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習>實習報告>

假期記者實習總結

實習報告 閱讀(1.73W)
假期記者實習總結
曲彥昊
  
  我在想着怎樣給假期實習的生活來個總結,想來想去,這個尾巴就像影子一樣甩不掉,甩不掉的幾篇稿子,甩不掉的一些遺憾……
  
  大二一年我在大連日報大學生記者團做記者的日子延伸到了假期,有幸跟其他五位戰友一起走近了新聞一線記者的真實生活。不打草稿,敲着鍵盤,敲着敲着,思緒還是劃過我的指尖,遊走到前面。可能等到我真正把這些日子參悟透了的時候,也該說一聲阿彌陀佛了吧。沒有那麼深的道行,也不願做跳梁的小丑,只能在酒足飯飽之後,寫一寫這段經歷,前人看了笑一笑,後人看了想一想。鼻涕和眼淚我都不是那麼稀罕,留着也好,流下也罷,無論怎樣,我想,我們六個人的這段經歷都是屬於咱們記者團的小日子。
  
  第一幕
  
  快期末的時候,跟曳曳一起統計年終發稿量、算積分,心裏很忐忑,怕自己的排名難看。在文檔之間複製粘貼着一個個日期、報題、稿件、作者……眼花繚亂的同時,日子被壓縮成了節點,一年的時間放在這個文檔裏面看,真的很短很短。時間就像被打了包一樣,被我倆整理在一起,等排名算出來,檢查了三四遍沒有錯誤之後,懸着的心放下了,但是傷感卻涌上來了,腦袋裏面空空了一陣子。從原來的陌生的40多人,到最後留下的11個人,離團的人雖然有聯繫,但總感覺少了些什麼,我也知道這個假期,雖然爭取到了這樣一個實習的機會,但是註定要先面對分離。我既然得到了,就該不矯情地珍惜。由於事先訂好了火車票出去旅行,所以選擇實習的時候安排在了8月份以後。快回大連的時候,看着前一組實習的戰友發出來的稿子,着實欣喜,也惴惴不安,心裏沒底,我在想我去了之後還有什麼稿子能寫,還有什麼新聞可以做。即便憂慮着,聽着他們每天的吐槽,看着他們的微博,又難免多了一份嚮往。
  
  第二幕
  
  幸福總是來得太突然了,伴隨着電閃雷鳴,我被淋成落湯雞,回到了大連。第二天穿得很隨意,便去報社報到。【我尋思來個笨鳥先飛,所以比相相、富楠早去了幾天。】
  
  第一天去報社實習特別忐忑,非常緊張,不知道這一天該做什麼。說好十點左右可以到的,結果我提前了20多分鐘,吃了閉門羹。印象最深的是秦玉姐正宗的非常逗的大連話,下次有聲書庫需要地方方言錄音的時候可一定要推薦秦玉姐去;張軼姐看着天氣熱,給我們準備了雪糕【是第一天嗎,可能不準哦】;恆恆耐心給我講解每天需要做什麼、上傳稿件的流程、查看評報的方法……
  
  咳咳,高潮來了,第三幕
  
  實習中應該更加清楚地找到自己的問題
  
  經歷了大二一年寫新聞的日子,在這幾天實習的日子裏,其實有一種麻木的感覺。把寫出來的稿子交到小芳姐那裏去,有的石沉大海,有的發了出來,七八百字的大稿子發出來之後與原稿相比,雖然在新聞內容上不會有比較多的改動,但是文章結構方面的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改出來的稿子真的是“脫胎換骨”,可能其他同學也會遇到,我想嘗試着在實習的這段日子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最後嘗試總結了一下:很多時候我對自己想寫的新聞沒有真正明白,真正吃透,搞不懂自己想寫的究竟是什麼、要寫什麼,也不會去列出一個採訪提綱和新聞寫作計劃,由此,採訪的時候自然不是那麼細心,很難抓得住採訪的重點、亮點,採訪不深入,瞭解不透徹,泛泛地聽人家故事,看看熱鬧,寫出來的文章,邏輯理不清,文字也蒼白,自然沒有多少感情。跟着一線的記者去做採訪,有很多東西可以學,看看他們提前準備了什麼?跟自己相比,記者的準備比我們多了什麼?他們對問題邏輯的構建跟我們有什麼不同……其實只要稍微留心觀察一下,就會清楚地找到自己的問題。
  
  不同類型的新聞,該有不同的寫作方式
  
  手機圖書館的稿子定在生活零距離的版面,秦玉姐說要寫出服務性。星期四下午便坐公交車用手機導航着去了大連圖書館,現場體驗了一把,感覺很方便。【我去之前清楚地記得去年那個暑假嫚麗姐在這裏遭遇的。】第一遍寫的稿子裏裏面引用了很多學生的話,只是爲了證明手機圖書館在高校中的存在以及使用情況,秦玉姐說,稿子要一針見血地指出手機圖書館該如何使用、優勢在哪裏、哪裏有問題,像高校中一些學生的看法之類的語句,可以直接刪去,沒有多少存在的必要,你寫稿的方向應該是手機圖書館該怎樣用,與傳統方式相比,有哪些優勢,又有那些不足,讓讀者看到你的文章後,對圖書館使用的各個細節都能明瞭,如果能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把自己作爲一名使用者,通過親身經歷,體驗出可能遇到的問題,並在稿子中給解答出來這樣就比較完美了。與生活零距離的版面不同,B1版面的內容需要有深度,有高度,深入分析每一個事物,從現象尋求本質,從本質剖析原因,從原因後面去拓展。而文化類的稿子比較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玉秦姐改成戲“濡”人生,原本死氣沉沉的一篇稿子,活了起來。
  
  今年七夕,沒有玫瑰花的味道
  
  曉萍在結束實習的時候報了一個手寫漢字的題,我接手來做,本打算只幫忙採訪專家就可以了,結果我去做了大部分,那天是七夕,秦玉姐在前一天幫我聯繫好了採訪對象,並讓我七夕節當天下午把稿子給她,這個壓力蠻大的。早上七點左右就坐上了到大連圖書館的公交車,在公交車上採訪了大學教授關於大學生寫錯字的現狀和解決辦法,採訪完之後就開始用手機記事本開始整理教授的言論。兩個小時後,終於到了大連圖書館幾經波折見到了張本義館長,老頭子很硬朗,精神矍鑠,聽到手寫漢字的時候很激動,但是又一直在壓抑着。我開門見山地說明了來意,採訪了起來,一杯茶,一個小時,從老人嘴裏吐露出來的情懷讓我膜拜,老人所提及的書目我幾乎一本也沒有看過,老人說的那些觀點很多顛覆了我傳統的觀念,把他定義爲老憤青,並不恰當,爲手寫漢字提案在政協奔走三年直到提案塵埃落定,落實在遼寧省會考考試中,沒有多少人願意堅持這樣做,他是一個有高級趣味的人,有道德的人,有良知的人。老人聽到我是實習生也關心起來我的大學生活,臨走時囑咐我小小年紀該出來走一走,也該多去讀讀書,突然想到了《送東陽馬生亭序》裏面的“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耳提面命的教導,對我來說是難得的。之後去了大連市委,採訪翟東老師的八卦格,他耐心用粉筆、小黑板演示着八卦格的使用方法,趕時間的我卻不忍心過多地打斷他。當然我也聽到他無奈地批判體制,惋惜教育,無能爲力之間,我看到了這樣少數公務員的風骨和無奈。採訪完事已經是一點半了,爲了趕時間只能打車回報社,回報社的路上一直煲着電話粥採訪着國小老師,出租車司機看着我打着電話上了車還以爲我在跟女朋友通話,笑嘻嘻地看着我,聽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清楚我是記者。曉萍特地從圖書館趕回家協助我採訪理工的教授,並且幫我梳理文章脈絡,稿子當天4點編出來了2000多字,但是結構很亂,爲了趕時間秦稿子直接到了張軼姐手裏,張軼姐洋洋灑灑三千字,高度深度都有,一篇報道是20年的差距。
  
  拼搶新聞其實很有趣
  
  小芳姐安排我去採訪大連醫科大學的新生入學數字化,並特意囑咐我跟晚報於茗軍老師多學習,一路車程聊了一路,氣氛還算和諧,但我真的不敢放鬆警惕,心裏面算着小九九,怎麼寫出一篇比較好的報道。到了醫科大學,我緊緊跟着她,生怕錯過她採訪到的任何一個細節,她記的內容,我在本子上也記着,並且我還利用間隙採訪了更多的人。採訪完了之後我尋思她寫出的稿子能在我的預料之後,可事實證明,她還是很老道的。在綠色通道的採訪環節裏,我們遇到了一位沒有辦理成貸款手續的小女生,於老師得知沒辦出來就離開了,跟着醫科大學胡莉莉老師採訪其他貧困生,我稍微留了一會兒,又瞭解了一下情況,我當時懷着憐憫同情的心安慰了這個小妹妹【不要吐槽】,又跟緊了於老師,聽她採訪其他的學生,我原以爲她會用那些辦理手續成功、比較圓滿的例子,而第二天我看她見報的文章,卻發現她用了未辦成生源地貸款的小女生的例子,報道中說,女生在學校的幫助下得以順利入學,我想她可能在離開之後重新電話覈實了一下這個小女生的情況。這出其不意的這一個點,讓我眼前一亮,對手頭資料的取捨真的是一門大學問。
  
  記者真的是雜家
  
  理工大學某學生參加京劇比賽得獎,我想寫個小消息,把這個題報給了秦玉姐,秦玉姐順便讓我採訪另一個理工大學的女生,並跟我說,這個女生的亮點就是她曾跟室友拍攝過京劇宣傳視頻,另外她也是京劇票友,按照文化達人的格式去採訪寫稿。實際上我對京劇的理解也就僅僅侷限在國中課後的那些瞭解,百度一些資料,看了中央電視臺的《京劇》紀錄片,原本以爲自己很懂了,但是真正等到用的時候我卻發現自己很多東西真的不懂,也不瞭解京劇的行規,出現了誇大、戴帽子的情況。秦玉姐很耐心地刪改,並讓我補充採訪,從京劇演員化妝貼片子、臺上表現這樣的小細節到她管理微博傳播京劇的日常工作,都做了詳盡的指點。
  
  這前後將近一週的時間,如果讓秦玉姐自己來,十篇八篇也早寫出來了。作爲記者什麼內容都需要去涉及,去了解,不必通透的,但是一定要了解。
  
  記者是一份職業,面對現實,依然需要勇氣
  
  每次問報名參加記者團的學弟學妹爲什麼參加記者團的時候,很多人會告訴我,因爲他們有個新聞夢想,當我問這個夢想具體是什麼的時候,答案是不統一的,有的人會回答不上來,有的人會說揭露社會黑暗現象,有的人會說宣揚正義,散發正能量。我記得我當時的時候也是那樣想的,心氣非常高,可是經過了一年的沉澱,我發現實際上把新聞寫出來並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更多的時候寫出報道後,仍然是無奈地面對現實。報紙奶奶是神奇的相相發現的題,之後我們都有過跟進採訪,報道是發出來了,可是結果怎麼樣,他們的生存現狀並沒有多少改觀,有人說,畢竟報道出來了,會給他們帶去一些幫助,當然也有企業在報道之初送上關愛,但我仍然認爲,這種關愛是一種憐憫,沒有多少人是真正鼓勵他們,勇敢地生活下去,更多的人是爲了見一次報做個宣傳,是爲作秀或者滿足自身的虛榮,抑或買個心安。就像手寫漢字的那篇報道一樣,發表出來之後,並沒有多少人去真正地理會它,學生依然揹負着沉重的作業,老師依然無奈地推行應試教育,知識分子依然在竭力呼號,置身其中的我,卻感到了彷徨,感到了無措,慢慢地我漸漸認清楚,我的報道給家長和老師敲了一次警鐘,在精神上支持了知識分子的鬥爭,也僅此而已,記者是一份職業,新聞可以作爲一種夢想,但是面對現實我們依然需要勇氣。二十歲的年紀,不要過上那種四十多歲的生活,太過安逸還是不適合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