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工作報告>

關於外來務工子女行爲習慣的調查報告

工作報告 閱讀(1.72W)

摘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到來,讓我們學校有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如何做好他們的教育工作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對於這些學生來講,不僅僅需要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在本文中,根據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進行了國中階段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行爲習慣的探討和研究,並提出一些時效性的建議和意見。

關於外來務工子女行爲習慣的調查報告

關鍵詞: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行爲習慣 措施與策略

前言:“外來務工人員”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通常指的是外地來本市打工的人員,他們的到來對城鎮的建設和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與此同時,隨着他們的流動和遷移,其子女也紛紛來到城市裏,他們被稱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外來務工子女質樸、勤勞、有正義感,給學校帶來了新的活力,但另一方面,他們本身也存在許多不足,給學校的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對這些實際存在的問題,我校申報的課題《國中階段外來務工子女行爲習慣養成教育的行動研究》已被江蘇省教研室立項,我校以課題爲依託,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對外來務工子女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

一、問題概述

我校地處於江蘇丹陽發達鄉鎮後巷鎮,素有“中國工具之鄉”的美稱,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工具鋼和工具麻花鑽的生產基地,華東最大的接插件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安全氣囊生產基地正在形成,特種板材產業集羣也正在形成。2000年起,後巷鎮經濟總量躍居鎮江市第一位,20XX年經濟綜合指標位居鎮江市第一。後巷鎮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將後巷建成鎮江市首個千億鎮。隨着我鎮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來我鎮務工,他們的子女也隨之來我校就讀。現在來我校就讀的外來務工子女佔學生總數80%以上。(國中部)具體情況見下表:

這些外來務工子女在家庭教育、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交往習慣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

外來務工子女中獨生子女相當少,一般家裏都有兄弟姐妹好幾個,居住的房屋大都是條件簡陋的廉租房。他們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有的甚至還是一字不識的文盲,因此他們的父母通常不能很好的輔助他們學習,而且這些家長大多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更不能注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

2、生活習慣方面

外來務工子女因缺少父母的關愛,有的長時間在農村跟着爺爺奶奶生活成爲“留守兒童”。在農村自由成習,缺少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隨地吐痰、亂扔紙屑、穿拖鞋、打赤膊,長時間不洗澡等,沒有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

3、學習習慣方面

我校的外來務工子女大多來自貧困落後的安徽農村,還有四川、貴州等中西部農村地區,文化基礎知識較差。而且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很不穩定,這就決定了這些學生必須隨着父母“遷徙”,由於流動性強,外來務工子女缺乏穩定的生活學習環境,難以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4、心理承受能力方面

隨父母遠離家鄉的孩子,在爲新學校的一切感到新奇的同時,也伴隨着深深的自卑。由於地區教育水平的差異,有部分學生在家鄉是學校的“高材生”,自我感覺較優越,但到了新的環境,學習成績可能就不再名列前茅,甚至落後於其他同學,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落差”已經很難接受,如果此時不能被老師、同學平等的對待或遭歧視,他們的反應往往會更強烈、更偏激,甚至心靈扭曲。在調查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民工子女或心情憂鬱、自卑感強,或爭搶好鬥、魯莽衝動。

三、應對措施和策略:

根據學生存在問題和成因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以下措施:

我們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對行爲規範目標進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細,形成縱向呈系列、橫向相關聯的系統科學的訓練。

縱向上,將訓導模塊分解爲七、八、九學年段訓導點,梯度分明,便於訓導、評價。結合學生實際,循序漸進,分層落實。

橫向上,將日常行爲規範養成教育分解爲三個方面。

生活行爲習慣。主要培養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爲習慣。

學習行爲習慣。主要包括學習紀律和學習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交往行爲習慣。主要包括待人接物的禮儀、態度等方面。

(一)、調查外來務工子女家庭基本狀況,生活、學習和交往習慣的現狀,在研究的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對症下藥。

(二)、分層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行爲習慣。

1、制定科學、具體、可操作的行爲規則,做到“知有所依”。

在行爲規範養成教育過程中,圍繞教育的系列內容,結合我校實際,依據《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等,根據外來務工子女的特殊情況,重新編定一套《後巷實驗學校中學生一日常規》,讓學生們讀記,無論什麼時候都有規範在心中,真正實現“知有所依”。

①編定《後巷實驗學校中學生一日常規》,讓學生熟記。

②收集整理一些禮儀常識和行爲習慣方面的故事,促使學生正視自己的言行。

③開展有關主題班會、知識講座及討論會。

④利用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等宣傳陣地,營造教育氛圍。

⑤各學科滲透德育思想。

2、結合主題活動,開展各種評比,做到“行有所查”。

學校政教處、團委聯合開展系列主題活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行爲規範”評比活動,使教育內容生動化、多樣化,凸現知識性、趣味性和實踐性。讓學生自我參與、自我感受、自我體驗、自我教育,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目標轉化爲自覺行動。

①建立文明監督崗,評比文明小衛士。

②舉行簽名宣誓活動。

③建立多種評價制度。

④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

⑤建立各類興趣小組,開展徵文、歌詠、演講、書法等比賽。

⑥巧借體育特色建設,以體育德。

3、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環境影響人,環境教育人,好的教育氛圍可以塑造一個好的人才。學校是學生學習、交往的重要場所,因此,教育氛圍的營造,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就顯得特別重要。

①校園環境佈置:草坪標語、樓道標語、牆面禮儀宣傳、班級特色宣傳欄等等,讓學生參與設計,參與管理,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影響學生,陶冶學生,吸引學生。

②文化薰陶。學生設計手抄報、黑板報、校櫥窗,創辦《作文導報》,展示他們優秀作品,宣傳先進榜樣,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4、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外來務工子女大都來自偏遠的鄉村,經濟條件較爲落後。隨父母到異地就學,由於知識水平的差距、生活水平的差異,很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心態,針對這個情況我們採取的措施是:

①每學期開展新生培訓,使之儘快融入新環境。

②開展師生幫扶活動,轉化暫差生。

③進行心理輔導,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

④開展“心育式”主題班會,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困惑。

(三)發揮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作用,培養學生良好行爲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鉅而複雜的任務。”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1、成立家長委員會,開辦家長學校,藉助“校信通”平臺,與家長溝通。

2、定期召開家長會,進行經驗交流,共同探討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好方法、好措施。

3、聘請校外輔導員、法制副校長,對學生進行教育。

4、聯合“青少年社區輔導站”,做好綜合整治工作。

5、組織學生到飛達、天工等企業參觀,瞭解自己父母工作的環境。

(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

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具有良好的品行顯得尤其重要,對於爲了掙錢而整天忙碌的外來務工羣體,他們的子女更能充分理解“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現在的社會更需要的是一種融洽、和諧的氛圍,而“品”就是基礎,因此,在這些外來務工子女的身上不能再延續父輩之路,而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爲新一代的社會公民。我校除履行好教書育人的職責外,還建立起一套有利於學生成長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我們圍繞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養成教育的研究,積極開展學生評價改革的研究,努力建立一套科學的、與養成教育相配套的、有利於激勵學生不斷進取、成功的評價體系。通過多元化評價,引導和培養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品行的中學生!

外來務工子女是祖國的未來,是父母的寄託,是我們教師的希望,我校將不斷地在工作實踐中,探索一條有利於外來務工子女的成長之路,引導他們,讓他們成長爲城鎮發展中最靚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