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紀實文學《樑家河》個人讀後感2021

心得體會 閱讀(1.44W)
《樑家河》,七年難忘的知青歲月,青年習近平在很多方面都爲我們立下了標杆。那麼關於樑家河的讀後感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紀實文學《樑家河》個人讀後感2021,以供參考。
紀實文學《樑家河》個人讀後感2021

紀實文學《樑家河》個人讀後感

在拿到《樑家河》這本書之前,我已經從微信公衆號“陝西先鋒”中斷斷續續地讀到了部分內容。讀着那些樸實的文字,接觸到那些距離我們並不算陌生的生活片段,看到國家領導人回到樑家河,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樣,那種平易就像鄰家大叔,沒有一絲的違和感,我爲我們有這樣的黨和國家人而感動。

所以,我的第一個閱讀體驗就是:親切。

一般來說,黨和國家領導人,那是另一個世界的人,睿智、博學,高入雲端,深不可測,不是像我們一樣的人,是難以親近的。能夠遠遠地看習總書記一眼、親耳聽到習總書記講一句話也是天大的榮幸,更不要說聽他講一句普通人的玩笑話。

但在《樑家河》裏,習總書記口中不時蹦出來“隨娃”“黑子”“鐵鎖”這些小名乳名,不是板起臉孔公事公辦的態度,不是正襟危坐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樣子,而是俯下身子放低姿態,把自己真正融入鄉親們。這種融入不是表面的,而是發自內心的。

我在想,中國共產黨爲什麼受到全國人民特別是工農大衆的擁護,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夠帶領人民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原因就在於像習總書記這樣的共產黨員從來都沒有離開人民羣衆,他們自覺地認爲自己本身就是人民羣衆的一員。有這樣的“羣衆意識”,始終紮根羣衆,始終爲了羣衆,堅定不移的走羣衆路線,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項事業才能取得偉大成功。習總書記離開了樑家河,但他的根還在樑家河,他的情還在樑家河一樣的土地上。

著名詩人艾青說:“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滿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真愛這方土地,自己的目光就會聚焦在這裏,力量就會用在這片土地,自然也能得到這方土地人的人民的擁護和愛戴。

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只有真愛學生,真的是爲了學生的未來,才能把所有的感情和力量用在教育學生上,然後才能收穫成功。

我的第二個閱讀體驗是:情懷。

樑家河地處陝北的山溝溝裏,自然條件惡劣,羣衆生活艱苦,經常吃不飽飯,外出乞討是家常便飯。來自北京的知青能夠呆得住,這本身就需要極強的毅力。習總書記和其他北京知青不但住了下來,而且做好了紮根陝北的打算。習總書記異於常人的,不是紮根陝北,不是勇於吃苦,而是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依然富於理想,富於情懷。

他愛看書,吃飯時看,上山放羊時看,晚上熬夜看,只要有機會,他就抓起書本就看。有時候爲了一本書,可以跑三十多公里的路去借。物質生活極其匱乏的習近平,精神世界卻異常豐富。正是這種非功利的閱讀態度,這種富於情懷的生活態度,這種積極思考的人生態度,造就了一個卓越的政治家,造就了一個深受人民愛戴的領袖。

我由此體會到,一個人的成功,一個國家的進步發達,都離不開理想主義情懷。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改革開放的實施,都是在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勵下開始的。

今天,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同樣應該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用自己的道德情操、紮實學識、仁愛之心紮根課堂,服務人民。

我的第三個閱讀體會是:實幹。

《樑家河》中寫到,爲了發展當地經濟,改善羣衆生活,習近平帶領村民相繼實施了淤地壩、沼氣池、鐵業社等一系列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不是爲了個人政績,而是從實際出發,爲了提高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爲了實施這些項目,習近平衝在第一線,帶頭幹,領着幹,不是裝樣子給別人看,而是真正撲下身子幹,不弄虛作假,不花裏胡哨,踏踏實實幹,結合實際幹,比別人吃的苦、流的汗都多。

苦幹,或許會得到同情;巧幹,纔會贏得勝利。

也許習近平會想到失敗,也會產生猶豫,但爲了人民羣衆的脫貧致富,他豁出去了。失敗不可怕,不敢實幹才真可怕。失敗了還可以總結經驗重新來過,不敢實幹,就永遠不會有成績。這樣的領導人,人民才擁護;這樣的做法,才能幹成事。

作爲教師,如果只是苦幹蠻幹,按部就班地讀教案,講答案,而不是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不是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不會巧幹實幹,那這個教師就是不稱職的。

我的第四個閱讀體會是針對這本書的寫作的:文風平實。

作爲語文老師,對這一點很有感觸。從“陝西先鋒”裏得到《樑家河》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本書很接地氣,是寫給老百姓看的。

文字的作用在於表達和交流,要讓普通讀者讀懂。《樑家河》的寫作就具有這個作用。這是真正的中國作風,中國風格。文字樸實,風格平易,語言簡練,適合廣大人民羣衆閱讀。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也需要轉換一種思維,即學生思維。一切的教學語言,都應該立足於這個思維,首先讓學生聽明白,能理解。這種做法,往大了說,叫轉作風,作風就是教風。只有從學生出發從實際出發,才能做適合學生的教育,進而才能培養出社會和國家需要的人才。

紀實文學《樑家河》個人讀後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這是《樑家河》封面上的一句話,正如我讀完這本書的感受。樑家河是一個縮影,是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青春奮鬥的生動影像,這裏凝聚着大學問、大智慧,讀來令人感觸頗深。

第一個關鍵詞:讀書

在樑家河七年的艱苦歲月裏,讀書仍是習近平堅持不懈的事情,是他在食不果腹的年代裏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他通過讀書求知,通過讀書修身。他說,“書裏有更廣闊的世界,有更豐富的知識,通過學習,人增長了知識,汲取了知識,就會變得更堅強,更強大”。讀書已然成爲他的一種生活方式。我想,後來習近平帶領樑家河人民羣衆打水壩、建沼氣池、建鐵業社等等一系列的創新發展,無不與他讀書、求知、瞭解外面世界的變化有關。

第二個關鍵詞:奮鬥

《窯洞里長滿了故事》詳細記錄了習近平15歲-22歲在樑家河奮鬥的點點滴滴,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歲月。習近平在樑家河入團、入黨、黨大隊黨支部書記,他的政治才能初步顯露。他克服種種困難,想方設法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帶領大夥打水墜壩,使樑家河村民的糧食產量增產明顯;他遠赴四川實地考察,力排衆議發展沼氣,使村民用沼氣煮飯、照明;他創新思路,一心一意爲人民做實事,成立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磨坊、菜園……大大方便了羣衆的生活。這一件件、一樁樁實事,每件都困難重重,阻力巨大,但習近平用他的韌勁和耐心,一件件解決,一步步奮鬥,走出了樑家河的陽光大道。

第三個關鍵詞:羣衆

“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羣衆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樑家河》通篇讀完,無不見習近平的羣衆觀。他初到樑家河,便主動融入樑家河,與當地羣衆打成一片。他當大隊黨支部書記,更懂得團結羣衆,一碗水端平,一心一意爲羣衆幹實事,做好事。他所有的行動都源自於“一心爲民”的初心,而他“一心爲民”的行動也深深影響着樑家河的羣衆,這種“魚水之情”值得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深思、學習。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愧。”奮鬥的人生才無怨無悔。《樑家河》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思想上的啓迪,更是精神上的鼓舞和強大力量。在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快速進步的今天,《樑家河》精神更顯可貴。我相信,它將一直激勵着我,不斷爲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而奮鬥!

紀實文學《樑家河》個人讀後感

近日,我有幸拜讀了記述習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紀實文學《樑家河》,讀完後彷彿精神受了一次洗禮,感悟良多。

書中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了樑家河這個黃土高原上的小村莊,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在艱苦知青歲月中的自強不息和對鄉親們的深厚感情。無論冬天下水打壩,還是建沼氣池,他都身先士卒,帶領大家一起幹,真正做到走進羣衆中去,“和羣衆心貼着心”。樑家河的今昔對比,反映了國家的蓬勃發展和日益富強,使每一個國人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印在《樑家河》封面上的這句話,深深的打動了我。作爲公司一名普通員工,我們何嘗不是身在自己的“樑家河”?面對困難,我們該如何做?迎難而上,凝心聚力,砥礪前行,爲全面打贏扭虧增效攻堅戰而努力奮鬥,就是我們向習總書記學習的最好行動。

一、要堅定信念。在樑家河這樣的艱苦地方一待就是七年,習總書記遭受了多少挫折、面臨過多少困難、承受過多大壓力,但是他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帶領着鄉親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發展生產,這是何等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也應該堅信在公司領導的正確帶領下,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打贏扭虧增效的攻堅戰,順利完成“創五星爭A級”的年度目標。

二、要不忘初心。習總書記說過:“陝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在習總書記最困苦的時候,延安接納了他,他的很多基本觀點和基本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的,而樑家河就是讓習近平總書記錘鍊昇華的那片熱土。企業也是在我們青澀迷茫時接納了我們,讓我們在公司紮根,汲取養分逐漸成長,我們要感恩企業,立足崗位,無私奉獻,爲企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要加強學習。“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習總書記在艱苦的插隊生活中也堅持學習,每天手不離卷,晚上也藉着昏黃的燈光讀書,這種執着的精神才能鑄就他現在的高度。他的思想和品質,也在樑家河這個地方得到了錘鍊與昇華。我們青年人更應該把握人生的黃金時期,不斷學習,不斷積累,將個人成長和公司發展完美結合,厚積薄發,實現共贏。

讀完《樑家河》,我深深的被書中的艱苦奮鬥和真摯感情所感染,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們青年人要向習總書記學習,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定理想,磨練技藝,增長才幹,錘鍊作風,成爲崗位工作上的佼佼者,爲公司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青春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