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6篇

觀後感 閱讀(2.87W)

一般大家欣賞完一部影片後,應該有不少啓示,可以編寫一篇觀後感,小夥伴們在寫觀後感的時候,可以結合我們的生活實例,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歸來》微電影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6篇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篇1

日日夜夜盼他歸來,可你卻不知他一直在你身邊。你在盼望他的歸來,也在忘記他歸來的痕跡。

你說你忘了,因爲頭上的創傷和你心底的傷痕,你不想再記起那個混亂的年代和那些更加混亂的人。你恨他們,所以對你來說忘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

可你真的忘得掉嗎?

如果真能忘掉,爲何就不願原諒你深愛的,卻奪走你所愛的女兒呢?每當丹丹來到你身旁的時候,你都不願直視她。也從不願接受她對你的歉意。你只是冷冷的說“我不會原諒你的,丹丹,不會的”爲何你連自己的女兒都不願接受?我想,是因爲你對那個男人愛的深沉。

可你真的愛他嗎?

如果真的愛他,爲何你只記得奪你所愛的女兒,卻再也記不起你的深愛的人?是失億的緣故嗎?還是你被他傷的太深?陸陸續續地再想到那些痛的記憶,就使你忘記,連他也被忘記。

可你真的願意忘記他嗎?

爲何你想要忘記,卻仍記得他歸來的日期?5號,你重複的念着,期盼着,你說“5號我愛人就回來了,我得去接他。”每個月的5號,也都能見到你孤獨的身影。你獨自舉着牌子,在寒風中佇立。然後10年,20年過去了,你的身影已不再挺拔,你的臉上已爬滿了皺紋,但唯有你期盼的目光,一如往常。

可這畢竟不是時光列車,你已等不到那個過去的他。

但不意味這,他已不在了。相反,他一直就在那裏。難道你就看不出那個送你去火車站的同志眼裏的無奈嗎?難道你就聽不去那個念信的同志聲裏的悲哀嗎?可你卻從未發現,也從未想起,那個陌生的同志的熟悉的臉和那段難忘的回憶。

這就是《歸來》故事,一段望歸不歸,已歸忘歸的半生思念。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篇2

對於《歸來》,我第一次看它是在公映後不久,那時只當看了個“熱鬧”,還不太懂影片所要表達什麼,很快也忘了這部電影。有緣在這學期影視鑑賞課上再次看到《歸來》,結合兩次所想也略微找到了自己的感覺,似乎我對於一部電影的欣賞與理解也歸來了。

先不得不說下這位我個人也挺喜歡的導演。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張導是攝影出身,而攝影在電影創作中,地位非凡,不僅涉及美學,涉及技術,還涉及鏡頭和調度,涉及表現人物內心和情緒,真正的好攝影幾乎控制着每個鏡頭的質量,所以張導的大多電影中唯美的畫面感十足,讓欣賞者百看不厭。當然,《歸來》是張大師時隔多年迴歸文藝風格,對於他來說也是一種歸來吧!

電影主要說:與家人音訊隔絕多年的勞改犯陸焉識,因思念心切在一次農場轉遷途中逃跑回家。由於時代因素,被女兒阻止了他回家與妻子見面,一隔又是多年。文革結束後,陸焉識終於**回家,卻發現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兒丹丹放棄了自己的芭蕾夢想,成爲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讓陸焉識深受打擊的是,他深愛的妻子馮婉瑜,因患病已然不再認識眼前的他。深厚的感情、生活的變故,迫使陸焉識做出了對他來說最荒誕卻又最合理的人生選擇。

雖然有人評價說,張導自信地對文學骨架大刀闊斧改造而建立劇本時,戲劇和文學的薄弱便暴露得一覽無餘,覺得《歸來》絲毫沒有衝突力量。但是,我私下認爲,就算這部電影不是各方面都合情合理,但它在對觀看者的敘述中,讓我們發自內心的傷感與深思,以藝術反觀生活,讓我們多多少少在自己人生閱歷里長了些智慧。

陸焉識在西北大荒草漠上被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等惡劣環境,終使他身上滿布的舊時代文人華貴的自尊碎了一地。枯寂中對繁華半生的反思,更讓他確認了內心對婉喻的深愛,並且在回憶裏她成爲他完美的歸宿。他歸來了,而記憶中的馮婉瑜又成了什麼樣呢?《歸來》裏的一句話——“文革結束後,飽經思念的陸焉識和馮婉瑜終於可以團聚,婉瑜失憶,陸焉識想盡辦法也沒能讓她想起來。”二十多年的人生況味,近乎半生的孤獨心酸,似乎歸來的是陸焉識,永不歸來的也是陸焉識。或許馮婉瑜是對的,“你不是陸焉識。”她能做的,只有在車站舉着寫着他名字的牌子,一天天的等,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我特別被電影最後的場景打動了:雪天的車站,陸焉識拿着寫着自己名字的牌子,陪着馮婉瑜一起望向車站裏走出的人羣。有人說,“真正的愛並非相互凝視,而是共同朝向一個方向望去。”不知這裏是不是有這個意思,但是我想他們早就將愛情修煉成了最完美的親情。其實在我們每個旁觀者的心裏都會構造一個自己希望的好的結局,然而這在影片裏沒有。把原本可以美好的東西毀滅,這便是悲劇吧。

張導在悲愴與無奈中描繪了一個愛情故事,這個故事的原因是那個讓人無奈的時代。最後一幕的平靜也可能真不是心靈的平靜,而是無奈的接受現狀。此時這不僅是個愛情悲劇,更是個時代悲劇,我不知道這一句話合不合適,只是覺得我們之前在對近代史的反思中,這句話似乎成了永恆的回答。不過,對於一段過往,我們確實得靜下來認真反思,是人們遷就了時代,還是時代控制了我們,因爲我們總要找到生活的歸屬感,坦蕩追求自己的幸福。胡性能說,直到演職人員的名字出現在黑色的銀幕上,他依舊被摁牢在座位上,被故事的餘味所控制。我們在這種中國式的愛情及思想的中國式表達中,雖平平淡淡的,但心裏怎麼說,也得是久久不能平靜吧。

(胡性能影評中的一段:“一個人在精神深處期待着陸焉識能夠回到她的過去;另外一個人在現實裏守候馮婉瑜能夠回到他的當下和未來。彼此的堅持恰恰讓兩人無法在清醒的現實中重逢,這是兩條鐵軌相互守望的愛情,感人卻又無望??沒有山盟海誓,沒有玫瑰花,也沒有卿卿我我的境頭,刪繁就簡的情感呈現是那樣的含蓄內斂,中國式的愛情以及思想的中國式表達,讓簡約的劇情分泌出巨大的能量,直到演職人員的名字出現在黑色的銀幕上,我依舊被摁牢在座位上,被故事的餘味所控制”。)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篇3

歡陳道明演的《圍城》中的方鴻漸,那麼不溫不火,人前不敢昂首闊步,時時半躬着腰身,低着頭又忍不住斜眼的一瞥,與老婆生氣時又毅然決然地摔門而出。總之,那個時代中有一點閱歷卻又無能,既羨慕別人的成功自己又不能完全泯滅良心去騙人的不太壞的知識分子,被刻畫得入木三分。看完小說,我就覺得方鴻漸的形象應該就是陳所演的那個樣子。

以至於陳道明的新作(應該是老謀子的)一出來,就忍不住要看看。依然是知識分子,只是頭髮花白了,鬍子拉碴的,還有一段渾身散落着煤渣的逃亂時的形象,但是,骨子裏還是那個幾分軟弱幾分清高的知識分子。只是這個比方鴻漸外表更謙恭,內心卻更平靜更堅毅。

電影沒有宏大的敘事,基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文革中,陸焉識(陳道明扮演)從監獄裏逃跑後不同人的不同反應。監獄指導員找他的妻子(馮婉瑜)女兒丹丹談話,讓她們與陸劃清界限,並日夜監視他們家。當陸深夜偷偷冒着大雨,裹挾得嚴嚴實實,潛逃回家時,妻子在門內暗暗抹淚而不敢開門。樓道中遇到自己的女兒,丹丹稱呼他:“陸焉識?”當陸要求丹丹告訴她媽讓她第二天八點在火車站等他,丹丹堅定地反對,並且報告了指導員。而陸又用自己家門框對聯上的一角紅紙寫一張便條遞進自己家後,他妻子不管不顧地爲他蒸饅頭,打點行裝。第二天,那慘烈的一幕,震撼人心。不同的人,在擁擠的、嘈雜的、簡陋的火車天橋上奔走時,馮看見了天橋底下陸向她招手,也看到了那些穿着制服的人飛奔來抓他。她只好拼盡嘶啞的嗓子喊“快跑,跑……”他丈夫,不僅沒有逃跑,反而向着她跑過來。是的,對於黑暗中的人,那是他唯一的光。

而他們的女兒,守着房門一夜,醒來卻發現她媽媽不見了,也飛奔向火車站。想追上媽媽,不讓她見爸爸,好保證她能獲得芭蕾舞《紅色娘子軍》的女主角吳清華的機會?還是不忍心看到媽媽受到傷害?但是,最終,陸馮在還有咫尺之遙的地方被抓住了,馮的頭磕地流了很多血。

第二部分,便是平淡的以無數意像組建而成的鋪敘,寫着“陸焉識”的紙牌子,火車站古老的天橋,兩扇大鐵門,變了的是推門的兩個小夥子穿着不同時代的服裝…….一箱子的信,念信的人…..陸平反,從監獄回來,馮把他當成了傷害過她的方師傅,把他趕了出來。因爲馮得了“心因性”記憶障礙。陸爲了喚起她的記憶,寫信告訴馮“五號回來”。從此,馮每月五號準時去車站舉着牌子接人,而即使陸從車站走出來,馮也不認他。陸以熟悉的鋼琴聲,也只是短暫地讓她得到依靠。最後,陸只好將自己在監獄中十多年的未能寄出寫在各種亂七八糟的紙上的信寄給了馮,從而藉機可以每天陪伴她,讓她生活在他的世界裏,也適時補充一些新的信件,給她一些建議。

陸除了當了馮的念信的人,也當她接車的人。每月五日,用一輛專制的三輪車,送她到車站,直等到最後一個旅客出站,工作人員將鐵門關上。從他們的頭髮花白一直到全白,從腳步矯健一直到老態龍鍾,最後定格在陸拿着寫着自己名字的牌子,輕輕拂掉馮身上的雪花,無限深情,又似乎無奈……

這部片子,很多人認爲是《山楂樹之戀》第二。這裏描寫了愛情故事不假,可是如此淒涼;更多的是一種親人的守候,對歷史傷害的縫補,也是對一種信念的堅持。陸始終不離不棄,雖然有傷心又無奈卻,毫無怨言,堅定而執着。這種近乎信仰的感情令人感動。正如陳道明自己說,“還有一種東西叫癒合,叫感動。明明知道一個東西壞了,一點一點在粘接它,在癒合它。這個也會產生感動,也是眼淚。我覺得這個社會需要它。”

恰恰就是這些細節,這平淡的鋪敘的方式,將一個在平常不過的家庭,再普通不過的愛情置於這歷史之中,便有了沉重的意味。一個平常的家庭,卻不能共處一室,即使是人回來了,政治待遇也獲得了,工作也有了,可是,他們的愛情沒法匯聚了,他們的心靈滿是傷痕,馮永遠只是認同過去歲月中那些信紙中的陸焉識,那個有見識有學問的大學教授,而現實中的那個鬍子拉碴的人卻因爲方師傅的侵害而無法接近她的世界。陸也只好在生活中充當她的念信人,一個時時在深夜擡頭遙望她窗戶的人。

而他們的女兒,在幼小的年紀,就將她置於選擇自己的政治前途還是拋棄親情的泯滅人性的殘忍境地中,而且她被灌輸的觀點是他的父親是壞人。她的傷害是無形的,也是被我們今天無數人所痛恨的。然而,我覺得她在忍受着最深沉的痛,和最無辜的傷害。在一個最應該接受真理公平文明思想的年歲,卻被拉到道德與人性的斷頭臺上,將自己的良心、親情拋棄,然而,最後蠱惑的人四散,她卻在默默承受着煎熬。不僅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喜愛的舞蹈角色,而且連舞也跳不成了,當一個毛紡廠的女工。更難過的是,被媽媽趕出來,不許她住在家裏。一個孩子,在追求“進步”的年代,選擇了“進步”的方式,卻失去了所有,也使她的良心一直在責難她,即使她最後向父親坦白自己告狀,即使她的母親讓她回家住了,可是,他們家依然無法團聚。我相信,她的一輩子將是在懺悔中度過,那是何其沉重的枷鎖!……當然,那個加害於馮的方師傅也抓進了監獄,這一點也沒讓陸有快感,也沒讓我獲得一點快感。在那個時代,沒有贏家,都是受害者。讓我想起覆巢之下無完卵,豈不痛哉?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篇4

今天,我們觀賞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動畫電影——《大聖歸來》。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因大鬧天宮,觸怒瞭如來佛祖,被封印在五指山下,並且被封上了法印五百年後,人間被妖怪鬧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一個叫江流兒的小孩兒,爲了躲避山妖的追擊,誤打誤撞地解開了孫悟空的封印,孫悟空護送江流兒回家。一路上,一行人歷經了許多風風雨雨,江流兒也爲了幫助孫悟空犧牲了。孫悟空被江流兒的善良及淳樸所感動,最終掙脫了封印,打敗了山妖王。

看完了這部影片,我的眼眶溼潤了。江流兒,他,只是一個小孩兒啊!力量、權利、金錢何必去顧慮這些呢?江流兒,在西遊記中明顯是唐僧的縮影,但他不像唐僧,動不動就要念緊箍咒,而是吧孫悟空當做一個朋友、一個偶像來看待。豬八戒,本劇中純屬打醬油的角色,但他的心胸和他的肚子一樣大。當年被孫悟空一把扔下了天庭,落到人間變成了只豬,但他見到孫悟空後只是貧了他幾句嘴,便把仇恨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最令我佩服的便是本片中最璀璨的亮點——孫悟空了。孫悟空,當年的齊天大聖,被剝奪了力量後,幾度思考人生,但都無果,直到最後那一刻:江流兒爲幫助他而被妖王殺害。他才終於明白了:力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親情。最終,他衝破了法印,打敗了妖王。

?大聖歸來》這部影片使我懂得了很多:在漫長的人生路途中,有許多人迷失了方向,但只要始終懷着一顆善良的心,希望之光就會照亮前行之路。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篇5

走在去看電影的路上,心中熱血澎湃,一直與身邊的朋友議論這部電影,從電影的預告片與新聞媒體的大肆炒作中我知道了這是一部十分火熱的動畫大片,但是在電影院的僅僅一個半小時,我知道了這部電影不僅僅只是好,值回票價。這部電影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道理。

這部電影的四個主要角色分別是孫悟空,江流兒,豬八戒,還有混沌。孫悟空疾惡如仇,武功高強。江流兒天真無邪,勇敢無畏,崇拜齊天大聖。豬八戒好吃懶做,卻懂得道理,勸醒了孫悟空。混沌是在五行山上的妖怪王。嫉妒孫悟空,最後被齊天大聖打敗。影片講述了已於五行山下寂寞陳潛五百年的孫悟空被兒時的唐僧——俗名江流兒的小和尚誤打誤撞地解除了封印,在相互陪伴的冒險之旅中找回了初心,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

電影的最後一刻,大聖歸來的亮相,我的眼眶溼溼的。歷經磨難,英雄不死,終於法力無邊,有能力保護江流小師傅,戰勝邪惡!維護正義是需要足夠的力量的,是需要勇氣的,江流兒去救丫頭,明明知道是送死,他還是去救丫頭,江流去救大聖的時候,何嘗不是去送死?大聖右手的法印封住了大聖的法術,去救江流,去救童男童女時,他又何嘗不是去送死呢!他們的勇氣,不怕犧牲的精神讓我敬佩,他們正義的表現,胸懷中的正能量更值得我去學習。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有不足的地方,但這只是真的是一部好電影,它爲我講述了正義,勇敢的道理,它讓我明白了什麼叫正能量,它讓我明白了什麼叫正能量,它讓我懂得了邪不勝正的道理,我要像孫悟空一樣疾惡如仇,勇敢,像江流一樣心中充滿着信念,我要像電影中的人物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讓我自己變得更好!

《歸來》微電影觀後感篇6

他們在似曾相識中清醒和混沌着,清醒着本能的堅貞美好,混沌着無法言說的記憶傷痛。

那夜,她沒有打開那扇門,從此,她終生再不鎖門,她終生再不鎖門,卻終於關閉了心門。他痛苦於她不再認識他,卻在她的不認識中終生體味她,認識她,明白她。

人最記憶之深在於最痛苦與最感動。她一生在幸福地追憶他的名字,半生也在封閉風雨交加中“迷失”的那個夜晚,“焉識”,於她於他焉能不識。這個問號沒有留給馮琬瑜,卻留給了叫“焉識”的那個人,她用忘記在告訴他“我的心裏只有你!”

那段鉤沉的歲月,他成爲她唯一的牽掛,她成爲他唯一在等的人,“焉識”在她心中焉能不識,“琬瑜”在他心中豈止宛如美玉,而他們的女兒“丹丹”,淹沒於紅彤彤的世界,爲了耀眼反而失去光芒,未經淬鍊的父愛並未阻止幼稚的紅心。

一紙淒涼的離箋壓在玻璃下,一滴濁淚落在玻璃上,清脆致斷腸,清冷的淚隔着玻璃卻擁抱不了看得見、摸不着的溫暖;一曲熟悉而陌生的鋼琴曲,喚醒了一顆被歲月苦痛浸透的心靈,那顆心流着血,那個人卻依然在沉睡,不,沉睡的人如何流着淚,不能忘卻的記憶裏,他們相互着唯一,偎依,;一筐凌亂的信,是他們二十年謀心不謀面的生活,清輕的誦讀卻又是謀面不謀心的溫暖悲傷。

用半生的“無好”去迎接曾經的不好,終於明白那個日子是她的最好。

雪花飛舞的日子,他們去共同迎接一個叫“心心相印、相濡以沫、患難真情”的客人,那個“客人”是他們共同的記憶:爐火上冒着的熱氣,書案上的一杯清茶,一首淡淡的鋼琴曲,一抹會心的笑語……

歸來,是一個人,是一顆心,是一種生活,是一坎幸福,是一腔期盼,是一份守望。

歲月,那段歲月,那段“老方”的歲月,再不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