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西方哲學史課外書讀後感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1.68W)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飯飽後,應對世界的衆多不可知的事物,人類往往充滿了求知慾和好奇心。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西方哲學史課外書讀後感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西方哲學史課外書讀後感三篇

西方哲學史課外書讀後感1

  本週繼續閱讀羅素《西方哲學史》,並對如下的兩個問題進行思考。

  首先,“一個確定雖然不見得比另一個確定更真,可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後果這一意義來說,它卻能夠比另一個確定更好。這就暗示了實用主義。”

  讀到這句話,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學》中學習第六章決策時,講到行爲決策理論時提到了西蒙的“滿意性原則”。所謂“滿意性”是指決策時,個體並不研究所有可能的選項及其可能的結果,而是僅僅研究幾個選項,一旦感到滿意,就會立即停止搜索。就比如我們買電腦,電腦的品牌多種多樣,我們會綜合自身的用途、預期價位、實用性等來進行選擇,在這個範圍內挑選自我滿意的電腦並作出決策。

  前兩天聽教師的錄音講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該呆的那個位置上。那怎樣就不失位靈活。其實“滿意性原則”就是一種靈活,不應當在難以抉擇的時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滿意的選項,在必須範圍內學會適度的降低目標,也會是最優的結果。

  第二,亞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學說所主張的是,適度的資產才最能夠與德行結合在一齊:“人類並不藉助於外在的財貨才能獲得或者堅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財富要藉助於德行;幸福無論是存在於歡樂,還是存在於德行,還是兼存於這兩者,往往總是在那些在自我的心靈上與性格上有着最高度的教養卻僅有適度的身外財富的人們的身上才能夠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無用的身外財貨卻缺少高尚品質的人們的身上找到的”。

  拋開亞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觀念不談,我同意以上的觀點。身外財貨是需和德行、品質相稱的,比如醫生要有“醫德”。醫生需要有過硬和紮實的專業知識,要有“救死扶傷”的高尚品質,僅有“德”“才”兼備換來的“自身財貨”纔是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可是我認爲當今社會風氣過多的擡高了“身外財貨”的價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義,即鄉下財大氣粗、沒什麼品味的有錢人。讀後感·所以一些商販會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圖,卻早已對“誠信”置之不理。還有一些現代的偶像劇,動輒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北京或者上海這樣的城市裏,租的起一套豪華單身公寓。或者遇到一個“霸道總裁”,從此鹹魚翻身。

  針對這些虛構的偶像劇,我們能夠一笑而過,可是對於正處於追偶像劇而又沒有構成穩固的價值觀的青少年而言,他們會對這樣的生活抱有幻想,這就是在傳播一種錯誤的社會風氣,傳達一種不勞而獲的“成功祕笈”。所以外在的財富是要藉助於德行的,需要與德行、高尚的品質相稱的。

西方哲學史課外書讀後感2

  哲學是什麼?哲學,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說它和神學很像,是由於人類對於某些確切的知識,但又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而與科學的關係,它與科學一樣訴之與理性,而不是像神學一樣訴之與權威,這種介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領域就是哲學。哲學史就是哲學本身,哲學史的修訂並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羅列的"哲學史",而是要是哲學史成爲哲學本身,把哲學糅合進哲學史當中,這纔是真正的哲學史。

  從宏觀角度而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參考當時的時代背景,特定的時代和特定的社會環境,特定哲學思潮、哲學流派和哲學運動,探索哲學史發展的社會歷史發展原因。同時也用微觀分析法,描述當時的哲學家實際生活過程,從個人的出生地、出生環境、家庭環境、所受教育、個人生活方式和個人心理特點做出詳細的說明,探究個人體的原因對哲學發展史的作用。

  他的《西方哲學史》主要分三卷,古代哲學、天主教哲學和近代哲學。在縱向的時間軸上,分別在每卷中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特殊介紹了對哲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的人物,對於重要的人進行很多文字描述,不吝筆墨。同時對於他認爲不重要的人物隻字不提。任何一個時代和社會都有自我特定的思想歷史環境,這是人類發展的思想結晶,這些思想既包含了歷史繼承的思想,也包括同時代其他文化背景的社會的影響,思想文化系統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

  從微觀角度而言,相同的社會發展水平和相同的生產力會產生相同的社會體制、思想、經濟、政治。但會構成不一樣的哲學思想體系,同一派別的哲學家也會有不一樣的思想資料,並且同一個哲學家不一樣時期也會產生與自我相矛盾的哲學觀點,這就需要微觀分析了。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裏,對哲學家個人及其思想研究,重視對哲學家的個人生活方式,個人的生活環境背景納入到哲學史研究中,在敘述康德那一章中,敘述康德的個人趣事,康德有一個十分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他的鄰居習慣了根據他出來散步的時間來對錶,可是有一天他因爲讀盧梭的《愛彌兒》而打亂了他的時間表。對康德的出生地、受教育程度以及誰對他影響最大來確立他的哲學思想。()這其中也夾雜着羅素的個人見解,比如:《英國百科全書》上說:"因爲他從來沒結婚,他把熱心向學的青年時代的習氣堅持到了老年。"羅素說:"我倒真想明白這個條目的筆者是單身呢,還是已婚的人。"

  哲學史其實就是哲學家的歷史,是從古到今各個時代的哲學大家的思想結晶的歷史,有的哲學家在時間上是重疊的,所以他們相互會相互影響、相互攻擊、相互抵制、最終獨立出自我派別。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同樣以學派或是人物爲主要章節,中間穿插着時代背景,如《西方哲學史》(下卷)一書中在第四章敘述完埃拉斯摩和莫爾之後,他插入了第五章關於宗教改革運動和反宗教改革運動以及第六章科學的興盛,科學的興盛帶來的新概念對近代哲學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第七章弗蘭西斯·培根,他提出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基本原則,認爲感覺是認識的開端,它是可靠的,是一切知識的泉源。他重視科學實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爲必須藉助於實驗,才能彌補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奧迷。

  要了解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必須要了解它的哲學,個體的生活環境決定了他的哲學,反過來他的哲學又決定着個體的生活環境。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入門級哲學教科書,書中介紹各個時期的哲學大家,不僅僅對這些大家的主要思想做了介紹,還引申出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僅僅介紹歷史上不一樣時期哲學家家庭出身、所受教育程度等做了細緻敘述,同時針對各個哲學家的思想加入了自我的評判。他的這部哲學史有助於初學者的學習,更好的理解哲學家的觀點和當時時代的精華。

  經過學習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比較全面而系統的瞭解西方的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對於構建哲學整體框架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收益頗豐。哲學應當用哲學思維去學習,試着用哲學家的思維方式去學習,用辯證法的思想看待這個世界,分析世界。正如羅素所說:"哲學探索的意義不在於這個不確定的世界給出最終確定的答案,並且在於使我們生活在不確定中確定生活。

西方哲學史課外書讀後感3

  今日是開始學《西方哲學史》的第一天,雖然只翻了兩小節,但卻學到了很多,就這兩小節就已是滿紙乾坤,想想這羅素也是厲害,能寫出這樣系統的書。我真的是很好奇看全本英文原著的感覺是會有多爽啊。

  在第一小節中,我明白了,原先,公元前6世紀希臘崛起了,開始出現哲學,給周邊的禮貌帶來了不一樣的生活。

  明白了原先埃及的神學和巴比倫的神學是不一樣的,埃及崇尚死亡,信奉輪迴,而有金字塔;而後者的禮貌有黷武的血性,且其宗教更加關注幸福。不僅僅於此,古巴比倫的科學成就也是巨大的,連我們今日一向延續的一天24小時,一週360度,都是他們提出來的,那時的哲學同科學是緊密聯繫的。

  古希臘極盛一時的邁錫尼禮貌大約存在於公元前1600到前1000年伯羅奔尼撒半島,屬於青銅時代晚期,繼承了來之愛琴海地區的來裏特島的米諾斯禮貌,時間大約爲公元前25000到前1400年,屬於青銅時代早期。

  而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禮貌孕育出了第一個產兒,學成荷馬史詩的盲人詩人荷馬,而同時期的'東方地區也誕生出孔子、佛陀瑣羅亞斯特等。世界的發展,不管哪個地區,基本上都是同步的,都是在同一個軸心線上發展的。

  奧爾弗斯叫的誕生算得上是宗教史上的大事件,他的誕生,形象了人們生活,使得哲學觀念深入生活當中。

  讀完到這些趣味的事件,讓我對西方禮貌產生了濃烈的興趣,真的爲之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