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精選《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範文四篇

心得體會 閱讀(1.47W)

文學的魅力是無限的,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啊!那麼在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範文,歡迎參考查閱!

精選《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範文四篇
精選《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範文

花了七個月纔看完第一遍,然後又用一天迅速過了一遍。總的說來,我並不爲自己的效率感到恥辱,因爲與其說是我的拖拉,不如說這正是馬爾克斯作品的一貫風格。說到“一貫”就有點不好意思了,畢竟除了這部作品,我讀過的也只有《百年孤獨》而已。當然,讀完這部小說,我可以確定自己會成爲即將出版的其餘小說的忠實讀者。

閱讀馬爾克斯,很多人都免不了產生和我一樣的感慨吧,那就是——小說居然還能這麼寫!爲了避開囉裏吧嗦的惡習,我簡要概括一下:一、相較於敘述故事,作者更熱衷於描繪世界;二、鮮有對話,但只要一開口便屬金玉良言;三、龐沛如川流、精密似針尖的細節描寫,以及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四、以局外人的第三隻眼俯視大地,並不介入(或者說“沉溺於”)人物的情感;五、遍佈每個角落的黑色幽默。

又回到我的效率問題。《霍》並不以情節取勝,和《百》相同,進度中的任何一次中斷都不足以引起對之後情節的好奇。但與此相對的是,無論何時從何處接續,抑或任意翻開一頁,我總能毫無障礙的閱讀下去。引起我興趣的不是還會發生些什麼,而是當下文字所描繪的無限逼真的人物個性和相對處境,由於進行了拉美式的誇張,這種現實贏得了一個響噹噹的名號——魔幻現實。身心舒暢時每天十來頁,疲勞低落時每天三五頁,緩慢享受這一過程真真是極好的。

情節說來也很簡單,可以用一個沒有逗號長句來概括——這是一個男孩兒因爲年少時與相互愛慕的女孩兒因種種原因分離而後苦苦等候半個多世紀最終重逢的故事。看起來像是瓊瑤式的苦情戲加上大團圓的結局,事實當然並非如此。我看到的不是男女主人公心心念念、自怨自艾、梨花帶雨、傷春悲秋,而是途徑懵懂初開的童年、變幻莫測的青年、漸趨平和的中年、頹然老去的暮年,各自穿越時間長廊抵達彼岸的人生歷程。而這樣的人生除去一些文學誇張的成分,正是我們每個人的已然走過而且有待完成的普通人的一生。有人說這是一部愛情的百科全書,囊括了愛情的所有表現形式,我則更傾向於把它看作人生的百科全書。歲月在每人身上鐫刻下不同的印跡,而重合的部分則被馬爾克斯悉心擷取,投射在了三個主人公(還有女主人公的丈夫)平凡而又傳奇的一生當中。我一直認爲,好的文字是讓別人瞭解你的同時,看到他自己。馬爾克斯就是這樣一面充滿魔力的鏡子,他撥開世俗世界的重重迷障,讓你直面赤裸裸的現實,備受煎熬,勉力掙脫,心魂甫定,喟然長嘆,而後重新點燃生活的勇氣,整裝待發,楊帆起航。

這篇小說既是一卷寫實的膠帶,又是一個傳奇,一則神話(很有《飛屋環遊記》的意思),男主人公便是其中的諸神之神——朱庇特(該說法在書中自尋)。馬爾克斯極盡荒誕之幽默以免男主人公墜入感情挫敗的無底深淵,使得時隔半個世紀他重新站在她面前的一幕好似一個滑稽的笑話。但正如長大後的麥兜所言,現實一點都不好笑,錯過便是錯過,失敗就是失敗,甚至沒有一句辯白,沒有半句解釋。自此的歲月,他在幽暗逼仄的迴廊徘徊,在空蕩荒蕪的原野行走,在黎明的窗舷下吞嚥苦澀的濃咖啡,在日暮的甲板上諦聽汽笛的嗚嗚聲。日復一復,年復一年,命運之輪來回碾壓,黑暗的重量讓他喘不過氣來。萬念俱灰之際,光線緩緩浮上地平線,暖意漸漸收攏過來,天使和魔鬼競相爲他指引道路,他在高聳的雲端和溼熱的泥土間顛沛起落。居住在同一個城市,他望向十八歲時高傲的光環漸漸陷入瑣碎的平庸,自己卻在不停更換着伴侶填補愛的空洞,在這間隙之中見證時間無情的流逝,等待遠在大地盡頭的機會。幸運地,他等到了。千迴百轉之下,在她的丈夫罹難的葬禮上,他又獲得了重申愛情的權利。這時,他年少的熾熱早已蕩然無存,骨子裏的陰鬱氣質也早已煙消雲散,生活積澱的睿智幫助她擺脫了喪偶的苦痛。他們踏上了也許是生命最後一次的旅程,過往的情愫在夜半的船舷上漸次復甦,在死神的陰影下共享遲到半個世紀的溫馨。他們燃起與垂垂老矣截然相反的雄心,像孩童一般揮舞愛的旗幟。“她看到的是他不可戰勝的決心和勇敢無畏的愛,原來是生命,而非死亡,纔是沒有止境的。”

精選《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範文

曾經看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一書的片段就深深迷上了這位哥倫比亞作家,他匪夷所思的想象力和令人驚歎的語言表達能力讓我心潮澎湃。只是遺憾地是一直都沒有機會看完這本書。放假前去圖書館借書,偶然看到他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毫不猶豫就借了。近來有閒翻看,一下子就沉湎其中,再一次被他的精神世界所震懾住了。

《霍亂時期的愛情》主要講述的是作者創造的“一種與這種烏托邦相反的現實”。如果說《百年孤獨》由於描寫了拉丁美洲最殘酷的真實而顯現了魔幻的、似真非真的特點,那麼,這本描寫愛情的奇書卻因爲描寫一個存在於未來或幻想中的世界而顯現了樸實的、絕對確實無疑的品質。當缺乏洞察力的評論者把小說的簡樸明晰的敘事方式看作是傳統現實主義的勝利的時候,你能說他讀懂了這本描寫愛情的書嗎?

少年時代朦朧的愛情幻影竟如此刻骨銘心,以至於半個多世紀之後,一對瀕臨死亡的老人重新尋找並發現了它的全新的意義。這個令人驚異的故事裏充滿了一切由於愛情而變得荒誕不經的胡話、癡言,在那個像得了霍亂症一樣的戀人的乖張與驚惶裏,那種一般說來顯得如同愛情一樣非現實的、難以捉摸的東西,卻成了唯一的真實--就像弗洛倫蒂諾·阿里沙這個一生放蕩的老人的那句毫無疑義的謊言“我爲你保持了童貞”一樣自然而真實。

這是多麼的不可思議!按照費爾明娜·達薩的說法,這些句子的有用之處不在於它們的意義,而在於它們清晰明理的力量。難道你能不喜歡作者的這種想像與創造的勇氣嗎?因此,馬爾克斯筆下的愛情既不起源於這個世界,也不歸宿於這個世界。從頭至尾,愛情就是這個世界的異己力量。

看完後我查了一下寫作背景,這時正是馬爾克斯憑《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第三年,但他並沒有爲聲名所累。他曾說過《百年孤獨》所帶來的聲名的威脅,讓他特別反感。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爲舉世矚目的作家之後,他沒有飄飄然,而是讓圍繞着自己的光環在心中黯淡,他因此於世俗生活中保持着一顆平常之心。作爲一個文學大家,他那犀利的目光從狹窄坎坷的人性通道中穿過,以自己父母的愛情經歷爲藍本,發現了充滿暗礁、充滿風浪但又壯闊浪漫的“愛情”的海洋。在經過兩年多的默默寫作後,作家終於奉獻給了世人一部非常之作——《霍亂時期的愛情》。

精選《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範文

獻給阿里薩的膽怯!你離開之後,滿世界都是你。連陽光下的塵埃裏都是你。沒有人阻攔我,只有我自己隱藏起了自己的真心。真愛表現在阿里薩身上,是膽怯。很難相信,阿里薩火山一般的愛情,永遠都在淹沒一切的時候退縮。曾經他愛的癡狂,甚至連費爾明娜被迫離開的時候,他能夠安排好一整條路線的電報,總有人能夠將他的愛意傳遞給費爾明娜。

然而在費爾明娜拒絕他後,當費爾明娜結婚的時候,他甚至沒有勇氣去問個清楚,沒有勇氣去搶回真愛。阿里薩不是沒有勇氣,只是阿里薩的勇氣還不夠,一次又一次的退後將他們之間的距離拉長到了五十三年。在餐館看到魂牽夢繞數十年的她時,阿里薩在角落裏喝了四杯咖啡,觀察着她的每一個動作,衣服上的每一個褶皺,卻最終沒敢走上前,哪怕是簡單問一聲好。在她離開後,阿里薩瘋狂地問店主要鏡子,因爲那面鏡子裏,有兩個小時,映照的是費爾明娜的面容。如此癡情,都不能給他一個上前的理由。然而,這種膽怯,恰恰是愛的表現。最初阿里薩的膽怯,是因爲費爾明娜的拒絕。

所愛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但是如果山海那邊,沒有了等他的愛人,你要他拿什麼勇敢呢?費爾明娜給了他愛情的狂熱,又從他身上抽走了它們。哪怕阻攔阿里薩的是全世界,只需要費爾明娜的一個點頭,阿里薩便有勇氣牽着她走,可是拒絕他的是費爾明娜自己。經過了這麼多年沉澱的愛,費爾明娜在阿里薩身邊變得更加易碎。

餐廳裏,他沒有去和費爾明娜見面,一方面是對比烏爾比諾,自己的自卑,另一方面,是他無法知道費爾明娜的心裏是否還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既然如此,何必去打擾。 希望阿里薩能夠勇敢一些。 Besame,Besame Mucho。

精選《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範文

六年前通宵在被窩拿着小檯燈看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雖然早已忘記了裏面所寫的內容,但貌似不妨礙我在人前炫耀的那種自豪感。“啊,《百年孤獨》呀,早就看過了”。

是的。僅僅就是看過了,但是看過之後的結果是怎樣恐怕就只有自己知道了。貌似裏面的人名很長,涉及幾輩人的故事。不過,僅僅知道這些就夠了嗎,就能在人前說我知道馬爾克斯嗎?知道得越多,你會發現你越不敢亂講話,生怕講錯了就誤導了他人。

看過《百年孤獨》的人都知道這本書是用“魔幻現實主義”寫就的。手法新穎,故事離奇,不過,也讓人摸不着頭腦。

反過來看《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書,作者擯棄了以往的手法,並沒有太多的人物情節,不過和之前那本書類似的就是都跨過了時間的長河。這本書的裏面有着很多當代人們所遇到的問題,想得到的答案。

一場由愛念引發的故事,終究是沒有得到愛情的完美結局。不過,對於彼此來說,這又算得上些什麼呢?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裏面提到的,我們首先應該要善良,其次要誠實,最後不要相互遺忘。裏面有着濃烈的愛,熱情的愛,等待的愛,以及成全的愛。有着人類的善惡,愛憎,嫉妒等等。

當然了,裏面也有着迷亂的性,狂歡後的孤單。有着迷茫,有着恐懼,也有着貪婪。不正因爲如此,世間才顯得多次多彩嗎。如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裏面有這樣一句:心有很多的規矩,要守住自己心裏的規矩,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不是人人都能捨得。

在一個極度迷亂的世界裏,你能保證一定能夠守住心中的那個規矩嗎?選擇的機會增加,也就意味着犯錯的機率增加。最終能夠走出來的纔是成長。

同時看的另外一本書則是《學會提問》,現在的人爲什麼難以有較大的創新,就是因爲更多的思維固化,把周邊的一切都認爲是理所當然。空閒的時間又被手機給填補上了。接受大量的“信息”。接受着大數據的“按喜歡推薦”。

之前曾看過一個調查,中國的人均讀書量排在末尾,挺可惜的,中國也有很多大師經典之作,只是少有人去翻開,去記住,去感念。

《霍亂時期的愛情》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在裏面你會感受到部落文化,感受到地中海似的愛情,以及對於真摯愛情的探討,你所發生過的,或者你正在經歷的,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