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五篇

心得體會 閱讀(1.94W)
天才,在於勤奮;博學,在於讀書。書是梯子,他給我帶來了攀登的路徑。那麼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五篇,以供參考查閱!
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五篇

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

看着樸素的頁面,閱讀着封面簡單的信息,心中不由地好奇起來,撒哈拉是什麼鬼東西?三毛又是誰?三毛是男,還是女的?還是那可憐的頭上只有三根毛的“三毛”?帶着種種疑惑,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緋頁,仔細閱讀起內容來。

原來三毛是位有魄力、自由不羈的女作家。當她看到一張撒哈拉(即沙漠的名字)的照片後,便收拾行裝,和恩愛她的丈夫荷西義無返顧地奔向飛沙走石的沙漠。雖然那兒是極端的“荒僻落後而貧窮”,但“生命一樣欣欣向榮地滋長着,它,並不是掙扎着在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看着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詳得近乎優雅起來。”“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三毛看來,“就是精神的文明。”因此,三毛和荷西,剛搬進小屋時,家徒四壁,但經過精心裝扮,很快,滿屋洋溢着藝術氣息和生活氣息,這是一個多麼艱辛而又溫馨的生活過程啊!誰能想到,零落的空心磚四方房子,正對着的是一大片垃圾場,再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沙谷,再遠,就是廣大的天空。這一切的生活,都是三毛“我行我素”的性格決定的。當然,這時我們再重讀書名,顧名思義,知道了“撒哈拉”是一片寸難生的沙漠,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三毛在沙漠中身臨其境的故事了。

三毛,把一個個常人看來十分不在意的事情,寫得樸素、靈動而又富有思想、意韻。每一個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和形象。懸壺濟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愛的尋求、素人漁夫等,讀每一個故事,令人如入篇中,親歷其境……

“素人漁夫”,描述了假期裏,三毛與丈夫穿越沙漠到海邊邊遊玩邊捕魚的故事。此處的“素”,並不是指“葷素”的“素”。而是“過去有羣巴黎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畫畫,因此叫自己‘素人畫家’。”三毛仿之,叫“素人漁夫。”三毛通過飯店吃飯、海邊捕魚、業餘賣魚、賬單泡水等一個個生動豐滿、跌宕起伏的情節,勾畫出生活的艱辛與快樂。

語句詼諧,字清意明,平淡中見真情,平凡中有真意。我愛“撒哈拉的故事”,我愛“浪漫勇敢”的三毛。

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

《撒哈拉的故事》一書由十幾篇精彩動人的散文結合而成,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適應、關懷這片大沙漠,用自己的筆記下了自己與荷西的甜蜜生活和撒哈拉這片沙漠裏的動人故事。

三毛,是個傳奇的女子,她的一生就像是一張畫卷,她的經歷就像是一支神奇的畫筆,在畫卷上描龍繪鳳,濃墨重彩地畫出精彩的人生。

在《撒哈拉的故事》一書中,三毛以率真、樂觀的手筆記敘了她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一段難忘歲月。在當地,他們一起參加了民族婚禮、觀察當地的風俗習慣、用自己的醫術救助村民、在沙漠中觀浴、與鄰居打交道、在沙漠中尋寶……一路下來,三毛與丈夫從剛到沙漠的一無所知、白手起家到最後精神財富源源不斷,其中滋味只能慢慢體會了。

當然,三毛的生活也不都是歡樂:鄰家小孩常來調皮、當地男人對女人的輕視、生活資金的窘迫……但這都無法阻擋三毛那一顆對生活炙熱的心,她用自己的熱情去融化着生活中的煩悶。

沙漠中的小挫折當然阻擋不了三毛對它的愛。她用沙漠裏淘來的小裝飾品裝飾簡陋的家、用簡單普通的蔬菜鎖住別人的胃、養小植物打發時間……所有朋友都羨慕三毛的生活、羨慕三毛的家。撒哈拉的生活明明是一鍋淡而無味的清湯,在三毛的手下添油加醋,成爲人人都魂牽夢繞的濃湯,散發着誘人的香氣。這個多姿多彩的女子用自己的熱情書寫着沙漠中的幻彩世界,怎能不讓人心醉於其中?

這本書中的文字細膩卻又不失俏皮,描寫着婚後生活的甜蜜與新奇。三毛是個幸福的女子,她自己也樂享其中,與荷西一起抓魚、一起賣魚、一起“耍弄”上司、一起去尋寶……三毛若是一人去外面“遊蕩”,荷西定會一家店一家店地問:“有沒有看到echo?”三毛會對荷西說:“我不會死,我還要給你做餃子呢。”三毛和荷西之間的那些小細節總是讓我感動,感嘆生命的幸福。雖然荷西早三毛而去,但他們的愛情就像一條涓涓流淌着的小河,流得漫長卻從不孤單,曲折卻從未停息,在小舟上,三毛一直與荷西相愛。

三毛放棄了大城市裏的生活,與荷西來到了魂牽夢繞的撒哈拉,那個神祕且美麗的地方,它的每一寸土地對三毛來說都是渴望的,她用心去感受着每一寸土地,體會它的溫存與激情。三毛是夢的使者,跟隨着她的思想,順流而下,抵達開滿芬芳的峽谷,深吸一口氣,從溫暖的文字中呼吸到自由的花香。三毛的每一次旅行都是隨性的,不停地在尋找生活的魅力,這樣的行走,隨時可以拾撿生活的美麗,裝飾自己心靈的家。

三毛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爲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我想,三毛是個追求完美化、理想化的人,她容易選擇最極致的方式去達到超脫與昇華的境界。可無論怎麼說,她一生中,無時無刻不在追求完美與幸福,認定目標就付諸行動,正是這份追求使她到達撒哈拉,展現心中炙熱的愛。三毛心裏一直埋藏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支撐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

是的,在撒哈拉,三毛嚐到了幸福的滋味,嚐到了快樂的滋味,嚐到了生命的滋味……而我也在她的作品中體味到了別樣的人生。

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

讀這本書的第一段時,我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大錯。

一直沒去接觸三毛的書,只因其不知何時在我心中的形象如哭哭啼啼、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般,我想她的文字可能和她性格相差無幾,從此她的錯誤形象在我心中就這樣固化,從未被改變,直到閱讀這本書,我纔對自己的錯恍然大悟!

閱讀這本書,心情甚是複雜,一方面很愧疚對她人本身的錯誤理解;另一方面爲自己這幾天閱讀力不佳時碰到這本書感到欣慰,讓自己拾起閱讀之趣!

很感謝三毛,用她通俗易懂、調皮的文字爲讀者帶來這麼多好東西,讓我感受到如同和她去了撒哈拉旅行回來似的,感受頗多。

她是幸運的,幸運的擁有一對理解她爲她日益擔憂但止於度的父母,幸運的擁有一個包容心強、體貼、有責任、特別能吃苦的丈夫,讓她能在撒哈拉時隨意追逐自己想探尋的東西,無拘無束。

她很受尊重,因其懂得尊重他人。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三毛、荷西和誰都能和平相處。無論是當地的高管,沙漠的軍官,還是看門的門衛,身邊的撒哈拉人,可以買賣的奴隸。她和荷西能擁有他們這麼多人的友誼,我想更多的是因其真的有禮貌、懂得和環境的相處和懂得尊重生命!

需要探訪別人時,三毛會準備一些禮物,因是其有求於別人,她不想兩手空空,所以索性帶點小禮物吧!這是有禮貌的行爲表現。沒有誰有義務給你提供你想要的東西,因此在需要別人的幫助時可以帶點禮物或者最後說一句謝謝,請不要吝嗇自己的謝意!

我最佩服的是鄰居來借各種東西時,她捨得把自己花大價錢辛苦買來的東西讓對方隨便拿去用,我知道是她需要也想要和身邊的人和睦共處,所以別人每次來借東西時,雖然她有時有不悅,但最終都把對方需要的東西拿給她。這是三毛和當地人的相處之道,難能可貴,值得學習!

對這本書裏面記憶最爲深刻的一段是三毛和荷西去他們朋友阿里家做客遇到小奴隸的那一段。三毛沒有像其他太太一樣,真的是去主人家做客,而且還對主人的東西嫌東嫌西,一點都沒有太太的風度!而反觀三毛,因其看到一個8歲左右的小男孩服務他們,於心不忍,所以索性自己動起手來,還和小男孩互動。小男孩雖是奴隸,但畢竟是一個孩子,是一個人,偶爾也需要別人的關愛、關心。最後三毛離開她朋友家的時候,小男孩跟着出來在一個角落默默的看着三毛,我知道,他喜歡這個客人,因其給他帶去了溫暖和愛。三毛看見小男孩過後,給他錢和糖 她說這是最低級的善事方式了。這是三毛尊重生命的體現。

看了這本書,我才體會到那些三毛書迷對她的濃厚的愛。這個女子,身上的確有太多像我一樣的女子羨慕和學習的諸多之處,堅強、勇敢、包容、敢於做自己!

慢慢體會,慢慢學習

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

《撒哈拉的故事》也僅是我極度書荒的情況下翻起,誰知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翻過一大半,囫圇吞下,總得吐出些什麼,若不然會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

初讀時,發現作者是三毛,我不由得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三毛流浪記》。哪知此三毛與彼三毛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只是張樂平筆下虛構出的人物,反映舊社會人間的冷酷、殘忍、欺詐和不平。頌揚了在極度悽苦無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堅強、樂觀、善良、機敏、幽默的“三毛精神”。

三毛原名陳懋平,原籍浙江,生於重慶,後隨父母遷臺灣。翻看了三毛的人生履歷,我猜測是愛情催化出三毛這樣的奇女子。初戀失敗的她遠赴他鄉留學,後漫遊歐洲等地。而第二次的愛情卻極度悲傷,未婚夫在結婚前夕心臟病突發猝死,而這纔有了她進入撒哈拉重啓人生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也就這樣開始了。

撒哈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自然條件極度殘酷惡劣。我也曾想過那一天能去一去黃沙漫天的沙漠,去體味那份枯寂延續千百年的生命。

看《撒哈拉的故事》不得不提的人,荷西,這個將陪伴三毛走完後半生的外國人。我想每個女孩都希望有這麼一個荷西陪伴自己。當他得知她將要去撒哈拉時,只是默默地收拾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礦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來,等她單獨去沙漠時好照顧她。

文章以《沙漠中的'飯店》開篇,吃飯只是生活中的一個片面,她生動而幽默的呈現給了我們,讓我忘卻此刻的她身在撒哈拉沙漠裏,而我不由得想到其餘時間她是如何度過的呢?在這個枯寂的沙漠裏,生爲一個異鄉他客,與周圍格格不入。我想她可能是一個極靜的女子,能忍受那份孤寂。

然後《懸壺濟世》中又寫出她是一個跳躍活潑,極度大膽的女子,幾本閒書中得來的經驗就敢付諸行動,甚至於不知哪裏得來的土方也敢死馬當做活馬醫。而她的善也在這裏表現的淋淋盡致,誰能忍受將自己花錢買來的東西無條件的贈予他人?誰能忍受住周圍鄰居一再的借取而不歸還的行爲?想想如今在生活中看見的一些婦女常常爲了半片蒜的事情吵上半天,罵上三天的。我不知她該是怎樣的心性才能忍受住那羣不知感恩,只知索取的鄰居的。

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

今天凌晨四點半才睡的,你說這是人乾的事嗎?唉。

吃完午飯去參加了個半小時閱讀計劃,給孩子們推薦了《撒哈拉的故事》。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爲前段時間我剛看完《雨季不再來》。書的最後收錄了幾篇讀者寫的關於《撒哈拉的故事》的讀後感,我覺得特別有共鳴。也因而覺得好像確實欠它一篇讀後感,特地今天下午就敲起了鍵盤,整點儀式感。雖然我確實不會寫什麼讀後感,就姑且想說什麼就說吧。

我十分喜歡《荒山之夜》這一篇,三毛和荷西去沙漠裏找化石玩兒,卻陷入泥淖險些喪命。回家的路上,荷西問:“三毛,還要化石麼?”

“要,你呢?”

“我更要了”

“什麼時候再來”

“明天下午”

三毛曾經說過,荷西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別人看來也許是瘋狂的行爲,在他看來卻是理所當然的。這是我喜歡三毛和荷西以及喜歡撒哈拉的故事的初心,也是我曾經那麼喜歡魏先森的原因。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16年買的,卻是在19年4月份纔看完的。裏面有一篇叫〈愛的尋求〉(我常把它記成〈飛蛾撲火〉)的文章,看完以後真的太難過了。這種悲傷使得我在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只翻來覆去看好多遍前面的文章,此篇以及往後都不敢再去看。那篇的最後三毛說“我在想,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直到今年春天,我也越發這樣覺得,那男孩至少這樣熱烈地愛過,他定是極幸福快樂的。

也正是因爲去年去了新疆(雖然只是在烏魯木齊,但我也認識了來自新疆各地區的同學們),所以我真的覺得三毛在撒哈拉的經歷我能感受到些許。她說“以前的好奇還是有距離的。好奇的時候,我對他們的無知完全沒有同情心,甚至覺得很好,希望永遠繼續下去,因爲對一個觀光客來說,愈原始愈有‘看’的價值。但是,後來他們打成一片,他們怎麼吃,我就怎麼吃,他們怎麼住,我就怎麼住。不會再把鄰人送來的駱駝肉偷偷開車到老遠扔掉了,對於風俗習慣,也不再是一種好奇的觀察。我成爲他們中的一份子,個性裏逐漸摻雜他們的個性。不能理喻的習俗成爲自然的事,甚至改善他們的原始也是不必要的。”

因此,我在暑假離校前也寫過“我喜歡這裏,以至於跨越兩個時區、三千公里,依舊有歸屬感。烏市雖遠不能概括整個新疆,但烏市的藍天白雲已令我很是癡迷了。我常說這裏的‘天好看,地好看,還有一羣快樂的小夥伴’,我愛藍天白雲亦愛這兒的人兒。在這裏啊,有着極大的自由與束縛,但我從未覺得自己是個異鄉人。”不知何時我竟成了“新疆宣傳大使”,不知何時我也喜歡上了饢,不知何時我不再覺得我們的差異是好笑的,也不知何時當我提起新疆會說“我們那邊”。

“聽見音樂,他們就在大庭廣衆下旋舞,毫無顧忌。她想,怎麼會這樣開放?恐怕自己永遠也做不到。日子久了,習慣了,她感染了他們熱情的天性,不知不覺融入了自己的血液裏。”

這裏的“她”是三毛,也是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