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工作總結>

歷史系教學實習總結報告

工作總結 閱讀(2.24W)
歷史系教學實習總結報告
歷史系教學實習總結報告


20XX年7月3日~10日,歷史系2000級35名本科生在3名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前往敦煌及河西各地進行了一次收穫很大、意義非凡的教學實習和實地考察活動。說收穫很大,不僅體現在同學們沿着古絲綢之路參觀考察了該地區幾乎所有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存,深化了自己幾年來從課堂和書本上所學的相關歷史知識,並在實習歸來後寫成了十幾篇合格的實習報告,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實習報告有相當的學術價值。而且通過這次實習,同學們身臨其境,極大地增強了歷史感,產生了濃厚的學術興趣,很多同學在實習結束後明確了考研意圖,有些同學甚至確定了自己考研或者保研的專業方向。說意義非同尋常,主要是十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經費極缺,歷史系的本科生教學實習都是就近進行,基本上是社會實踐性質,與專業的聯繫不是很緊密,實習的主要功效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對此問題系領導一直十分關注,王希隆主任多次在黨政聯席會上提出要改變歷史系學生的實習狀況,系黨政聯席會也多次研究了本科生教學實習問題。

近些年曆史系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爲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想辦法使教學實習在學生的專業學習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系黨政聯席會研究決定,從2000級開始,教學實習採取赴河西進行實地考察這樣一種更加切合歷史學本科生培養目標的實習模式,並且一定要把這種做法堅持下去。學校教務處也非常關注這次實習,在經費及其他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作爲長期規劃的第一步,本次活動在各方面的經驗都意義重大,鑑於此,對這次實習的全過程、實習的主要收穫和意義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進行認真細緻地總結是非常必要的。

這次實地考察歷時8天,行程3500公里,參觀考察了張掖、肅南、酒泉、嘉峪關、敦煌、安西、山丹、武威等市縣的十幾處歷史文化名勝和相關的幾個博物館,同學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做了詳細的記錄。國家重點研究所負責人鄭炳林教授一路上在汽車行駛過程中隨時給同學講述沿途的歷史和地理沿革以及到下一個目的地應關注的主要問題,使同學們對這次考察在時間和空間上能夠產生立體的印象和概念,同時也使學生在參觀每一處古蹟時能夠有的放矢,有效利用並不充裕的參觀時間。但這8天只是本次實習的主體部分,而整個實習大致可分爲四個階段,下面就分階段回顧一下這次實習的全過程。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

在系裏確定了目的地和出發時間以後,決定由歷史系主管教學工作的喬健副主任擔任這次實習的領隊,全面負責實習各方面的工作。在喬健老師的部署下,準備工作開始緊張地進行。從四月中旬開始,在2000級本科四個專業中開展了多次動員,說明這次實習的目的和意義。隨後在對這條線路相當熟悉的牟範書記和馮培紅老師的幫助下制定了詳細的行程表,確保在外期間每天都能夠勞逸結合,使大家不因旅途勞累而影響參觀考察的效率,同時也最大限度地節省時間,從而有效利用有限的經費。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充分的學術方面的準備工作,在出發前一個月,請在敦煌學及河西曆史文化研究方面有相當造詣的杜鬥誠教授給同學們做了專題學術報告,重點講解此次實習參觀的石窟寺的歷史沿革、保存情況、研究現狀及其主要的藝術特點和史學價值,使同學們對參觀考察對象有了初步的、總體的認識。同時要求學生們根據各人的興趣和長處自願組合,三到五人組成一個實習小組,確定本小組在這次實習中的主要工作任務以及人員分工,結合老師們的講解和自己平時的積累,制定本小組在各個參觀考察地點主要關注的問題和研究主題,並圍繞確定的主題進行紮實的資料蒐集工作,爲實地參觀考察做充分的知識準備。在出發前一週確定了人員名單,根據人數和專業建立三個大組,每組選定一個組長,負責協調本組全體人員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準時、統一地行動,也確定了同學、組長和帶隊老師三個層次之間的雙向聯繫方式,從制度上嚴格保證在外期間所有人員的安全。臨行前幾天,喬老師、牟範書記和辦公室陳吉平主任訂好了車,預訂了所有日期的住宿牀位,並且多方比較,儘可能找到既安全衛生又價格便宜的旅館和招待所,使更多的經費用於同學們的參觀考察。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後,臨行前一天晚上,由鄭炳林老師對各個參觀考察對象做了整體講解,指出同學們應關注的要點。喬健老師多次強調了安全注意事項,細緻周到地佈置了衣食住行方面的安排。

第二階段:實地參觀考察

20XX年7月3日清晨7時,實習隊伍整裝待發。系黨政領導一起來爲大家送行,教務處處長張振國老師也親自到場做了簡短但卻切中關鍵、寓意深長的講話,這更使同學們振奮不已。

7月3日實習隊伍到達的第一站是新河驛長城。在此之前已經看到了綿亙數十里的長城,漢長城在北,明長城在其裏,兩者相距10~80米之間。這些曾經起過重要作用的宏大建築現在已變成了一段段矮牆。第二站是本次實習第一個重點考察對象——張掖大佛寺及山西會館。大佛寺建於西夏永安元年,明清時期屢有修繕。該寺建築佈局基本上是常規的佛寺模式。殿外門東西兩側有青磚浮雕經變畫兩鋪,分別描繪了釋迦生前於其太子祗樹給孤獨園內精舍說法和阿彌陀佛及觀音大勢至菩薩所在西方淨土的場景。作爲經變畫,這兩鋪同敦煌等河西石窟壁畫有一脈相承的因素。有同學將其進行對照,對許多細節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如佛之禪定印與榜題“說法圖”相違;靈鷲山說法同榜題“西方聖境”相悖;觀音大勢至的和尚裝亦異於他品等等。大佛殿內臥佛一身,弟子十身,菩薩二身。臥佛是該寺最著名也最具研究價值的文物,較之犍陀羅佛教雕塑及河西其他佛涅槃像,其特殊之處在於:沒有摩耶奔喪、迦葉撫足的表現;沒有阿難昏於牀前或沉思冥想之情景;沒有世俗僧衆痛苦流涕及拔髮剖腹割耳等古印度習慣之刻畫;也沒有婆羅雙樹這一象徵性植物之塑造。臥佛身後十弟子皆雙目圓睜,表情木然。鄭炳林老師給同學們詳細講述了涅槃經變所依託的經文及其表現形式,並着重指出臥佛手足處所立菩薩身上所着乃明朝服飾,這是辨別年代的一個重要方法。

7月4日的目的地是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馬蹄寺。馬蹄寺石窟羣由南北馬蹄寺、千佛洞和上、中、下觀音洞以及金塔寺組成,共計70餘窟。我們所參觀的千佛洞1、2、3、4號窟基本是北朝所開,擁有中心柱這一早期石窟的典型標誌。壁畫多已殘損,面目全非。在這裏同學們瞭解到早期佛教雕塑的一些特點如人物造型清瘦、服裝寬衣博帶等等。另外還參觀了北寺“三十三天洞”。對比印度阿旃陀石窟和新疆克孜爾石窟中的中心柱窟,同學們瞭解到隨着佛教沿北路傳入中國,佛教藝術亦由印度傳至新疆,再輾轉至甘肅,而我們的先人們又是如何吸收消化並繁榮這一異國文化藝術的。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許多同學在這裏都看到了由於旅遊開發和宗教活動對這裏的珍貴文物帶來的明顯的破壞,大家就如何處理好這三者的關係進行了認真地討論。

自司馬遷開創紀傳體史書之先河後,歷代皆依此爲範本修史,構成所謂的正史系統,至清代則有二十四部之多。作爲研究古代史的骨幹材料,正史在史料中的地位和價值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正史的缺陷也多,其中最大的一點便是這樣的修史體例主要將注意力放在社會上層,因而正史也曾一度被斥爲帝王將相的家譜,這就相對限制了現在史學家們對古代社會進行全面的研究,對於普通民衆的研究更多的要藉助所謂的野史來進行。7月5日考察的魏晉壁畫磚墓則是一種對這類研究有極其重要價值的史料,它以鮮活的方式彌補了文獻資料的不足。首先這座墓向大家展示了魏晉時期墓室的基本形制,對了解當時的喪葬習慣和古人的生死觀有重要意義。其次,墓室室頂覆鬥式結構的應用,對於理解佛教傳入中國後我們的先人對其進行的創造性發揮,是一個明證。最後也最爲重要的是這座墓室中的磚畫,這些磚畫描繪了一幅幅豐富多彩的社會場景,有農作、畜牧、蠶桑、狩獵、宴飲等。對於墓室室壁上多次出現的三或四個顏色不同的圓環以不同的方式組合成的圖案,目前學界尚無定論,同學們對此進行了熱烈地討論和各種各樣的推測。這些磚畫的價值不僅在繪畫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們可以成爲社會史和思想史研究的極其珍貴的原始材料。參觀結束後沈禎雲老師對同學們說:對這類材料的分析解釋必須建立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之上。歷史的學習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沒有對研究對象在整體上的深入把握,沒有對其他相關學科如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及哲學等學科中有益因素的借鑑,我們的歷史研究將永遠停留在對錶象的浮泛描述上,史學的認識功能將得不到很好的發揮,我們對歷史的研究也難以煥發新的活力。

在結束了對魏晉壁畫磚墓及博物館的參觀後,車行不久就到了嘉峪關。嘉峪關是明長城的西起點,也是長城全線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關隘,素稱天下雄關。其關城由內城、甕城、羅城、外城及城壕組成。其中西側羅城向南有“明牆”延伸至祁連山下討賴河畔;向北有“暗牆”隱伏至黑山半山腰,明牆暗壁相合,構成了關城西城牆。兩邊高山與峽谷相峙,關居其中,實可謂“天下第一雄關”。同學們全面參觀了關城,認真聆聽並記錄了講解員的詳細講解,許多東西都是大家平時在書上看不到的。對關城的參觀主要是讓大家詳細瞭解它的形制以及各部分的功能。接下來參觀了長城博物館,這是中國第一座全面、系統地展示長城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同學們興致極高,不停地向講解員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以致不得不把下午的出發時間推遲一小時。大雨滂沱中,同學們戀戀不捨地上車,向敦煌進發,到達住地時已是繁星滿天。

7月6日清晨,從敦煌市走了不多時間就看到了令人魂牽夢繞的莫高窟,同學們的興奮之情難以言表,這一天是帶給同學們太多收穫、極大震撼卻也不無遺憾的一天。莫高窟主體洞窟主要分佈在南區,現今共保存492個洞窟,壁畫逾45000平方米,圓塑2500尊,影塑1000餘身,時間上跨越北涼至元等朝代。這裏的作品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代表了當時佛教藝術的頂尖水平,同時由於在時間上的連續性,清楚地再現了中國古代佛教藝術發展的基本脈絡和時代特色。另外,藏經洞的發現爲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獻材料。我們這次主要考察了上啓北魏下至宋、西夏時期的10個洞窟,每一窟都是那個時代的極具代表性的精品。

首先參觀16、17窟和三清觀。任何一箇中國人,任何一位學者的首選必是這裏,也必須是這裏。17窟,也就是藏經洞,內藏至少介於公元359年至1002年間,跨越十六國、北魏、隋、唐、五代及北宋等朝代的644年間記載各種宗教、歷史、文學、藝術、方誌、民俗等各方面內容的文物資料5萬餘件。所用文字種類包括漢文、吐蕃文、回鶻文、突厥文、于闐文、敘利亞文、西夏文及少量佉盧文、梵文、粟特文、蒙古文等十幾種文字。其遺書基本分爲佛教經卷、僞經、佛經目錄、儒家經典、古典文學作品及醫學文獻等十四大類,實乃藏書寶庫。然自1900年17窟轟然洞開,截至1924年,先後有英、法、俄、日、美等外國所謂考察者來到莫高窟,掠走三四萬卷文書並剝離大量壁畫,給莫高窟帶來了毀滅性災難。17窟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紀念洪辯的影窟,而是一種標誌、一種象徵、一個符號。陳寅恪先生曾不無傷感地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地。藏經洞所出的豐富資料,對正史是重要的補充,同時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令多少才華橫溢的中國學者爲之付出一生的心血,然而流入外國博物館者數量何其之多、質量何其上乘。原本我先人之物,怎奈需要“借閱”,不能不說是“傷心地”。不過對這個問題同學們有多種看法,都很值得深入討論。

接下來參觀北魏257窟,此窟價值非同一般。該窟保留了早期洞窟的一些風格。首先它是一箇中心柱窟。此窟制乃由印度支提式洞窟發展而來,供僧衆繞行禮拜講經說法之用。然而古人對這種外來風格進行了不小的改造,以適應當地大衆審美情趣。首先表現爲中心柱前方爲人字披,後方爲平棋圖案。人字披採用浮塑的方式顯現木椽,外塗土紅。中心柱呈方形,四周塑有佛的“四相”。其次,此窟內有著名的九色鹿本生故事和沙彌守戒因緣故事。在莫高窟,九色鹿本生故事僅此一例,價值頗高。同一題材,在古印度佛教雕刻作品和克孜爾石窟中有較多刻畫。沙彌守戒因緣故事出自《賢愚因緣經》,內容廣爲人知,但對繪於南壁下方的用意還有待進一步探討。通常觀點認爲,北魏時期,佛寺日盛,所剃度之僧尼甚衆,然亦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僧尼中存在不守戒律的行爲。沙彌守戒因緣故事的繪製主要作爲一種典範,以教育啓示僧尼。繪畫對經文具有闡釋作用,這對以往討論激烈的佛經與經變畫的關係的理解有一定幫助。

剛進入北周427、428窟,就讓同學們着實驚喜。不僅因爲那鋪富有代表性的降魔變,也不僅因爲東壁門南北兩側的薩埵太子飼虎圖和須達拏本生故事,最重要的是在入窟一剎那看到了“小字臉”,這讓許多對壁畫感興趣的同學對它的疑問釋然而解。工匠們爲了能夠鮮活地表現人物的立體感,採用層層暈染的方法勾勒。爲表現人物鼻高及眼睛清澈,往往在這兩處塗白。而所用顏料經過千百年的氧化,臉部除鼻和雙眼處皆變成了黑色,於是形成了現在所看到的特徵鮮明的“小字臉”。另外此窟雖爲中心柱窟,但前部人字披浮塑木椽已簡化,直接採用平塗方式,椽間繪以人物及花卉裝飾。427窟展示了北周及隋朝造像和選材的特點。在造像風格方面,這是一個由早期古樸向盛唐成熟轉變過渡的階段。造像身體比例不適,下身較短,頭部較大(這不是爲了特殊的視覺效果,如唐130窟和96窟),腹部及兩股呈圓潤的丫形,肉髻低平。這些特點在馬蹄寺石窟千佛洞4號窟和寧夏須彌山51窟後壁造像均有體現。當然對“捨身飼虎圖”的深刻理解對人文學科的大學生而言也十分重要和關鍵,喬健老師告訴大家,“捨身飼虎圖”是以一種非常極端、非常令人震憾的方式來表達宗教的情緒和境界,因此我們不能把它理解得太“實在”,不能理解成號召人們把自己活生生的血肉之軀獻給飢餓的老虎,它表達的只是一種佛教世界觀而非現實世界本身。而本窟另一幅壁畫所表達的宗教內涵相比舍身飼虎圖就遜色許多,這幅壁畫的基本內容是修煉佛教達到一定境界便可刀槍不入,這便把作爲一種超功利、超世俗的信仰的佛教搞得過於“實在”和庸俗了,而且這種觀念和期待本身還蘊含着巨大的危險因素,即一旦刻苦修煉卻無法在現實中真正實現刀槍不入,“信仰”的大廈頃刻間將會轟然倒塌。

328窟和45窟爲唐朝作品。窟製爲單室,頂爲覆鬥式結構。一鋪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的組合很具代表性。328窟馬蹄形佛牀末首原有一供養菩薩,頗具神韻,可惜爲華爾納掠走。45窟南壁通壁的出自《法華經》之《觀音普門品》的觀音經變更是極品,同學們在感嘆之餘,不僅感到敦煌歷史地理位置之重要,更是感受到當時的人們渴求盛世太平的心情。

130窟和96窟爲大像窟。前者雖屢次重修,但頭部仍有原貌,亦可窺大唐風采之一斑。此窟的引人入勝之處,除佛像的偉岸高聳外,亦在於其甬道南壁的供養人王夫人畫像。畫中人物體態豐滿,頭梳高髻,描蠶眉,眉尾上挑,口若櫻桃,着石榴裙,形態同《簪花仕女圖》十分相似。這是受中原周家樣影響所致。130窟北大像爲武則天當政時所修,衣着華麗,體態豐腴,抹胸下拉,雙乳外露,顯示了一位女性化極強的菩薩形象,此實乃僧衆爲邀上層之好而作。

從洞窟出來,同學們又參觀了文物保護研究所。參觀結束後,大家思緒萬千,大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之感。看了莫高窟的這些精妙絕倫的作品,前幾天參觀給大家的帶來的興奮已經蕩然無存。莫高窟所蘊藏的深厚的歷史、文化、藝術內涵遠遠超出了同學們的想像,大家都感到莫高窟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永遠是國人的驕傲,在深入研究的同時,保護工作更是我們對後代所做重要交待。遺憾的是,滿懷着眷戀和數不清的問題,我們不得不離開。大家知道再看一天兩天也沒什麼效果,因爲一上午的參觀所帶給大家的巨大的信息量使所有的同學都感到有些無所適從,深感自己知識還缺欠很多,尚無足夠的學力在短時間消化這麼大量而複雜的信息。同學們紛紛表示,回去後一定要更加刻苦地學習專業知識,才能對得起先人們創造的如此偉大的文明。

當日下午,爲了尋找玉門關、漢長城遺址和河倉古城,冒着高達40多度的酷暑高溫,汽車在茫茫戈壁中就像一隻緩緩爬行的螞蟻。隨處可見的海市蜃樓因爲天氣太熱並沒有使同學們興奮異常,但當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跋涉之後,遠遠看到玉門關的輪廓時,車廂裏沸騰了。這幾處遺址在一般人眼裏早已沒什麼看頭,但對研究中國歷史的人來說,“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春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這些斷壁殘垣背後所隱含的無窮的歷史意蘊以及引起的無止境的懷古情愫,讓人覺得歷史的長河就如同這茫茫瀚海一樣浩淼無邊。

7月7日,在順路登過鳴沙山,看過月牙泉後,驅車向莫高姊妹榆林窟進發。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在一處峽谷中看了它。在這裏,首先讓同學們感動的不是窟中精美的藝術作品,而是在這裏工作的學者。他們讓人想到范文瀾先生的一句話: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這裏沒有電話,只是每天下午四點準時與敦煌研究院通過電報傳達信息;買菜很不方便,每隔幾天到安西縣城買一次菜,一來回就是在半天。但是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在這裏工作的學者們十幾年如一日,研究和保護着這裏的藝術瑰寶。由於鄭老師的努力,敦煌研究院破天荒地同意榆林窟所有洞窟全部爲同學們開放,只可惜由於時間關係,只能參觀其中的一部分,面對這樣好的機會,這不能不說是莫大的遺憾。講解員帶領同學們參觀了包括2、3、4、25窟等特窟在內的13個洞窟。這裏的洞窟基本上都是單室,甬道互相連通,頂多爲覆鬥頂,亦有少數穹窿頂。室內佛壇上塑像多毀,現存者多爲明清時期重塑之劣質品。與莫高窟的前代塑像相對比,同學們都慨嘆敦煌佛教藝術明清以來沒落得如此迅速。但這裏有不少極品壁畫,如25窟南北兩壁觀無量壽經變和彌勒經變中的人物雙腮搓紅,粉如新敷,有同學對“老人詣冢”進行分析,推導出印度古習俗與《彌勒上生經》的關係。2窟西壁門南北兩側的水月觀音圖,是壁畫中的絕世精品。據記載,此實爲周昉所創。3窟西壁門南北兩側有文殊普賢變兩鋪,中有“唐僧取經”歸來圖一方;東壁南段有觀音經變一鋪,中有打鐵圖和釀酒圖,極具研究價值。榆林窟雖只有42窟,較早者亦不過唐朝,然其技法之特殊,保存之精良,選題之獨特,實乃莫高窟之一大補充,部分壁畫的水平超過莫高窟同期作品。

至此我們結束了對佛教石窟的考察。許多同學認爲,要詳究一窟,首先要熟悉歷史典籍和佛經,瞭解典籍要義,還要對繪畫比較熟悉,這樣再來莫高榆林,就不致有入寶山卻空手而回的遺憾了。

7月8日趕了一天路,7月9日山丹軍馬場一站,主要是讓同學們稍事修整,同時也有機會整理和交流幾日來絢麗多彩的考察記錄,當然也有實地感受當年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的古戰場的環境氛圍以切實增強歷史感的目的。當日晚到達此行最後一站——武威。7月10日首先參觀了著名的銅奔馬出土地雷臺漢墓。由於墓室出土文物皆被移出,所以在武威收益最大的地方是文廟和武威市博物館。在石刻室,同學們看到了著名的西夏碑。它刻於天璈民安五年,正反面西夏文和漢文對應,是研究西夏文的一部珍貴字典。在同一間陳列室,存有後涼、北涼時期的石經幢和石塔。有同學對此作了線描,並對七佛一思惟菩薩或一彌勒菩薩的組合模式提出疑問。對於複製的銅奔馬隊列,亦有同學細心地發現騎士無馬鐙的現象,並對馬鐙的淵源作了討論。

7月10日晚回到蘭州,此次實地考察結束,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完成實習報告並對這次實習進行認真細緻地總結。

第三階段:完成實習報告

考察歸來已是暑假,在安排好下一步的工作後,同學們大部分回家了。9月份開學後,大家開始深入挖掘考察中發現的各種問題,各實習小組經過充分討論後確定本小組認爲有意義的且有能力進行研究的主題,在考察記錄的基礎上,而言也十分重要和關鍵,喬健老師告訴大家,“捨身飼虎圖”是以一種非常極端、非常令人震憾的方式來表達宗教的情緒和境界,因此我們不能把它理解得太“實在”,不能理解成號召人們把自己活生生的血肉之軀獻給飢餓的老虎,它表達的只是一種佛教世界觀而非現實世界本身。而本窟另一幅壁畫所表達的宗教內涵相比舍身飼虎圖就遜色許多,這幅壁畫的基本內容是修煉佛教達到一定境界便可刀槍不入,這便把作爲一種超功利、超世俗的信仰的佛教搞得過於“實在”和庸俗了,而且這種觀念和期待本身還蘊含着巨大的危險因素,即一旦刻苦修煉卻無法在現實中真正實現刀槍不入,“信仰”的大廈頃刻間將會轟然倒塌。

328窟和45窟爲唐朝作品。窟製爲單室,頂爲覆鬥式結構。一鋪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的組合很具代表性。328窟馬蹄形佛牀末首原有一供養菩薩,頗具神韻,可惜爲華爾納掠走。45窟南壁通壁的出自《法華經》之《觀音普門品》的觀音經變更是極品,同學們在感嘆之餘,不僅感到敦煌歷史地理位置之重要,更是感受到當時的人們渴求盛世太平的心情。

130窟和96窟爲大像窟。前者雖屢次重修,但頭部仍有原貌,亦可窺大唐風采之一斑。此窟的引人入勝之處,除佛像的偉岸高聳外,亦在於其甬道南壁的供養人王夫人畫像。畫中人物體態豐滿,頭梳高髻,描蠶眉,眉尾上挑,口若櫻桃,着石榴裙,形態同《簪花仕女圖》十分相似。這是受中原周家樣影響所致。130窟北大像爲武則天當政時所修,衣着華麗,體態豐腴,抹胸下拉,雙乳外露,顯示了一位女性化極強的菩薩形象,此實乃僧衆爲邀上層之好而作。

從洞窟出來,同學們又參觀了文物保護研究所。參觀結束後,大家思緒萬千,大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之感。看了莫高窟的這些精妙絕倫的作品,前幾天參觀給大家的帶來的興奮已經蕩然無存。莫高窟所蘊藏的深厚的歷史、文化、藝術內涵遠遠超出了同學們的想像,大家都感到莫高窟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永遠是國人的驕傲,在深入研究的同時,保護工作更是我們對後代所做重要交待。遺憾的是,滿懷着眷戀和數不清的問題,我們不得不離開。大家知道再看一天兩天也沒什麼效果,因爲一上午的參觀所帶給大家的巨大的信息量使所有的同學都感到有些無所適從,深感自己知識還缺欠很多,尚無足夠的學力在短時間消化這麼大量而複雜的信息。同學們紛紛表示,回去後一定要更加刻苦地學習專業知識,才能對得起先人們創造的如此偉大的文明。

當日下午,爲了尋找玉門關、漢長城遺址和河倉古城,冒着高達40多度的酷暑高溫,汽車在茫茫戈壁中就像一隻緩緩爬行的螞蟻。隨處可見的海市蜃樓因爲天氣太熱並沒有使同學們興奮異常,但當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跋涉之後,遠遠看到玉門關的輪廓時,車廂裏沸騰了。這幾處遺址在一般人眼裏早已沒什麼看頭,但對研究中國歷史的人來說,“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春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這些斷壁殘垣背後所隱含的無窮的歷史意蘊以及引起的無止境的懷古情愫,讓人覺得歷史的長河就如同這茫茫瀚海一樣浩淼無邊。

7月7日,在順路登過鳴沙山,看過月牙泉後,驅車向莫高姊妹榆林窟進發。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在一處峽谷中看了它。在這裏,首先讓同學們感動的不是窟中精美的藝術作品,而是在這裏工作的學者。他們讓人想到范文瀾先生的一句話: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這裏沒有電話,只是每天下午四點準時與敦煌研究院通過電報傳達信息;買菜很不方便,每隔幾天到安西縣城買一次菜,一來回就是在半天。但是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在這裏工作的學者們十幾年如一日,研究和保護着這裏的藝術瑰寶。由於鄭老師的努力,敦煌研究院破天荒地同意榆林窟所有洞窟全部爲同學們開放,只可惜由於時間關係,只能參觀其中的一部分,面對這樣好的機會,這不能不說是莫大的遺憾。講解員帶領同學們參觀了包括2、3、4、25窟等特窟在內的13個洞窟。這裏的洞窟基本上都是單室,甬道互相連通,頂多爲覆鬥頂,亦有少數穹窿頂。室內佛壇上塑像多毀,現存者多爲明清時期重塑之劣質品。與莫高窟的前代塑像相對比,同學們都慨嘆敦煌佛教藝術明清以來沒落得如此迅速。但這裏有不少極品壁畫,如25窟南北兩壁觀無量壽經變和彌勒經變中的人物雙腮搓紅,粉如新敷,有同學對“老人詣冢”進行分析,推導出印度古習俗與《彌勒上生經》的關係。2窟西壁門南北兩側的水月觀音圖,是壁畫中的絕世精品。據記載,此實爲周昉所創。3窟西壁門南北兩側有文殊普賢變兩鋪,中有“唐僧取經”歸來圖一方;東壁南段有觀音經變一鋪,中有打鐵圖和釀酒圖,極具研究價值。榆林窟雖只有42窟,較早者亦不過唐朝,然其技法之特殊,保存之精良,選題之獨特,實乃莫高窟之一大補充,部分壁畫的水平超過莫高窟同期作品。

至此我們結束了對佛教石窟的考察。許多同學認爲,要詳究一窟,首先要熟悉歷史典籍和佛經,瞭解典籍要義,還要對繪畫比較熟悉,這樣再來莫高榆林,就不致有入寶山卻空手而回的遺憾了。

7月8日趕了一天路,7月9日山丹軍馬場一站,主要是讓同學們稍事修整,同時也有機會整理和交流幾日來絢麗多彩的考察記錄,當然也有實地感受當年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的古戰場的環境氛圍以切實增強歷史感的目的。當日晚到達此行最後一站——武威。7月10日首先參觀了著名的銅奔馬出土地雷臺漢墓。由於墓室出土文物皆被移出,所以在武威收益最大的地方是文廟和武威市博物館。在石刻室,同學們看到了著名的西夏碑。它刻於天璈民安五年,正反面西夏文和漢文對應,是研究西夏文的一部珍貴字典。在同一間陳列室,存有後涼、北涼時期的石經幢和石塔。有同學對此作了線描,並對七佛一思惟菩薩或一彌勒菩薩的組合模式提出疑問。對於複製的銅奔馬隊列,亦有同學細心地發現騎士無馬鐙的現象,並對馬鐙的淵源作了討論。

7月10日晚回到蘭州,此次實地考察結束,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完成實習報告並對這次實習進行認真細緻地總結。

第三階段:完成實習報告

考察歸來已是暑假,在安排好下一步的工作後,同學們大部分回家了。9月份開學後,大家開始深入挖掘考察中發現的各種問題,各實習小組經過充分討論後確定本小組認爲有意義的且有能力進行研究的主題,在考察記錄的基礎上,廣泛蒐集相關材料,請系裏在相關方面有較深造詣的教師進行指導,於10月中旬完成實習報告,上交系裏。系裏把這些實習報告分類後,請專家評閱定等並提出改進意見,對達到發表水平的幫助同學聯繫發表事宜。

第四階段:認真進行總結

11月份,喬健老師抽時間把參加實習的師生又召集在一起,開了一個座談會,座談會的主題就是要大家對這次實習進行認真細緻地總結,爲今後的實習提供有益經驗。這份總結報告就是在這次座談的基礎上形成的。在這次座談中,大家總結出了這次實習中許多非常重要的收穫、值得今後借鑑的成功經驗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並對今後的實習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和設想,現扼要表述如下:

收穫分爲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學業上的收穫。首先,通過對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的參觀考察,大家增長了大量知識,而這些知識是平時在課堂上和書本中不易獲得的。這種收穫的直接表現就是大家合格完成的實習報告和整個過程中拍攝的照片和錄像,這些不僅是對這次考察的記錄,同時也是不錯的影視人類學素材和旅遊文化素材,儘管這次還沒有民族學專業的同學參加。其次,通過這次實地考察,大大拓展了同學們對本專業研究理路、研究方法、研究範圍的認識,強化了同學們的問題意識。這是此次實習最有意義、可以讓同學們受益一生的收穫。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可以說是同學們在這一點上的切實感受。發現問題,對於任何一個學科和學者都是最爲重要的。但僅基於課堂和書本紙上談兵,很難發現真正有價值的問題。同學們之所以在參觀考察中發現了許多問題,主要原因是書本上課堂上不能提供直接的感覺刺激和全方位的信息。舉例說明:同學們以前在課堂上和書本上也接觸到不少壁畫方面的內容,但聽完看完感覺也就那麼回事,並沒有太深的印象,也沒發現什麼值得去研究的問題,但在這次考察中卻發現了很多問題。這是因爲身臨其境的觀察帶給大家的強烈的感官刺激使其對看過的東西印象深刻,而在這樣的狀態下連續看了一系列的壁畫後所產生的對比效應是相當明顯的。看過莫高窟,就想起了馬蹄寺同類壁畫的異同之處,看過榆林窟,莫高的特色和榆林的特色也就在腦海不斷提煉。有了這樣的比較,問題自然就出現了。同時同學們也發現,在這次考察中發現的問題對自己來說好多都屬於全新的領域,這在以前是沒想到的:原來歷史不僅僅是王侯將相的政治鬥爭史,還有許多貼近生活的內容值得我們去研究。另外,大家進一步認識到了歷史研究所依據的材料不只是文獻,研究的對象也不只是文獻中的內容,它的範圍是相當廣闊的。再次,實地考察極大地增強了同學們的歷史感,從而使大家對專業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有了更深厚的感情。嘉峪關、玉門關、莫高窟、榆林窟等這些歷史文化珍寶帶來的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強烈震撼對大家的一生的學術工作和生活都會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中之義太廣闊了。最後,這次實地考察讓許多同學堅定了將來做學術工作的志向,有些同學甚至連專業方向都確定了,這進一步證實了這次實習對同學們在學業方面影響巨大。

另一方面是社會生活經驗的收穫。很多同學都未曾經歷這樣長時間緊張地長途跋涉,在短短的8天裏走這麼多地方,做這麼多事。天很熱,路不熟,許多事情難以預料,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生活體驗。在整個過程中,同學們的感情貼近了,協作精神增強了。在生活上大家互相體貼,互相幫助,男生們一直坐在車廂後半部分,幾千公里下來毫無怨言;女同學動聽的歌喉消除大家旅途的疲勞;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做詳細的記錄,讓每一次參觀機會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這次實習中漸漸深厚的同學情誼和合作經驗對同學們來說是終生受益的,而同學們在實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如此之強的團隊精神,對歷史系、對學校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資源。

除了上述收穫,這次實習還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以後借鑑,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點:其一,沒有教務處的大力支持和系領導的關心,就不會有這次實習,更不用說成功實現實習的預期目標。其二,充分細緻的準備工作是這次實習成功完成的重要保障。事前在路線、日程、衣食住行以及專業知識等方面的細緻周到的安排和準備使這次實習得以順利完成,帶隊老師的認真負責以及同學們的積極參與和認真配合也是相當重要的。其三,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分工方式保證了這次實習的效率。老師、組長、組員之間明確的責任劃分和有效的溝通方式使得在任何地方同學們都能統一行動,這不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每一個個體的人身安全,同時也保證了整個考察都能順利地按計劃完成,從而保證了時間和經費的有效利用。實習小組的分工合作使同學們在每個考察地點都能高效率地利用機會,得到儘可能多的收穫。

這次實習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原因還是因爲時間太緊、經費有限。比如,原打算爲旅遊文化專業的同學安排考察一些著名景區的旅遊管理和開發狀況,但由於上述原因,沒能實現。另外原打算把同學們的實習報告出一個論文集,看來也難以實現。當然,這些不足在今後經過各方面的努力,應該可以逐漸解決。

最後,通過對這次實習認真細緻地總結,還引發出了許多好的設想和建議,值得今後考慮,重要的有四點:其一,這樣的考察應該正規化,長期進行下去。同一路線可以連續考察多年,每一次的考察成果都應該在系裏備份,後面同學在去考察的時候就可以參考。這樣做就可以發現更多的問題,同時可以使考察中發現的重要問題得到更廣泛地關注和更加深入地調查研究。再者,這是對經費和時間效用的繼續挖掘,讓每一次的考察在今後還能繼續發揮作用。否則就像猴子掰苞米,掰一個扔一個。其二,在確定考察地點和對象時應充分考慮到歷史系現有的專業特點,內容應更廣泛一些。歷史系現有歷史學、世界歷史、民族學、旅遊管理(旅遊文化方向)、博物館學五個本科專業,實際上卻分屬四個學科,要想有效利用有限經費,最好能夠使實習的線路中能夠同時包含這幾個專業的對象和內容。比如今年的路線就很好,大部分考察地點具有多重性質,既是文物古蹟,又是旅遊勝地,所在地點有不少是民族地區,而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歷史和現實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同時在這樣的考察中可以加強各專業的相互借鑑和合作,這無疑有着重要的意義。如果自己系內幾個近親專業都不能做到交叉融合,何談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以及科際整合問題。其三,基於第二點的設想和這次的經驗,希望能夠根據專業多配備幾個隨隊指導教師,使同學們在考察現場就能得到有益的指導。這次的實習中同學們深深感到,在現場考察中老師的指導對大家的啓發是在課堂上無法實現的。其四,希望能通過各種渠道獲得更多的特別是經費方面的支持,如果能夠保證20天到1個月的實習時間,就可以有更大的收穫。後續工作也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可以出論文集,可以舉行展覽,這不僅可以促進同學們對專業的深入學習和研究,也可以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做有益的宣傳。

總而言之,這次實習是收穫巨大的,意義深遠的,同學們衷心感謝學校教務處和歷史系領導對同學們學業進步深切的關懷和不遺餘力的支持,殷切希望這樣的實習能夠長期辦下去,能夠得到更大的支持,能夠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