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中學寫讀後感通用5篇

心得體會 閱讀(2.21W)

完成一篇讀後感可以加強大家對名著情感的領悟,其實好的書籍也有值得我們記錄的地方哦,讓我們一起來寫讀後感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中學寫讀後感通用5篇,感謝您的參閱。

中學寫讀後感通用5篇

中學寫讀後感篇1

讀完《昆蟲記》,我不得不佩服法布爾:科學、自然向來都是嚴謹、枯燥的,但法布爾竟將它們寫的如散文一般,文筆優美,令我愛不釋手,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爲“講昆蟲生活”的楷模。難怪法布爾被推薦爲諾貝爾文學獎侯選人啊!

讀着《昆蟲記》,我不禁疑惑:這還是我討厭的,不斷囂張鳴叫、醜陋的昆蟲嗎?我感覺他筆下的昆蟲並不是那麼討厭甚至還有幾分可愛,昆蟲們似乎都是他的寵物,語言之生動詼諧,讓我身臨其境。我必須要重新面對這些我原來厭惡的小生靈們,他們的生活也教給我們許多道理,他們也是人類之師:螞蟻的辛勤勞作告訴了我們要團結一致;石蠶幼蟲的小鞘告訴我們要善於利用身邊的一切來保護自己。

法布爾出生於一個窮苦的家庭,本來連飯都吃不飽,父母都不喜歡昆蟲,也反對他研究這些稀奇古怪的小東西。在這樣的環境下,法布爾依舊樂此不疲的觀察着他的小寶貝們。究竟是什麼,讓法布爾爲這些小蟲子奉獻了他的一生一世,嘔心瀝血的觀察、寫作呢?我讀完《昆蟲記》和作者簡介終於找到,是法布爾對昆蟲的興趣,使得他對昆蟲十分癡迷,也正是興趣,使得他成爲一代昆蟲學家。

我們也應該向法布爾一樣,多多培養自己的興趣,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興趣是的老師,有了興趣,我們纔會樂此不疲地研究,對學習充滿了動力,效率也會提高很多。也只有興趣,才能使我們獲得啓發和激勵,百折不回的頑強奮鬥精神。你去喜歡它,你纔會去做好它!從法布爾身上,我們發現:興趣是的老師。

中學寫讀後感篇2

恩肖家與林頓家距離4英里。凱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跨過那4英里,去偷窺林頓家的生活。埃德加跨過那4英里,來找凱瑟琳約會。希斯克利夫跨過那4英里,在林苑中等待得知凱瑟琳的消息。小凱瑟琳跨過那4英里,去跟小林頓約會。小凱瑟琳又跨不過那4英里,來照顧病重的父親……

4英里的距離,拉起了愛恨,隔開了情網。4英里的距離,交織了兩代人的情感。

呼嘯山莊的故事是挺簡單的。兩家人的結合,與希斯克利夫的報仇,最後報仇的結果不過是止住了古老的兩家人幾十年的交往,卻剪不斷幾百年的聯繫。所以,報仇的意義又何在呢?

書裏的所有人物都沒有特別討喜、特別讓人喜歡的,因此看書的過程中我無法將自己代入其中,而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每個人的性格,也正是這樣,也對於很多東西沒有偏愛、看得更爲清晰。奈麗的敘述定是帶有個人的感情色彩,希斯克利夫有卑劣心思與沉摯的感情,欣德利看起來古怪又暴躁,林頓軟弱但紳士,伊莎貝拉衝動執着但明理,凱瑟琳任性糾結但情感炙熱,小林頓脾氣乖戾懦弱,哈頓蠢笨但自尊心強,約瑟夫頂不招人喜歡,自私勢力又奇怪,小凱瑟琳算比較招人喜歡的了,說明林頓整體的家教教出來的孩子本質還是不錯的,有同情心、善良、熱愛生活、對人文明有禮,但是也不乏任性和尖酸的成分。總之,讓人看來,林頓家是經過文明洗禮開化了的家庭,懂得寬容、收斂、對人禮貌,但恩肖家是粗魯的家庭,人人開口便是罵人話,人與人說話總是往他人的傷口上撒鹽,不懂體諒他人的難處,當然,這並不是說恩肖家一無可取,否則他們也不會存在幾百年。

中學寫讀後感篇3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本書是出了名的難讀,很多人爲了那麼一點點的虛榮感去讀這本書,實際上整個閱讀過程都是痛苦的。這是一本好書,如果覺得難讀,那麼不如不讀,等到能靜下心來啃食這孤獨的時候,再好好讀它。那時,你不會爲了“奧雷里亞諾”或者“阿爾卡蒂奧”這翻來覆去一樣的名字而摸不着頭腦了。

讀完一本書後,我們應該寫的讀後感並不是去陳述、去羅列、去分析這本書的內容,而是表達出這本書帶給你的瞬間,增加給你自身的內容。我們讀別人的故事,永遠都是在其中的細枝末節中發現自己的影子,然後反省自己;或者是在書中找到外在世界的影子,然後審視現實。總的來說,好的書可以擦亮人的眼睛,看清自身與周遭。《百年孤獨》讓我把自己放置在一個很大的空間裏,我是這個空間裏的生物體,被黑暗包裹着的我在不停的接受信息,然後通過思考來拯救自己。

孤獨,正是這個思考的關鍵詞。一個叫克里希那穆提的印度哲學家說,因爲我們的內心是孤獨的,所以變成了人生的旁觀者,只有當我們瞭解孤獨並超越它之後,我們才能成爲參與者。一生孤獨,百年孤獨,說來說去都逃不出孤獨。我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這麼一個時刻:身邊的人都在愉快的玩耍,自己也在其中笑着,但是笑着笑着就停下了,看着眼前的景象,陷入一些思考。

這就是人生旁觀者的孤獨吧。作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盡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的興衰哀樂,因爲沒有第一人稱視角的粘連,每個人物在有時會顯得與其他的人物毫無聯繫,這就讓人物自身的孤獨感更強了。我還記得何賽?阿爾卡蒂奧和庇拉爾?特爾內拉私通的第一夜後,馬爾克斯是這麼描寫阿爾蒂奧的想法的:他覺得再也無法忍受腰間冰冷的聲響和腹內的氣流,無法忍受恐懼和迷亂的渴望,渴望逃走,又渴望永遠留在這惱人的靜寂和可怖的孤獨中。

在《百年孤獨》裏,無論是男女之間的性愛、兄弟之間的交談,新生命的誕生、嫖妓、戰爭……作者的描述中總少不了孤獨這一詞。但是在閱讀過程中,我並不是爲了那些堆砌的詞語而感到孤獨,而是,爲馬爾克斯講故事的手法。正如《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一樣,把短短几天發生的故事寫成一本書,精細是當然的,但宏觀感也是具備的。《百年孤獨》恰恰相反,它是把一個漫長的時間濃縮在不厚的一本書裏,宏觀是必然的,但是細微處也能細微的碰到我的神經。

時間如此漫長,人物如此之多,但故事也就那麼幾百頁就說盡了。就像我們自以爲轟轟烈烈的一生,在別人眼中不過就是幾段話總結的故事而已。那些放在紙面的記憶都透着孤獨,那麼鮮爲人知的那些時刻呢?那纔是最孤獨的時刻。因爲孤獨始終都是一個人的事。我們都是別人孤獨的旁觀者,馬爾克斯也是。我們都有相似的孤獨,馬爾克斯寫了出來,我們讀進心裏。

_有一首歌叫《梵高先生》,他現在不再唱這首歌了,或許是因爲人們曲解了他歌中的情感,他不想再讓自己的孤獨爲人所猜測,於是便不唱了。“不管你擁有什麼,我們生來就是孤獨”言簡義豐。我們生來就是孤獨的,就像是每個人都擁有的隱形基因,孤獨不是什麼傳染病,他是人人都有的一種情感。正是孤獨這種情感,讓我有了獨立思考的慾望與時間。

我覺得,一些人他沒有發現他最深沉的孤獨,被人所普遍談論的孤獨大概是沒有愛人、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沒有知心的朋友這類的事兒引起的。這不是孤獨,這最多算是寂寞。孤獨是在你擁有以上所有之後,自己仍然揮之不去的自怨自艾。我們可以這麼比喻,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全封閉的容器,容器裏裝着一種名爲孤獨的液體,無論容器被放置在什麼地方,無論容器周圍有多少其他的容器,也無論容器多大多美,裏面的液體都不會消失。這種液體在離開容器之後就會蒸發,只有在容器被打碎後(同你死後)孤獨纔回消失。至於他必須要消失的原因,大概是你自己的液體就算是溢出來也不會被別人所接受吧。這種液體的量因人而異,但每人都有。這種液體的顏色也是因人而異,從無色到漆黑,隨時都在改變。我還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評講大家寫的作文。

我也記不清那次作文的主題是什麼了,只記得在大家的作文中都不約而同的出現了“孤獨”這一詞。“你們現在根本不懂什麼是孤獨,所以不要去濫用孤獨這個詞。”這句話是語文老師說的,我現在都記得很清楚。對於孤獨的感知,雖然不能說是完全與年齡掛鉤,但還是有一定的關係的,從我高一寫的那篇《百年孤獨》讀後感就能看出,隨着我年齡的而增長,我的確有了新的想法。

很多東西都會成爲孤獨的誘發劑,於我,書就是那支誘發劑。前面所說的年齡的增長豐富了我的思想,不如說是在我長大的過程中看的書越來越多,沉澱了我的大腦。像我常說的,閱讀使人孤獨。在我們把眼睛擦的更亮,接觸更多的東西之後,我們就知道的更多,我們就變得更復雜。看了太多別人的故事,有了太多的機會去思考,想太多,覺得一些想法不被人所理解,以及一系列衍生出來的症狀,都是閱讀帶來的。可我覺得這是好事呀,你只有知道並看清了孤獨,纔有機會去防備啊。

我們生來就是孤獨,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樂觀的面對生活。外露的孤獨不能被稱之爲孤獨,我們還是要披着糖衣,我們還是要享受短暫的一生然後揣着不爲人知的孤獨摔碎。孤獨讓人清醒,不要把孤獨想成一件很傷感很非主流的事情,孤獨也有許多的營養。對於我來說他就是一個空間一段時間,讓我思考讓我成長,這些思考帶來的質變的成長是在容器內進行的,無需張揚炫耀,只需要用來澆灌自己。

中學寫讀後感篇4

平時工作太多,總是難以靜下心來讀書,時常聽說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帕夫雷什中學》寫得很好,利用假期時間,靜坐斗室,彷彿真的見到上世紀在蘇聯的某個充滿希望的沃土上,帕夫雷什中學的師生們在實踐着最普通,最樸素的教育。這種樸素,是不受外界干擾,靜下心來做教育的樸素,是沒有功利心,只爲學生髮展而教的樸素。書中涉及很多帕夫雷什中學的教育案例和思考,讀後反思自己的教學生活,感慨於每天的工作,越發感到自己做的還很不夠,它如同一面最樸素的教育的鏡子,不追求譁衆取衆的博人眼球的教學成績,利用全面發展的教育理論,站在學生終身發展的視角,提出的有關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一遍遍反思,體會。

現在我就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教學實踐,談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幾點做法。

一、做一名樸素的前行者

在這本書的第一章,蘇霍姆林斯基開宗明義,指出"一個好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的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爲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的確,有個故事說得好,一個媽媽帶着自己還很小的孩子逛商場,媽媽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精緻漂亮的商品,心情很愉悅;但在一米高的孩子眼裏,滿眼都是擁擠的人羣和密不透風的空間,他當然倍感壓抑甚至恐懼。因爲生活經歷的不同,我們和孩子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很容易出現差異。學生出現問題,我們理所當然感到憤怒,首先想到批評和指導,但是在學生看來,教師沒有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反而不能解決問題,會激化雙方的矛盾。

所以,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好教師的另一個標準,精通所教科目,精通教育學和心理學,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強自己的學科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讓我感興趣的是帕夫雷什中學的教師聘任制度,蘇霍姆林斯基爭取學校自主選配教師的權力,爲此他廣泛尋找具有教師才幹但未經師範教育的人才,比如只具有普通中學文化水平的電工,因爲能吸引孩子到他的工作間,他建議這位電工經過師範學習成爲學校的物理教師,並建立"創造車間".區報編輯酷愛園藝和科學知識學習,接受了建議,開始旁聽老師們的課程並教授孩子們生物課,在果園裏指導孩子們進行研究……在帕夫雷什中學有藏書1.8萬冊,教師私人藏書4.9萬冊,蘇霍姆林斯基家的私人藏書1.95萬多冊,學校的每位教師都訂閱了幾種雜誌並經常展開研討。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當知識、科學、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勞動的光輝照亮了個人點滴的稟賦、天才、愛好、才幹的時候,後者纔會閃耀出光彩來。

在帕夫雷什中學,教師的愛好自發地推動學生的研究。熱愛讀書的教師指導多個年級的文藝閱讀小組,她還推動組建了話劇團;喜歡機械的物理老師帶着學生組成模型製作家小組,他還會多種樂器,指導學生的樂隊;愛護生物的生物老師組建了考察家小組、博物家小組、育種家小組等多種生物社團,她讓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在這個團體中,每個教師都有自己對某項專業的愛好,並極大發揮了自己的特長。

作爲一名優秀的前行者,一名好老師會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自己所愛好的領域,不知滿足地潛下心來進行專業和德育研究,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摒棄無謂的社交、無效的勞動和無趣的體驗,並將其所學和學生進行分享,推動雙方的教學相長,教師對知識純粹的渴望和求索必將帶動自己的職業發展,也必將帶動學生的終身發展。

二、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氣蓬勃感知世界、煥發樂觀精神、產生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意志的一個極重要的源泉。而孩子生病、體弱和帶有疾患素質,則是衆多不幸的禍根。"根據帕夫雷什中學20年中的統計,學習差和跟不上的學生中,85%的學生主要原因是健康狀況不佳,身體患有某種疾病而且醫生無法察覺。回想自己所接觸到的案例,應該承認,平時接觸到的學習認真但成績一直不理想的學生中,很多是身體素質差的學生。

感覺生活有趣,精力十分充沛,全然不知疲倦,這纔是青少年精神力量的源泉所在。青少年身心的急劇發展,要求我們關注體力和腦力勞動的適當。在此基礎上,我很認同蘇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說的,大量死記硬背這種不顧教育規律的做法,將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僅如此,我還想到,在上課期間,我們的教室光線是否充足?桌椅是否適合學生身高?弱視的學生是否得到關注?在課餘時間,學生每天的活動時間是否充足而科學?呼吸的空氣是否乾淨清新?電子產品對他們的影響能否得到控制?吃的食物是否足夠科學健康?在休息期間,每天的睡眠時間是否足夠充足?是否能保證白天的休息時間?回想自己的高中生活,越發覺得這些問題儘管瑣碎,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意義深遠。

爲什麼關注少呢?因爲這些問題的解決似乎是教育的細枝末節,似乎也不是單純學校的重視就能做到的,但是,這是學生終身健康發展需要的,是學生能夠享受健康生命帶來的歡欣所必需。小的方面,在新鮮空氣中,緊張的體力和腦力勞動越多,各個器官的發育及其功能的發揮就越協調,就越不容易疲勞,精神狀態也越好,有利於學生當下的學習生活。大的方面,從小養成這種注意身體健康和體育鍛煉的習慣,在體育運動中,孩子會慢慢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習慣,每天都極有生機,只有下一代的精神活躍,我們的祖國才能永葆青春。

帕夫雷什中學認爲,學校不應是填鴨的機器,只有當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意願隨意使用5-7個小時的空餘時間,才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發展的人來。在冬季溫度-15℃以上的時候,帕夫雷什中學高年級學生要在戶外勞動10-12天,甚至天氣好的時候,他們還會在戶外新鮮空氣中看書……在這種情況下,傷風感冒在學校裏已經很少見了。讀到這裏,我彷彿看到了軍訓時學生動輒暈倒、換季時學生動輒成羣感冒的現象。這是我們目前教育的失職。1957年,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先生號召清華學生:"我們每個學生要爭取畢業後工作五十年。"在這句口號的號召下,清華大學發揚重視體育傳統,()爲國家培養了一代代各個領域的人才。而人才的身體素質,決定了他能否爲國家健康工作。

三、在勞動中實現教育價值

可能是受到特定時代環境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極其重視勞動教育,爲此專門花費大量篇幅作了說明。他認爲,教育任務就是讓勞動滲入我們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滲入集體生活中去,使得對勞動的熱愛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成爲他的主要興趣之一。城市裏長大的孩子,因爲大學聯考的侷限和家庭生活的影響,較少有參與體力勞動的機會,所以在班級活動中,沒有擔當精神,沒有勞動和付出的意識。比如值日生不能按時打掃衛生,總是到檢查之前還沒打掃乾淨;打掃完了,有了垃圾隨地就扔;自己的桌子不能打掃乾淨整齊,吃的用的什麼都有;垃圾袋放在桌子旁邊,很長時間都不扔掉;另外,單一的"授課—做題"過程對學生能力的畸形培養讓學生的思維脫離實際……可以說,缺乏勞動,非常不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導致學生思維僵化,生活能力差。

那麼,應該怎樣利用勞動教育進行德育、智育和美育呢?帕夫雷什中學有以下幾條經驗可以借鑑。

第一是儘早進行生產勞動。孩子應儘早認識到沒有勞動就不可能生活,並從勞動中體驗到自豪感、榮譽感和尊嚴感。帕夫雷什中學的學生在國小未入學前就要收集樹籽並播種以建設護田林;學校承包了大片的荒地建成了農田試驗田,選育良種和飼養家畜。這種勞動和研究、實驗、創造相聯繫,所以具有巨大的教育意義。

第二是勞動的多樣化。根據孩子的天性和愛好,帕夫雷什中學鼓勵學生參與多種勞動小組,掌握各種勞動技巧,許多學生既培植小麥、葡萄等農作物,也學習裝配收音機、內燃機這種機械工作。勞動的多樣化,讓學生選擇專業的自覺性提高,發掘了自己的個人傾向和才能。

第三是使勞動具有創造性並且手腦並用。如果將簡單的勞動賦予研究目的,在勞動中通過技能訓練,運用實驗研究和科學指導,將培養孩子更高水平的精神品格,要保證這種工作具有創造意圖的基礎。

第四是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和體力特點。要讓勞動量符合孩子的體力水平,也要注意到,當孩子們基於一種有趣的計劃連續進行勞動時,他們的體力和能力就會大大增長。同時,要將勞動和文學藝術結合起來,充實孩子們的靈魂。

正如書中所講的,學生的任何一項勞動,不僅是物質價值的創造,而且也是自身價值的創造。勞動的目的是孩子心智的成熟。正是通過勞動,我們的教育增加了另外一塊重要的陣地,孩子的終身發展才能更加合理,更加有意義。

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應該看到,帕夫雷什中學已經不能適應今天的社會發展環境。教育如果不反思時代,貼近國情,只能是對學生和國家的失責。steam學習、深度學習的理念,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互聯網的發展,學習空間的重構,創客空間的建設等都讓我們震撼於時代發展的瞬息萬變及其對教師和教育的更高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寫於上世紀的《帕夫雷什中學》對我們有何意義呢?在我看來,正如《論語》不因兩千多年的滄海桑田而失去價值,古希臘神話不因心靈中的人神易位而失去其光輝。道德的規範,審美的標準具有長久的普適性,優秀教育的標準永遠都是人的發展,所以,這本書直到今天都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我們不能重建帕夫雷什中學,但希望蘇霍姆林斯基這種樸素的教育情懷能在我們心中紮根、生長。

中學寫讀後感篇5

今年六一兒童節,媽媽買了一本古典名著《西遊記》送給我看。看來三四篇後,我越看越想看。後來,看得我甚至連吃飯睡覺都不知道了。

這本書裏有專門降妖除魔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忠厚老實的沙悟淨,一心向佛,好壞不分的唐僧,還有白龍馬,詭計多端的白骨精等好多人物。一個個栩栩如生。這本書裏講了“孫悟空出世”“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好多故事。

孫悟空爲了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識破白骨精的陰謀,一次又一次的想把她打死。可是,由於豬八戒的讒言,唐僧的阻攔,三次都被白骨精逃掉了。後來,唐僧還把孫悟空趕跑了。結果,唐僧反而被捉到妖怪洞裏,妖怪想請自己的母親前來一起吃唐僧肉。豬八戒打不過白骨精,只得跑到花果山請孫悟空出山救師傅。孫悟空不計前嫌,前去救師傅。孫悟空運用計謀不但救出師傅,還讓唐僧明白都是妖怪使的計策,是妖就得打的道理。這就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我看到孫悟空愛憎分明,是妖就打,就想到現在社會上,有些人看到不法分子做壞事,不但不管,反而助威,真是太不應該了。平時,我看到有些同學有了缺點或者錯誤,就大膽去管,去勸告。我們不應該像唐僧那樣糊塗,是非不明,好壞不分。我們也不要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做,還要進讒言……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我們只有人人像孫悟空那樣愛憎分明,才能搞好一切事情,才能夠是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