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精選《決勝時刻》電影觀後感四篇

觀後感 閱讀(1.77W)
《決勝時刻》全篇都在描畫渡江決戰前後的場景。瞭解了過去,想到了現在,讓我們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那麼《決勝時刻》觀後感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決勝時刻》電影觀後感四篇,以供參考。
精選《決勝時刻》電影觀後感四篇

精選《決勝時刻》電影觀後感

影片《決勝時刻》讓大家在重溫激盪人心的光輝歷史中,深感新中國成立的不易,這是無數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要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昂揚飽滿的工作精神、奮發有爲的工作態度,爲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

從南湖紅船到八一槍響,從井岡號角到長征壯歌,從抗日烽火到建國大業,從改革開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98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歸根結底是一代又一代*人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結果。新時代,鬥爭精神不僅是一種工作作風,更是*人幹事創業的風骨、氣節、操守、膽魄。黨員幹部唯有永葆“踏平坎坷成大道”的精氣神,做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戰士,才能在新時代長征路上經風雨、壯筋骨,行穩致遠。

看完電影《決勝時刻》讓我覺得,黨員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政治情懷。夢想從來不是一蹴而就,逐夢之途也從不是一馬平川,而仍有重巒疊嶂、狂風疾雨,我們還有不少硬仗、苦仗要打。廣大黨員幹部要涵養“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政治情懷,始終樹牢“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始終保持向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看齊的核心意識,把“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羣衆,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電影《決勝時刻》觀後感1 這是渡江前夕的踟躕;這是最終戰場的炮火;這是中國成立的凱歌。一九四九,幾十年的拼搏,一代人的心血,在這個節點凝聚、噴薄。 本片全篇都在描畫渡江決戰前後的場景,特別的是,本片的節奏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沉重陰鬱,描繪的中心也並未放在戰爭的準備與進行,反而是圍繞的領袖毛主席,以輕鬆明快的方式講述他身邊的故事。 片中的毛主席身份多樣,但突出表現的是他作爲父親、作爲老友、作爲長輩和藹而活潑的一面。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領袖形象。我們一次次地從他與身邊人的互動中受到感染。無論是替李訥捉麻雀還是送陳有富戀愛錦囊,這種帶有反差的滑稽感讓全場陷入歡樂。 不過也正是存在這份溫馨,戰爭的殘酷才更加刻骨銘心。片中的戰鬥畫面所佔的篇幅並不長,但每一個鏡頭都能觸動人的靈魂。當英艦紫石英號進犯守區,炮火漫天,我們堅毅還擊,粉碎了洋人腦中的大清印象。當解放軍硬搖着木船從反動派的轟炸中挺進,踏上對方自以爲堅不可摧的防禦江岸,當戰士們全身已被烈火焚燒,他們仍怒吼着向敵人撲去,眼中閃亮着對未來的希望。 田二橋,一位年輕的解放軍戰士,稚氣未脫,在信中表露了自己的嚮往。站在高地,身中數彈,仍緊握旗杆。無數的戰友一同托起旗杆時,也托起了他堅毅的靈魂。 任弼時,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拖着病軀用小提琴爲老戰友們完成了最終的獻禮,爲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鳴響了聖歌。 毛人鳳,狠毒如斯,在蔣介石最終放棄轟炸天安門時,一問,再無言。 這是人民的勝利。我們站起來了。

精選《決勝時刻》電影觀後感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瞭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結束,毛澤東主席率中共中央入駐雙清別墅之後,到開國大典之間這段時間發生的轟轟烈烈而又波雲詭譎的衆多歷史事件,包括國共和談、跨越長江、政治協商、開國大典等,其間還穿插着領袖、普通人的戰友情、親情、愛情及與國民黨特務你死我活殊死搏鬥的描寫。

影片裏有幾個點感觸較深,記錄如下:

毛主席看梅蘭芳演“霸王別姬”,他說,“項羽孤家寡人,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不足取”。這裏我看到的是領袖與普通人的不同:他也在看熱鬧、品唱腔,但他更隨時在思考,在回顧歷史、吸取教訓,所以纔有後來“宜將於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百萬雄師過大江。

解放軍炮擊英國“紫石英”號並致其擱淺投降的片段,場面恢弘,特效真實,看着過癮。

五大書記之一任弼時給其他領袖演奏小提琴。其實他當時才45歲,但長期過度操勞,他的身體已經徹底毀了,一年後他就將逝世。此刻,他打起全部精神,爲他親愛的戰友、他一生的知音們再奏最後一曲;

毛主席的衛士田二橋在渡江戰役中犧牲的場面很感人。他在敵人陣地的最高處豎起紅旗的時刻,卻不幸被兩顆罪惡的子彈擊中,只有16歲,犧牲在新中國即將成立的前夜。他的戰友前赴後繼,舉住紅旗不倒,後面是一個俯視鏡頭,滿銀幕是那面紅旗在飄舞,也象徵了新中國建立一步一血的艱辛。很多觀衆肯定會記住這個畫面,而我還記得與田二橋相關的之前的一個片段:他的年齡現在看還只是個孩子,愛玩是天性。他和李訥用筐扣麻雀,總是扣不到,就偷偷放了一個鐵皮做的小雞在筐底,逗得李訥可開心了。那個鐵皮上弦小雞我小時候也有。

影片最後的開國大典,使用的是真實的歷史記錄,原影原音重現。當毛主席那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歷史弘音響起的時候,心中頓時升騰起驕傲與自豪之情。

總之,這部電影是一部尊重歷史、製作精良、充滿正能量的好電影。通過這次觀影,我又重溫了一遍那段如火如荼、激情燃燒的歲月,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享受。

精選《決勝時刻》電影觀後感

影片對毛主席和身邊警衛員陳有富的刻畫與以往影視作品不同,旨在展示出一個更爲生活化的領袖形象。該片導演黃建新拍出了與觀衆心靈貼近的同時還能看到歷史的新鮮感,打造出了不一樣的主旋律。以往主旋律影片會着重表現政治概念而淹沒人物的豐富性,《決勝時刻》里人物更生動、更立體、更形象。據悉,編劇何冀平爲此研究了數百萬字史實資料,梳理出了毛主席在香山的這段歷史的脈絡和細節,還原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真實故事。

劇情中毛主席執意要看梅蘭芳的京劇。在劇院後臺,梅蘭芳見到了毛主席,表示自己早就想見主席。但毛主席卻說:“你的名氣比我大。”之後毛主席觀看了梅蘭芳的《霸王別姬》。其實這句話是在1949年7月6日,毛主席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時,會見了梅蘭芳之後說的,“北平人對梅蘭芳的歡迎程度不亞於歡迎解放軍進北平,你的名氣比我大”。

還有毛主席在香山雙清別墅居住期間,曾多次進北京城。片中有一個細節,毛主席在看完梅蘭芳的京劇之後,在街邊的小攤上吃焦圈,攤主還說毛主席富貴好面相,但最後毛主席結賬時卻發現身上沒帶錢,只好讓警衛員陳有富結賬。在的影片《開國大典》中也有類似情節,毛主席吃完飯沒帶錢,讓身邊警衛員付完錢走之後,有羣衆認出了他,“毛主席,這人是毛主席啊”。攤主急了,“啊,我怎麼跟他要錢呢”。

更有一段表現中共中央重要領導人任弼時給毛主席、朱德、周恩來、劉少奇拉小提琴,祝福即將舉辦的開國大典的情節,隨着如泣如訴的音樂,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幕幕閃回,十分催人淚下。現實中任弼時也多才多藝,會鋼琴和小提琴,喜歡畫畫、打獵、釣魚、照相等。因爲身體不好,任弼時並沒有在1949年開國大典的天安門城樓上出現,而是在病榻前收聽實況廣播。1950年10月27日,任弼時在北京逝世。

與以往描寫領袖的影片相比,這次在《決勝時刻》中,對於領袖的生活細節描寫既尊重史實,還增加了一些幽默化處理,展示出偉人親民風趣的一面,與以往的同類作品相比有了更多差異化的體現。該影片堅持在服裝、道具、美術方面精益求精的設置,例如去車站接毛主席的汽車、片場裏使用的傢俱器皿、收音機等都是那個年代的,主創們堅持去儘量找到那個年代的東西,考慮到在不同拍攝地取景可能沒有這些物品,爲了拍攝還會把那個年代的東西從北京帶過去。

電影有一個質感的要求,當鏡頭逼近的時候這個東西的質感要到位,什麼叫好美術師,能給觀衆提供全程無Bug的質感,觀影要挑Bug是觀衆常見的一個事情。少說教,通過情感宣傳思想這是《決勝時刻》的一個拍攝方式。影片裏有很多細節是歷史書上看不到的,有虛構人物,但是沒有虛構大事件,會有這個虛構的人物在某個大事件裏。電影是一種藝術形式,電影更真實的叫心靈真實,大事件的真實服從於心靈情感的真實。

主創團隊在當時看了很多比較優秀的影片比如《至暗時刻》,發現影片裏有大量的虛構,但這個不影響觀衆對一個世界事情本質的認知。這個虛構反而會令這個事情產生魅力,全世界的電影都是這樣,比如電影《列寧在十月》片中就有很多都是虛構的,包括女特務去暗殺那些戲份全是虛構的。因此,主創團隊有個原則叫“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作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的獻禮之作,《決勝時刻》在向領袖們致敬的同時,也力圖用好故事、好人物來讓電影更加引人入勝。監製兼導演黃建新曾透露,本來想找張涵予演李宗仁,但張涵予認爲濮存昕更適合李宗仁這個角色,並自薦演“反派”毛人鳳。而濮存昕最初也曾拒絕出演李宗仁,因爲覺得自己的形象和李宗仁不像。後來,爲了貼合角色,他專門佩戴牙託,盡力使自己的形象符合歷史人物。

《決勝時刻》藝術總監張和平形容這次創作過程,是用“火紅的心”創作了一部“獻給祖國的紅火的作品”。這段“風雨兼程,甘苦交融”的歷程凝結了主創團隊所有人的心血,這部電影的誕生,也是一個“決勝時刻”。該部影片和以前的電影都不一樣,不僅寫了領袖的情懷,還有不同陣營的故事,比如周恩來和張治中,他們在談判桌上據理力爭,在談判桌下是好朋友。願這部電影能帶領觀衆回顧和學習1949年這段歷史,能夠燃起心中的熱血。

精選《決勝時刻》電影觀後感

電影《決勝時刻》講述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自1949年再回北平進駐香山後,到國共和談、渡江戰役再到籌劃新中國的建立等一系列事件。

從前的我們對毛主席的印象似乎只停留在“一位偉大的領袖”。而電影選取了許多生活的小事,讓毛主席在我嗎=們的心中逐漸豐滿。

“我離開北平時才26歲,轉眼間56嘍。”輕鬆的語氣,微笑的神態,然而三十年來的辛酸苦楚有幾人知曉。剛入北平便知火車站外有國民黨埋伏,依然微微笑着從容迎接。這種幽默豁達或許早已經深入了主席的骨髓,如此才能讓他一次又一次帶領着人民解放軍走過一次次危難。

和女兒一起抓小鳥,躲在樹後悄悄等待的模樣完全就是個沒長大的孩子;關心下屬的感情生活,教他用詩經裏的愛情詩歌表白,事成之後滿臉驕傲;爲了能去戲園看梅先生的戲,“套路”自己的警衛員;看着老鄉捎來的辣椒笑彎了眉……這一件件的小事讓主席十分的“接地氣”,主席不再是處於雲端只能仰望,他就是我們身邊一個偉大的普通人。

“一切爲了人民”是貫穿共產黨、人民解放軍工作的基礎思想,爲了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而奮鬥不息。國共和談本不必談,因爲“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足夠的力量解決一切障礙”。但爲了人民免受戰火紛擾,我們一讓再讓。“天下爲公”是他們永遠的初心。南京政府派來的和談代表來到北平時說“人人笑容掛念、容光煥發”。全國上下都渴望着解放軍的到來,因爲他們帶來和平與自由。這纔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影片中也有許多對比。已經解放了的北平總有暖融融的陽光鮮明的色彩,哪怕是夜晚也溫馨祥和,而國民黨那邊,不論何時總是一片陰雲籠罩,壓抑悲涼;共產黨內部上下同心,大家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國民黨內部四分五裂互相猜忌、推卸責任。而國民黨軍官毛人鳳辦公室懸掛的“天下爲公”更有些許諷刺意味。

影片末尾時,16歲的田二橋緊緊抓着旗杆不讓它倒下,最終獻出自己的生命。那封留着彈孔,浸着鮮血的信是他對祖國最深情的告白。有這樣一些滿身烈焰從炮火中走來的人,勝利怎麼會不屬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