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演講稿>

關於低碳生活的演講稿範文

演講稿 閱讀(1.75W)
〖摘要〗我們應該將低碳經濟跟生態農業聯繫,注重開發生物能源,把能夠循環利用的東西充分利用。本站小編在這裏給大家詳細蒐集了《關於低碳生活的演講稿範文》這篇文章,行文層次清楚,不妨欣賞一下。

篇一:


關於低碳生活的演講稿範文

低碳生活確實是一種迴歸理性的生活方式。其實在工業文明社會之前,甚至是在幾十年前我們過的就是低碳生活,但是工業化的推進和城市化就迅速把人類的生活推到了高碳上,當然高碳生活不能持續,那麼我們如何在保持現代的生活水平的基礎上,做到節能減排,低碳生活呢?其實,低碳生活,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能力,我們應該積極提倡並去實踐低碳生活,注意節電、節油、節氣,從點滴做起。除了種樹,還有人買運輸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堅持爬樓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煩。現在我們從衣、食、住、行、經濟活動這五個方面來談談。

第一是“衣”。大家都知道年輕人喜歡穿牛仔褲,其實牛仔褲是最不“低碳”的。就牛仔布的加工而言,它不僅要消耗大量的水和電來打磨,而且對各種化工染料的提取,排碳量高,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性,容易導致過敏性皮炎,引起瘙癢、疼痛、紅腫或水泡。此外,化纖面料衣物透氣和吸溼性差,影響汗液蒸發和皮膚呼吸,還容易吸附空氣中的灰塵。因此我們儘量少選擇化纖製品作爲貼身衣物穿。此外,在面料選擇上,不妨選擇一些“低碳”材質,如棉質、亞麻、絲綢等天然織物,儘量避免選擇化纖質地的服裝。

第二是“食”。衆所周知,豬肉和肌肉是要大規模消耗糧食來生產的,每年中國消耗世界上豬肉和雞肉比例的一半以上,而生產一斤的豬肉或雞肉要消耗五倍以上的糧食。如果大家都去吃豬肉和雞肉,就刺激了這個產業的發展,其實是完全走了一個錯誤的路線。國外畜牧業的發展70%的都是草食性動物,而不是食糧型的動物。所以,對生活中肉類的選擇還是要以草食性的動物,如牛、羊爲主,另外再配一些水果和蔬菜,不要過多的去吃用糧食轉化的肉。綜上,我們應該做到均衡膳食搭配,改變偏重肉食的習慣;少吃垃圾食品,多吃素菜瓜果。

第三是“住”。我們應該儘量去住小區樓房,面積不大,牆體較多,這樣一家一戶牆壁也可以傳遞熱量,使房間更暖和。如果住別墅,四面都是通風的,這樣一戶一套別墅的能源消耗是非常大的。另外在房屋的玻璃採用方面,儘量使用雙層玻璃,或者在玻璃上貼一層單向輻射的膜,防止採進的光迅速向室外反射擴散,因爲把房子的隔熱層搞好,就相當於節省了一半的能源供應。在房子的裝修方面,裝修材料大多都還有不等量有害化學物質,裝修材料過多導致污染的綜合集中,在很長一段時間難以消散,並且,對材料進行加工業要使用能源。在低碳時代,我們應根據家庭人口數量選擇合適戶型,降低水電的用量,不僅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節約了開支。室內裝修應以簡約、自然通風、採光爲原則,不要過度裝修。在家庭內多擺放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調節空氣、消除異味。

第四是“行”。如果使用私家車的話,一輛私家車本身就一兩頓重,加上發動機的散熱損耗,即使沒輛車做五個人,一輛車所好能量的15%才被真正利用,而就大部分都被損耗了。所以,一個人開車出門,就是真正的浪費,是巨大的犯罪。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多走路,少坐車,上下樓儘量爬樓梯,這樣既可以鍛鍊身體,也有利於減碳。遠距離的上班族,應儘量選擇低油耗、更環保的汽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選擇步行上班,可以健身、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每日食慾、防治頸椎疾病、促使骨骼強健、避免骨質疏鬆、鍛鍊兩個足弓、預防靜脈血栓等。此外,鍛鍊應選自然、健康的室外運動,而不是依賴電動健身器械來進行;應以適中強度進行,以不感到吃力爲度。這樣減碳又保健,可謂一舉多得。

第五是經濟活動。我國很多地區目前還在使用傳統的柴火和鍋竈。在甘肅南部用曬乾的牛糞等作燃料的,燃燒秸稈,浪費了大量能源和資源,不利於低碳的發展。我們應該將低碳經濟跟生態農業聯繫,注重開發生物能源,把能夠循環利用的東西充分利用。例如沼氣的開發利用。沼氣是以畜禽糞便和麥草作爲原料發酵過濾而成的清潔能源,其使用使人們減少了對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破壞。一些大型養殖場用沼氣來進行養殖,朝氣還爲一些酒店和小區供應能源,沼液和沼渣又可以做成一些肥料在農業生產中使用,這樣形成了循環利用模式,將達了能源和資源消耗,同時減少了污染,可謂一舉兩得。還有,目前我國的電力70%以上都是靠煤炭轉化來的,水電只是佔到10%多一點,其他的能源只佔到5%,所以我們中國現在的耗電就是的高碳。現在人們爲了克服高碳,開發低碳能源,都做了許多努力,比如風力發電,用硅發電,光發電,用硅晶體多晶硅來進行光電轉化,製造計算其中的硅電池,這樣利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可再生、無污染能源進行生產活動,對降低生活中的排碳量,創造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極爲有益的。其實,低碳生活不止以上幾種生活方式,它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