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習報告>調查實習報告>

2023年教學調研報告參考7篇

調查實習報告 閱讀(2.76W)

調研報告是調研事件的文字記錄,是實施一項措施的文字說明,調研報告是要重點闡述個人的完成數據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2023年教學調研報告參考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2023年教學調研報告參考7篇

2023年教學調研報告篇1

一、薄弱學科建設

國中教育是是整個教育的奠基工程,我校數學學科成績還有一定的差距,爲避免學科建設中的“短板現象”,儘快提升薄弱學科教學質量,推動學校學科均衡發展,結合我校學科教學現狀,以教學爲中心,促進教學方法改革和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加強學科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對薄弱班級學科的指導和研究。

1、領導重視,找準癥結,加大對薄弱學科治理力度。爲加強薄弱學科建設工作的領導與實施,成立薄弱學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薄弱學科教學的監控、督導。

2、加強薄弱學科的集體備課,薄弱學科的教師統一教案進行教學。

3、探索小組學案教學模式,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改革備課方式,提高薄弱教師備課的質量。第一,在備課形式上,我們側重設計好教學的基本思路,允許用提綱式,表格式,框圖式等不同的書寫形式。第二,教學設計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第三,要求教師寫反思。第四,落實教師集體備課制度,挖掘教師的合作潛力。

(2)以小組建設爲核心,改革課堂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3)改變傳統的師生關係,營造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氛圍。

(4)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追蹤成績分析,檢測薄弱學科發展狀況。

5、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協調、引領作用,力促薄弱學科的轉變。薄弱學科的形成與班主任工作緊密相連,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協調和引領是薄弱學科的一個重要途徑。

6、發揮骨幹教師的效應,與骨幹教師結伴同行,以學習促提高。開展學科教研組活動的教學方法研究,確保活動規範、實效,有特點。

總之,本學期學校督察指導,教導處組織,加強薄弱學科的教學和學習,努力提高學生的成績,使學生各科的學習得到均衡發展,全面提升我校的教學質量。

二、以課改爲中心,加大校本教研,構建高效課堂。

今年我校繼續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小組學案教學模式,深化教學改革。

1、抓實校本研修,提升教學理念。本年度我校繼續深入落實開發區教育局會議精神,繼續完善我校校本教研模式,深入開展教學改革,進一步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小組學案教學模式。

(1)深入開展《小組學案教學模式的實驗與研究》課題研究,探索學校教育理論體系和學科模式。

(2)繼續完善我校校本教研模式,落實有效教研。

(3)強化教研組的教學管理功能,提高工作質量。

(4)加強年級組教研活動。

2、規範教師教學常規,提高集體備課的成效。各教師要認真學習《深河中學教學常規管理制度》,明確對教學活動各個環節優化的基本要求,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和學習習慣。

3、抓實專業素養提升工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1)以生本教育理論爲內容進行校本培訓。

(2)教研組以《小組學案教學模式的實驗與研究》爲內容開展校本教研探索學科教學模式。

(3)年級組開展小組教學模式研究探索班級小組管理模式。

(4)以博客爲平臺撰寫教學反思隨筆。

(5)進行課改成果評比。

(6)建立教學跟蹤制度,爲小組建設打下基礎,爲提高課改提供實踐經驗。

(7)全面開展書法教育,構建學校特色書法教育體系。

4、20xx年我校進一步整合課題研究、主題研究、課例研討、聽評課、集體備課、常規教研、校本培訓等多種教研形式。以課改作爲內容,以集體備課、聽課、主題研究爲主要活動形式,用課題研究的方式進行教研組教研活動,逐步向教育科研校本化,校本教研科研化,教研組活動科研化的方向邁進。

三、紮實開展書法教育,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1、安排專職書法教師實現書法教育進課堂、進課表、進活動。

2、開展豐富多彩的師生書法教育活動,以活動促進書法教育的普及,提高學生對坐姿和書寫姿勢的重視程度。

3、樹立榜樣,多鼓勵。讓身邊榜樣的力量來影響學生改掉不良的書寫姿勢。

4、家長配合。老師、家長、齊抓共管,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把書法教育納入考試內容。每次考試對坐姿、書寫姿勢書法水平作爲考試內容計入總分。

6、書法教育納入班級考覈內容。

2023年教學調研報告篇2

一、調研目的

“連抱之木必以授良匠,萬金之壁不可付拙工。”教育的振興,希望在於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教師素質的優劣。當前素質教育在全國大面積倡導實施,並且成爲我國國小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旋律時,它更需要一批新型的、優秀的國小語文教師來完成這一教育的使命。爲了深入、全面瞭解我校幾年來國小語文新課程實驗實施情況,以便總結實驗過程中的成功經驗,發現實驗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反思實驗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找準推進深化我校新課程實驗的着眼點和切入點,重新調整推進思路,促進全校語文教師均衡、協調、和諧地發展,筆者對我校國小語文教師現狀情況進行了調研。

二、調研範圍

本次調研對象爲我校14位專職語文教師

三、調研內容

本次調研涉及教師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態度、教師教育理論的學習,教師課堂教學中把握“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幾方面內容。

四、調研方法

採用談話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等

五、調研結果綜合分析

??教師基本情況

學校現有語文專職教師14人,其中區骨幹教師2人,校骨幹教師1人,佔語文教師的21.14%。師平均年齡爲37歲。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7人,佔語文教師的50%。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從學歷結構上看:本科學歷8人,佔57.14%;專科學歷5人,佔35.71%;中師學歷1人,佔7.14%。

第二:從職稱結構上看:國小高級職稱8,佔57.14%;小教一級職稱5%,佔35.71%;員級1人,佔7.14%。

第三:從年齡結構上看:中青年教師佔的比例較大,共計__人。

第四:從教齡結構上看:教齡20年以上有5人;5—19年有8人;5年以下有1人。

??優勢與劣勢

根據以上數據及教師平日教學情況分析,我校語文教師的主要優勢如下:

第一、具有良好的師德風範,踏實的工作作風,對教育事業有執著的追求。具有樸實的甘爲人梯的精神和合作意識,協作能力,教師間關係和睦。年級教研組的凝聚力強,整體形成了和諧、愉悅的人文環境。

第二、學歷較高、教學功底較紮實。教師92.86%以上具有專科以上學歷,他們具有紮實的專業基本功和業務素質。在近幾年的課堂教學競賽、基本功比賽及論文比賽中,1/3教師獲獎情況良好。教師整體具有一定的實力與潛力。

第三、教師結構合理,中青年化,這決定了中青年教師是我校教育教學的主力軍。這批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但並不太多的受陳舊的教育方式、理念的影響,能較快地接受新事物,師師之間,師生之間的代溝小,與同事、學生都容易交流。

第四、學科帶頭人基本功紮實,工作務實,爲教師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在14位教師中,三位是我校的教導主任,她們在教師賽課、基本功大賽、論文中成績較爲顯赫,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工作經驗。

第五、教師對新課程改革有一個比較正確的態度。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材培養模式的變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這當中,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態度積極和正確與否,關係到課程改革是否能夠順利地開展。調查發現,我校教師對實施的課程改革持歡迎的態度,但對目前的教學狀況感到滿意的老師僅爲25%,有60%的教師認爲“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忙忙碌碌的現象,進行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在談到“你認爲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時,有56%的教師認爲要“加強理論學習,參加各種培訓活動,”。教師們在不滿意目前的教學狀況的同時,將自身的專業成長與課程改革結合在一起。由此看出,教師對新課程的實施態度是發自內心的、積極主動的。

第六、教師思想上有較正確的學生觀。在多年的課程改革中,教師思想發生了一定的轉變,課堂教學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七、課堂教學組織方式有所改進。教師們基本由片面地強調學科知識和技能轉向在強調學科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老師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時能夠通過“在師生的共同討論的基礎上,參照教學參考書上的學科教學要求,擬訂課堂教學目標,確定課堂教學步驟,選擇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方式有所改進,大部分教師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師生、生生的互動。

劣勢一:學校教師隊伍自身存在的問題

青年教師面對新課程改革新理念雖有所知,但只是知於表皮,課堂教學的把握顯得有些華而不實;而部分教師多年的教學形成了一定的個性,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比較庫年,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不是很強。

教師自身的文化內涵沉澱不夠。許多教師出來工作後,由於各種原因,對自己的進一步學習有所忽視,沒有給自己的頭腦注入新鮮的“血液”,吃“老本”的情況尤爲突出。課堂教學的語言的藝術魅力缺少,而教師課堂的教學情感的表達更是我校教師最爲薄弱的地方。

教師思想行爲上的惰性。教師作爲課程改革的實踐者、發展者,對課程改革的意義、目標、內容和方法等必須有充分的瞭解和認識。爲了實現師生和課程的共同成長,教師必須學習有關課程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但調查顯示,教師學習課程改革的理論熱情不高,他們更多的是忙於自己平日的教學和作業的批改。一天能抽時間主動學習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很少。

劣勢二:影響學校語文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問題

第一、教師研究意識和能力相對薄弱。其一表現在“模仿型”、“教學型”“經驗型”教師多,“科研型”、“專家型”教師少;其二,教師科研能力相對薄弱,對教育方法、策略的適宜性,如何根據孩子的興趣、個性來引導,教育時機的把握,管和放的度,怎樣調動兒童學習的內在動機;怎樣成爲兒童學習、活動的支持者與幫助者;怎樣處理教材和有效地駕馭課堂等都感到棘手。整體上的研究能力與水平不能很好地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要和素質教育的需求。

第二、教師培訓渠道單一。新教材需要教師來駕馭,需要對教師進行實施新課程方面的培訓,轉變教育理念,明確教師的教學行爲與角色的轉變,懂得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認識實施新課程過程應注意問題等。由於在職教師進修和提高受到經費、名額等條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師進一步的培訓,主要是參加區的通識培訓或學校的校本培訓。而專業提高的主要方式是學歷進修。觀摩同事的課堂教學,合作、交流、探究也大多限於年級的'學科組之間。教師接受外界的新理念機會少,使新課改的效果大打折扣,不能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爲技術、轉化爲方法、轉化爲應用。新課程的理念在實施中得不到很好的落實。

第三、落後的學習途徑和方式制約着教師在新課程中的成長。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網絡式”的學習途徑和方式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於我校硬件設施的限制,使教師的學習途徑和方式受到了嚴整的阻礙,久而久之,教師熱情減退。

第四、缺少專家的引領。學校的教師發展站不到一個更高的位置,感覺缺少領頭羊,比較茫然。

六、對策思考

針對以上調研情況,筆者認爲可以從一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學校努力爲教師的學習成長創造條件

1、搭建多層次的教師成長舞臺,展示教師的成長

教師成長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是教師實現人生價值的需要。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因教師的個性差異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就要求爲教師的成長提供多層次的舞臺,使得每一位教師在課程改革的舞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獲得成長的快樂。

2、建立科學的教師評價方案,激勵教師的成長

科學地評價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行爲,將有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在這個教師評價方案中,應該注重教師發展性的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用發展來激勵教師的發展;應該注重多元性的評價——評價的內容應該是豐富的,評價者應該來自於各個方面,各個層次;應該注重情感性的評價——評價要多一些真情實感,少一點學科分數;應該注重互動性的評價——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交流是雙向的。

3、爲教師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

學校儘可能地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得方式,爲教師的專業化學習提供機會。有了先進的思想指導,有了具有先進理念的專家引領,教師的成長會更有效。

4、優化教師學習成長的資源,促進教師成長

和課程資源一樣,教師學習成長的資源可以分爲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素材性資源指的是教師學習的內容,具體可指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課程專家的報告,教育(學)書刊和工作夥伴等。而條件性資源指的是使教師學習成長開展的條件,如學校促進教師學習的條例,教師學習的所需要的設備等。教師學習成長的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師的學習成長中是不可缺少的,沒有這些資源,教師的學習成長就成了一句空話。教師的成長需要優化的資源。

5、給教師提供參與研究的機會。在研究中,教師才能不斷總結得失敗,提升經驗,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與水平,才能逐步把自己由“模仿型”、“教學型”“經驗型”向“科研型”、“專家型”轉向。

??教師要通過主動學習,豐富自己的,提升自己

1、教師要根據自己發展情況,擬定自己近幾年的發展規劃,對自己的發展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

2、加強讀書,使自己更具有教師課程能力的內涵。用先進的思想來武裝自己,用先進的理念來引領自己,用深厚的文化底蘊來支撐自己。一個具有思想,有着豐富內涵的語文教師才能更有效地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讓自己的教學成爲一門“藝術。

2023年教學調研報告篇3

一、實習概況

實習時間:35天(20__.03.05-20__.04.10)

實習地點:正寧縣第三中學

實習班級:高一(3)班

實習目的:通過實習,使我們在社會實踐中接觸與本專業相關的實際工作,增強感性認識,培養和鍛鍊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去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爲我們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一定的基礎;同時可以檢驗教學效果,爲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積累經驗,併爲自己能順利與社會環境接軌做準備。

實習內容:語文課(高一三班)、實習班主任(高一三班)

二、實習過程

(一)教學工作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對於一個學生的學習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興趣是學習入門的階梯興趣孕育着願望,興趣溢生動力。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其實這不只是學生的問題,老師也要有激情與耐心,這是做位一名老師應該具備的。激情與耐心,就像火與冰,看似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卻能碰撞出最美麗的火花。其實,不管在哪個行業,激情和耐心都是不可或缺的。激情讓我們對工作充滿熱情,願意爲共同的目標奮鬥;耐心又讓我們細緻的對待工作,力求做好每個細節,精益求精。激情與耐心互補促進,才能碰撞出最美麗的火花,工作才能做到最好。

初爲人師,總是有些緊張。我帶着羞澀與忐忑抱着課本和教案走上講臺時,儘管我做了很多準備,但當我真正面對那麼多雙眼睛時,我還是緊張了。同學們,現在開始上課。我機械得重複了在臺下不知唸了多少遍的開場白。然而,這句話說完,下句該說什麼呢突然間我的腦袋一片空白,只能感覺到有幾十雙眼睛正齊刷刷地盯着我,讓我感到十分地不自在。短暫的猶豫之後,我剩下來的只有微笑,因爲我想起了那句話:微笑是法寶。學生也對着我微笑,看着他們那一張張稚氣的面孔,我所有的緊張都在這一瞬間消失了,透過那一雙雙澄澈的眼睛,我也似乎讀到了那一顆顆純淨的心。在此後的時間裏,我一直微笑着。所以,課堂氣氛也顯得輕鬆活潑了一些,45分鐘的課一下子就過去了。雖然,我知道我的這節課上得並不成功。突然一次,一個學生遞來一張字條:魯老師,我喜歡你的微笑,當你微笑着走近我時,使我感到了從來沒有過的親切,我很喜歡你,魯老師。

這是我在實習一個月的時間裏收到的最好的,最值得珍藏的禮物。也使我明白了,其實走近學生的第一步只須微笑就夠。

在我從事教育教學活動時,我第一次深入課堂時,我就遇到了許多學校裏沒學過、沒想過的難題,即自認纔出衆的我繪聲繪色地講完一節課後,我問學生:你們聽完課,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學生面面相覷,茫然無語。學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來主要是由於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

思考之後,我決定先從指導老師的上課風格、學生的語文水平、新教材的改革這些基本情況入手。我總共聽了指導老師三堂課,其中兩堂利用多媒體技術在電教室上的。他的課堂大半交給學生,課堂氣氛活躍。因爲工作繁忙,他很少教我具體該怎麼分析課文、怎麼調節氣氛、怎麼設計教案。他只給我一個總的教學思路:把課堂話語權交給學生。用他的話說,一節課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在聽都能聽明白都能學到東西,這堂課就算成功了。這句話可以說是他對我指導的全部,但在後來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這句話也是使我受益最多的。雖是簡簡單單一句話卻勝過千言萬語。其次是對班上學生語文水平的調查。在見習的`三、四天時間裏,作文的批改再加上自習時間和課下時間的瞭解,我對班上的語文水平和每個學生的水平有了基本瞭解。得知這個班的語文水平還可以,且全班的學習氛圍很好,課堂紀律和作文上交情況都很好,學生課前預習也很自覺,更重要的是他們討厭傳統的語文教學,他們不喜歡老師壟斷課堂。瞭解了這些情況,我再仔細的研究了一下新教材。新教材分必修1、必修2兩本書,總體上要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它從先前的應試教育轉爲對學生語文水平和文化修養的提高上。所有的這些給我的只有一個信息——我不能再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

下面,我具體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種教學模式。某種程度講,它已經成爲我在這一個月裏的教學風格。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頗受指導老師的讚賞和學生的喜歡與接受。我的課堂大都採用一種教師點撥法即設問析疑。所謂設問析疑,是教師首先由一篇課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問題,然後引導學生回答、分析疑問並由此轉入另一問題,最後把學生引導到預定的教學目標中。通過這種設問析疑,在加上適當的討論,某些課文再結合文體特點,採用品味法、朗讀法進行教學。這裏,我只抓住設問析疑這個點談談我的見解和感受。

法國教育學家第惠多斯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那麼,怎麼去激勵、喚醒、鼓舞聽課者呢讓他們參與課堂,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惟有這樣,學生纔會更加的融入課堂,惟有這樣,學生的語文水平纔會有所提高。設問析疑無疑是一個較好保證學生參與課堂的一種的教學模式。經過多次實踐,我發現這種教學模式有頗多好處,具體的說有助於學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見,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展了學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於發展學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鼓勵學生專心地有禮貌地傾聽,使學生的想法和體驗得到了尊重,使學生成爲知識的共同創造者。總的說來設問析疑可充分增強學生的創造性、口頭表達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學生的主動性。

可以說,具體如何設問、如何析疑是設問析疑的關鍵。我經常把一堂精彩的語文課看作是一曲動人的交響曲,提問則是這樂曲中的旋律。如何提問,首先需要教師吃透教材、明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準確落實設問點。如教《琵琶行》一文,我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徵即文章善於選取生活細節、場面描寫的手法以及記物、敘事和抒情融爲一體的寫法,把它作爲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把文章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爲切入口。先叫學生找出過渡句,然後根據過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提問學生,作者如何通過寫景抒發自己喜的心情。接着設問文章是不是以‘喜’貫穿全文,轉而分析悲的部分。首先叫學生看課文是通過大事表現自己的‘悲’的還是通過小事、生活細節表現自己對親人的懷念的。學生輕而易舉的可以得出是後者。由此,很自然的叫他們找出文中的細節描寫,看看哪處寫得最好,最感動人,爲什麼感動你,這就轉到了敘事與抒情融合的寫法了。整堂課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學生自己從問題中找到答案。最後,我問他們你們從這節課學到了什麼,他們異口同聲的說,學會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進行描寫,學會了記物敘事抒情融合的寫法。這就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確定目標,設臵問題內容,設臵問題順序至關重要。有的時候,不僅老師可以提問,學生也可以提。如在教《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時,我先放多媒體視頻把學生帶入一種意境,然後讓他們說說看後的感受,得出共同的體會即這篇課文人物描寫到位,語句優美。然後叫他們找出文中直接寫人物肖像的段落(第4、5節),接着分析第4節。先明確這類小說應抓住文章寫了什麼,怎麼樣,勾勒了怎樣的意境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最後,再讓學生進行畫面想象,通過音樂的渲染,再次把他們拉入了那種意境。怎麼去提問應該說是沒有定論的,但一個總的前提是問題得圍繞你的教學目標,得有科學的內容。你所提的問題目的是要把學生引導到你的教學目標中來,這是一個大的前提,有了這個前提再考慮如何提問能更好的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如何使問題更有連貫性,使問題更有概括性。

(二)班主任工作

在班主任實習工作中,我組織開展了我做文明公民主題班會。起初,我遇到了許多困難:比如學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當時,有人建議我使用強制方法。比如說罰站、罰蹲等。誠然,這種方法可以勉強維持班級秩序。然而,這也無疑加深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甚至會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作爲教育工,就要想方設法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在教學活動中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而且,教師要把自己當成活動中的一員,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發者,是學生的學習夥伴、知心朋友。爲了辦好這個班會,我努力爲每一個同學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提供展現自我的平臺,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覺到自我的價值,品嚐到其中的樂趣。結果,在準備班會的過程中,同學們都很積極。班會的節目花樣繁多,唱歌、跳舞等應有盡有。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都很濃烈、熱情也很高漲。最後一曲學生獨唱春天在哪裏把班會推向了高潮。當然,在開展班會活動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許多問題,並在方法上有待改進。

另外,我通過了解,對班上的.雙差生做了大量細緻入微的思想工作,他們有好多明顯的發生了變化,我們的師生關係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在實習中,我還發現了,有些東西不能選擇,有些東西卻可以選擇。份內的工作當然要認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動請纓卻能爲你贏得的機會。只要勤問、勤學、勤做,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例如,在課外時間,我主動組織學生觀看了大型愛國主義教育片《讓生命充滿愛》,沒想到會感動了好多學生,最後哭成一片,事後,有好多同學寫了觀後感,教育效果非常明顯。

三、實習中取得的成績及體會

(一)取得的成績

這次實習令我感受頗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識學問浩如煙海,使得我不得不晝夜苦讀;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體會到教學相長的深刻內涵。備課、上課、改作業……日復一日,無數瑣碎平凡的事構成的我實習生涯的主旋律,到實習結束,我已基本能獨立的上課了。

和學生要親近,因爲我知道,記不住學生的名字,看似小事,其實它在學生眼中是很重要的,如果記不住學生的名字,學生就會覺得自己在老師心中沒有地位。覺得老師不關心自己,甚至會產生隔閡。而後我便找了個機會認識了全班同學,下課後同學們都圍着我唧唧喳喳地說:老師,你怎麼纔來就知道我們的名字呀好多老師教了我們一年都沒記住我們的名字。這也使我明白了:溝通是一種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時時都要巧妙運用。認識一個人,首先要記住對方的名字。瞭解一個人,則需要深入的交流。而這些,都要自己主動去做。

(二)實習體會

回顧這35天的時間,我是用心的,但用心不一定等於成功,我畢竟是一名實習生,在知識的構建上還存在着許多斷章,還缺乏教學經驗,甚至因爲讀錯了某個字後,學生把錯誤指出來而無地自容、羞愧幾天的事情也有過。

在爲人師的這條路上,我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還有第二步、第三步……但不管怎樣,我都會以人爲本,把實習中學到的一切加以融會帶到今後的事業中去,我會以我的真心去呵護學生,因爲我面對的是一顆顆純真的心。

總之,教育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老師只要認真投入教學,孩子就會積極配合。這種過程是很開心的!

實習,就像進了社會大熔爐一般,千淘萬漉雖辛苦,就算被磨練得遍體鱗傷,也要摩拳擦掌,做好又一次投身熔爐的準備。我在實習中逐漸變得勇敢。雖然開始也會有顧忌,怕主動出擊會招惹不知天高地厚的蔑視。但事實告訴我,應該對自己有信心,應有勇氣去嘗試。即便在嘗試中失敗,也能讓自己成長,沒有鍛鍊的機會,談何積累和成長而這一切,只能靠自己去爭取。等待,只能讓你在沉默中消亡,只有主動,才能爲自己創造良機。實習,陪伴我經受了挫折,也經受了歡樂!

實習的經歷雖已經過去,可我還會回頭去看一下我在那裏留下的腳印,我相信那不會是我旅途的歸宿,而是我充滿挑戰和希望的開始!

四、存在問題及改進意見

(一)存在問題

1、上課心理素質差,教態不大方。

2、面對突發事件,不能得心應手的解決問題。

(二)改進意見

1、充滿信心,加強鍛鍊,適應教學。

2、加強學習,積累經驗,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2023年教學調研報告篇4

理念,是社會變革的產物。它的真正來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師實踐經驗的昇華,是教師課堂生活的感悟,是教師教學反思後的變化。同時,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又決定着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爲,在準備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爲評價研究”之前,我們對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進行了一次封閉式的問卷,擬想通過這樣的調查爲後面的研究作好準備,現就問卷調查情況進行簡要地分析,以便進一步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爲,促進教師的發展。

問題1:教育教學理念決定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爲,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你是應用什麼理念指導你的教學行爲的?

問卷中57.9%的教師認爲,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是“以人爲本”、“關注每個孩子的發展”;有13.2%的教師認爲:“教育是愛的教育,該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讓孩子愉快地學習”;有18.4%的教師沒有直接闡述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而是從自己所任教的學科來闡述自己的想法,認爲教學應該以學生爲主體,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出現。部分語文教師從學科本位闡述,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應該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0.5%的教師,在問卷中只是回答自己會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沒有說清楚什麼是新的課程理念。有10%的教師認爲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爲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生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但仍然有18.4%的教師還是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學科本位忽視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新課程的理念到底是什麼,作爲我們從事教育的每一位教師應該明白,是“以人爲本,關注每個孩子的發展”,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要面對每個孩子,要把每個孩子看成是一個完整的人,是發展中的人,人總是有差異的,我們的教育要面對差異,選擇適合於孩子發展的'教育,讓每個孩子獲得成功,這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

問題2:“以人爲本,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你是怎樣做的?

每個教師都能關注每個孩子的發展,關心每個孩子的成長,不僅關注孩子的學業,更關注孩子的道德教育,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教學,每個教師都談了在實際教育教學中自己的做法。有的教師談自己在教學中,既注重面向全體,又重視個別輔導;既讓給學生有自主發展的空間,又能因材施教;有的教師認識到孩子是有差異的,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針對差異,設計各種不同層次的練習,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發展;有的教師談自己在工作中,能關注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經常鼓勵他們,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充滿信心;有的教師認爲要爲學生提供多把衡量的尺子和標準,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個性特徵,並以此爲切入口激勵他們,使其取得更好的發展;有的教師則認爲在課堂上要關注每個孩子的眼睛,在生活中要關注孩子的健康;有的教師認爲在教育教學中,要善於培養孩子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教師則認爲教學的過程中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孩子敢說、樂說,人人都說,都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活動中關注人的個別差異,讓孩子都能有所發展;有的教師認爲要抱着一顆童心與孩子交流,讓孩子喜歡自己的同時喜歡自己的學科…… 每位老師從各種不同的層面闡述了人本教育的方式方法,人本教育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它的本質是什麼?適合於孩子發展的教育才是一種真正的教育,纔是人本教育,它的本質是人的發展。在教育的過程中要能滿足孩子發展的需求,要把每個孩子看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要滿足孩子的學習心理,要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一種求知的慾望,爲他們後繼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問題3:“研究、學習、工作的融合構成教師生涯的完整意義”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教師們對“研究、學習、工作的融合構成教師生涯的完整意義”這句話的理解基本相同。認識到新課程下的教師不再是“教書匠”,不光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應該注重自己的發展,只有教師自身發展了學生才能不斷地發展。教師應該在工作的同時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我,在工作的同時不斷增強科研意識,通過教研和科研“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做到讓科研成爲每個教師的自覺行爲!只有在“研究、學習、工作”三者有機的結合的情況下,教師生涯纔會有蓬勃的生機。這僅僅是從字裏行間中理解教師的工作生涯,對於我們每個教師來說,首先要明確研究什麼?我們要研究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需要什麼樣的學習方式,他們的發展需求是什麼;我們要研究在教育的過程中,哪些是有效的勞動,哪些是無效勞動;同時還要研究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要學習新的教育的理念,用理念指導我們的實踐。在這個基礎上,要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不斷產生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人是需要不斷地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教育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研究與學習構成了我們工作的主體。

問題4、“教師是蠟燭”、“教師是園丁”、“教師是一桶水”在新課程實施中,你對這三種觀點有什麼看法?

“教師是蠟燭”有90%的教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35%的教師不認同這個觀點,認爲教師不僅要爲孩子奉獻的同時也要關注自我發展;65%的教師認同這個觀點,認爲教師應該具備這種奉獻精神。一直以來,教師都被認爲是一個利他主義的職業,只是,與同樣是利他主義的其他職業,如醫生或律師不同,教師的利他主義服務,往往帶有一定的單純消耗自我犧牲的悲壯色彩,在長期的輿論中給人一種假象,似乎只有那些能夠爲學生的成長甘願犧牲自己幸福的教師纔是值得我們讚揚的“好教師”。這種偏見很大程度地助長了一種在今天的基礎教育仍然存在的現象,那就是部分教師不惜代價地“蠻幹”:這批教師無論在教育觀念上還是在教育方法上都比較守舊,但卻有很好的“敬業精神”,爲了提高學生的成績,不惜犧牲自己的課餘時間,在本來安排學生休息的時間段爲學生補課或做練習,企圖單靠時間上的增加來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這些教師通過自我犧牲獲得的職業滿足感,恰恰阻礙了他們對教學有效性的追求,妨礙了他們謀求教育觀念與教學方法上的更新,長遠看來,這種做法無論對於教師自己還是對於學生的發展都是不利的。隨着“以人爲本”的思想在教育中的滲透,教育界對教師職業價值的認識發生變化:“以人爲本”之“人”,不但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教師這一職業,不但要“益人”,也要“益己”,不但要“促進學生的發展”,也要促進“教師自己的發展”,不但要爲學生的健康的身心、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美好的社會生活服務,也應該爲教師自己的幸福服務,成爲一種幸福的生活方式。——教師的專業活動,不應該單純是消耗型的,而應該是發展性的。作爲與成長中、發展中的人打交道的一個特殊職業,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謀求自身的發展,比其他的職業更有必要,更有條件,所以教師在工作的同時應該不忘研究和學習。

“教師是園丁”這個觀點有85%的教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12%的教師不認同這種觀點,他們認爲園丁擅長修剪花草樹木,把他們塑成統一的形狀,就如廠裏統一加工的產品,如果教師也這樣進行着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就會嚴重限制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使得孩子沒有自己的個性。88%的教師認同這個觀點,認爲“園丁”是有思想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在從事自己的工作中,是把他所教育的對象看成是一個可塑造的人才,他們在無私地付出,期待每個孩子成才。人們常常把教師比喻“園丁”,然而看到花園裏被剪成同一形狀的小樹和整齊的樹牆,我們卻頓時感到這種比喻不見得合理:教師與手持大剪刀的園丁並不完全相同。在施肥澆水、防病除草、適當修剪等方面,園丁與教師有相同之處。我們的教師千萬不能在辛勤地耕耘之後,使“小樹”失去了千姿百態,失去將來會成爲棟樑的“頂尖和主幹”。對學生“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原則,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尤其重要。因此教師不能像修剪花園裏的苗圃一樣限制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的確,作爲“園丁”已經對自己工作十分盡職,但究竟如何把孩子培養成爲一個個有個性的人,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教師是一桶水”這個觀點88%的教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90%的教師認同這個觀點,認爲只有教師的水越滿給孩子的就能更多,有助於孩子的發展。10%的教師不贊同這個觀點,認爲在新課程中我們提倡資源的開發,教師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資源,家長、社會、同學、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是孩子學習的資源,我們要善於開發資源,不要侷限於教師資源。其實對於這兩種看法我們要用一分爲二的觀點看待這個問題,我們不僅要善於開發教育教學資源,同時教師也必須充實自我,使得自己的知識面更加豐富。作爲教師不僅僅是要成爲“一桶水”,更重要的是要成爲一個山間的“小溪”,源源不斷地爲學生提供豐富地營養,滿足每個孩子的學習需求。

問題5、“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你認同這句話嗎?對這句話你有什麼看法?

有32%的教師認同這個觀點,認爲只要教師關注每個孩子,注意教育教學方法,每個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對於這裏“教得好”的理解,就是孩子能得到不斷的進步。有31%的教師認爲,這個觀點必須在孩子智力正常的情況下,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孩子一定能學好,能在各方面都能取得進步。有37%的教師,不認同這個觀點,認爲這是給教師加重負擔,誇張了教育的力量,給了教師無形的壓力。認爲每個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家長,孩子的教育家長應該是主要的,除了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社會影響,光靠教師是很難把每個孩子教好的。

蘇霍姆林斯基堅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孩子的可教育性,以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爲目標,肯定自我教育在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只要我們的每個孩子能每天得到進步,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你就成功了!

中國的深謀遠慮之人大聲疾呼,要改變落後的教育觀念和陳舊的教育教學方法,真正地以育人爲教育的本位價值和終極目標。然而沒有多少人去應答,沒有多少人去設身處地思索一下教育的本質,人們依然已故地在人爲的怪圈中徘徊掙扎。教育理念決定着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爲,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該以怎樣的教育理念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值得每個人深思。

2023年教學調研報告篇5

一、調研的目的

新課改在我區已經實施了七個年頭,爲了總結我區新課改以來國小語文教學的成敗得失,全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我對本區國小語文常態教學現狀進行了調研。

二、調研的範圍

城區部分國小、鄉鎮中心國小和部分村級國小。

三、調研結果的綜合分析

(一)基本情況

我們按工作計劃進行教學調研。調研內容分爲兩大塊,一是深入課堂聽課,二是檢查教學常規管理。這次調研,聽了各年級的百餘節常態課,檢查教師備課筆記(教案)、聽課筆記、教研筆記千餘份,對學生作業、教師批改記錄、學生成長記錄進行了抽樣檢查,並針對問題適時召開了座談研討會、情況反饋分析會。

(二)值得肯定的地方

1、本色課堂自然美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百餘節課,都是真實的原生態課。師生的一切活動都無事先安排的痕跡,無公開課那種因“反覆雕琢”而“無可挑剔”的“秀”美。但真實的課卻給人一種樸實紮實的自然美,爲了解我區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現狀提供了真實可靠而可貴的依據。

2、平等對話和諧美

課改倡導新型的師生關係是平等的,即教師應把自己從“神壇”上請下來,從課堂的主宰者變爲學生學習的夥伴,百餘節常態課都體現出平等的師生關係。課堂上,我們看不到教師那種“唯我獨尊”的樣子,也很少聽到教師那種“發號施令”式的講話。相反,課上洋溢着的是教師暖暖的笑容,迴盪着的是教師親切的話語,在這種的課堂中,學生自然能放鬆身心,自由自在地學,暢所欲言地說。

3、有效互動方式美

傳統教學中“師講生聽”“師寫生抄”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在逐步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在不少課堂上得到了有效運用,另外,不少教師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了“變師教生”爲“師生互教互學”的方式。

4、規範教學文化美

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絕大部分教師能根據教學進度備課和撰寫教案,教案比較規範,書寫也認真;

②教師能夠有計劃地互相聽課、評課、進行主題研討和反思,記錄內容詳細。

③佈置的作業量基本適中,形式多樣,批改細緻。作文批改基本上評有分數(等級)、寫有批語,中高年級還有特色作業。

5、培養能力方法美

學生的學習習慣特別是思維習慣普遍加強。在設計預案時,能關注學生的學,考慮到學習的實踐性。教學中,多數教師能視學生爲學習主體,不再以教師的講解替代學生的思考。閱讀教學中能引導揣摩課文的語言和文章的表達形式,能滲透語言實踐和表達訓練,閱讀技術像邊讀邊思、邊讀邊批註圈點等方法被廣泛採用。從效果看,多數學生始終精神飽滿,主動積極。

6、整合技術應用美

部分語文教師特別是城內教師能夠將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能夠運用多媒體上課,能夠根據教學需要製作課件,課堂上也能較熟練恰當地運用。

(三)存在問題

1、課改理念深入人心,然教學方法依然陳舊

我們通過多途徑、多形式對教師進行了新課程培訓及教材教法輔導,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在絕大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中也或多或少得以體現。但對部分教師來說,對課改還不夠適應,教學中不能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係,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反覆機械訓練,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在所難免。在農村國小,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還存在“滿堂灌”和“機械訓練”等傳統的教法。

2、追求課堂教學的形式,忽視教學的實際效果。

我們發現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有的課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端”,一味追求“創新”,一節課下來有的學生甚至連基本的識字任務都完不成,連短短的一篇課文都讀不熟;有的課,生字還沒有掌握,課文還沒有讀熟,就讓學生漫無邊際地想象,這樣既不利於學生的語文素質的培養,又不利於創新思維的培養。

3、教學方式轉變了,雙基落實不到位。

(1)教學目標制定不準。出現目標“越位”和“不到位”現象,如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過高,教學用時太多,教師講解太多,本來應該注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讀課文中學習識字,在讀課文中學習用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而不少老師往往拔高要求,引導學生逐句逐段地分析。

(2)識字教學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現象,生字回生率和錯誤率居高不下。學生書寫不夠規範、整潔,中、高年級學生作文中,錯別字現象嚴重,教師對識字、寫字的強化訓練不夠。

(3)學校方面的問題

學校條件差,教師的素質低,老齡化嚴重,這種情況尤其在農村村級學校特別嚴重。教師很少有教輔資料、信息也不是很暢通,學生沒有課外閱讀資料。有的教師文化功底差,語言表達能力差。讀不好課文,不會寫文章,不能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甚至不能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有的教師則消極怠工,誤人子弟,教育教學質量差。

(四)產生問題的原因

1、教師方面

對於一些教師來說,新課標學習還停留於口頭,沒有從根本上轉變觀念;片面理解課程改革,對語文課標中的四個基本理念存在認識上的偏差。語文教材及現行實驗教材,編排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學內容更新、更活、更寬,教學彈性大,使部分教師感到無所適從,大多數一線的教師缺乏學習、進修、觀摩的機會。受考覈評價制度的影響,教師過於重視考試的分數,部分教師本身的文化素質低,師德師能差。

2、學校方面

阿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學校在農村,距城區最遠的學校在上百里以外,聽課研討活動的時間還沒有在路上等車的時間長,參加區裏的教研活動很不方便。農村學校編制經費都比較緊張,教師外出參加活動,找個老師代課都很難,沒辦法有時就只好讓學生自習,每年還要花費大量的旅差費。大部分國小人員編制緊張,語文教師幾乎都是班主任,工作量重,壓力大。滿負荷運轉,造成許多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充電,教育教學能力無法提高。另外,農村教師隊伍相對較薄弱,一般村級國小沒有平行班,校本教研也無法開展。教研活動流於形式,缺乏實效性。一些鄉鎮學校更是缺乏理論指導、缺乏經驗、缺乏教研的氛圍。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是“一鄉一校”過渡時期出現的特殊現象,中學老師過剩,不願意到國小去工作,涉及到評職晉級等很多切身問題,沒辦法鄉鎮中心校領導決定把國小五六年級學生升到中學上課,甚至有的學校從四年級就到國中上課了,任課教師基本上是教不了九年級的比較薄弱的教師,過去本來就存在中國小教學銜接問題,這下問題就更嚴重了,教學雙方都存在着彼此適應的問題,中學教師沒有參加國小教研的機會和習慣,對國小教學不瞭解等現實問題。

3、社會及家庭方面

社會大環境存在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因素,缺乏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的場所和設施,家長缺乏對新課程改革的認識和對孩子語文學習輔導的能力,孩子缺乏課外閱讀的資料,無法達到課標提出的閱讀量。

4、教育主管部門

課程設置不斷完善,語文課時安排有所減少,而教材內容在增加,教師們感覺教學壓力大。新課程實施以後,相關的配套資料(錄音磁帶、掛圖、投影片、生字詞卡片等)越來越少,許多教師感到難度很大。

四、應對策略

1、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與密度

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語文教師自身的素養是關鍵的因素。

爲此,

一是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培訓計劃,確保學習時間和質量。

二是鼓勵語文教師參加在職培訓與學歷進修,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大膽實踐,不斷探索,努力超越,提高自身的業務功底和實際的教學能力。

三是加強對語文學科教師新課程理論學習和語文課標(修改稿)、教材教法的培訓,並經常調查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不同層面研究型團隊建設改進聯校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形式,召開研討會,及時解決問題。四是儘可能給一線教師提供參加研討、觀摩的機會,而不是隻讓個別骨幹教師參加,減少二級培訓,增大教師的直接收益。建立骨幹教師支教幫扶制度。發揮各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的作用,定期“送教下鄉”,將新思想、新方法及時傳播,在深入基層進行理論與實踐培訓的基礎上,指導教師上公開課,並進行研討。

2、打造綠色網絡教研平臺

明確網絡化教研的重要性和指向性,讓每一個教師都意識到網絡化校本教研是教師成長的快車道,還要樹立團隊合作研修意識,強調以教師團隊合作爲基礎,開展網上合作研究。

建立教研員網上工作室,通過教研博客這一媒介促進教研員與教師間的流通和交流,提高教研員的教研影響力和教師對課程的執行力。建立學科教學資源庫,滿足備課的需求,開闢方便易操作的論壇空間,如我們國小語文學科在5d6d開闢了《教科版語文教師之家》論壇,申請開通新浪uc教研房間,建立開放多元立體的教研環境。

3、提高語文教師多種能力

通過培訓或競賽提高教師對教材多角度解讀的能力、教學的獨特創意能力、案例的深層次分析能力、問題的發現與解決能力、小專題的專項研究能力等。具體訓練層次爲教材研讀,資料積累,教案設計,作文研究,敘事寫作,測評指導,案例分析,課堂教學技能訓練。

4、下沉教研重心

常規教研網絡化,放大“uc教研”房間的功能。一是面向全區教師組織各類學科活動,如:新浪uc視頻在線專題研討、教師培訓、觀課研課活動、集體備課,視頻會議等,開展師生競賽活動(美文誦讀)、師生才藝展示、師生聯歡晚會等。二是給各校搭建平臺,使各校巧借新浪uc視頻窗口,把本校的校本教研活動對外開放,與其他學校交流。

5、改革考試和評價制度,逐步建立全面測查聽說讀寫能力的考試和對教師、學生的多元化評價模式。

2023年教學調研報告篇6

爲了更好推進國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本學期學校開展以“在課改新背景下,加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爲主題的課堂教學調研活動。我本着務實求真的精神隨同老師們結合區“閱讀、體驗、互動、鞏固課堂教學及導學案教學實踐活動,公開課、聯片教研活動展開“課堂教學有效性”專項調研活動。

在這次專項調研活動中,我們瞭解到新課程改革幾年來,我們數學課堂教學發生很大變化,課程標準提出新理念。教師在努力改變着自己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改善着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生動有效學習活動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學會學習。課堂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注有效情境創設

目前“創設情境”成爲國小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一些公開課,研討課中,老師們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創設一些有效新穎,且富有思考價值,具有挑戰性的課堂學習情境令我們眼界大開。如,本學校,石守琴老師上《圓的周長》這節課,在導入部分創設小猴和小兔賽跑的情境。小猴沿着正方形的路線跑,小兔沿着圓形路線跑,同學們,你們說的比賽公平嗎?爲什麼?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學生從正方形周長類推遷移到圓的周長,使學生思維落到圓的周長上,要想知道他們不公平的比賽學習圓的周長後就知道了。

二、重視有效操作實踐活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教師十分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來理解新知,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把抽象知識轉化爲可感知內容。如我校,郭香果老師上的六年級《軸對稱圖形》這節課,郭老師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等活動來認識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概念,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讓學生學會欣賞美和創造美。

三、注重有效學習方式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努力改變以往學生單一,被動學習方式,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來解決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如科學韓繼明老師教學《推和拉》一課時,爲了實驗驗證推和拉是兩種方向相反的力,讓學生在小組中推手掌,拉手腕,並在小組中統計,記錄彙報,引導學生髮現實驗結果。隨着學生在活動,探究,思考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體驗情感,獲得知識。

四、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特別是一些示範課、公開課、研討課,教師都努力去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把課堂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機整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實驗國小王建老師上四年級《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節課,利用直尺、三角板驗證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時,王老師能有效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在電腦上動手操作,讓三角板緊靠直尺,然後在移動三角板驗證,然後互相交流結果。最後得出結論: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看到以這些課堂可喜變化同時,也不可否認是,目前國小數學常態下課堂教學中相當一部分教師對課改新理念把握不到位,注重形式,忽視本質。以致課堂教學出現形式化,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冷靜思考,理性客觀地反思過去,實事求是面對今天,以平和心態面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

存在問題:

1、個別課堂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形式單一,教學設計重教法、輕學法。以少數學生的思維代替多數學生的思維,課堂上缺乏質疑討論,學生主體意識沒有得到很好發揮,沒有充分給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一些學生而是在被動地接受所學知識。

2、教師鑽研教材不夠,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編寫意圖,充分利用好教材資源。

3、小組合作學習有形式都無實質。在部分教師課堂上,學生分組學習流於形式缺乏實質性合作。主要表現在:合作學習內容沒有探討價值,小組合作前缺乏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4、課堂練習設計單一,缺乏層次性和趣味性。對知識的內在聯繫挖掘不到位,知識的提升拓展不夠。

5、情境創設,牽強附會。有的課堂過於追求教學情境化,一些數學內容被機械地套上情境,牽強附會地聯繫實際,過多地強調生活來源,其結果既浪費了寶貴時間,又妨礙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

6、教學過於追求手段現代化。現在的觀摩課,似乎不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就是觀念不先進。爲此,有的教師不惜花費很多時間精心製作課件,可結果並不理想。有的課件只不過是課本搬家,有的教師因爲有了多媒體,乾脆不再寫板書了,以課件代替板書。

7、個別教師面對課堂上生成的新問題缺乏教育機智,教學語言不夠準確,不夠生動、豐富。

建議:

1、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解新理念。認真鑽研教材研究教法,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編寫意圖,科學合理創造性使用教材,設計好每節課的預案。

2、探討和研究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3、準確把握教材,全面瞭解學生,有效開發教學資源。爲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充滿活力的數學教學內容。

4、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培養。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5、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科學、合理、有效使用好教具、學具,以及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

6、教師要能夠精心設計練習題,層次清楚,形式多樣,富有趣味性,思考性。

7、注重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研究。要讓每個人都動起來,真正達到合作交流,資源共享,圓滿解決問題。

8、不斷學習、實踐、反思來提升自己課堂教學機智和教育智慧,促進專業成長。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改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生命。探索和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有效課堂教學之路,成爲新課程改革實踐的需要,教師的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調研問題的提出

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xx年版)爲依據的新編國小數學教材,於xx年秋季在我區起始年級使用。爲了解新課標教材一、二年級國小數學課程標準落實與實施、課堂的教與學、教師的問題策略與困惑、教學評價、校本教研等情況,總結交流課堂教學經驗,探討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黃教科研函「xx」82號通知要求,我們於xx年10月中旬開展了一次新課標教材國小數學情況調研活動。

二、活動的基本概況

這次調研組由區國小數學學科教研員和市、區國小數學中心組成員組成,歷時四天,對1所城區國小,2所中心學校和2個教學點,即巖寺國小、巖寺鎮中心學校、富溪鄉中心學校及該中心學校的兩個村小教學點長塢國小、呈陽國小進行了深入調研。通過隨堂聽課、查閱教師教學筆記和學生作業、一對一交流、座談等形式,對學校新課標教材的使用情況作了全面的瞭解,並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現場指導。

三、教與學的現狀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師進入了新課程角色,在課堂教學中,教態自然,語言親切,師生關係融洽,課堂氣氛民主、活躍、和諧。以學生爲主體,師生互動,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大部分教師能夠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用好教材、執行教材,甚至有的教師還能跟據學情在用活教材上進行深入思考,在不違背教材編寫意圖的前提下適當做了一些調整、取捨和二度開發。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重視數學活動的設計,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重視聯繫生活實際,讓書本知識迴歸生活。

3、符合學段年齡特點,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在關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教學掛圖、自制教具等),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組織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有效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4、新課標提出的“四基”目標在課堂教學上有所體現。在抓好以往強調的“雙基”的同時,對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教學中重視了符號、分類、推理、一一對應、數形結合等數學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滲透,重視了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

5、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多數班級課堂秩序井然,尤其是幾個一年級班級,雖然步入國小學習只有一個多月時間,但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令人欣喜,在老師的呵護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專心聽講、舉手發言、積極參與、認真操作、同伴交流等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正在逐漸養成。

6、課堂教學評價意識增強,評價能力有所提升。課堂上,教師極少採用負面評價,更多的是鼓勵和讚賞,且由濫、露、簡的課堂評價向入情、入理、入心轉變,引導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7、作業批閱觀念轉變。學生作業書寫認真、工整,本面整潔,教師批閱及時細緻認真,多數採用定量評價和描述性評價相結合,有的老師增加一些激勵性評語,也有的老師採用“五角星、小紅花、笑臉”等兒童喜歡的激勵方式,感覺非常溫馨。

(二)存在不足

1、少數教師理解教材不夠透徹。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教材爲什麼這樣編排?都不是很清楚。

2、少數教師在課堂容量的把握上出現偏差。有的把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安排過多,甚至把兩節課的內容用一節來完成;有的一堂課中練習佔用的時間太多,甚至到了打下課鈴還在佈置課外作業。

3、少數教師重、難點抓不住。表現在:課堂提出的問題總是落不在點位上;教學節奏偏快,在關鍵點上該慢時卻慢不下來;課堂上出現好的生成卻不能有效利用。

4、個別大班額班級的教師缺乏教學機智和應變能力,組織教學欠嚴謹,課堂紀律鬆懈,難以關注學生個性差異,難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

5、農村教學點,由於教學具配備出了問題,課堂上數學活動的開展受到限制,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很少。

6、一些教師課堂練習基本照搬課本練習題,根據教學需要自行設計有針對性練習的不多;在課堂上對學生不良作業習慣未能及時糾。如:錯誤的握筆方法,不正確的書寫姿勢。

四、 實施中的問題與建議

1、有些學校領導總習慣以“就高不就低”的思路來配備任課教師,以致形成低年級數學教師整體實力相對薄弱的局面。建議:提高對低年級教學地位認識,調整思路,適當傾斜,甚至可以考慮讓年富力強的數學骨幹教師挑起低年級數學教學的重擔。

2、有的教學點的教師手裏僅有一本教科書,缺新版課標、缺教學用書和教學掛圖、還缺必需的教具和學具,嚴重影響正常的數學課堂教學。建議各鄉鎮中心學校領導引起重視,增強服務意識,如果瞭解到有類似情況,應作出快速反應,及時解決。

3、這次調研的幾所學校一、二年級數學教師上崗培訓率是80%左右,未達到上級提出的“不培訓,不上崗”的要求。培訓安排在暑期,開學人事發生變動是主要緣故,但後續補救工作要跟上。建議學校對沒有參加培訓的教師提出具體要求,可以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進行補課。

4、新課標教材一、二年級國小數學校本教研是一個軟肋,目前各校都只停留在學習、聽課、評課這些最基本的教研活動層面上,對教師適應新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促進專業成長幫助不大。建議學校校本研究重心下移,拓寬思路,豐富教研活動形式。在確定教研主題的基礎上,開展專題講座、經驗交流、集體備課、同課異構等研討活動。

五、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

困惑一:面對零起點的一年級新生,如何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思考:從小能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直接關係到學生後續的學習和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賦予每一位國小教師的職責,一年級是學生學習的起步階段,學習習慣的培養顯得尤爲重要,教師一定要納入日常教學之中,要有計劃和目標、還要有方法和策略,新生入學第一週應該做些什麼?平時上課怎樣實施?如何與其他任課教師統一思想形成合力?如何用自己高善的素養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如果你想得細,做得實、持之以恆,一定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困惑二: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學習“位置”的知識有一定困難,在課堂教學中感覺非常吃力。是否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思考:“位置”主要是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爲後續學習序數等內容做準備。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降低教學難度,刪去了“左右的相對性”的內容,老師要領會新編教材把“位置”內容調整到前面來學習的意圖,從整體上去認識、理解教材的用意,對於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教師不可操之過急,指望一節課解決,要心中有數,從長計議,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注重滲透和運用,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認知水平和表達能力的提高,對這方面的知識掌握會水到渠成的。

困惑三:現在發行的教學掛圖版面偏小,視覺效果不佳,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觀察和思考。

思考:教學掛圖作爲教材的輔助材料,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掛圖涵蓋了各章節所有插圖內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對於這個問題,一方面教研部門應該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使版面設計更適用於教學,另一方面老師在使用時要多動腦筋,儘可能使效果達到最佳,還可以動手製作一些實用性強的教具配合使用。

困惑四:學生學習“小括號”的效果不好,計算錯誤率高,教師教學頗感費力。

思考:“認識小括號”內容,原教材在二年級下冊,新教材中將其移至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安排在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之後。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知道了一般算式的計算順序,學習這一內容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小括號的出現還可以增加試題的變化,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一年級學生理解小括號的意義,離不開情境的支撐。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結合情境明確解題思路;其次,造成認知上的衝突,讓學生感受引入新的符號的必要性。這時,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符號,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符號意識,並通過交流、比較,理解小括號的意義;最後,加強對比練習。這是幫助學生澄清認識,提高計算能力的有效途徑。指導學生觀察、比較,明確分別應先算什麼,突出小括號的作用,鞏固運算順序。

困惑五:有教師反映,在“解決問題”教學中讓學生經歷“你解答正確嗎?”的過程後,感覺反而打亂了學生基本思路,效果很不理想,是否可以淡化這一環節?

思考:對於“解決問題”,義教教材太強調技巧,而課標實驗教材太強調情境創設,都沒有把落腳點放在問題解決的一般過程上。新版教材的編排思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通過循序漸進地解決一些不同類型的問題,幫助學生了解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這是新編教材的一大特點,可能有些教師還不適應。“你解答正確嗎?”實際上是反思、檢驗的過程。問題解決後,對解答過程進行檢查,對結果進行檢驗,不僅能保證解答過程及結果的正確性,而且對培養思維嚴謹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有很大幫助。如何進行檢驗,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環節不但不能淡化,還應在教學中引起重視和加強,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

困惑六:教師普遍反映,去年一年級數學期中、期末檢測試卷的命題有些偏難、偏怪,感覺試題要求高於教材,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

思考:考試是評價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學的指揮棒。在當前時期的命題,應該體現《課程標準》(xx版)的理念,考查學生應該達到的“四基”能力;瞭解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水平,以及數學素養的形成情況;面向全體學生,有利於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承擔命題的教師和教研員要努力把好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祕爲大家整理的7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調研報告》,希望對您有一些參考價值。

2023年教學調研報告篇7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與推進,我縣的各科課堂教學正發生着巨大的變化。一年來,我們教研室小數組通過聽課、看教案等形式,基本瞭解了新課程改革實施五年來我市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看到了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發生的可喜變化,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

一、可喜變化

(一)學習方式的轉變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通過聽課,我們看到80%的課堂教學基本組織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猜測、驗證、思考、交流、說明等數學思考過程,學生能在各種活動情境中有效地學習。

如案例1:二年級“ 可能性”

本課教者從學生喜愛的、熟悉的拋硬幣遊戲開始使學生感受事物的不確定性。學生在觀察、拋擲、猜測等活動中,初步體會到了硬幣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後小組內玩摸球遊戲,再一次經歷活動過程,感受事物發生的不確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發生”、“一定發生”等現象。達到了預期目標,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級“圓的周長”

測量圓的周長時,教師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你們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條去測量實驗桌上的幾個圓的周長,有幾種測法?大家實驗一下。”頃刻,課堂上人人動手參與,你用這種方法,他用那種方法,氣氛十分活躍。爾後,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有的說:“我是用滾條的辦法測出的。”有的說:“我認爲用滾動的方法有它的侷限性,假使遇到無法滾動的圓,我想還是用繩測的辦法好。”教師在肯定學生的思維方法後,因勢利導,提出一個看得見、摸不着的實驗(一細繩的一端繫着一個鈕釦,手拿細繩的另一端,繞動細繩,鈕釦在空中劃出一個圓)。“象這個圓你能用繩測、滾動的辦法量出它的周長嗎?這說明用繩測、滾動的辦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出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接着老師利用媒體顯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在同一點旋轉一週後留下的痕跡。提問:“你們看到的圓的周長的長短與誰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大家再實驗,直到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л倍。這樣,通過操作、討論、觀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問題,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

總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單一的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由獲得知識結論向親歷探究過程轉變、由問答式學習向小組合作學習轉變,整個學習過程是學生一個積極主動建構過程。

(二)數學生活化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到處存在着數學思想。在聽的課中,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

教者通過組織學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譜等活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

案例2:一年級“認識鐘錶”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教師出示的鐘面上的時刻,回顧自己每天在這一時刻所做的事情。把時間這個抽象的知識與生活的具體事例結合起來,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級“正負數”

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當天氣預報員,彙報課前收集到的當天天氣預報情況引入正負數。課中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銀行存摺卡和進行智力競賽打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正負數,同時瞭解到正負數意義。

案例4:三年級“筆算除法”

在練習中教師設計了去藥店買藥這一貼近學生生活的開放題:愛心藥店的藥買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藥店每盒78元(每盒7支)。問學生那家藥店的藥比較便宜。題目一出示,學生就頗感興趣,積極開動腦筋,尋求答案。從而使學生對數學方法的體會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實,更能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98%的教師已經充分注意了數學生活化問題,懂得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並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現代教育技術應用

在聽的數學課中,近三分之一的課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多媒體的聲、像畫面,爲學生創設了和諧的學習情境。用情境的聲、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參與學習活動。

案例1:三年級“筆算除法”

教師用多媒體形式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孫悟空分桃子的問題情境,“孫悟空從天宮帶回了48個仙桃,有兩隻小猴子看見了,請求大王把桃子給他們平均分了。”教師提問:從動畫中獲得了那些數學信息呢?然後引導學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體演示把桃子分給四隻猴子和三隻猴子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整個學習過程貫穿在這個情境中,讓學生不斷在創設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

案例2:六年級“ 圓的周長”

教師通過演示自己製作的課件,化靜爲動,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充分顯示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領域中發揮的獨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數學文化的彰顯

近年來,在數學課程中重視數學的文化價值已經形成共識,數學課程不僅應該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還應該有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包括)文化價值。在我們所聽的課中,雖然注重數學文化的彰顯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說已初見端倪。

案例1:六年級“軸對稱圖形”

在這節課裏,教師準備了豐富的數學文化內容:美妙的音樂聲中欣賞桂林山水、臉譜、千手觀音,出

示交通安全標誌,汽車標誌的一半,讓孩子們猜另一半是什麼,這些精彩的華章都成爲這節課的亮點,彰顯了數學文化魅力。

案例2:四年級“垂直與相交”

教者在課接近尾聲時,出示圖片簡單介紹意大利比薩斜塔,引導學生課後查資料進一步瞭解比薩斜塔,同時思考爲什麼至今700多年,它仍然比較堅固。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又在傳播數學文化的同時注重了各學科之間的整合。

二、存在的問題

(一)情境創設的誤區

情境作爲數學新課程點擊率最高的詞彙之一,不可否認,情境在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方面發揮着應有的作用,但是在我們的調研中,卻看到了這樣的情境。

1、虛假情境創設

在二年級《生日》一課中,教師這樣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過生日,你想對老師說點什麼呢?”學生盡情表達自己的心聲後,教師播放《生日歌》,又問學生:“你喜歡過生日嗎?爲什麼呢?”這樣的虛假情境和無效提問,無非起到了喧賓奪主的作用,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消極影響。

2、虛擬人物設置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境。師: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神祕的客人。(出示小鬧鐘)小鬧鐘說了給你們帶來了兩組測試題……我認爲這樣的人物形同虛設,沒必要。

3、過於追求趣味性

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師創設情境的目的

不明確,單純地追求有趣,爲了創設情境而創設,實效性不大。如有的老師在上課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一個美麗的大森林裏,住着三個可愛的朋友……聽課者正沉浸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意境當中,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定睛一看,原來是幾個平面圖形,然後教師問大家喜歡這些圖形嗎,學生附和道喜歡。靜靜地反思,這樣情境流於形式,並沒有真正的意義。還不如直接出示幾個平面圖形,讓學生直接感知。

我覺得情境設計應爲完成教學目標服務,不能擺架子、走過場,那種“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式的情境創設只能使學生眼花繚亂,偏離學習數學的軌道。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以解決問題作爲基本思路,以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作爲情境素材的主要來源,以“最適合纔是最好的”作爲衡量情境設計的品位與標準的基本依據。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層次、有價值的情境。

(二)小組合作學習“有形無實”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話題。因此,許多老師在每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中總是要安排某一個環節去體現這樣的理念。在幾乎所有的數學課堂上,我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這說明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

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合作。主要表現在:合作學習的內容沒有探討價值,小組合作前缺少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裕的合作時間,忽視對學生合作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於形式,爲討論而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只給不到一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說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合作學習的目的是把小組中的不同思想進行優化整合,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爲全組共有的成果,以羣體智慧來解決問題。沒有了獨立思考的過程,合作就會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沒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學生的研究探索將一事無成。如果教師設計的合作問題沒有一定的難度,討論就沒有意義,就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小組合作往往成了能說會道的小朋友的天堂,其他小朋友的潛能受到抑制。

(三)課堂氣氛追求“表面活躍”

在我們聽課的過程中發現,有些教師以認爲課堂氣氛活躍就是表面的熱鬧。課堂上學生冷靜的思考被認爲是冷場,安靜得做練習被認爲是氣氛不好。存在以下誤區:

1、 評價語言模式化

如學生回答問題正確的情況下,老師說“表揚”,全體學生就會邊拍手邊說,“嘿嘿嘿!你真棒”。一節課出現幾次或者十幾次。看起來課堂氣氛很熱烈,實際上這樣的評價語不僅花哨,也影響了學生思維的連貫性,有點譁衆取寵的感覺。

2、 無效提問

在課堂上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好不好?行不行?可不可以?高不高興啊?”學生根本就不用思考便扯着嗓子回答“好、行、可以、高興”。如果學生聲音小,教師還要再追問“到底高不高興?”學生無奈的回答“高興”。

殊不知就像要播放一段動畫、要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幫小朋友解決問題這樣的事情根本就不用去問學生,學生同意不同意都是要完成的學習任務。難道學生興奮地大喊好就是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嗎?

3、 學具使用的隨意性

在課堂上學生使用學具教師不給予相應的指導與幫助,看起來大家都“動”起來了,氣氛異常活躍。但是實際上很多學生沒有真正地利用好學具深入思考問題。

其實,教學並不是越熱鬧越好,也並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安靜、有序、真實、樸素的課堂氣氛也是新課程所刻意追求的。讓學生“動”是一個好課堂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那麼,充分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要帶給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如果沒有這個“充分條件”,那麼,這個“動”就會是“亂”,就會停留在表面上的熱鬧,而實質上並沒有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認知上的衝突、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活而不亂”纔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三、反思與建議

(一)轉變觀念,適應課改要求,加速自我成長

相對來說,新課程改革教學內容的更新要求,比較容易把握,教學方式的變革要求,對教師具有更大的挑戰性。理解了課改的理念,要內化爲自身的觀念並付之有效的行動,也需要一個過程。那麼,教師要適應這種要求,首先要認準方向,不要急於求成,從課堂教學點點滴滴的改進做起。課堂教學改革,應該是繼承基礎上的擯棄,可以從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學行爲着手。其次是從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着眼,構建如下等式:學習+實踐+反思=教師自我成長。要結合實踐,聯繫原有的或新獲取的相應教學經歷、教學體驗,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盲目“照貓畫虎”。

(二)加大校本研訓力度,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在座談過程中發現教師們都認識到進修很重要,但不少教師也指出,目前的進修培訓有問題,教師興趣不濃、收穫不大,學用脫節,影響到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如何使教師進修更加有針對性,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從國內外發展的趨勢看,加強校本培訓是有效的途徑。校本培訓強調以學校和教師的實際需要爲出發點,又以其具體實踐爲出發點,它與學校的校情緊密相連,與教師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訓結果可直接轉化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校本培訓具有靈活性,它可作爲學校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根據學校具體工作的變動制宜,其次校本培訓的內容也有應變性,校本培訓的內容可以隨學校的內容而定。

校本研訓的方式主要有五種:一是經驗交流。包括新老教師的交流、優秀教師和其他教師的交流;二是案例分析,教師集結在一起,就某一案例或課例進行商討研究;三是課堂研討,對課堂中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學生情感體驗等進行記錄與評價。四是在當前開展說課、評課的研究很有必要,不少實踐表明,這是切實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徑。五是開展一課多人上的活動,它是一種由多人在連續的教學時間內就同一教學內容進行課堂教學研討的校本教研新方式,通過落實“備-講-聽-評”四環節,達到構建課堂教學新模式的目的,操作十分簡易。同一集備組教師在共同設計教學方案、聽課、課後研討、改進教學方案、再聽課研討的過程中,都能夠學會思考,並在探索中各自得到發展。用“一課多人上”的辦法,集中大家的智慧和才能,相互啓發、幫助,共同研究、探討課堂教學實踐,才能儘快地、卓有成效的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改變教研方式,爲教師成長服務

教研員應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在工作中從指導者轉變爲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和教師構成一個研究的共同體。教研活動也應從單一、被動轉變爲自主、合作、分享。

1、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爲教師的成長搭建舞臺。如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就可以一改以往由專家點評的單一評課方式,嘗試由聽課教師自願參與評課的“參與式”評課方式,從一言堂到羣言堂,從而激發聽課教師的主人翁意識,增強教研活動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爲開展教研活動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能力的提高取決於教師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

2、力求教研與科研相結合,使教研活動課題化和系列化。教學研究重在“研究”兩字,應確立教研與科研相結合的思路,在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立每一階段研究的主題,針對學科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力求通過專題研究加以突破,並圍繞這些專題,開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加以深化,把小型的研討活動與大規模的彙報、交流、推廣活動結合起來。如前面提到的課堂教學中面臨的種種困惑就可以作爲專題研究的內容。

3、構建資源共享的平臺,減輕教師負擔。教師職業的一個很大特點是單兵作戰,爲此,教師大多靠個人力量解決日常教學活動裏的問題,往往忙碌於重複的、煩瑣的低效的勞動,沒有時間和精力及時對自己的實踐進行反思和提煉。而教師間的相互合作與學習是教師成長最直接的資源之一,教研活動就應該爲教師間的合作、研討搭橋鋪路,如可以建立一個國小數學教師的qq羣,有問題可以在羣裏面共同探討、研究。備課這一項工作,也可以發揮教研組集體的力量,甚至藉助於現代教育技術,開展“網絡備課”,即把一些優秀的案例放在公共的資源庫中,教師隨時可以瀏覽、調用,從而發揮資源共享的優勢,減輕教師的負擔,讓教師有可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主動、自覺地提升教學實踐中合理的成分,使自己成爲學者型教師。

4、注重學科整合,力求教研活動綜合化。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看,一節課是一個整體,一門學科是一個整體,在國小階段的各門學科又構成了一個整體教學內容,共同擔負着提高學生素質的任務,如學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養,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等,決不是某一門學科單獨所能完成的。況且,學科教學的研究有許多東西是相通的,教師必須淡化學科的意識,注重學科間的整合,教研活動更應該注意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溝通。

5、牽線搭橋,加強校際交流。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平臺,校際交流更能促進教研活動紮實開展。研訓部門牽線,把同級學校按需要建立起橫向的協作和互助網絡。通過結對子,搞聯誼等活動,交流好的經驗。同時搞好送課下鄉活動。

總之,今後的工作任重道遠,我們會和廣大一線教師共同努力,積極探索、紮實工作,努力開創我市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