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演講稿>

端午節1分鐘即興演講稿3篇

演講稿 閱讀(7.36K)

  兩千年前的汨羅江,屈原無語再問天;五月初五的鴛鴦江,飛舟逐水流,糉子雄黃酒祭天問。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1分鐘即興演講稿3篇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端午節1分鐘即興演講稿3篇

端午節1分鐘即興演講稿篇一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端午節到了,這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還有一定來歷呢,聽老師和媽媽講是爲了紀念屈原。

  戰國時期楚國大詩人屈原因爲受到排擠,投了汨羅江自盡。當地百姓聽說後就划船去尋找他的屍體,沒找到就投進去用糉葉包着的米讓魚吃,爲了不讓魚吃掉屈原的屍體,這些習俗發展到後來就成 了賽龍舟和吃糉子。

  爲了好好過端午節,媽媽也親自包了糉子,我在旁邊也跟着學。

  媽媽先拿出一片乾淨的糉葉,將糉葉圍城了漏斗的形狀,然後在漏斗裏放入了米,當放到一半時,媽媽又在米上面放上了兩個洗乾淨的紅棗,接着,又在棗上放米,直到把整個漏斗都裝滿了。把米裝 滿後媽媽就糉子包成了三角形,包好後又用細線綁緊,一個糉子就做好了。

  我一看原來這麼簡單,也跟着做,但是做的卻不好,不是米裝不滿,就是綁線時糉葉開了,真是很難包呀。不過還好,有媽媽幫着,好多了。

  不一會,媽媽就把包好的一部分糉葉放到鍋裏煮了。煮好後,我就立刻拿起一個吃起來,雖然很燙,但感覺真香真甜。

  這個端午節過的真快樂呀!

端午節1分鐘即興演講稿篇二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馬上要來了。爲了紀念屈原,有的地方賽龍舟。我們河南有包糉子的習俗,我們家也不例外。

  今天一大早,奶奶就忙着洗糉子葉、泡花生、糯米 ,我問:“今天包糉子麼?”“是啊!下午才包”奶奶說“那爲什麼這時候泡啊?”我說“ 因爲提前把糉子泡四個小時,容易熟,糉子軟,口感 好。”奶奶說。

  下午奶奶開始包了,我搬個小凳子在一旁看着,奶奶一邊包給我講:“先把糉子葉折成三角形的鬥裝,爲了米不灑出來,先放花生再放米然後放棗,上面蓋一層米,把餘下的葉子蓋過來包着下面的米 ,把尾部折過來,纏上線,一個糉子誕生了。

  看着容易,做着難。奶奶包一個成一個、我包一個、撒一個。我不灰心,接着包。一次又一次我終於包成了一個沒有型的糉子,”不錯,煮熟就能吃。“奶奶說。我一連包了十幾個,樣子還不錯。

  我吃着自己包的糉子,軟軟的,甜絲絲、香噴噴,真好吃啊!

端午節1分鐘即興演講稿篇三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六一我和媽媽去超市,看到好多人在買糉子,我問媽媽爲什麼這麼多人買糉子,媽媽說明天是端午節,媽媽問我知道端午節的故事嗎?

  我記得老師給我們講過端午節的由來。我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是出國的一位大臣,他非常愛自己的國家,屈原眼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而國王又不聽他的建議,去抵抗秦國的侵略,他心如刀割,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他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 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媽媽說咱回家包糉子好嗎?我很爽快地說:“好,咱包八寶糉子吧”。

  包糉子的過程:第一,先把、糯米、紅豆、葡萄乾、花生、綠豆、豇豆、芸豆、玉米粒泡半個小時。這是把糉葉洗洗,造好捆糉子的線。

  第二步,包糉子時先把兩片糉葉疊在一起,握成錐形,然後放進泡好的糉子餡,再把糉葉對摺過來把餡包嚴用線捆住,一定要捆緊了。因爲煮的時候,米受熱會膨脹。

  第三步,就是煮了,煮半個小時就好了。

  我感覺自己包的糉子比超市賣的還好吃,因爲這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所以自己感覺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