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優秀作文>

《釣魚的啓示》課稿範文精選作文

優秀作文 閱讀(1.21W)

您的愛,母親的愛一般滋潤我的心,老師把夢想注入學生心中,鼓勵我們追求夢想。那麼關於相關的課稿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釣魚的啓示》課稿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釣魚的啓示》課稿範文精選作文

《釣魚的啓示》課稿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身啓示的事,說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的;從釣魚到放魚,最後寫34年後的啓示。最後一部分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而理解課文的重、難點,就要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着手。

二、學情分析:

釣魚獲得的啓示,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圍繞啓示,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麼,是學生學習的又一難點。由於學生的年齡、經歷的侷限,領會起來很難。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引導學生討論、聯繫實際來理解。

三、設計理念:

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理念。把學習過程之中的感悟、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讚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四、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3、理解“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啓示,明白父親讓“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聯繫實際,受到“要遵守規章制度、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教學難點:理解父親的教育意義,懂得自覺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六、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是這樣的:整體回顧 ,複習導入——初讀啓示,質疑——自讀自悟,解疑——聯繫實際,指導行爲。

課中,我先要求學生讀標題,說說文章主要內容,讓學生對文章有個整體的把握,接着引導學生直奔文章的中心,以“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爲切入口,牽動起因,經過,繼而層層剖析:感悟放魚的“難”, 體會父親的良苦用心,理解父親的教育給了“我”勇氣和力量。這種直奔中心,變序教學法,避免逐段講解,節約了教學時間,突出“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更”這個重點,突破了“體會從釣魚中得到的啓發”這個難點,有利於培養學生髮明性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特殊是逆向思維能力。然後,我創設情境:假如你就是34年後的作者,此時你想對父親說些什麼?這種換位思考的方法拉近了文本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在想象中身臨其境,發生深切的體會。最後,我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說說“在生活中,你遇到過相似的“魚”嗎?你是怎麼做的?”這樣,就讓凝聚着作者靈感、豪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緒、思考及表達方式,並最終積澱成爲他們精力世界中最深層、最根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文章構造的簡縮,能體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課文的重點及教師教學的過程,我的板書力求顯示這些。

《釣魚的啓示》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首篇課文《釣魚的啓示》。

一、說教材

《釣魚的啓示》這篇文章以第一人稱口吻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鱸魚捕撈開放日前一個晚上,我和父親去釣魚,結果沒在規定捕撈的時間裏,我釣到了一條特別大,特別漂亮的鱸魚。父親嚴厲地要求我把鱸魚放回湖裏。我特別不理解,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體會到了父親嚴格要求我的真正意義。

富有哲理,給人以啓發是本課的主要特點。

五年級學生,對語言學習已經有了濃厚的興趣,所以依據對教材的理解和五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我確定如下三位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捕撈”等詞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理解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啓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獲得,並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的過程。

教學重點:

理解父親讓我放回鱸魚的理由,及我從中所獲得的啓示,從而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抵制魚的誘惑。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對人物內心活動細緻入微的描寫方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可以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所以教學本課,我採用直觀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完成我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採用朗讀法,圈點批畫法來完成本科的學習任務。

爲了更好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我的教學將按以下四個環節展開。

(一)談話導入 揭示課題

我這樣設計我的導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能帶給我一定的啓示,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富有哲理,能帶給我們其實的文章。板書 釣魚的啓示。上課伊始,我就以啓示爲談話中心,引出本文課題,然後讓學生查閱工具書,理解“啓示”就是啓發的意思,以啓示爲線索,爲本文理解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做好鋪墊。

(二)整體感知 檢查預習

課伊始,趣亦生,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學生初讀便會對文本產生好感,在有好感的基礎上,對學習文章便有了很好的幫助。所以在學生躍躍欲試中自讀課文,從而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接着大屏幕出示本課詞語,學生開火車讀詞語,在認讀詞語的過程中,將本課的重點讀音做以強調,如魚餌的餌是捲舌音,魚鰓的鰓的平舌音,嘴脣的脣是翹舌音。同時檢查學生對字形的掌握情況。鉤和釣的區別,戒與誡的不同意思。指導書寫“翼”字,上面的羽字作爲偏旁的時候,沒有勾。

經過這樣一輪檢查、強調,學生對本課字詞的掌握已經很紮實了。當然爲學習文本掃清障礙,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合作研讀 深入探究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所以在深入研讀課文的時候,我選擇小組合作學生。圍繞“爲什麼我不願意把鱸魚放回湖裏,而父親卻堅持要我這麼做。”這個問題,小組合作交流,暢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學生彙報自學情況,在回答我爲什麼不願意放回鱸魚的過程中,感受我心情的變化,討論之後,出示課後思考題,體會出我由得意——急切不理解——乞求——無可奈何 依依不捨;分析理解爸爸的態度時,體會出爸爸在道德抉擇面前毅然決然的態度。抓住一個“得”字,理解出父親態度的不容置疑。

閱讀感受是獨特的,感情朗讀的表現方式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在理解出人物的感情變化後,有感情朗讀成爲必然。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再次感受釣到鱸魚的快樂,面對道德抉擇的艱難。

至此,長大成人後的一段文字便自然走到我們面前。抓重點句子理解道德的是與非的問題雖然對與這些孩子來說有些難度,但充分地朗讀,大屏幕出示生活中一些事例讓孩子們從字裏行間體會出誘人的“魚”指的是:讓人心動的諸如金錢、地位、榮譽、包括哪些暫時帶給人一點方便,一點好處的事情。結合前文,能在無人知曉,只有自己知道沒有到時間的情況下,能講釣到的那麼大,那麼漂亮的鱸魚放回湖中,從而體會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實踐起來卻很難”的道理。重難點的突破有時候很難,但水到成渠,學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這個問題。

(四)拓展延伸 佈置作業

生活中,面對就如那條鱸魚一樣誘惑,有一位能如作者的父親那樣嚴格要求你的人,會成爲你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完成作業:根據提示寫句子:

三十四年前的那個夜晚是一個怎樣的夜晚?(可以寫月色,也可以寫事情,還可以寫得到的啓示)

《釣魚的啓示》課稿

聽了徐老師的這節習作課,我感慨頗多。面對習作,我們總感覺要給予學生很多訓練要點,但點一多又無法做到一一落實。徐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十分明確,可謂是“一課一得”,緊緊圍繞“啓示”來選擇材料,一條線貫穿到底。習作的指導思路層層推進,分爲四大塊展開:一、直接揭題,明確習作要求;二、回顧舊知,兼顧實際生活;三、圍繞啓示,選取材料詳略;四、操刀練筆,師生合作探討。整堂課展現了兩大特色,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一、熟悉事物,深入淺出。

徐老師不緊不慢、耐人尋味的教學態度,讓人感覺十分親切自然。她從學生身邊熟悉的內容出發,拉近學生距離,降低難度,在教學時從本單元剛學過的三篇課文入手,讓學生依據“從……(事)中,得到的啓示是……”句式來回顧課文,在引導學生說話是切實關注學生,當學生說的不夠貼切時,一點也不焦躁,而是耐心地加以引導,紮實落實每一個環節。有了課文內容的鋪墊,再順勢回到實際生活,採用四人小組的形式再次明確生活中得到的啓示。這樣不僅喚起了學生對這幾篇課文內容和寫法的記憶,也爲下面的習作教學打下基礎。

二、循序漸進,拋磚引玉。

“圍繞中心,詳略安排”一直是學生習作的一個重難點,反觀學生平時的習作,不難發現記敘一件事時“流水賬”現象嚴重,重點不明。徐老師採用正面引導,反面列舉的方式,雙管齊下。在正面引導時,有課文順勢過渡到學生生活,自然有效。反面列舉時,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和習作,既讓學生有話可說,同時也授予學生判斷辨別的能力,通過實踐操作得出結論。如在指導選材時,藉助課文《釣魚的啓示》來指導選取材料,課文的經典毋庸置疑,但學生的寫纔是關鍵,徐老師恰恰考慮到了這一點。她引導學生大膽說說如果自己寫會寫些什麼,學生一一列舉,與課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學生自己在比較中發現得出:與啓示無關的不寫,與啓示緊密相關的詳寫,其次略寫。以此類推到800米的習作中,先陳列出可涉及的內容,再圍繞“啓示”進行篩選、強調、練筆,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