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蛙讀後感1500字參考7篇

心得體會 閱讀(1.74W)

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學作品對我們的啓發和影響,這對我們的思想和情感成長至關重要,通過讀後感,我能夠與其他讀者分享我的閱讀經驗和洞察力,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蛙讀後感1500字參考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蛙讀後感1500字參考7篇

蛙讀後感1500字篇1

?明朝那些事兒》,很熱門的一部歷史小說,銷售量達500萬冊,據說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這本書的銷量也可以排在前十五位。作者當年明月是一名普通公務員,利用業餘時間,寫下了這部講述大明王朝276年興衰歷史的小說。

歷史小說難免枯燥無味,作者曾講,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參閱了大量明史資料,百分之九十都是正史,但明朝那些事兒捧在手上,卻讓人難以放下。歷史小說從本質上來說,固然是讓人去解讀社會的規律,人性的規律,但作者輕鬆幽默的筆調,帶有感情的寫作,在勾勒出明朝興衰過程中的事件、人物時,更讓人願意去解讀,隱藏在當事人背後的種種:比如希望、猶豫、痛苦、權利、氣節、度量、孤獨、剛強、軟弱、殘暴、寬恕、忍耐、邪惡、正義、真理、堅持、妥協、善良等。

歷史從某種角度講就是一個個人物的組合,七冊書要寫盡明朝的皇帝、大臣、百姓不容易,書中短短兩三頁,也許就是一個人的一生。用當年明月的話說就是,即使在他的書中出現名字的壞人,那都得是能量大到絕對能禍國殃民的壞人。但就是這樣短短的評述,一個個在書中登場的人物仍然活靈活現,讓人思考,這裏舉三個爲例。

一是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當年明月對其的評價是 “彪炳顯赫,自明之後,唯此一人而已。”王守仁十八歲的時候,就立志要做聖賢。然後他花了十九年,悟道,創立了心學。再然後,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傳授心學思想,他成了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心學對明朝中後期的思想文化影響頗深;《明史》亦有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

二是李時珍。李時珍醫術高超名聲遠揚,三十四歲時便成爲御醫,但僅僅一年之後,就放棄名利回到民間,在隨後的二十六年中足跡踏遍全國的名山大川、懸崖峭壁,嘗無數植物藥材,查遍天下醫書,終寫成《本草綱目》,這部中國醫學史上的偉大着作。李時珍去世後三年,《本草綱目》得以出版發行。這部書的意義,甚至不需要用它的出版範圍以及受到的誇讚加以肯定,僅僅知道它的出現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現在仍在繼續,就足夠了。

三是楊繼盛。楊繼盛出身貧寒,歷經磨難,但始終秉承“居廟堂之上,處江湖之遠,皆憂其民者,方可爲官”的信念。後經嚴嵩提拔任職武選司(兵部肥缺),在看清當時朝局黑暗、民生凋敝,皆因嚴嵩一黨把持朝政後,明知不可勝,仍選擇了死劾嚴嵩,此後在詔獄三年,受盡種種難以忍受的折磨,終被殺害,臨刑前賦詩一首“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這些人物並無關聯,但都不乏讓人感動甚至落淚之處,這些故事中,除了閃耀着信念、堅持、勇氣、忠誠、氣節這些充滿人性光輝的字眼外,也不禁讓人去思考,支持他們這麼做下去的動力是什麼,或者說,他們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比如王守仁,這個看不見摸不着的“道”,是什麼東西?值得花十九年時間來追求它,並此後的生命來實踐它,傳授它?比如李時珍,是什麼信念,支持他歷經艱難困苦生活,甚至在幾次嘗藥的過程中中毒,差點喪命,仍用幾十年的時間成就一書?比如楊繼盛,明知必死,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是什麼力量支持他做出這樣的選擇?答案很複雜也很簡單,也許,本身就是因爲,這麼做,有意義。

有意義,對我們自己的生活,同樣是一個簡單而複雜的要求。現在的社會中,競爭壓力巨大,人的心態比較容易浮躁,對成功的標準趨向於單一,往往覺得只有能夠成名、能夠有錢纔是有成功的人生。讀《明朝那些事兒》,卻讓人有了不同的思考,所謂有意義、所謂成功,也許遠遠不止於一些表面的要求,一些世俗的標準。能有自己的理想操守、能在生活中的自律、能在工作中的盡職奉獻,即使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生活仍然是有意義的、成功的。或許,用書的末尾,作者的結語來說就是:成功的方式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蛙讀後感1500字篇2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著名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長篇鉅著;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間的廣闊背景上,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爲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衆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裏有一羣不平凡的人,是這羣不平凡的人組成了這平凡的世界,讀完這本書後人的靈魂也許得以淨化,也許還會改變你現在的很多想法。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長篇,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平等人爲代表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黃土高原,自古以來就是一方苦難而又充滿希望的土地,路遙生於此,長於此。是這塊貧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遙的求索奮鬥、不畏艱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揮不去的生活經歷使得路遙那麼地熱愛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歲之前要完成一部鉅著:爲了紀念那片貧瘠的土地,爲了紀念那個輝煌的年代,更爲了紀念那裏樸實無華生生奮鬥的人民。

路遙該是文壇中少有的英雄,他不僅把寫作當成了一種責任,更當成了一種無比神聖的使命。路遙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他在創作手記中曾這樣寫道:“在這裏,我才清楚地認識到我將要進行的是一次命運的‘賭博’,而賭本則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儘管不會讓世俗的觀念最後操縱我的意志,但如果說我在其間沒有作出任何世俗的考慮,那就是謊言。無疑,這部作品將耗時多年,如果將來作品有某種程度的收穫,這還多少對拋灑的青春熱血有個慰藉。如果整個地失敗,那將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敗。這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華,它的流失應該換取最豐碩的果實——可是怎麼可能保證這一點呢!你別無選擇——這就是命運的題目所在。”最終路遙賭贏了這場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完成了他的願望,只是代價異乎尋常地慘重,他輸掉的是生命!

我很喜歡路遙對於這部小說的出發點——“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說孫少平,他受過了高中教育,他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作者賦予了這個人物各種優良的品質,包括並不好高騖遠。在路遙的世界中出現的都是平凡的人物,這是在這些平凡的人物裏他描寫着人性中的善與美,醜與惡。在他的世界裏,人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這點從孫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體現。當他得到調出煤礦來到城市的機會時,他選擇的是煤礦。這不是又無他有多高的覺悟,而是他對自己工作過的地方的熱情和眷戀。他選擇了平凡。

路遙爲我們講述的不只是那個久遠的年代,更是一種人生應有的信仰和追求,亙古不變。

這是一個喧囂浮躁、道德危機的時代,每一個還擁有夢想並在追夢的人們都該再重溫《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儘管命運是那樣的不公,儘管社會有那麼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夠不屈不撓、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終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每一個正在虛度生命的人們都該讀《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珍惜。

路遙在教會我們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恆。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終只會絕了自己。看風使舵,趨炎附勢,均爲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這般地生活,終將無價值地葬入黃土。

路遙在教會我們要有獨立的人格,儘管你可能會遭遇孤獨。孤獨是人生自我證明的必經之路,只要你認定了自己的理想,那麼坦然面對孤獨將是你勇往直前最後的支撐點。

路遙在教會我們不必用盡生命去做一個漂亮的人,但應用盡生命去做一件讓人民叫好的漂亮事。前者只能證明你的處事圓滑,而後者則將見證你精彩的一生。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該看看《平凡的世界》,傾聽那些久遠的聲音,或許那樣我們會在這個因慾望日益膨脹而扭曲的時代,儘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於到油盡燈枯時,我們還在迷惘……

蛙讀後感1500字篇3

花了半個月的時間,今天,終於看完了《復活》。

?復活》的作者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這部作品主要是講男爵涅赫柳多夫因良心受遣而“復活”去拯救其初戀情人(後懷孕)且後被其拋棄的因而淪爲妓女以作報復的馬斯洛娃的坎坷經歷。這裏的“拯救”指馬斯洛娃被誣判(爲錢財而殺人)爲流放罪而被涅赫柳多夫以其特權極力爲其脫罪的行動。 我們常說“大愛無疆”。

記得在看此書以前,我的一位老師問過我一個相關的問題,那就是,假如我是涅赫柳多夫,會怎樣對待馬斯洛娃。依稀記得我的回答是“公正對待”。現在回想起來,有一點異曲同工之妙。涅赫柳多夫雖然極力挽救馬斯洛娃,但他也必須建立在無罪的基礎上。我可絕對不想成爲那種“無情”的人啊! 爲了挽救馬斯洛娃,涅赫柳多夫遊走四方:伯爵、省長、檢察官、獄長、律師。。。。。。

要知道,在19世紀的沙皇俄國,上層階級們——甚至底層階級們,都是無法忍受他的一舉一動的。更何況,他還想冒天下之大不韙和這個所謂的“囚犯”結婚!但是,對於已經“復活”了過來的涅赫柳多夫來說,這一切的阻礙算得了什麼?!爲了自己的良心過得安穩,他選擇了風雨兼程。 涅赫柳多夫“復活”後,他不僅僅想拯救馬斯洛娃,他還嘗試努力返還土地給農奴們,讓他們儘量不再過生不如死的生活。這其實也符合作者列夫·托爾斯泰的人生臆想。他自己一直想努力拯救農奴們,並身體力行——分還土地,不再過貴族生活。晚年的他甚至爲此與妻子吵架而離家出走,最終身死異鄉。 雖然結果出乎意料:馬斯洛娃不再愛他,並且選擇了另外一個人;但是,涅赫柳多夫沒有傷心,沒有後悔,因爲,爲自己心愛的人付出應有的一切是值得的,讓自己心愛的人幸福是值得的。。。。。。

在《復活》這部作品中,作者一方面突出了人性不斷的完善與“進化”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深刻譏諷了19世紀沙皇俄國拜金主義、權欲主義的盛行。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當時俄國農民的悲慘境遇的同情,表達了作者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羅素說過,“三種單純然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知識的尋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我不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願意過樸素的生活?有多少人願意真誠待人?又有多少人願意會爲自己曾經的一個錯誤而努力“將功補過”?有多少人會是涅赫柳多夫?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光標響應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的慈善“裸捐”,願意死後將自己的50億資產盡數捐出。但是,在中國這個以“富”爲美的國家,有多少人——多少富翁願意選擇造福人類?

在西方,富人回饋社會卻已經成爲了一種習慣!可悲的是,陳光標的行爲甚至在中國的這些所謂的富翁看來是一種愚蠢,人生至愚!陳光標遭到了許多人的謾罵與鄙視。“善良”一點的,緘口不言。中國的富翁們,請問,死了,你們能帶走什麼?金錢?靈魂?高貴?不,你們能帶走的,只是一抔黃土! 俞敏洪說過,“活着,死了,都要做一個有用的人”。

中國的富翁們哪,當看到這個世界還有諸多孩子食不飽、穿不暖,當看到這個世界還有諸多老人孑然一身,爲了生存而沿街乞討,當看到這個世界還有諸多人因爲地震、戰爭等因素而漂泊異鄉、家破人亡,不知道你們心裏在想些什麼?有錢,不代表擁有一切;有錢,買不來真情,買不來健康。

你們的確沒必要像陳光標那樣進行“裸捐”,但是,你們可以奉獻你們的那金山銀海中的“滄海一粟”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中國所謂的富翁們哪,我們都是人,都是地球人啊!!

蛙讀後感1500字篇4

從2008年9月開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迅速波及全世界,引起了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的一個後果是,馬克思和他的《資本論》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裏,可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和本質,從媒體可以聽到各種不同的說法,其實看過《資本論》之後,發現其中早已論述得很清楚:和以往歷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一樣,這次危機的根源還是生產相對過剩,而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不足的矛盾。

若僅觀察美國,可能會得出相反結論,因爲在美國次貸危機是消費過度的結果。只要放眼全球就會發現全部真相。由於資本主義全球化,以美國爲代表的發達國家和以中國爲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形成國際經濟大循環。危機前的經濟增長是靠美國過度消費、中國過度生產來推動的,而美國的過度消費又是由透支未來的消費信貸支撐的,這種模式註定不能持久。當美國的過度消費突然中斷,中國製造沒了用戶,就表現爲生產過剩。可見,無論資本主義如何發展,都逃脫不了馬克思100多年前的預見。

其實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資本,價值是這部書的主旨。通過目錄來看,出現最多的詞語是資本,最核心的概念是剩餘價值,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其實資本論的脈絡是很清晰的。用一個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從《資本論》裏,我似乎可以看出一個古怪的植物狀社會體系。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佔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統利用水分和養料,通過枝杆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於再生產,於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無需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把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通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杆,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裏,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爲了吸取更多的養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醜陋植物逐漸成爲一棵棵參天大樹!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本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衆。

問題在於,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展,方向是平等,但照這種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若不考慮自然資源的枯竭及大規模毀滅性的戰爭或災難,這個社會體系早晚要被自己生產的產品撐死!可怕的預言!而馬克思給我們指明瞭出路。“樹木不可能無限制地長高,並非因爲時間不夠;相似結構的社會體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於敵人太強!”

說到金融危機,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週期性經濟危機的不可避免性和客觀必然性。世界很多國家都提高了經濟的國有化程度。例如美國就以國家入股的方式,實際上將幾大金融機構和汽車巨頭國有化。但國有化並不是我們要的公有制,因爲這些國家的資本主義性質沒有改變。要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資本,還需要先改變國家的資本主義性質。這纔是應對經濟危機的治本之策。社會主義公有制不是烏托邦。今天我們通過《資本論》不僅是要加深對當前的經濟危機的認識,更重要的是爲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爲世界人民的根本幸福做貢獻。

蛙讀後感1500字篇5

?羊脂球》是由被譽爲短篇小說之王的莫泊桑所創作的一部偉大的作品。它以一葉盡觀全樹,反映了法國大革命和普法戰爭時的黑暗的社會現實,揭露了人性的美麗與醜陋,更反映了事態的炎涼與人情的冷暖。

在莫泊桑的《羊脂球》中有悲傷亦有歡樂。

在“一名農場女傭的故事”中,一天,女長工洛莎因心境壓抑,便來到屋外的草地上休憩。忽然她被男長工雅格驚醒,她惱怒不已。

而被慾望掌控的雅格,假意接近洛莎並答應與她結婚。緊之後,他們愉快地度過了一段地下戀人的時光,可就在洛莎懷孕後,雅格就躲着洛莎。

一次雅格被洛莎抓住,爲了脫身,雅格還假意答應結婚。但不久之後,雅格就辭職逃走了。這件事令洛莎痛苦不安,她用工作來麻痹自我,漸漸地,她開始變得神情慌張,目光呆滯。

在她的母親死後的第二日,她便誕下了七個月大的男嬰,迫於無奈便把他放在了鄰居家,謊稱已婚,卻不能撫養孩子。

隨着時間的流逝,她十分驚訝於這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這個孩子也讓她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接下來,她努力奮鬥成爲了附近有名的女長工,就在她想向農莊主人提出加薪一事時,農莊主人卻想與她結婚。

在洛莎多次的拒絕後,農莊主人惱怒了,便強行佔有了她,這樣的事一向持續到了他們結婚。

小男孩六歲時,農莊主人因爲洛莎不能生孩子就折磨洛莎,她只好說出男孩兒的事情,最終農莊主人十分高興,表示要去接男孩兒回來。

這樣的一個故事,有悲傷,也有最終的歡喜。

洛莎經歷了兩段黑暗的時光,但她看到了心中的曙光而變得堅強並努力工作,最終迎來了她的黎明。所以生活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糟糕或者那麼完美。

“樂觀是期望的明燈,它指引着你從危險峽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期望,支持着你的夢想永不泯滅。”

這是達爾文所說的一句話,令我深有感觸。

“一名農場女傭的故事”是《羊脂球》中的一篇,《羊脂球》則以羊脂球的悲慘遭遇反襯了資產階級在普法戰爭中所表現出的卑鄙自私和出賣人民的醜惡嘴臉,揭露了他們虛僞的面具下藏的都是腐朽的內臟和污穢的思想。

莫泊桑的這些短篇小說不論是喜劇還是杯具,都能發人深思,使人感悟到人生的某種道理。

蛙讀後感1500字篇6

——從《駱駝祥子》看老舍的平民意識

老舍被中國人譽爲“人民藝術家”,他之所以得此美稱,是因爲他筆下的人多是下層人民。而被他自己稱爲“我作職業寫家的第一炮”的《駱駝祥子》自然也是寫底層人民的。在該書的一開始,老舍就點明瞭這本書寫的是一個普通的人力車伕——祥子。

自從我聽說老舍的那一天起,就經常聽人說:“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城市平民生活大獲成功的,唯老舍一人。”這是爲什麼?於是我便拿魯迅《一件小事》中的人力車伕與《駱駝祥子》中的車伕祥子作對比。

在《一件小事》中,魯迅雖然讚美了人力車伕的樸實善良,甚至寫道:“他滿是灰塵的背影,剎時高大了。”但這高度讚揚的背後,正反映出魯迅之前對人力車伕並不瞭解,甚至有一種誤解:認爲他們這樣的底層勞動者,應該是不夠高大的。正因爲如此,當魯迅遇到“一件小事”,看到底層勞動者身上的高尚品質,他纔會被深深震撼,從而在作品中深刻反省自己,提出自我批評。通過《一件小事》中“我”的思想情感前後變化,也可以看出這一點。事實上,在當時的社會,魯迅與人力車伕確實是“兩個世界的人”,平常沒有什麼交集,相互不瞭解,也就難免會誤解了。

而在老舍的筆下,這一切卻截然不同。相比通過“一件小事”對普通勞動者認知發生改變的“我(作者魯迅)”,在《駱駝祥子》中,老舍更像祥子的“同行者”和“代言人”。他不是在居高臨下地審視祥子的生活狀態,而是“身處其中”、以平行視角呈現祥子的真情實感、喜怒哀樂,對祥子的悲苦不幸感同身受。老舍藉助“祥子”這一藝術形象爲普通勞動者發聲,也讓讀者身臨其境,產生強烈共鳴。

“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着層灰土在枝上打着卷子;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無精打采地低垂着。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乾巴巴地發着白光。便道上塵土飛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氣聯接起來,結成一片毒惡的灰沙陣,燙着行人的臉處處乾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老城市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曬化了,甚至地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這是老舍對盛夏老北京的描寫。只此一段,便將整個夏季老北京的市井情態描寫得淋漓盡致。讀到此處,我彷彿不是坐在我的冬暖夏涼的書房內,而是“穿越”到了老舍筆下的北京城,一擡眼便看到了“病了似的柳樹”“吐出紅舌頭的狗”“張開鼻孔的騾馬”“不敢吆喝的小販”……於是這不再是一本書,幾張紙,而是一幅畫,一個視頻,甚至一個真實的世界。而祥子,就在這個世界中,在毒惡的日光下,大汗淋漓地拉車。這時,老舍的筆便如一根針,實實在在地插入一個車伕的生活和內心,並將其盡數展現在讀者眼前。

老舍之所以能夠將這些生活在北京城底層的人們的生活、內心,甚至隱私展現出來,與他的出身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他出身貧寒,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衚衕,他是吃着鹽拌小蔥或醃白菜幫子長大的。這樣的環境中,老舍從小遇到的是一羣什麼樣的人?無非是小商人、小手工業者、人力車伕、雜耍藝人、巡警等下層平民。可以說,他從小就是看着底層的人民長大的,正因爲看得多了所以瞭解,正因爲了解,也以纔有了祥子、虎妞等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

在我看來,祥子不但是一個小說中的人物,更是老北京無數底層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老舍在塑造祥子這一形象時,融合了這樣幾則實事:一個車伕自己買了車又賣掉,三起三落;一個車伕被軍隊抓走,又伺機逃出,偷偷牽回了三匹駱駝。可以說,這雖然是一部小說,卻並非人們所認爲的“三分實、七分虛”;而更像是“七分實、三分虛”。除了《駱駝祥子》,老舍的許多作品,如《茶館》《四世同堂》等,無不是謳歌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名篇鉅著。

衆所周知,祥子從一個樸實勤勞的少年,變成了一具失去靈魂的行屍走肉。這之間有很多原因:逃兵的搶奪、孫偵探的敲詐、虎妞的難產……但究其根源,只有一個——社會環境的混亂與黑暗。正如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樊駿所說:“人在社會中生活,受着社會的制約。他(祥子)的道路,是由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有所屬的社會地位決定的。”祥子的夢想,是擁有一輛自己的車。這個夢想固然不大,但在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人們都自顧不暇,這樣的夢想真的就現實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由此可見,祥子的結局是不幸的,卻是合理的。

?駱駝祥子》是老舍一生中最重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老舍本人將它比作是“譚叫天唱《定軍山》”。在我看來,它不僅是老舍智慧的結晶,還是老舍生活的結晶,更是老舍情感的結晶。

蛙讀後感1500字篇7

?駱駝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以北平一個人力車伕一祥子的行蹤爲線索,以20世紀20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爲背景,以人力車伕祥子的坎坷、悲慘的生活遭遇爲主要情節,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者的剝削、壓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們展示軍閥混戰、黑暗統治下的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生活於痛苦深淵中的圖景。

?駱駝祥子》結構嚴整、主線分明,小說的展開很好地做到了前呼後應;善於運用多種表達手段,細膩地描寫了人物的心理狀態;語言樸實自然、準確豐富、生動明快,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

人力車伕是現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創作對象。老舍與衆不同地放棄了評判者這一居高臨下的姿態,真正深入到了祥子實實在在的生活,深人到了祥子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從而通過祥子的眼睛來觀察這個世界,通過祥子的心靈來感受這個世界,使得車伕們的生活變得立體而細緻,典型人物也因此而具有了心靈深度。祥子來自農村,帶着農民特有的質樸、固執和愚鈍。隨着故事的展開,祥子的性格也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淳樸木訥一步步變得粗鄙不堪。因爲有着大量細緻而立體的生活細節刻畫,有豐富細膩的內心描寫,他的墮落過程就更讓人覺得是真實而必然的。這也是其藝術感染力的基礎。

小說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祥子性格沉默、堅韌乃至木訥,但心中卻有桿秤,心理描寫恰恰也就突出了他的這種性格。老舍沒有侷限於直接的剖析,寫出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而是結合着情節的發展,採用了大量的側面描寫來刻畫他的心理變化:或通過簡短的對話來表現,或通過具體細微的動作來揭示,或藉助別人的眼睛和話語來反映,或藉助景物的變化來襯托。這樣的心理描寫,既貼近了人物性格,又聯繫了情節發展,從而給讀者展現了一個立體而豐富的祥子的內心世界。

“京味兒”語言可以說是老舍最具標誌性的特色。老舍最善於從北京口語中提煉出自己特有的語言,形成幽默、洗練、優雅,略帶稚謔”的“京味兒”語言。簡潔樸實、自然明快是其最大特色。祥子及其周圍各種人物的描寫被置於一個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層社會中。從開篇對於北平洋車伕“門派”的引言、到虎妞籌辦婚禮的民穿的交代,從對於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寫到駱駝祥子拉車路線5詳細敘述,都使小說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京味兒還強烈地體現在小說的語言上。老舍融化了狄更斯、契珂夫、莫泊桑、歐?亨利等小說語言的幽默、洗練、優雅,形成了他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獨具文化色彩的語言,他那通體光潤圓澤中透露出的“斯文”“雅謔”的“京味兒”,是從悠久歷史與文明中所孕出來的民族文化的智慧與外觀。老舍採用經他加工提煉了的北京口語,生動鮮明地描繪北京的自然景觀和社會風情,準確傳神地刻北平下層社會民衆的言談心理,簡潔樸實、自然明快。文字“極平易,澄清如無波的湖水”,又“添上些親切,新鮮,恰當,活潑的欄兒”。老舍來自平民,他對學習中國民間通俗藝術保持濃厚的興,並寫了鼓詞、戲曲,掌握了許多民間語言藝術精華。他還善於選擇地使用北京土語,增加語言的地方風味,比如寫祥子身體挺脫”“硬棒”,寫劉四是個“放屁崩坑兒的人”,祥子窮途末路,奇體奄奄地爲人家作喪事時,在“馬路邊上緩緩地蹭”,曹先生家的傭稱讚祥子是“老實巴交”,都是取自北平人的脣舌,又符合人物勺身份、個性、教養。可以說《駱駝祥子》中的人物語言,都是個電化了的。作品的敘述語言也多用精確流暢的北京口語,既不夾雜;言詞彙、也不採用歐化句法,長短句的精心配置與靈活調度,增了語言的音樂感,在老舍手裏,俗白、清淺的北京口語顯示出獨宇的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節交代和人物介紹時,筆墨省儉,表現力強。在寫到劉四這個流氓無賴的經歷和性格時,小說裏敘述道:“年輕的時候他當過庫兵,設過賭場,買賣過人口,放過閻王賬”,“在前清的時候,打過羣架,搶過良家婦女,跑過鐵索”,以結構相似而長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話裏都包含着豐富的內容,又都極爲平易俗白,不假雕飾,爲人物勾畫出一幅精彩的畫像。客觀敘述與主觀剖白的水乳交融,使《駱駝祥子》在平靜的外界景物襯托下寫活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心理波瀾。

?路駝祥子》的語言造詣,充分表現了老舍是一位致力於民族化與大衆化的語言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