人口流出嚴重,文化領域創新創業人才比較缺乏。隨着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迫切需要大量爲推動鄉村發展和滿足農民羣衆追求美好生活、美麗環境提供整體規劃和設計的文化創新和創業人才。鸕鳥鎮由於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還相對較低,對城市文化人才來此集聚創業缺乏足夠吸引力,而本地年輕人大量外出創業也引發了空心化現象。調研發現,該鎮在發展旅遊文化產業時,懂創意策劃、市場運作的人才很少,幾乎還是一個空白;一些村莊環境、農家樂集聚點和農戶庭院建設,由於缺乏規劃、設計,存在着佈局凌亂、品位不高等情況。

5.地方財政對宣傳文化工作支持力度有限,基層宣傳文化隊伍經費保障還不夠有力。鸕鳥鎮各行政村集體收入普遍只有30~40萬元/年,而維持村務運行起碼要100萬元/年以上。村級宣傳文化員作爲各村組織宣傳文化活動的主力軍,待遇普遍偏低。他們往往是兼職幹,導致主業變成了“第二職業”甚至是附帶業務,精力投入不足。據瞭解,由於財力不足,該鎮宣傳文化員的工作經費和宣傳文化隊伍培訓經費主要靠市、區兩級財政保障,鎮、村兩級缺乏資金配套。

三、加強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加強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程,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內容。鸕鳥鎮宣傳文化隊伍建設中所面臨的問題,更多帶有普遍性,必須深入分析、精準施策。着眼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立足當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實際,我們的對策建議是:

1.強化定向培養,解決基層專業文化人才“哪裏來”的問題。聯合文化、教育等部門,發揮藝術類院校的優勢,建立面向基層的文化人才定向培養機制,爲鄉村文化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改革招聘機制,針對農村文化管理人才特點,改進招錄辦法,強化專業條件,嚴把進人關,真正做到把專業對口、有文藝特長的人選聘到宣傳文化員隊伍中來。

2.構建聯動體系,推進縣、鎮、村三級農村文化志願服務經常化、制度化。以縣域爲單位,探索建立縣—鎮—村三級文化志願服務體系,整合各級各方力量,開展以宣講理論政策、組織文化活動、培育文明風尚、加強培訓教育、提供人文關懷爲主要內容的志願服務活動,把各種優質文化資源和公共文化服務配送到農村。明確志願服務組織架構,縣級設總隊,負責制定全縣農村基層志願服務活動計劃,對鎮、村兩級志願者進行系統化培訓輔導,指導志願服務活動開展,同時以組織化方式到村開展文化志願服務;鎮級設分隊,承接總隊安排的活動任務,做好村級志願者培訓輔導,定期進村入戶開展志願服務;村級設小隊,組織各類常態化文化志願服務。

3.加大創新力度,增強農村文化發展新動能。引入市場機制,利用農村生態環境、歷史文化和土地資源等優勢,以優惠政策和良好服務吸引外來企業落地創業,積極開展村企合作,搭建起鄉村與城市的橋樑,帶動城市優質文化資源向農村流動,鼓勵城市文化人才到鄉村舞臺一展身手,形成文化設施共建、文化活動聯辦、文化生活共享的良好局面。激活內生機制,充分發揮農村民間力量作用,探索設立民辦非企業性質的農村文化禮堂獨立法人理事會,通過社會化運作,爲文化禮堂提供多樣化的公共服務,推動實現農村文化活動由村民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

4.創造良好環境,發揮“新鄉賢”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鄉賢文化是農村文化的重要特徵,要培育發展鄉賢理事會、參事會、議事會等鄉賢組織,引導一批威望高,有學識專長、創業經驗,熱心農村發展的“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和文化建設。爲“新鄉賢”發揮作用營造良好氛圍,切實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建立“新鄉賢”榮譽關愛激勵機制,對作出積極貢獻的“新鄉賢”團體和個人給予褒獎。

5.注重培訓輔導,提升基層宣傳文化隊伍能力和素質。建立分層分類培訓輔導機制,對宣傳委員、宣傳幹事、信息員、宣傳文化員和文化骨幹進行分類、分主題培訓,選派業務骨幹參加上級黨委宣傳部門組織的培訓班。瞄準農村文化活動帶頭人、文化志願者、大學生村官等羣體,制定專門化培養措施和個性化培養方案,加強有針對性的培訓。建立結對幫帶機制,定期邀請宣傳系統各級專家和優秀師資進行授課指導,開展師徒結對。建立上掛下派鍛鍊機制,有重點地選派鄉鎮和村級年輕宣傳文化員到上級機關上掛學習,在重點工作、中心工作中加強歷練。

把“兩山”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全過程

——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的調研報告

根據省委“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活動部署和“‘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大調研安排,自4月初以來,我和湖州市委一班人一起,謀劃實施了以“十問湖州”爲主要內容的“提標杆、破難題、助趕超”專項調研,並牽頭開展了中心城市能級提升問題的研究。調研過程中,帶隊實地查看了市域河湖水系、森林綠地公園、交通樞紐場站、旅遊集散中心、商業文化街區、教育醫療設施、居民生活社區及重要平臺、重點項目、重大工程建設現場,巡查了環太湖周邊城市濱湖開發情況,累計下基層蹲點7天,考察基層點65個,召開座談會6次,與350多名專家學者和幹部羣衆進行了深入探討,徵集到意見建議120多條。通過深入解剖麻雀,基本掌握了中心城市的基礎優勢和問題短板,對如何推動城市能級提升有了一些思考。

一、基礎優勢

近年來,湖州全市上下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堅持外延擴張與內涵提升並舉,統籌老城有機更新和新區開發建設,城市框架全面拉開,環境面貌持續改善,功能品質顯著提升。目前,中心城市地區生產總值1088.6億元,常住人口145萬人,建成區面積129平方公里,形成了以主城區爲核心、長興和南潯爲兩翼的帶狀組團城市格局。特別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隨着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和自身條件的持續改善,湖州的組合優勢越來越明顯:

1.生態文明優勢。湖州是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的誕生地,良好的生態是湖州辨識度最高的城市名片。總書記指示我們要“照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條路走下去”,省委要求湖州當好踐行“兩山”理念樣板地、模範生。

2.區位交通優勢。湖州地處長三角中心腹地,緊鄰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鐵路、公路、水路綜合交通十分發達,隨着商合杭、滬蘇湖高鐵的建成和申嘉湖高速西延的貫通,在湖州將形成“十字型”高鐵網和“三縱三橫”高速網。

3.文化底蘊優勢。湖州是絲綢文化、茶文化、湖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人文薈萃、名人輩出,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文化典故和歷史文化遺產,這是城市軟實力的象徵,更是城市能級提升的優勢所在。

4.戰略疊加優勢。湖州被全域納入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寧杭生態經濟帶、G60科創走廊等重大區域戰略,是全省“四大”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陸續承擔了“中國製造2025”、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全域旅遊示範、內河水運轉型示範等多個國家級試點。

5.後發空間優勢。從環太湖區域遙感衛星圖片可以看出,目前太湖以東和以北地區開發強度明顯高於以南和以西地區,湖州以16.48%的開發強度,在區域內形成了可用空間資源的窪地。

二、問題短板

1.經濟發展帶動力不夠強。由於傳統產業升級不夠快、新興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導致中心城市在全市經濟中的佔比始終較低。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佔比44%,地方財政收入佔比42%,規上工業增加值佔比36.4%,出口僅佔比28.4%。雖然擁有1個國家級、兩個省級開發區和一批鄉鎮平臺,但“多而散”導致承載力不強、集聚度不高,多數產業處於價值鏈中低端。如織裏童裝產業缺乏設計環節和高端品牌,雖然年產?a href= target=_blank >黨?00億元,但稅收僅爲1.7億元。

2.人才創業吸引力不夠強。人氣不旺、留不住人,是調研中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兩所本地高校每年培養大學畢業生8200多人,僅有20%左右留在湖州就業。目前,主城區建成區面積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萬人,按照每平方公里1萬人規模計算,缺口25萬人。人才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創新氛圍不夠濃厚、城市經濟不夠發達。尤其是缺乏集聚人氣、商氣的高端業態、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和衆創空間。

3.公共配套支撐力不夠強。中心城市的公共配套能力與羣衆日益增長的需求還有差距。特別是交通的通勤效率不夠高,缺乏貫穿城市組團的快速路網,從主城區到南潯40公里左右路程需要1小時。醫療方面雖有兩所三甲綜合型醫院、1所三乙綜合型醫院和3所三甲專科型醫院,但整體醫療水平不夠高,病人越來越多選擇到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就醫。高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全市在校大學生僅爲嘉興的28.6%、紹興的27.1%。

4.生態環境保障力不夠強。雖然生態環境總體較好,但不平衡、不穩定的現象仍然突出。水環境方面,部分河道水體富營養化比較嚴重,監測斷面水質反彈壓力較大。大氣環境方面,雖然每年都有進步,但由於受輸入性影響,加上道路揚塵、燃煤鍋爐等治理不夠到位,空氣質量與羣衆期盼還有不小差距。美麗鄉村建設方面,三個縣已實現100%全覆蓋,但兩個區分別僅爲79.5%、67.3%。

5.城市精神向心力不夠強。很多羣衆認爲,湖州的地域文化比較“散”,缺乏統一的城市品牌、城市象徵和城市符號,導致城市知名度不夠高,甚至在外不如三縣的名氣大。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不強,既有客觀原因,很多居民都是外地移民,對湖州本土文化認同感不強;也有主觀原因,中心城市發展不夠好、能級不夠高,對三縣的輻射力、影響力不夠大。

三、對策思考

根據調研分析,我們認爲,推動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州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省委提出的“當好踐行‘兩山’理念樣板地、模範生”的目標要求,堅持以人爲本、“四化”協同、集約高效、彰顯特色,持續優化城市佈局、繁榮城市經濟、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帶動力、人才創業吸引力、公共配套支撐力、生態環境保障力和城市精神向心力,推動中心城市提高首位度、打造增長極、實現新發展,爲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強大動力、提供重要支撐。具體要打造“六個城市”:

1.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着力打造生態樣板城市。這是省委的要求。始終把“兩山”理念作爲最大的遵循,融入到城市開發建設全過程中,堅持科學規劃引領,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到2022年全市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國家“水十條”考覈斷面達標率、地表水出境斷面達標率達到100%;空氣質量優良率大幅提升,在全省排名逐年提高。

2.堅定不移實施重大戰略,着力打造綠色智造城市。這是我們實施“中國製造2025”、綠色金融改革兩大國家試點的戰略方向。積極搶抓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大力引進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不斷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深度參與G60科創走廊、寧杭生態經濟帶和全省大灣區建設,統籌推進平臺整合提升,規劃建設南太湖新區和湖州科技城,打造高能發展平臺,構建產城融合高地。堅持人才第一資源,健全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等政策體系,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市。

3.堅定不移建設全域景區,着力打造濱湖旅遊城市。這是建設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重點任務,也是提高旅遊發展檔次的客觀要求。深度做好“旅遊+文化”的文章,邀請國內外一流設計團隊,對太湖漊港、桑基魚塘等重點旅遊資源進行整體設計,打造一批5A級景點,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建設全域大景區。特別是以太湖龍之夢開業爲契機,整合濱湖旅遊資源,串聯各區縣鄉村旅遊、古鎮旅遊、紅色旅遊等資源,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精品旅遊線路,推動形成以濱湖區域爲集散中心、輻射各區縣的全域旅遊網,着力打響濱湖旅遊度假品牌。

4.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創新,着力打造現代智慧城市。這是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順應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社交網絡等信息經濟發展趨勢,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技術創新爲手段,將數字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全方位構建智慧產業、智慧園區、智慧社區、智慧交通、智慧安全、智慧環保、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城管、智慧政務等智慧體系,不斷提高城市運行的經濟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促進城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5.堅定不移構建現代交通,着力打造樞紐門戶城市。這是由湖州區位交通基礎優勢所決定的。站在長三角乃至全國大格局中謀劃湖州的對外交通,以實施“五年千億百項”綜合交通大會戰爲抓手,加快建設接軌上海、融入杭州、聯通蘇皖、輻射內陸的大交通體系,早日實現每個區縣都有高鐵站、通兩條以上高速路,着力構建到長三角周邊主要城市“1小時交通圈”和全市域“半小時交通圈”,努力成爲長三角承東啓西、溝通南北的重要樞紐和上海都市圈輻射中西部地區的重要門戶。

6.堅定不移促進民生改善,着力打造美麗宜居城市。這是城市建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牢固樹立“以人爲核心的城市化”理念,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爲中心目標,深入實施老城區有機更新,統籌抓好地下和地上基礎設施,不斷提高城市公共配套服務能力,大力發展教育、醫療、體育、文化、養老等社會事業,着力打造便捷舒適的社區生活圈,推動城市人居環境持續優化,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作者爲中共湖州市委書記】

致力鄉村振興 建設“和美小島”

——普陀區偏遠海島發展的調研報告

張立軍

根據省委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活動的有關部署,3月21日至27日,我率調研組5人先後赴桃花鎮、東極鎮、白沙島管委會、螞蟻島管委會等海島鄉鎮,就偏遠海島的發展建設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對各島常住人口、基礎設施、資源條件、發展定位等情況的排摸、梳理,發現偏遠海島在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結合近期工作及調研情況,就如何解決海島發展的實際困難作了一些較爲深入的思考。

一、現狀問題

在普陀區域內,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455個,其中有人居住島嶼32個,是我省海島數量第二多的縣(市、區),發展潛力巨大。但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偏遠海島建設面臨着諸多問題:

1、“空心化”“老齡化”嚴重。通過調查走訪發現,偏遠海島“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大雙山島戶籍人口1300人,常住人口100人,平均年齡68歲;葫蘆島戶籍人口1855人,常住人口160人,平均年齡68歲;柴山島戶籍人口1112人,常住人口129人,平均年齡72歲;黃興島戶籍人口1099人,常住人口40人,平均年齡65歲。

2、產業發展乏力。海島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人口結構失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年輕人缺失,海島產業發展缺乏智力支持,現代化產業在偏遠海島發展緩慢。又因缺少保護機制,漁農村傳統風俗、風貌正逐漸淡化,海島特色文化日漸消逝。

3、基礎設施落後。人口流失過快,加上自然條件制約,許多海島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海島與大陸、海島與海島、海島內部遠未形成互通便利的內外交通網絡。如白沙本島與柴山島之間,居民曾靠小渡船擺渡過港,如今因年輕人外遷,已無固定交通渡船通行。再如黃興島,通訊網絡不健全,村民獲取信息手段單一,部分漁民仍通過廣播等方式獲取信息。同時,各海島出現了民房空置,土地、國有資產閒置現象。文章來源辦公室職場參閱bldsx2661157178和

基層領導幹部參閱jcldgbcy

4、羣體保障弱化。漁農村老年羣體出現不同程度的醫療、養老、文化等供給困難。葫蘆島等海島老人,大多僅靠最低基本養老保險生活,許多海島不同程度地出現“老無所依”現象。人口流失,又加劇了海島生活不便,目前,葫蘆島上僅1家商店,黃興島上1家商店也沒有。

二、 原因分析

海島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等原因導致海島建設投入大、產出少,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投資海島的意願不強。加之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下的慣性思維使得我們更多地注重於城市建設發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偏遠海島的建設。城市反哺海島、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遠遠不夠,城鄉一體化發展成效不夠明顯。此外,城鄉發展的差距導致城市吸引力遠遠大於偏遠海島,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都向城市集中。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流入城鎮,偏遠海島人口數量、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讓偏遠小島重新煥發生機,讓留守居民共享發展成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必須破解的難題。經調查摸排,我區選擇黃興、大雙山、葫蘆、柴山4個小島作爲第一批試點,力爭將其打造成爲“和美小島”。“和美”就是要處理好合理開發與科學保護的關係,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小島環境大提升、民生大改善、收入大提高,實現生態美、生活美、生產美;“小島”是屬性也是形態,首批4個試點島嶼總面積不足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均不足200人,是名副其實的小島,但小不意味着少,要將“小”變成“小而精”“小而美”。

三、 對策建議

根據調研,結合普陀偏遠海島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精準定位,繪製海島規劃“藍圖”。圍繞打造鄉村振興海島樣板的目標,堅持對標鄉村振興“五個振興”標準,拿出符合海島實際的鄉村振興推進標準。一方面,要注重規劃引領。堅持規劃先行,謀定而後動。結合普陀海島發展實際,制定4個“和美小島”試點專項規劃方案。方案要突出指導性,既提出思路要求又明確辦法舉措,既兼顧當前又考慮長遠;突出科學性,把徵求意見範圍擴大到村一級,確保聚民智順民意;突出銜接性,把“和美小島”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要注重突出特色。小島發展定位要結合自身優勢、招商引資情況以及周邊海島情況錯位發展。堅持因島施策,實行“一島一品”,循序漸進實現“和美小島”特色化、主題化、差異化發展。

2、創新機制,活用改革這一“法寶”。一是理念創新。“和美小島”建設,要圍繞生態、生活、生產三方面的內容創新機制。生態上,注重海島與海洋的保護,融入綠色競爭力觀念;生活上,着力民生改善,有效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生產上,圍繞產業興旺要求,引導村民共建共享,促進持續增收。二是創新運作模式。探索經營模式、商業模式創新,釐清政府與企業的職能與職責,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開發、居民參與的模式。三是創新制度供給。要做好“地”的文章,探索小島漁農村集體用地流轉機制改革,加快構建海島用地保障機制;因地制宜,採用整體收租、合作、統一管理等多種模式,着力盤活農村閒置建設用地,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

3、細化項目,有效打造海島“肌理”。一要做好政府性投資項目設計。加大與海島振興發展相關的碼頭、道路等基礎設施投入。強化生態環境建設與污染治理,統籌推進漁農村垃圾處理、污水治理、村莊風貌改造等項目。實施漁農村立面彩化亮化工程,打造美麗村口和景觀小品。提升改造現有養老服務中心等,提高養老保障水平。二要做好農旅結合、城鄉結合文章。修繕海島古村落,挖掘漁村文化,發展民宿、採摘、海釣等旅遊產品及配套服務,讓海島成爲城市人的鄉愁記憶。三要謀劃好項目。依託試點小島自身優勢,突出重點區塊開發,選擇性地做好產業發展。葫蘆島作爲東港健康養生、休閒度假項目的重要延伸,推動整島開發和海島旅遊業發展;大雙山島可做遊艇停靠基地及服務配套項目;柴山島靠近普陀山,可發展康養產業;黃興島可開發海釣、帆船等水上運動產業。

4、着重招引,爲可持續發展“造血”。要圍繞項目引進、企業培育、資源整合、提檔升級,全力推進海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民營資本參與海島公共服務建設,投資“和美小島”旅遊產業,盤活閒置資產,建設完善海島與周邊島嶼的餐飲、酒店、休閒娛樂等配套設施,逐步將偏遠海島打造成主客共享的“和美小島”,實現“改善民生、振興小島、發展經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