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工作報告>

財政局2020年工作重點

工作報告 閱讀(8.79K)


一、加力提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1.落實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減稅降費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將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作爲積極財政政策“加力”的重要方面,將普惠性減稅和結構性減稅相結合,重點減輕製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對小微企業和科技型初創企業實施普惠性稅收減免。適當降低增值稅稅率,健全抵扣鏈條,提高小規模納稅人起徵點,建立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全面實施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落實好6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積極落實降低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標準、印花稅、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車船稅等地方性減稅降費新政策,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進更明顯的降費,適度下調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穩定繳費方式,延長階段性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政策期限,確保總體上不增加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負擔。清理規範涉企收費項目,健全亂收費投訴舉報查處機制。做好輿論宣傳和政策解讀,幫助企業知曉政策、用足用好政策,爲減稅降費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加強監督檢查,密切跟蹤減稅降費政策執行情況,及時解決減稅降費政策落地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

財政局2020年工作重點

2.加大債券支持力度。積極爭取較大幅度增加我市政府債券限額,重點用於保障在建項目和補短板重大項目。積極做好債券項目實施準備,加快提前下達債券的發行安排,確保1月份啓動,上半年發行完畢。合理擴大專項債券使用範圍,更好發揮專項債對穩投資促銷費的重要作用,提前下達的專項債資金重點用於急需資金支持的方面,抓緊開工一批交通、水利、生態環保等重大項目,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強化政府債券資金的預算管理、使用監控、跟蹤監督,統籌債券發行與庫款管理,切實加快支出進度,提高債券資金使用效益。

3.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堅持有保有壓,進一步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優先保證基本民生、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點項目資金需求。政府帶頭過緊日子,嚴控“三公”經費預算,取消低效無效支出,除重點和剛性支出外,其他一般性支出一律按不低於5%的比例壓減。硬化預算約束,預算執行中一律不再追加部門預算,儘可能不出臺重大增支政策。嚴禁部門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花錢,不該開支或不必開支事項一律不得開支。

4.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快建設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將預算績效管理貫穿預算編制執行全過程。完善預算績效目標管理制度,將績效目標作爲預算安排的前置條件,完善“專項資金+分領域專項資金+具體項目”三級績效目標體系。加強績效目標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分行業、分領域、分層次的目標標準體系。加強預算績效評價管理,全面施行預算部門績效自評和財政部門同步績效評價,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政策實施效果。選取部分市直部門,探索開展部門整體績效評價試點和專項資金績效監控試點。

二、大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

5.有效防範化解債務風險。完善我市政府性債務管理辦法,着眼於強化債務限額、預算和預警管理,着力構建政府性債務借、用、管、還全過程監管機制,強化制度約束,加強源頭管控。制定我市防控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實施意見,堅決遏制增量,妥善處置存量,健全完善規範舉債長效機制。加強隱性債務風險監測和應對,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底線。嚴控法定專項債券風險隱患,依法將專項債務收入、支出、還本付息及專項收入全部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完善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嚴格將專項債券與項目資產、未來收益一一對應,確保項目全生命週期和各年度均實現收支平衡。加大力度清理財政暫付款,制定存量暫付款清收方案,嚴控新增規模。

6.支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意見》(青發[2018]47號),創新財政扶貧保障機制,推動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按照突出幫扶重點、補足短板弱項、推動高質量脫貧的思路,確保扶貧投入同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相適應。完善扶貧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多渠道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鞏固提升貧困人口、貧困村(經濟薄弱村)脫貧摘帽成效,爲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7.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認真貫徹落實《青島市加強污染源頭防治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青發[2018]44號),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確保投入同任務相匹配。支持開展黑臭水體治理試點,推動我市水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好轉。研究建立醫療廢棄物處置項目生態補償機制。繼續實施節能保暖工程,選取重點區域開展節能保暖與裝飾一體化試點。積極爭取國家公共建築能效提升第三批試點,扶持公共建築通過合同能源管理和能源託管模式進行節能改造。支持污水源、海水源、空氣源等清潔能源供熱項目發展。

三、積極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8.扶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積極落實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研究設立民營企業政策性救助基金。完善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工作機制,鼓勵民營資本參與PPP合作項目,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各類優惠政策一視同仁。支持民營企業參加“一帶一路”國家及新興市場重點展會,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擴大國際影響力。集中力量支持省級以上開發區打造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升級特色載體。加大政府採購和政府購買服務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

9.加快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圍繞新出臺的支持“956”產業升級、支持科技創新、支持雙招雙引、強化財政與金融政策協同、調動區(市)積極性、優化營商環境等6方面75條財政政策,制定完善配套實施細則,確保各項政策有序銜接。做實做強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積極開展基金招商推介,集中財力支持一批規模大、輻射帶動作用強、技術水平和財稅貢獻高的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進一步豐富基金投資方式,完善基金管理和評價制度,確保發揮最大效益。

10.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引導資本、資源向戰略關鍵領域聚焦,支持打造我市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技術製造業集聚區、“中國製造2025”示範區、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示範區。積極落實將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政策擴大至全部製造業領域、將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擴大至高端裝備等行業。落實支持創新和綠色發展的政府採購政策。

11.支持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建設。制定支持軍民融合加快發展的財政政策措施,圍繞設立軍民融合專項資金、發行軍民融合專項債、組建軍民融合銀團、參與設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產業投資基金等方面積極探索、先行先試,爭取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更好發揮財政在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中的資金保障、政策支持、優化資源配置作用。

12.支持國際海洋名城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專項第二期資金支持,推進產業鏈協同創新和產業孵化集聚創新,促進海洋經濟加快發展。統籌資金支持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建設,對海洋實驗室給予持續穩定支持,發揮高端科技研發平臺對海洋產業的支撐作用。

13.強化財政金融政策協同。加快市級政府性融資擔保集團整合組建進度,爭取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支持,構建市、區(市)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扶持力度,支持企業擴大出口。與社會資本共同出資搭建外貿綜合融資服務平臺,爲小微企業進出口提供資金等綜合服務。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機制,提高年度內貼息資助最高額度。加大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力度。實施“小微創信貸”,切實放寬申請條件、降低融資門檻。

四、創新機制提升財政管理效能

14.推進財政收入高質量增長。堅定信心、把握主動,積極應對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的變化,正確處理減稅降費與依法組織收入的關係,確保財政收支運行平穩、量質齊升。加強財政運行動態監控,及時應對可能出現的短收、流動性緊張等問題。加強收入預算執行分析研判,注重各月度間收入增幅合理均衡。繼續狠抓收入質量,堅決防止和糾正收過頭稅、亂收費和虛收空轉等行爲。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按照增長5%以上安排,稅收佔比提高到75.5%以上,爭取達到77%。

15.釐清財政部門與預算部門的管理職責。積極適應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要求,建立各負其責、主體到位、協同高效的預算管理體制機制。聚焦加強總預算管理這條主線,調整優化管理重心,下大氣力抓好支出政策研究、財政資源配置、績效目標管理和績效結果評價等關鍵環節的工作,並負責組織好預算績效管理的總體規劃、制度設計和組織推動工作,將具體項目確定權、資金分配權和預算執行權全部放給預算部門,減少對部門預算和微觀事項的介入,充分發揮各部門的主觀能動性。

16.加強支出預算源頭管理。將財政管理鏈條向支出預算編制源頭延伸、向支出事項實施的預期效果拓展。建立新增支出事項事前評估機制,提高財政政策的科學性和精準度。對於出臺重大支出政策和新增大額支出事項,以及在市政府批准設立的專項資金之外申請新設專項資金的,統一按照“逢出必評、逢設必評”的原則,進行事前必要性、可行性和財政可承受能力評估。

17.加快支出預算執行進度。簡化預算執行審批程序,賦予預算部門更大的自主支配權。優化資金支付方式,除統發工資和基本建設項目資金繼續實行直接支付外,其他資金全部實行授權支付,並用大額支付提前報備制度取代用款計劃管理。下放部分基建項目決算審批權,優化政府投資項目資金撥付程序,減少財政審覈環節。加快結轉資金支出進度,大力盤活存量資金,爭取將支出預算執行進度納入全市綜合考覈指標體系,一季度末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到30%,爭取達到三分之一;上半年確保達到三分之二,爭取達到70%;三季度確保達到80%,爭取達到85%;年底爭取達到100%。

18.優化專項資金分配。改革專項資金預算安排,更好地發揮預算部門瞭解情況、貼近基層的優勢,實行“財政部門側重於資金規模控制、預算部門負責具體項目安排”的辦法,減少不必要的審查審覈環節,進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對補助區市的專項資金,積極採用“分領域專項資金+任務清單”管理模式和因素法切塊分配模式,進一步下放具體項目確定權。

19.加快推進財政信息化建設。按照“統一建設、統一實施、統一管理”要求,加快推進市、區(市)兩級財政核心業務系統的統建統管,解決多頭建設、上下級信息不對稱、數據不共享的問題。初步建成面向領導決策、業務管理和數據應用等多維度財政數據分析系統,穩步推進“智慧財政”建設。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0.積極促進就業創業。加大對企業吸納就業的社會保險補貼力度,擴大社會保險補貼範圍,對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的,在原補貼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基礎上,增加補貼工傷、生育保險。對符合條件努力穩定就業的參保企業,返還50%失業保險費。延長創業孵化載體獎補期限,擴大創業補貼受益範圍,取消一次性創業補貼、一次性創業崗位開發補貼申領條件中關於繳納社保時限的要求。推進創業擔保貸款小微企業信用貸款試點,降低創業融資擔保門檻。

21.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低保、醫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將基礎養老金待遇向65歲及以上參保人適當傾斜,支持將我市居民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提高40元,並相應提高大病醫療保險、門診統籌等醫保待遇。完善醫保基金總額控制辦法,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付費試點,提升醫保精細化管理水平。探索將長期護理保險功能嚮應對老齡化的前端延伸,着力預防和延緩老年人失智失能。貫徹實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中央調劑金等制度,推進社會保險可持續。

22.科學劃分民生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將人民羣衆基本生活和發展需要的義務教育、學生資助、基本就業服務、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障、基本衛生計生、基本生活救助、基本住房保障等八大類17項基本公共服務支出事項列入市與區市共同財政事權範圍,逐項制定市與區市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

23.提升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研究設立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基金,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提升基礎設施供給質量。規範完善主城區棚改債務市區兩級負擔機制,建立健全棚改資金統籌、棚改成本控制、資產有效運營等長效機制。完善軌道交通建設籌資和運營補貼機制、公交運營補貼機制等,合理劃分政府與企業、市與區市的責任,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質量。

24.支持發展公平優質教育。保持財政教育投入持續穩定增長,鞏固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支持在全市國小按需開展課後校內託管基本服務,着力解除家長後顧之憂。

25.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支持開展文化消費促進活動,通過政府補貼、專屬折扣、積分獎勵等形式,對看電影、看書、看演出和參與文化藝術培訓和體驗等活動的市民給予補貼,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積極推進青島老城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全力保障青島萬國建築博物館建設和市博物館擴建工作。

六、統籌推進財政領域改革

26.積極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加快制定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的具體工作規程,將可統籌涉農資金全部納入鄉村振興“資金池”,實行“任務清單”管理,統一組織、統一決策、統一分配、統一考覈,實現管理體制整合、支持政策整合、財政資金整合,提高涉農資金配置效率。

27.規範有效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民營資本參與PPP項目,在項目推介、政府採購、獎補資金等方面向民營資本傾斜,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廣泛參與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PPP項目發行債券、規範開展資產證券化。加快PPP模式向公共文化領域延伸。

28.深化政府採購制度改革。制定我市深化政府採購制度改革措施,加快形成主體職責清晰、交易規則科學、監管機制健全、技術支撐先進的現代政府採購制度。進一步簡化優化採購流程、提高公開招標數額標準和網上超市採購限額標準,推行預採購、聯合採購、延續性服務採購等便利性政策,取消現場報名、紙質審批和紙質備案等跑腿環節,全面提升採購效率。

29.繼續深化市場化改革。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把該放給市場的放開放活。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調整完善城市建設、城市運營管理、財源建設等領域的財政支持政策,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政府購買服務配套政策措施,構建多層次、多方式、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結合機構改革推進,進一步梳理完善部門政府購買服務目錄,實現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實施方案全覆蓋。積極開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績效評價試點。

30.積極推進國有金融資本集中統一監管。制定我市完善國有資本管理的指導意見,按照穿透管理原則,開展全市各級國有金融資本調查摸底,分類分步推進國有金融資本集中統一監管,切實落實財政出資人職責。

31.落實人大強化預算監督新要求。嚴格落實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新要求,積極做好全口徑國有資產綜合報告和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專項報告工作,穩步推進重大政策和項目績效目標、績效評價結果向人大報告,爲人大依法加強和改進預算審查監督、提高監督針對性和有效性,創造條件、做好服務。

32.保障市級機構改革順利推進。切實保障市級機構改革涉及部門的正常運轉和履職需要,依法依規做好經費保障、預算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等相關工作,確保不出現“空檔期”。積極配合稅務等部門有序推進非稅收入徵管職責劃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