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習報告>建築實習報告>

暑期建築實習報告

建築實習報告 閱讀(1.98W)

南京——鍾阜龍蟠,石城虎踞

暑期建築實習報告

作爲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南京具有許多重要的節點,並且以此爲依託,形成了南京城今天的脈絡和城市肌理。建立之初,南京城自然至上的規劃思想的設立爲今天南京山川形勝的特色奠定了基礎。作爲一座老城,南京同樣面臨着城市擴張及人口增長帶來的種種挑戰。因此,城內有着大量的居住小區,並且建築密度較大,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和交通問題也是不容樂觀。南京是一座有着自己榮耀與屈辱歷史的城市,現在的南京正在以新的心態與形象發展着,同時也守護着自己的過去。

1. 東南大學 A規劃:東南大學老校區的總體佈局沿襲了“自然至上”的城市設計思想。老校區的規劃空間結構嚴謹,整體性強,採用了主導軸線,幾何方正的道路網架,規整嚴謹的中心區和以造型獨特的大禮堂作爲構圖中心的西方古典空間模式,形成排列有序和錯落有致的建築羣。B建築:東南大學中原中央大學校園部分的建築受到西方折衷主義復古思潮的影響,如孟芳圖書館的立面採用愛奧尼柱式和山花檐部等西方古典形式體育館主要受西方古典復興手法影響,突出入口,青磚牆,拱形窗,西式扶梯雙路是上下,造型簡介,顏色素雅。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大禮堂主立面取愛奧尼柱式與山花構圖,上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銅質大穹窿頂,建築造型莊嚴雄偉,南校門由三開間四組方柱與樑枋組成,外形採用簡化的西方古典建築式樣,簡潔大方,與大禮堂及校園其它建築融爲一體。C 景觀:東南大學景觀綠化整體較好,南大門與大禮堂之間的軸線上的林蔭大道兩旁規整的種植法國梧桐,各教學樓以及校內道路兩側皆植有樹木花草。D 思考與啓示:隨着高校發展速度的加快,東南大學老校區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a大規模擴展b功能複合化c建築高層化d交通機動化。這些新的變化的產生無疑將導致老校區原有的空間景觀的改變,空間結構的改變。東南大學老校區在保護原有老校區空間整體格局的基礎上,通過對新建築形體的簡化和舊建築擴建等方式,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老校區的原有風貌。通過保護好老校區建築與自然景觀與建築之間的協調關係,保護軸主導軸線完整性等措施,實踐着楊廷寶先生在1950年中期提出的思想:學校應有一個寧靜而又富有文化的環境,注意學校歷史地位和建築,使新舊建築有較爲統一的格調和完整的校園中心。

2.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A 規劃:設計將喧囂的城市摒除在外,院落中以較強的藝術象徵手法隱喻了那場災難對中國人民造成的痛苦。在佈局上,它擺脫了紀念軸線對稱的傳統佈局方式,以環境氛圍的營造爲設計重點。基地東北角最高,通過大臺階將憑弔者引上陳列館平屋頂,可鳥瞰屠場全景。巨大的十字架矗立在空曠的廣場之上,“遇難者300000”的黑色大字赫然入目,一片慘烈悲憤之情瀰漫全場。B 建築:建築物低平簡潔,摒棄瑣細裝飾,體形、體量、流線、色彩、浮雕和單體的組合都極其單純簡練,儘量不突出,重點在於整體環境氛圍的渲染。建築單體以灰黑色的石質材料覆蓋,突出肅穆莊嚴的氣氛。建築內部流線簡單,循序漸進的將參觀者的情緒調動。在室內燈光方面的運用注重光線的強弱。祭奠大廳面積較大但層高較低,加之點點的星光使得整個大廳感覺較爲壓抑,使參觀者不覺中放輕腳步,心中悲憤靜穆之情油然而生。C景觀:全場鋪滿白色卵石,宛如死難同胞的枯骨,寸草不生,象徵死亡,殘垣斷壁,幾棵枯樹,震撼人心的雕塑羣無不撞擊着人們的心扉,營造出荒蕪淒涼的環境氛圍。D 思考與啓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通過形象移情作用,將參觀者的心情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激起人們的悲憤或是懺悔之情。在環境營造方面十分成功,充分體現了東方紀念建築注重氣氛營造的特點,同時在內部環境的營造方面,通過運用現代科技,將光、聲等因素髮揮得淋漓盡致,成功的創造出靜穆的氣氛。

3.夫子廟 A規劃:夫子廟以秦淮河爲主線,以文廟、江南貢院等建築爲主要節點形成一個以文化旅遊爲主的典型商貿居住地段。B 建築:以傳統建築爲主,其中秦淮河兩岸建築具有典型的江南商業建築特點,通透性較好並且多有外廊,臨河部分地段正進行改建。C景觀:以秦淮河爲主,現夜晚有燈展,商業化嚴重,已失去槳聲燈影秦淮河的唯美畫面。 D思考與啓示:夫子廟對於南京而言更多的是一個記憶中無可替代的節點,作爲南京的繁華之地,城市的文脈之所在,夫子廟是南京城市所特有的一種符號,夫子廟地段價值具有不可替代性。作爲城市的最顯著的記憶,夫子廟與秦淮河一起構築起南京城曾經最美的回憶。 4.中山陵 A規劃:中山陵以序列的營造形成格局見長,中山陵景區平面爲鐘形,與鐘山契合,以參天梧桐構成的綠色長廊爲引導,以墓道青松和層層石階爲紐帶,以龍脈爲屏障,以孝經鼎爲呼應的格局匠心獨具。八層石階在空間序列的營造上具有很大的作用,象徵着三民主義和五權主義。拾級而上,崇敬之感從心底涌出。在佈局上遵循了中國陵墓建築的紀念軸線對稱的傳統方式。B 建築:中山陵是民國時期“中國式建築”的傑出代表,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但同時又有改良成分。牌坊與碑亭的設置,符合傳統陵墓的規制,藍色的琉璃頂與磚石質的斗拱形象也與傳統大致相合。靈堂的穹頂結構明顯受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影響。C 景觀:中山陵位於鐘山風景區內,植被覆蓋率較好,陵園大道兩側種植有高大的法國梧桐,墓道兩側整齊的種植着青松,營造出靜穆莊嚴的氣氛。D 思考與啓示:中山陵景區作爲南京市旅遊的品牌項目在周邊旅遊設施的配套方面有待改善,公交車輛的缺少與道路指示牌的數量較少的狀況將極大的影響參觀者的出行和參觀。

蘇州——君到姑蘇見,人家皆枕河。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

蘇州古城歷經2500年曆史的洗滌,所體現出來的城市形象相當有個性:房屋都是清一色的白牆和黑灰色的瓦,仿照蘇州古典園林粉牆黛瓦的建築特色。蘇州老城區的天際線控制較好,同時新城區的建設令人矚目,金雞湖周邊的蘇州新區和蘇州高新開發區也成爲蘇州城市建設中新的亮點。

1. 山塘街(蘇州民居)——七裏山塘春水柔,一聲櫓聲一銷魂 A規劃:山塘街臨山塘河而建,兩側店鋪林立,是蘇州民居較爲典型的地段。史上山塘街很是繁華,如今“山塘勝景”的繁華早已不在。山塘街中部有古戲臺一座,前有較爲開闊的廣場空間,爲居民集會或是休閒的公共空間。山塘街的交通爲水陸兩路,沿河民居多有水埠,直接與山塘河相接。作爲古蘇州的商業地段,山塘街有着商業街的特點,臨河建築形式多爲騎樓。蘇州古民居大致有以下形式:1.河街平行,宅在街邊,小巷幽幽迂迴曲折2.小河居中,兩岸屋宇連綿,水棧河埠嵌築期間,拾級而下,可就水洗滌,可向船家採購,間有廊橋橫跨小河,連接兩岸人家,這就是蘇州著名的水巷。3.前巷通後巷,幾落幾進並圍以高牆,形成封閉式院落。B 建築:蘇州民居粉牆黛瓦,無異於中國水墨畫卷,民居的內外檐裝修,多爲棕色木質,素雅而簡樸。東西向前街後巷的居住街坊多,東西向街巷也多,民居都佔用一段垂直於河道與街巷的條形用地,總平面採用一進一進的院落單元,爲爭取朝南的土地,產生了往縱向發展遞進貫串組合成一個封閉式佈局的建築組成的小院建築,這是蘇州民居最基本的單元,也是蘇州民居的特徵之一。這種佈局方式使每戶佔用了最小的河岸線與街巷段緊湊地利用土地。同時,由於家家戶戶宅前後都有河與路,使每戶人家都能獲得水陸交通的方便,若南北街巷,則民居建築的朝向產生多種情況。C 景觀:民居內部多有天井或是庭院,內部種植植物,增添情趣。D 思考與啓示:民居作爲一種適應當地情況的建築,無論在選材方面還是在空間的組織和處理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2. 蘇州園林(拙政園留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要須迴環峭拔,安插得宜。一峯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又須修竹、老木、怪藤、醜樹交覆角立。蒼崖碧澗,奔泉汛流,如入深巖絕壑之中,乃爲名區勝地。 ——文震亨 A規劃:封建士大夫爲了滿足家居生活的需要,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爲骨幹、饒有山林之趣的宅園,作爲日常聚會、遊憩、宴客、居住等需要。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園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與住宅相連,在不大的面積內追求空間藝術的變化,風格素雅精巧,達到平中求趣,拙間取華的意境,滿足以欣賞爲主的要求。宅園多是因阜掇山,因窪疏池,亭、臺、樓、閣衆多,植以樹木花草的“城市山林”。江南私家園林是以開池築山爲主的自然式風景山水園林。園景的處理是順應自然,佈局靈活,變化有致。江南園林善於在有限的空間內有較大的變化,巧妙地組成千變萬化的景區和遊覽路線。B建築:常用粉牆花窗或長廊來分割園景空間,但又隔而不斷,掩映有趣。通過畫框似的一個個漏窗,形成不同的畫面,變幻無窮,有實有虛,步移景換,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無窮。C手法:利用借景的辦法,使得盈尺之地儼然大地。借景的手法通常是通過漏窗使園內外或遠或近的景觀有機地結合起來,給有限的空間以無限延伸。蘇州園林大都爲封閉式,難借園外景色,於是,常採取另一種借景辦法,即對景,如拙政園內的枇杷園,月門正對雪香雲蔚亭,形成極好的對景;而雪香雲蔚亭一景,又是枇杷園小庭院的借景。繡綺亭在假山之上,緊倚枇杷園,在繡綺亭內俯視枇杷園小庭院,可遠眺見山樓。這是前後左右高低互借的佳例。動與靜結合是我國造園藝術手法之一。所謂動,就是造園家在園林空間較大的範圍內,讓遊者走動中觀賞景色變化,達到步移景換,時過境遷,畫面連續不斷。所謂靜,也即是在有限的園林藝術空間中,坐觀靜賞園林藝術,在咫尺之地,讓人們去領會園林空間的層次、對比、虛實、明暗、陰晴、早晚等多變的藝術效果。實際上動與靜不是截然可分的。往往在以動觀爲主的園林中,又包含着靜觀爲主的園林,又包含着動觀的內容。D 思考與啓示:蘇州園林作爲我國建築文化中最爲絢麗的瑰寶,其在空間處理方法以及空間組織方面有着獨到的手法與見解,在以後的景觀設計中應當對此進行提煉與借鑑。

3. 蘇州博物館新館——中而新,蘇而新 A 規劃:蘇州博物館新館與整個蘇州的城市肌理有着密切的聯繫。新館北靠拙政園,東傍蘇州博物館和園林博物館,其中拙政園西花園的南端正好楔入新館一角,從新館主入口進入,徑直向前爲大堂和主庭院,向西遊覽則是層層遞進的博物館展廳,東部較爲集中的建築羣落則是行政辦公區、教育區和飯店。這種類似三軸線的佈局方式和東側的忠王府極爲和諧。東西兩側的院落式組合和周邊的合院式住宅相呼應,最爲獨到的是中軸線上的北部庭院,一方水池似乎容納了整個江南風情,庭院隔北牆則集中大量庭院以及展廳在空間序列上沿南北方向層層遞進,也都呼應了蘇州古城民居的生長規律。B 建築:新館建築構造則用開放式鋼結構替代蘇州傳統建築的木結構材料,爲了滿足防水、恆溫、恆溼的要求,屋面採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國黑”花崗石片。深灰色石材作牆面檐口,踢腳線和轉折面的裝飾,與白牆相配,爲粉牆黛瓦的江南建築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新館設計中體現了貝氏對形式和管線的敏感和獨到的見解,借鑑中國傳統建築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屋頂的中間部位開出連貫的天窗,自然管線透過木貼面的金屬遮光條傾瀉下來,交織的光影在一片樸素的白牆背景之上,勾畫出最玄妙的意境。貝氏擅長几何體塑造,此次是集大成者,三角形、菱形等幾何形的反覆變換與傳統院落佈局相結合,曲徑通幽的空間意境絲毫未減,流動而寧靜,質樸而深邃。C 景觀:新館的一石一木,一靜一動都有古典文化底蘊和蘇州氣息,庭院中的竹和樹,姿態優美,線條柔和,在與建築剛柔相濟的對比中,產生和諧之美,漫步在水面之上的廊道之中,廊窗外的一個個庭院,由窗取景,若隱若現。新館的建築尾聲別具詩韻,假借拙政園的牆,“以壁爲紙,以石爲繪”,高低錯落排砌的片石假山給予水生動幽深的背景,也賦予白牆之外的園林一個含蓄的過渡。D 思考與啓示:蘇州博物館空間處理較好,轉入小巷之後,新館前的廣場使得緊縮的空間得到舒緩,但是此處並未有可休憩的空間。從正立面看新館,方盒子之上有一面薄牆,有失博物館的厚重感,並且最上方的菱形開口略小,尺度稍顯小,有拘束感。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大門、立燈等處的設計風格與日本建築的風格相仿,與日本秀美博物館(如亭子、大門、燈具)有着形似或是神似的傾向,並不能完全的體現蘇州特色。通過對蘇州居民的訪問可知,蘇州部分本地人對新館存有一定的牴觸情緒,認爲新館並不能代表蘇州文化,並且對蘇州的城市肌理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辨證的看待,貝氏的設計一方面有着現代建築的審美,另一方面卻沒有擺脫蘇州本身文化建築符號的範疇,秉承文脈主義,用各種蘇州園林建築中的特定符號詮釋着蘇州古建築的傳承與延續。

4.蘇州新區(金雞湖廣場、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 A 規劃:蘇州新區以金雞湖爲中心,整個新區都是圍繞金雞湖展開,其中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和國際會展中心是主要景觀,周圍建設有各種工業園區等。B 建築: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主體建築外形採用中空的馬蹄形,開口朝向湖面,擁抱着從反方向切入的橢圓形巨型“珍珠”,彷彿一雙大手從湖水中托起一顆明珠。在周圍散佈着一些錯落有致的小“珍珠”,如衆星捧月般從另一方面烘托出“珍珠”的高貴和純潔。中空的馬蹄形使人們不管在該中心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湖面。建築表皮採用金屬絲組成蠶絲放大後的效果,夜晚各色燈光映照下色彩變幻,營造出夢幻般的氛圍。水在安德魯的設計中佔據很重要的位置,蘇州科文中心三分之二的基地被水面包圍,並且通過內部園林將水面引入建築內部,達到水體與建築的相容。C景觀:新區景觀較爲規整,多以樹木等爲主,並無太大特色。蘇州科文中心中多次出現水體景觀,極大的豐富了景觀層次。D 思考與啓示:在城市建設力度逐漸加大的今天,蘇州市政府在保護老城區的基礎之上,積極建設新區,在金雞湖畔建設蘇州新區,並形成了較大的規模,這種發展模式在一定範圍內有着保護歷史名城的意義,值得我們思考。同裏——粉牆輕掃落花塵,一帶樓臺樹影昏同裏位於河叉地區,鄉鎮呈團狀發展。商業街兩側皆爲騎樓,居民區多爲小巷。建築依水而立,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爲完整的水鄉古鎮。退思園——退思補故 A 規劃:建築格局突破傳統園林縱向結構的常規,採取橫向建造,自西向東,西爲宅,中爲庭,東爲園。佈局新穎獨特,建築緊湊自然,給人清澈、明朗之感。B 建築:退思園分外宅、內宅兩部分。外宅由轎廳、花廳、正廳三進組成。內宅建有南北兩幢樓,樓與樓之間由走馬樓迴廊貫通,東西兩側各設樓梯,雨天不走水路,晴天又可這樣,主僕上下又可避讓。宅園的主體花園跟中庭之間以高牆之間相隔,穿過中間的月洞門,便見園內亭臺樓閣,廊舫橋榭,廳堂房軒,皆貼水池而建,故退思園又有貼水園之稱。C 景觀:巧用借景、對景、漏窗、花牆等手法,巧妙地把內景、外景、遠景、近景從視線上結合起來,達到了得景無拘遠近,自然恬靜含蓄的效果。

上海——弄堂、石庫門、老房子、新建築組成片段般的回憶

上海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在這裏既有歷史悠久的城隍廟、豫園,又有摩天大樓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既有空間緊密的石庫門,又有豪華的昔日“樓王”湯臣一品。老上海的記憶漸漸消逝,上海現在是中國最繁華和富裕的都市,它不斷成長富有活力。上海的天空正在被紛繁變幻的大廈佔據,無數閃光的建築幕牆正在反射着高空的色彩,上海正在重新變回從前那個歌舞昇平的大上海。

1. 陸家嘴金融區(金茂大廈) A 規劃:陸家嘴地區的建設定位在城市中心的組成部分,是城市中心商務區(CBD)的核心組成部分,這裏辦公樓高度集聚,相關的服務配套也基本齊備。政府着力於對該地區的公共活動的營造,加之東方明珠等娛樂性設施的建設,意圖創造具有吸引力的場所環境,周邊又有黃浦江,有濱江綠帶,中心綠地也已成爲該地區重要的公共空間元素。B 建築:陸家嘴金融區多摩天大樓,其中以金茂大廈和環球金融中心最爲有名。金茂大廈由SOM建築事務所設計,採用中國傳統的寶塔造型,平面構圖是雙軸對稱正方形,立面構圖是十三個內分塔節,由下而上、四角內收,逐節加快。C景觀:道路兩側植有喬木,其中還有陸家嘴綠地等大型景觀帶。D 思考與啓示:陸家嘴作爲上海的金融中心在建設方面有着較大的優勢,陸家嘴金融區的高新建築林立,值得我們探究和學習。

2.外灘 A規劃:外灘面對開闊的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築羣。外灘的江面、長堤、綠化帶及美輪美奐的建築羣所構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徵的上海景觀。B建築:外灘建築多建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風格迥異,氣勢宏偉,成爲上海的標誌性建築地帶,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和平飯店南北兩樓隔街相望,高低錯落,相互輝映。與南樓相比,北樓則更顯得豪華氣派,頗具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建築風格,並且特別強調線條感。牆面是花崗石的,屋面則是紫銅的,屋頂爲圓錐形,處處流露出高貴典雅、古樸莊重的氣質。C景觀:黃浦江是外灘主要景觀,沿江布有綠化帶。D 思考與啓示:外灘地區的綠化覆蓋率較低。應多種植樹木,提供遮蔭處。

3.城隍廟 A 規劃: 從上海的城市地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重要的城市節點,人民廣場——外灘,陸家嘴——城隍廟豫園剛好形成三角形,其中城隍廟豫園地段的建築是中國傳統的建築樣式,是一座象徵着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公園。該地塊由豫園商城、豫園花園、城隍廟三大部分構成。首先,建築、街道、廣場的平面佈局,沒有控制全局的軸線。因此,雖然建築在體量上有大有小,但卻不存在主要建築和次要建築的差別,同時存在線形街道空間和小型廣場將實體建築串聯起來,它們在空間形態和尺度上的變化,調節着有遊人的行走速度、節奏和感覺。B 建築:豫園建築爲園林建築根據園林地勢起伏而建,很有江南特色。但在裝飾方面過於華麗,失去了園林的內斂含蓄的氣質。C 景觀:城隍廟豫園地區綠化率較低。D思考與啓示:城隍廟、豫園地區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在上海這個到處充滿西方色彩和現代審美的國際化大都市內顯得很特殊,而且處於一種弱勢地位。如何建設這一地區使其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加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4.靜安寺石庫門 A規劃:老式石庫門裏弄住宅的單體平面及結構,是從我國傳統低層院落式住宅中的四合院蛻變而來,總體佈局採用了節約用地的歐洲聯排式格局。里弄住宅是從歐洲輸入的一種密集居住形式,這類住宅由房地產商針對住戶的不同需求成批興建,然後分戶出租或出售,與傳統的分散自建單幢住宅相比,里弄式住宅的設計,兼有獨院住宅與集居住宅的某些優點。在規劃上,追求經濟效益;在有限的建築用地上,爭取更多的居住空間,滿足建築功能。B 建築:石庫門住宅,主要表現在與衆不同的大門上,外門框一概由花崗石或寧波紅石作門樓,兩扇大門則用厚木板拼合,外塗黑漆,門上還綴着對稱的一副銅質門環,門楣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外牆細部採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二樓有出挑的陽臺,石庫門裏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徵是中西合璧。石庫門有着江南傳統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進門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後爲客廳,之後又是一天井,後天井是竈臺和後門,天井和客廳兩側是左右廂房,一樓竈臺間上面爲“亭子間”,再往上就是曬臺。在總體上採用的聯排式佈局卻來源於歐洲,外牆細部有西洋建築的雕花圖案,門上的三角形或圓弧形門頭裝飾也多爲西式圖案。C 思考與啓示:里弄式住宅的建築密度過大,日照、通風不良,有悶熱、擁擠、嘈雜等不合理現象。隨着上海老城區改造的開展,石庫門何去何從已經成爲市民關注的熱點,石庫門地區應當改善居住條件,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增加配套服務設施,努力改善老城區市民的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