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論語450讀後感最新8篇

心得體會 閱讀(7.85K)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強化小夥伴們對書上所寫的領會,書籍中有很多值得我們記錄的地方,可以通過讀後感來記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論語450讀後感最新8篇,供大家參考。

論語450讀後感最新8篇

論語450讀後感篇1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陸象山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朱熹說:“讀書要眼到心到口到”。無論怎樣讀,最關鍵的是要讀好書。

一本好的書,能夠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洗滌,一本好的書能夠爲我們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書能夠讓我們受益匪淺,一本好的書能夠讓我們受益無窮。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從資料上看《論語》包括倫理教育、哲學、政治、經濟、歷史、藝術、宗教等方面,許多資料從量上看並不多,但卻十分深刻,孔子主張仁,是要推行仁政,期望經過實行仁政,保護奴隸主的利益,孔子主張仁是要加強人的自我修養,孔子主張仁最基本的意思是愛人

從體例上看,它屬於早期的語錄散文,一是口語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話,三是對華能夠體現出人的性格品質甚至氣質。

從教育的意義上看,它更是意義非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教我們如何有修養,“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教我們如何學習“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教我們要有誠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們要謙虛,“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教我們要珍惜時間。

讀書對一個人的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很多傑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時代都酷愛讀書,以書會友,以書爲樂,毛澤東常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飯能夠一日不吃,覺能夠一日不睡,恕不能夠一日不讀”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以往說:“我撲在書上,就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

在書中遨遊,在書中暢想,與書攜手,讀書,讀好書。

論語450讀後感篇2

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華上下五千年,數不盡的風流人物,說不完的英雄故事。繪製成了一本本經典名著,豐富了後來人的精神海洋。

在我讀過的爲數不多的國學經典當中,我印象最爲深刻的當屬《論語》。古人皆說:“讀半部論語,可以行天下。”這句話放在現在雖然有些誇張,卻也足以說明了《論語》的好。

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我國小五年級的時候。那時,我們的語文老師抽早讀的時間帶着我們誦讀國學經典。從《弟子規》到《千字文》,從《大學》到《中庸》,然後就到了《論語》。我們從一開始的被“之乎者也”繞暈頭,到後來慢慢學着去領悟其中奧義。

還記得第一次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一個個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爲什麼要讀“yue”呢?爲什麼那個時候的“說”和“悅”是一個意思呢?那爲什麼不直接就寫“悅”字呢?我們的腦子裏裝着十萬個爲什麼?因爲無法理解,誦讀的時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們逐漸找到了它的韻味,一邊跟着讀,一邊搖頭晃腦,就算是被老師點名站起來背誦,也能從容自如的來上一段:“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有一次,我和一個同學在討論問題時產生了分歧,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已經論證了是他錯了,可他卻還要與我爭執,我當時心裏就有些瞧不起他,甚至不想跟他玩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孔子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不過是這一個看法與我不同而已,他還有那麼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呢,我又怎麼能輕視他呢?

越讀《論語》我就越發感受到孔子的偉大。《論語》裏的每一句、每一條都在教導我們人生的道理。孔子教我們修身養性,教我們爲人處世,教我們做人要具有“君子”人格。品德高尚、待人誠信、謙虛好學,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雖然一直到國小畢業,我們的《論語》都還沒有讀完,但這樣一部偉大的論著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讀完的。它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刻都能給我們以不同的指引。正所謂學海無涯,在之後的日子裏我會把《論語》一直讀下去,還要繼續讀更多的好書,就讓我沉浸在中華經典中肆意徜徉吧!

論語450讀後感篇3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裏面不僅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于丹在本書開頭就倡導了這樣一種樸素而又現實的思想。是不是在這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裏,“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孔子的學生有若就以前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他說:“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與!”

同樣,誠信是中國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論語》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關於誠信的論述。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信譽,就好像這個車子有了橫木也是虛架上的,沒有關鍵的木銷,不就無法行走了嗎?對一個人來說,信譽是什麼呢?是你行走於世界最基礎的那個保障。

也就是說,只有靠信譽,才能把人生這輛車驅動起來。只有信譽,才能夠讓你不管穿越什麼樣的風險,坎坷,都顛仆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時候,也能夠保障你的速度。就是正因有信譽,才讓你始終是一個完整的人,能夠立的起來。要是沒有信譽,就缺少了安身立本最根本的條件。

不足一萬六千字的《論語》翻下來,“仁”這一個字前後被提到有一百零九處。能夠說,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裏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于丹認爲,仁愛首先是一種人格情懷,它就應表現爲一種高風亮節,一種胸懷大志的氣度。我們那裏說的仁愛,不是婦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惠,而是一種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擔當的遠大情懷。

曾子以前說:“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作爲知識分子,他不能夠不剛強而有毅力,正因他肩上的職責太重大了,道路太遠了。

有時候,仁愛是一種身體力行,點點滴滴的行爲,它不僅僅讓別人受益,它也會讓自己有收穫。仁愛是一種不斷積累,他需要我們自身的時時呵護。人在生命流光的陶之下,如何時時呵護仁愛,會決定我們跟世界之間建立什麼樣的關聯。

論語450讀後感篇4

高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不嫌棄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密林之所以密,是因爲它不嫌棄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樹苗。

——題記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富含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讀了這篇著作,我受益匪淺,不僅對孔子瞭解的更深更多,還知道了許多讀書學習的方法和爲人處事的道理。

這本書,記載着孔子說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表現了孔子好問好學的學習精神,他自己成了老師,但仍然不斷求學,而我們,遇到一點點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小小的困難就不理不睬。這句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生活中我們常常能接觸到有長處的人。這些長處值得我們學習。因爲只有謙虛,纔能有進步。所以,我們應該放下驕傲,虛心向別人請教。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對這句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它說的是: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我覺得很有道理,作爲當代的中學生,學習重要,學習方法更爲重要,如果只是死讀書,肯定沒有多少收穫,所以就應該將讀書和思考緊密結合起來,纔會有所收益。

論語中還有一話我也很喜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我不喜歡的,你肯定也不喜歡,所以我不會給你,他不願意做我肯定也不願意做,所以你不會勉強我去做這件事情。讓我深刻領悟到,做人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絕不要強人所難。

?論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我們應該認真地去讀。它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啓迪着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爲人處世,修身養性。

?論語》,我喜歡!

論語450讀後感篇5

無意中在圖書館中發現這本書,厚重的文化、懸疑的歷史、義士的熱血,讓人不忍放下。

?人皮論語》是批判性的借古喻今的作品,全因它講了一個穿越千年的歷史悲劇,而其悲不在於其中所有仁義之人最終全軍覆沒,而在於,引發悲劇的因由至今仍在橫行。

君不見溫州火車事故,鐵道部掩埋車體隱瞞真相;君不見廬山招聘超級舞弊門企圖隱瞞“廬山真面目”,凡此種種,和兩千年前漢武帝爲加強皇權而毀滅不利於君主的“孔壁論語”又有極其的相似。無法想象,北宋之於戰國,那麼漫長的歷史通道中,爲“治者”所棄所泯的內容會有多少,而今所存的20篇中又有多少字句是因順遂了最高權利者才得以安然存續。tvb的新劇以“真相”爲題,探尋真相是人類的本能目標,但又有多少當權者實際是在掩蓋真相的呢。

小說分三條線來敘述,第一條,俠客朱安世;第二條,史家司馬遷;第三條,朝廷的追捕者杜周。三條線交相輝映,最終匯成一線,跨度頗大,作者匠心獨運,才能運用自如。俠客朱安世,原爲刺殺武帝劉徹,卻在盜走汗血寶馬後捲入對一神祕小兒的保護中,從此天涯海角,躲避追殺;史家司馬遷,發現古本《論語》竟然從皇家圖書館失蹤,並發現背後有驚天陰謀,引禍上身,卻因史學家的良知而不能自拔,深陷其中;杜周,追蹤朱安世盜走的汗血寶馬,卻也捲入此番爭鬥。三條線,步步驚險,卻能收放自如,引人入勝,不忍掩卷。而書中所寫的三位女性,都堪稱是智慧與美麗的化身。司馬遷夫人柳氏,朱安世的夫人酈袖,俠女韓嬉,個個情深義重,聰慧過人。

論語450讀後感篇6

這周繼續看《孔子》,我覺得相對於讀《論語譯註》那簡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似乎更具影響力,因爲讀那些古文時,對於一些詞的釋義或解釋總不能恰到好處,當自己不懂時,就會忍不住看翻譯,之後暗示心理會告訴自己:原來這話是這意思,所以並不會有太多思考。

而當我們看的時候,首先,視覺上會形成一個識記過程,印象更深刻。且透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一個社會背景,看到孔子在什麼境況下說的話,而非籠統地去背,這種學習方式更是寓學於樂!

我看到孔子對禮的追求,對道德的堅守,劇中他在去季孫家赴宴路上,一直在做着同樣的動作,似乎是一種禮節,但路上的人卻總是對他的行爲有些不解,可孔子似乎覺得“我走我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到門口後,陽虎並未讓他進去,此時孔子說:“季孫此舉是違背了禮的,因爲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可陽虎並未在意,放狗咬孔子。他回家後,對他哥哥說:“人不能只爲了口飯活着,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可見他對禮的崇尚,重視,孟孫恰巧拜訪他,他頓時慌亂說要以禮相見,整理裝束,並自將草蓆放在正南方向,以示尊重。

我們可能會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聖人,他對禮節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們民族的精神食糧,我們爲什麼不一直繼承禮,而要去簡化禮節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思想對現代的我們來說有些封建,是舊俗,但我們不能否認孔子在歷史上的影響,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他是的的確確的教育家。他對於學習六藝的堅持是我們所需要的品質。

又回到君子謀道不謀食上,以我們今天來看,很多讀書人,包括大學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他也許有時還沒有明星一部電視劇收入高。但他們爲什麼會選擇這種高難度職業呢?這時,孔子這句話便很好的得到論證了,學者是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爲己任的君子,他們沒有把心思放在祿和食上,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都說職業沒有高低貴賤,可若此時讓我們去掃大街了,我想我內心也會極其抗拒。若只謀食,只要靠勤勞的一雙總會活自己,但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肯定不是爲了餬口。所以我想告訴自己,讓自己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不要,不要貪圖物質享受,而要從學習找生命真正的意義。(李如男)

論語450讀後感篇7

20xx年的那個春霧瀰漫,料峭沁寒的日子,我們一大幫語文教師興致勃勃地參觀了羅中旁的學宮。瞻仰了孔子像,進入歷史和文學的殿堂,心裏總不覺涌起肅穆、莊嚴、寧祥的尊敬之感。於是回來,在學子的安眠聲中,在寂寂的燈下,重又捧起孔先生的《論語》,才發覺曾經的讀書,只是泛泛的涉獵,不曾走進文字的深處。

年少時總是一心想着往前飛,總渴盼能夠逃離嘮叨的父母,落後的小山村,不繁榮的小城,到更遠更大的地方去,尋找別處美麗的風景。“父母在,不遠遊”似乎像個笑話,做父母的不應該放開兒女們,讓他們展翅高飛嗎?

不想十年之後,回到最初,卻又不再是當初。只因志向再大,也離不了家,離不了國,離不了默默老去的父母。不知是從哪日開始,或許是在又一次與父親的執拗當中,恨恨轉身的那刻,瞥見他蒼老的面容流露的脆弱?或許在與母親千里通話的電話線中無意中感知了母親的小兒女心態?漸漸的,開始去理解,然後稍稍的寬容起來。有什麼,比在父母家人身邊更幸福呢?“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細細問自己,究竟喜愛什麼呢?以自己無爭的個性,何必躋身於喧囂的繁華都市中不知如何把握,還是寧靜以致遠的好,手執教鞭,能夠在一方有家的地方,引領學生們走進知識的海洋,能從中撿起一粒滄海遺珠就是無限幸福了。

如若再有人問我之志,我也會向孔子那樣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在父母所能注目的地方,假期之時,能回家看看,陪他們聊聊天,度度如水的生活,讀讀老人這本書;與朋友維持着淡淡之交,不過近也不過遠,守候在我們曾共同求學的地方,他們若歸來,則淡淡一笑,更多的是,默默地祝福,他們的海闊天空,絢爛輝煌;而我呢,也求仁得仁,不必怨了。我自由我的一畝方塘,也會培育出我的桃李芬芳。我的學生們,聰明而可愛,或許也執拗而莽撞,但他們確實鮮活而有無窮力量的生命,有着無限的塑造性。我能夠站在這三尺講臺,不妄作,君子坦蕩蕩的做一名教師,給予學生一些正確人生觀的指引,書籍的閱讀指南,不亦說乎?我也正在實現我的人生價值了,不白來人世間這一趟,足矣!

有些人的人生,或許會在汲汲功名中度過;有些人的人生,或許會在宦海浮沉中度過;也有些人的人生或許會在永不止步的科研追求中度過……不同的人生抉擇,就有不同的人生方向。而我不過選擇回到生養我的小城,回到哺育我成長了六年的母校,由學子向教學者的轉變而已。沉靜下心,我深知自己正選擇了一條安之,信之,懷之的路。半年多了,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停三省吾身,知道自己在不斷成長。

讀《論語》,需要用一生去讀,需要在不斷的經歷之後,走過了許多路之後,仍應該拿出來,一個人在燈下,靜靜的品,靜靜的讀,然後閉上眼睛,靜靜追憶往昔,能夠無悔,能夠無愧,便讓一切過去。展望未來,相信“德不孤,必有鄰”,在對待家人能夠安撫,能夠不記得失付出,能夠共患難,同在一起,快樂無悲傷;與工作夥伴和朋友,能夠互相信任,支持輔助,合作無間,共同收穫,一起成長;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能夠不斷促進自身學習,廣泛閱讀,刻苦鑽研,與學生教學相長。這便是一條看似平淡而又充實的人生了。

人生每一階段讀讀《論語》都是不同的感悟與成長。少時讀《論語》,只知苦吟背誦,不知其深意;現時讀《論語》,會默默思考,反覆咀嚼,或許仍然膚淺,但能有自己的體會;老時呢,還讀《論語》,不知又是否能夠淡淡付之一笑呢?有點期待。

時間永是流逝,歷史的車輪永不停歇,能讀懂《論語》的時代,會是更仁德有禮的時代,會顯得稍微恭儉的時代。那樣,樸素的人生,也是很美的人生。但願在我不斷老去的人生,若能懷慈悲之心,撫卹,體貼,寬厚,漸漸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則我心安之,信之,懷之,並足之。

論語450讀後感篇8

宋代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其實一點兒也不誇大,《論語》的確是一部安身立命,拯民救世的經典。

走進《論語》,欣賞《論語》,品味《論語》

第一次讀《論語》時,覺得它既樸實無華又秀色可餐。白紙黑字,隻言片語,就勾畫出了美好圖景:“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道出治國真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醞釀出凌雲壯志;“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描摹君子氣概;“仁者愛人,親親愛人”呼喚人間溫情……這些樸素而睿智的語言使我乾淨明澈,引我走進了一格欣欣向榮的世界。

走進《論語》,規範我的言行和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受益匪淺。《論語》倡導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這比任何一種學習方法都有效。反覆閱讀《論語》,如同在蒼綠的青橄欖中嚼出絲絲清涼:做事不能違背原則,不僅僅是學習,否則,必然失敗。於是我豁然開朗,在學習的路上漸行漸遠。

走進《論語》,最沁人心脾的是《論語》中所蘊含的思想馨香。《侍坐》中孔子“莫者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呼雪雩,詠而歸”的思想有悖於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這種思想源於生活,源於心靈的根本。讓我們的心靈和諧飽滿,讓我們對生活有熱愛,有嚮往。這種理想也是我所追求的。

走進《論語》,細細品味它,會從中獲取很多知識,得到很多啓迪。

走進《論語》,它教會我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