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優秀作文>

確信是成長的開始作文

優秀作文 閱讀(1.77W)
確信是成長的開始

確信是成長的開始作文

我們之所以混沌和困惑,痛苦和不安,正是因爲對於世事和自我的不確信。這些不確信並不是源於外在的環境,而是內心的空虛。

一個學生在給我的郵件中寫道:

轉眼間,我已經進入大二下學期了。回想當初剛進學校時聽完你的講座後,突然覺得很有動力,覺得大學生活應該過得很充實,我也記住你的一句話“每個失敗者都知道成功的方法,可是隻有成功者去做”。由於從小受父母的影響,進大學便一直有創業的想法。於是,從大一到大二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和社團及學生工作,創業計劃大賽、數模建模比賽、管理競爭大賽、在協會和學生會組織過不少活動,雖然比賽沒拿獎、活動舉辦過程有時挫折不少,但我覺得每天都過得蠻充實的。

然而,當我過完大二上期末時,看到自己的成績,真的有些失落,因爲成績很不理想,有幾科都是剛剛及格。寒假,我一個人跑去滇西北,轉了半個月,那時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大學四年到底什麼纔是最重要的,到底什麼樣的生活纔是我想要的?想想自己的創業夢,似乎還很遙遠。而且像大二上那樣,整天爲了搞活動而經常曠課,值得嗎?本來想這學期認真學習,可不知怎地,提不起勁來,發現自己缺乏一股動力,缺乏目標。創業?總是覺得可望不可及。

家裏呢,則從我剛上大學就叫我以後要麼考研,要麼出國。我是壓根就沒考慮過考研的,至於出國,難道隨大流想都不想就出國只爲了“鍍金”,我都沒發覺自己最喜歡哪個專業、最嚮往哪個學校、哪個國家,儘管自己總覺得,出國,能提升一個人的眼界與目光,這對創業是有利而無害的。老師,能否給我指點迷津?我不想這麼一晃,在看似充實的生活中又過了一個學期……

經常有學生給我類似的來信,這些懷着夢想、興奮和激昂走入大學校園的同學,面對的竟然是無助、困惑、迷茫,甚至是頹廢。他們內心煎熬感受孤獨;他們獲得好的成績卻無法融入現實;他們揹負着家庭的負債和對姐妹的負疚,爲了讓他可以讀書,家中姐妹必須放棄讀書;他們拖着疲憊的身體奔波於不同的招聘會場,甚至有些人找不到工作……

這些困惑動搖了學生們讀書的信心。雖然這僅僅是一部分同學的生活寫照,即使沒有這些困境,大部分的學生還是無法確定大學生活與未來之間的必然聯繫;無法界定知識和命運之間的必然聯繫;更加不能確認的是自己到底爲什麼活着?

在一次給學生的講座中,一個學生問我“什麼是信仰?”這個疑問就是上述學生困惑的根源。現在的學生連什麼是“信仰”這個概念都模糊和不確定了,由此可以想見得出他們生活中的困頓與焦躁。

我在試着回答學生這個問題,也在澄清自己的認識。信仰就是一個人所認定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一個人具有信仰的時候,他可以很好地接受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事情,他可以很明確地以自己的信仰做出判斷而不至於迷茫和混亂。

信仰至少包括三種類型:人生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而在三種信仰中,所歷練的都是如何讓自己確信並能夠超越困頓。

30年經濟的發展,無論在物質領域還是技術領域中國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在人的精神領域卻呈現出巨大的混沌和焦躁。內心信仰的缺失,導致各種僞劣商品橫行;各種有害物質氾濫,人們爲了物慾不惜喪失道德與廉恥之心……就連日常最簡單的食品也成了令人可怕的陷阱,各種危害健康的添加劑層出不窮,信仰的缺失讓人們生活在無法建立信任的環境中,這是多麼可怕的情形。

人活在世上,可以創造無數的奇蹟,也會遇到很多的痛苦與挑戰,如何讓自己的創造有益於世界,如何讓自己遭遇到痛苦和挑戰時能夠安然處之,這就需要信仰的力量。在幼小的時候,我們不曾迷失和困頓,因爲那個時候我們信仰父母,確信父母可以給予我們正確的指引;國小和中學的時候,我們也不曾迷失和困頓,因爲那個時候我們信仰老師,信仰知識,確信老師可以依賴、知識可以依賴並給予我們正確的理解。

上了大學、進入到社會,所遇到挑戰和痛苦加大,獨立承擔責任的壓力開始讓我們困惑,同時因爲能力的增加,我們開始質疑老師、質疑社會、甚至質疑所學到的知識,找不到可以依賴的對象,壓力與質疑導致了更大的困頓。加之內心中沒有建立信仰的力量,迷惑和困頓帶來了更大的痛苦,因爲信仰缺失所產生的惡果又加重了這些痛苦和挑戰。我們自身的困頓大部分源於內心信仰的缺失。

我在中國和新加坡兩地大學教書,接近二十年的時間承擔工商管理相關的課程。兩地參與這個課程的學生都非常優秀,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無論是創業的企業家、職業經理人,還是政府部門的管理者以及其他機構的管理者,他們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並有能力回到學校重新學習。但兩地教學感受的差異讓我驚訝。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課程裏,學生們非常認真和謙虛,在課堂分享中大家很驕傲的貢獻經驗,聽課中卻又保持極強的求知慾以及良好的學生心態,充滿熱情的跟隨老師學習,新加坡國立大學也嚴謹的建立學校的確信程度和老師的權威,讓學生與學習變成是一種純粹的關係。

我曾在中國幾所商學院中教授MBA/EMBA課程,學生們也非常熱愛學習,但是與新國大的學生不同之處,在中國商學院讀書的同學們更願意評價老師,更關注同學關係網絡。他們不是確信回到學校一定要學習上獲得大的突破,相反學校是否出名,校友是否有影響力,能否在同學中建立深厚而又有價值的關係是他們更重要的選擇。所以中國商學院在推介課程時,會以更大的篇幅來推介校友;商學院動用很大資源和精力建校友會、設計各種學生活動。

爲學生服務並沒有什麼錯誤,讓我所擔心的是其目的。在很多同學的內心中,並不相信管理可以在課堂上學習,也不相信老師有能力提供更大的指引給他們,因爲在學生們看來,他們自己的管理經驗完全超越老師。

我曾經聽過一個國內蠻有名氣企業家對北大的一位教授說:“您們上課什麼都不講就是對學生最大的幫助。”帶着這樣的心態回到學校讀書,能夠有所收穫就可想而知了。這個時候,我真的開始懷疑每個商學院所做的是否正確,課程結束後,學生爲上課老師做評估,這個分數決定老師是否能夠拿到完整的課酬,能否獲得績效考覈的成績,能否繼續擔任課程的主講教師,甚至有些學校把這個分數和老師的職稱評定掛鉤。兩種老師獲得高的分數,一種是學生自己服氣和欣賞的老師,一種是討好學生、讓學生用人情來打分數的老師。真正糟糕的是:學生和老師之間形成了一種奇怪的關係,不再是學習關係,而是交易的關係,用教學帶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各自能力的提升,已經被這種莫名的關係傷害掉了。

真的就是因爲老師的企業實踐能力沒有學生強,學生就該認爲在老師那裏學不到東西嗎?事實一定不是這樣,還是取決於學生自己。我爲此專門寫過一篇題爲“管理學教授可以貢獻什麼價值?”的文章來闡述這個問題,我覺得管理者回到商學院學習,是獲得一個自我反思的空間和時間,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轉化和提升的過程,如果學生自己不能轉化自己,就無法真正學到東西。

我也承認老師們侷限性,老師們對於企業實踐的問題沒有更好的體驗和沉澱。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是否可以學到東西,並不取決於老師,而是取決於我們自己。如果我們願意信任老師,具有敬畏之心,收穫的一定是我們自己,而不是老師。我曾經花時間到北大去聽中國哲學課程,不管課堂上同學們對老師的評價如何,我自己覺得每一老師都給了很大的啓發。

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老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每個同學可以得到什麼並不取決於老師,而是學生本人而已。可惜的是一些學生並沒有醒悟到這一點,反而認爲學校和老師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老師應該具有更大的能力與更多的知識。如果學生們自己不做出調整的努力,沒有養成確信的習慣,那麼在商學院的課程中,想要得到好的收穫,恐怕是做不到的。

老師也一樣要調整自己,對於知識的確信,對於實踐價值的確信,對於理論和實踐之間聯繫的確信,纔會發揮老師應該發揮的作用。如果老師自己也不確信理論的價值,不相信理論可以指導實踐並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想要學生確信是一定不成立的。老師如果也不提升自己的能力,也不去真切的理解實踐和感受實踐,同樣和那些不確信回到商學院可以學到東西的同學一樣,失去了內心信仰的力量,又怎樣可以讓老師自己擁有被確信的影響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