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有關《中國醫生》電影最新觀後感範文三篇

觀後感 閱讀(1.42W)
你印象中的醫生是什麼樣的呢?疫情期間奔走在各大醫院的白衣天使,不分晝夜地奔走在一線,無謂生死,你是不是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動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有關《中國醫生》電影最新觀後感範文三篇,供您參考。

有關《中國醫生》電影最新觀後感範文三篇

《中國醫生》電影觀後感範文1

有人這樣總結,“時刻在依賴,時常在忽視,時而在抱怨,卻從來不瞭解”是我國醫患關係的真實寫照。《中國醫生》以醫患爲什麼無法相互理解爲出發點,以平視的目光,讓公衆看到去掉光環、去掉標籤、去掉附麗之後的普通醫生,試着從他們的經歷與付出,去理解他們的艱辛與崇高;從他們的侷限與無力,建立起對醫生的正確期待。

理解中國醫生,並不是要控訴中國患者。雖然《中國醫生》聚焦於醫生,但從紀錄片的案例和細枝末節,我們也能窺見中國患者的衆生相。在中國,難的不只是醫生,需要理解的,也不只是醫生;除了呼籲患者理解醫生外,我們對患者們做得足夠嗎?

電影《我不是藥神》裏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叫做窮病。”在《中國醫生》裏的多個案例裏,我們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實在令人揪心痛心。紀錄片中那個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兒子選擇強行出院,他並非不孝順,他花光了積蓄,但他也非盡全力,因爲他採訪中他談到,前幾年買了房子,剛開了個廠,現在賣廠虧大了。

筆者注意到,紀錄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長都是砸鍋賣鐵、不惜一切,但年邁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權衡的是錢,是生活是否會受影響。就像徐曄醫生說的,“有時候可能醫術都還沒有碰到瓶頸的時候,就已經遇到人心的瓶頸了。”

網上有很多人指責燒傷患者的兒子。但恐怕誰也無權指責。在並不富裕的家庭裏,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犧牲上一代的基礎上,然後供給下一代;當上有(不止一個)老、下有(不止一個)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問題,還是一個有限資源的可持續分配問題。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責困境中的人的選擇,而不妨思考,人心夠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麼。紀錄片中也透露出太多無解問題:有些病人既沒有醫保也沒有農保,一旦重病就傾家蕩產,該怎麼提升基礎醫療保障覆蓋率?爲了讓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屬首選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家屬千里迢迢地陪護身心俱疲,客觀上也造成三甲醫院負擔過重,門診醫生要與患者充分溝通也顯得奢侈,該如何均衡醫療資源?

患者的“看病難、看病貴”,與醫生的“醫生苦、醫生累”,共同指向的是醫療體系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醫生和患者只不過首當其衝,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國醫生的收入水平並不算高,醫生的手術費、診療費很低,醫生的勞動價值沒法體現。醫院爲了維持“生計”,常常是通過藥品和醫療器械創造利潤,這就造成了藥價虛高,大型檢查、檢驗價格偏高,沒必要的檢查太多,由此加劇了“看病貴”。

醫生的苦、醫生的累是真實的,患者的痛苦、家屬的焦慮與無助也是真實的。我們不能要求醫生做聖人,同樣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屬做聖人,永遠通情達理、永遠臨危不亂、永遠笑對苦難。相反,我們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點,然後不斷通過制度去化解人的難題,讓每一個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儘可能地保持尊嚴和體面。

但體系的調整總是滯後的,當下仍需要醫生和患者去承擔不盡完善的體系的代價。醫生依舊會很累,患者看病還是會覺得“難”和“貴”,此時醫生和患者能做的、應做的,就真的是多一點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終究會過去,祝願奮戰一線的醫生平安歸來。但我們對醫生的尊崇不應是侷限於一時,而是日常;醫院對於患者的救治與關懷,也不應只有經濟的考量。無論是愛護醫生還是憐憫患者,說到底是對人的本質性關懷,這是一個社會的文明底色。

《中國醫生》電影觀後感範文2

這篇電影是由黑人投資專家克里斯·加德納的自傳《當幸福來敲門》改編的。這是一部勵志的電影,讓我感受到了百折不撓的精神和父愛。

主角克里斯·加德納很愛他的兒子,可能是因爲他28歲才見到自己父親的緣故,所以他知道對一個孩子來說父愛是有多麼重要。我想他之所以能克服種種困難也是因爲他可愛又善解人意的兒子。

他最初是奔波於各個醫院來買他的骨密掃描儀的,但是由於不成功,生活變得窮困潦倒,妻子也拋棄他們揚長而去了。這時他爲了承擔起一個單親爸爸的責任,沒有灰心了,而是選擇了更勇敢面對灰暗尖酸的生活。在參加維特公司面試的前一天由於停車問題,他在派出所呆了一晚,第二天他穿着髒兮兮的衣服頂着別人異樣的目光參加了面試。我想最辛苦的就是那段不知結果是好壞,六個月沒有任何收入的實習階段了。這段時間他和他的兒子相依爲命,因爲沒有錢他們睡過地鐵公廁,找過婦聯幫忙,還去過社會救助的教堂。由於要考慮很多事情,他的工作比別人更忙。就算是有更多的不如意,他還是不忘鼓勵兒子鼓勵自己。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後幸福的成爲了20個實習中唯一被僱傭的員工,還獲得了8萬元的獎金。

看了這篇電影后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納那鍥而不捨,面對困難時不屈不撓、勇敢的自身魅力。雖然他也有虛榮心,還逃過出租車,但我認爲這是他的缺陷美。還有他可愛的兒子,雖然生活很艱辛,但他從不埋怨爸爸,而是體諒爸爸,有一次看到零食很眼饞,也只是看了幾眼而已。

對於我的生活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學習了。在學習中如果有什麼困難,我應該向他學習,也許這些困難跟他的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我想在生活中克服困難就是幸福來敲門了。

《中國醫生》電影觀後感範文3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把醫生這一羣體再一次推到了最前列。我們從新聞裏,看到這羣人成爲了新時代的逆行者。當前,全國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戰鬥中,醫院就是戰場醫護人員就是戰士。病毒傳播速度之快,讓人猝不天時間,便席捲了半個中國。

因爲他們的出現,讓原本躁動慌張的氣氛,有了冷靜下來的力量。他們勇於衝到第一線,成爲阻擋病的一道防線。他們同樣是父母的孩子,家中的頂樑柱,孩子的爸媽。但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歷來都是我們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所以他們義無反顧,他們的口號是:不計酬勞,無畏生死。因爲,他們是中國醫生!在疫情期間,學校組織了同學們線上一起觀看《中國醫生》,這個紀錄片真實的記錄了這羣羣體日常工作的點滴,向觀衆剖析了他們作爲普通人的那一面,他們也很脆弱,他們也有難處。無數中國醫生用救死扶傷的故事溫暖着人心,傳遞着正能量。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展現出病痛給普通家庭帶來的衝擊。醫生與患者面對共同敵人凝結出的誠摯情感。還有當下醫生們所面臨的挑戰和抉擇,既有在應對疑難和重症過程中的判斷、選擇甚至是冒險,也有面對患者和家屬的耐心、誠懇甚至是無奈。這一切正如同劇集那句旁白:“這是中國系統的一個縮影”。

我們今天一起觀看的是第六集,講述的是一位肝癌晚期患者面對鏡頭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她患病十年間沒有放棄治療和生的希望,浙江省人民醫院的感染病科主任醫師潘紅英也希望能夠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延長病人的生命。醫生潘紅英每次在面對患者時都會給她以精神上的鼓勵,希望她能夠挺過難關,獲得新生。病人面臨着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她也曾想過要輕生結束自己的生命不給家人帶來負擔。但是醫生一直鼓勵她不要放棄治療,同時給病人心靈的慰藉。在住院兩週後,病人又一次戰勝了病魔,身體恢復的不錯,準備出院了,真是爲她高興。此時此刻,作爲觀衆的我們會覺得活着就是幸福,我們每一個人一定要倍加珍惜當下的生活,好好的活着。在後來,她重病昏迷後,被送到浙江省人民醫院搶救室搶救,在這期間潘紅英醫生一直陪在她的身旁,可這一次她再也沒有醒來離開了這個世界。生命就是這樣的無常,令人嘆息的同時,也告訴活着的每個人生命的重要性,珍惜當下每一天的生活。

疾病無疑是對人類生命最嚴酷的拷問,正是因爲這樣,我們國家這次疫情面前,中國醫生才格外耀眼。但是在平時他們面臨最多的是什麼呢?是醫鬧,醫患糾紛,有些醫生爲此丟去了生命,前程。他們在爲我們付出健康和精力,他們在拼盡全力救治患者,他們珍惜每次救助的機會,我們應該更多的理解他們,而不是誤解鬧事。醫生憑藉醫術給患者帶去治療和慰藉,醫生、患者、患者家屬是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應對付共同的敵人,就是疾病本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一切纔會變得更好。

這讓我不禁又想到了我們現在面臨的疫情,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多少思念家鄉的人阻隔在了家鄉之外。在這次疫情,最讓我感動的一幕是:武漢封城了,醫生護士要零距離的與病毒接觸,全國各地的醫生護士都爭先恐後地申請前往一線,申請書一份接着一份,簽名蓋手印。他們穿着防護服,八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看到這裏我哭了。

逆行,是一種無畏。敢於逆行的人,誰的心中沒有一把光明的火,古往今來,堅持不懈、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裏,烙在我們每一次心臟的搏動中。在危難之際,是醫生和護士們逆流而上,以行動與一腔熱血,去守護我們的國家。

逆行可以是偉人的壯舉,也可以是平常小人物的感動。即使是普通人的小小的執拗,照樣可以讓人的心裏涌出一股暖流。而身爲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有這種逆行精神,勇挑時代的大梁。逆行可以是堅持不懈鑽研一道題,可以是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可以是好好學習打好基礎,在別人休息時仍然不鬆懈。胸中有丘壑,才能與逆境深淵中尋得光芒萬丈,立馬振山河!

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嚴密關注疫情的動態,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採取科學防疫措施,家庭隔離減少外出,絕不讓病毒因我而擴大傳播範圍,這就是我對自己,對親人最濃厚的愛護,對戰鬥在抗疫第一線的醫生護士們最強有力的支持,最負責任的愛國行爲!

的確,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