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2021年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2000字

觀後感 閱讀(2.98W)
在慶祝建黨百年的歷史時刻,反映中國共產黨創建歷程的電視劇《覺醒年代》一經播出,即引發廣大觀衆的熱烈關注。它不僅是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優秀之作,也是一部黨史教育的生動教材。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1年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2000字》,以供參考。

2021年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2000字

  民國時期,天下動盪,國力衰微,外交失利。人民在腐朽的政府的領導下過着毫無話語權的生活。如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在《警世鐘》裏面感嘆,“長夢千年何日醒,睡鄉誰遣警鐘鳴”,號召國民趕快覺醒,要不然就國破家亡了。
  
  而《覺醒年代》講述的是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期間的故事,中國的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逐漸轉變爲新民主主義革命,代表中國無產階級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登上了歷史舞臺。
  
  那是一個保守與激進、反動與革命、光明與黑暗並存的年代。
  
  因爲資產階級的軟弱與妥協,甚至還有一點天真和愚蠢,到手的中華民國政權被袁世凱竊奪。
  
  其後又試圖復辟,可見其狼子野心。
  
  可是正如歷史課本所說,有反對共和者,人人共擊之。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稱帝的袁世凱自然地位不穩。爲了鞏固其統治,帝國主義的支持必不可少,所以,袁世凱和日本祕密簽訂了賣國的“二十一條”。
  
  國家總統竟然是個賣國賊那……愛國,到底是愛總統,還是愛土地,愛人民呢?
  
  怎樣才能愛國,才能爲中國做出貢獻呢?
  
  革命者鼓吹的國破家亡指的是領土被瓜分、人民被奴役、文化被侵略等等,那裏的“國”指的是廣義上的國家,包括國土、國民、歷史文化這些。而反動統治者呼籲大家“愛國”是什麼意思呢是讓大家愛他的朝廷,不要反抗他們的統治。
  
  國家問題,歷來是被統治者及其走狗搞得複雜而混淆。政治意義上的國家指的是政府,是包括官僚、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一系列人員和機構的政府組織。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國家是統治階級的工具,是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爲了維護其政治上的統治地位而建立的。
  
  比如說大清朝的國家指的就是當時的朝廷。這個朝廷是用來幹啥子的呢它主要是用來維護整個地主階級的統治,也就是要地主永遠騎在農民頭上、用來鎮壓農民反抗的。
  
  大清朝的國家是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的,當外國入侵時,他們也會高喊“愛國”的口號,呼籲人民爲他們賣命,保住他們的權力。其實他們並不關心農民的死活和國土的淪喪,他們只關心他們自我寶座。所以慈禧太后有句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或者說“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他們是靠出賣民族利益而滿足自我階級利益的。
  
  所以這些腐朽的統治者應對民族危機時熱衷於出賣國家利益來維護自我的統治。領土丟了,他們還能夠穩坐北京城;賠款就賠款,反正那些錢都是從老百姓身上搜刮來的。而真正的愛國者是必然要反對這種行徑的。
  
  所以,歷來的反動統治者總愛混淆國家的概念,讓人民爲其賣命。尤其高明的一招是鼓吹國家主義,把自我打扮成全民利益的象徵,把人民反抗的怒火引向國外,用民族矛盾掩蓋階級矛盾。比如蔣介石說當時的共-產-黨都是蘇聯勢力,是來破壞民國安全穩定的,他蔣介石纔是民國利益最忠實的代表。
  
  可是當應對日本侵略時,蔣介石毫不猶豫的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導致大批國民淪爲亡國奴,出賣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反動的統治者的“愛國”和愛全體人民的謊言不光會在面臨外部侵略時會被戳穿,就是面臨國內激烈的階級矛盾時也會露餡。比方說“二七大罷工”時,京漢鐵路工人起來維權時,就遭到了國民黨的殘酷鎮壓。
  
  由此觀之,反動的統治者“賣國”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我們要救國,首先就要打倒這些假的的愛國者。
  
  幸運的是,這個被搞得混亂不堪的問題,在我國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在高中政治課本和大學馬原教材中都指出了國家的本質,我們只需要對其有更深入的瞭解。
  
  劇中,演員張桐憑藉其扮演的李大釗一角受到關注,不少觀衆表示,他雖然不是最“形似”的,但演出了李大釗先生的“魂”。
  
  出道近20年,張桐先後出演過《亮劍》《中國近衛軍》《鐵梨花》等影視作品。再次扮演革命者主角,張桐坦言:“這次的表演經歷讓我震撼,革命先驅的信仰激勵着我們前進。”“啃一啃這塊硬骨頭”
  
  當《覺醒年代》的製片方向張桐發出飾演李大釗的邀請時,張桐的內心很糾結。他回憶:“我第一時間從心裏冒出來的想法是:不想演。那裏麪包含了敬畏,也有對自我的沒把握。”在他看來,扮演李大釗這樣的歷史人物,既要貼合史實,又要演得真實、生動、鮮活,難度太大了。但另一方面,他又想嘗試“啃一啃這塊硬骨頭”,最終,他決定接下邀約。
  
  “我是抱着敬畏之心和謙虛之心來詮釋這個主角的。把自我的靈魂敞開,去迎接另一個靈魂的到來。”張桐說,表演過程中,他給自我找到了兩個支點,“我覺得李大釗先生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十分鮮明,那就是要爲國家和民族去拼搏、去犧牲。同時,他在應對工人兄弟和農民兄弟時,心是無私敞開的。立場鮮明、善良無私的主體人格,是我走近李大釗的兩個支點。”
  
    劇中有一場戲,用寫意的鏡頭展現李大釗攀爬長城,象徵他在革命中不斷摸索前行。拍這場戲的那天,劇組選擇了一段野長城,所有人都扛着設備堅持爬完了。“風很大,日頭也曬,過程很艱苦,大家都想到了紅軍長征。”張桐回憶說,“雖然艱苦,但我一路看到很多灌木穿過石頭縫長了出來,當時心中就彷彿感受到了我們的民族和我們的歷史。站在長城極目遠眺,有一種‘一覽衆山小’的感覺。那一刻,我好像與李大釗先生融爲一體了。”我覺得這就是紅軍精神,不怕艱難,努力前行,無限風光在險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