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泊船瓜洲學習心得感悟

心得體會 閱讀(1.82W)

這首詩是《泊船瓜洲》。這是一首王安石思念江南金陵的詩。整首詩是這樣的: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下面就是本站小編帶來的泊船瓜洲心得感悟,希望能幫助大家!

泊船瓜洲學習心得感悟

泊船瓜洲心得感悟

【教材簡析】

《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冊第二組“思鄉”主題古詩詞篇目的第一篇,是北宋王安石作於1075年。該詩用蒙太奇手法描繪出幾幅生動畫面,詩句凝鍊,意境優美,字裏行間透出濃濃的思歸思鄉情。一個“綠”字讓此詩曾獲“超然邁倫,能追逐李杜陶謝”(《彥周詩話》)的讚譽。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之於知曉詩面意義、領會詩含境界不是難事,難在“綠”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領會詩人才離鄉就思歸的複雜情感。

【設計理念】

營造相稱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形象思維去理解感悟,用詩般方法教學,讓課堂流淌濃郁的文化味,讓學生受到古詩詞文化的薰陶、感染,爲學生真正喜歡上古詩詞積澱一次頗有價值的學習之旅。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有韻味兒地朗誦,並背誦詩文。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含義。

3、領會“綠”字的妙用。

二、過程與方法

1、反覆吟詠中,形象感知詩的意境。

2、讀中生疑,讀中釋疑,聯繫上下文,真正理解字裏行間的深刻含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詩文學習,學生加深理解“家鄉美、家鄉親”,並再次喚醒其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營造相稱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形象思維去感知詩文的意境。

教學難點:領會詩人剛離鄉就思歸思鄉的複雜情感。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讀問結合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知人論世解詩題

1、思鄉導入。同學們,“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他們中不少提筆留下佳作,比如李白的《靜夜思》。今天,讓我們一起欣賞由北宋詩人王安石寫的佳作《泊船瓜洲》。

2、走進作者。

(1)身世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學家、政治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進士。曾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公元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其文雄健峭拔,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2)解讀作者。

師:同學們,從王安石的身世簡介,你試着概括歸納、梳理提煉,你認爲王安石是怎樣的人?他的人生怎樣?

引導學生認識到王安石:爲官三十幾載,權至宰相;偉大抱負推行新法,政績有聲;仕途不順兩次罷相,新法終遭廢棄;文如其人才華橫溢,雄健清新。

小結過渡:同學們,這首《泊船瓜洲》正是1075安年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的途中所寫。讓我們通過欣賞這首詩,領會他剛離鄉就思鄉的複雜情感。

二、讀通讀順明詩意

1、讀出節奏: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2、讀出韻律:

間:應讀jiān,若讀四聲,則第二句的末字讀一聲,音調降度過大,讀來彆扭;不妨讓學生比較一下兩音的朗誦效果(本詩的格律屬於七言仄起首句入韻式)。

京口瓜洲一水間,

∣∣- - ∣∣—

鐘山只隔數重山。

- - ∣∣∣∣∣

春風又綠江南岸。

- -∣∣- - ∣

明月何時照我還。

- ∣- - ∣∣—

3、配圖寫詩:

師:詩中有畫,會學的同學們,請你們用簡筆畫爲《泊船瓜洲》配幅插圖,並試着寫幾句散文詩,讓畫與詩輝映生趣。

三、字斟句酌悟詩情

1、“一”字琢磨。

設疑:京口瓜洲一水間,這水指什麼?京口瓜洲一水間,在詩人.

眼裏看來,京口與瓜洲相距遠嗎?

1075年二月,當時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詔進京,從京口渡江,抵達瓜洲。“一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

2、“只”、“數”字琢磨。

設疑:“數重山”之外的鐘山近嗎?那又爲何是“只隔數重山”呢?

言爲心聲,定是家在詩人心中,身在瓜洲,心在故鄉,天涯若比鄰,依依不捨回望鐘山。

3、“綠”字琢磨。

設疑:據傳,詩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時,先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後來他覺得“到”字不好,就改爲“過”,接着又改爲“入”“滿”等字。經過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滿意。最後他從“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這句詩受到啓發,才決定改用“綠”字。好好推敲一下,你認爲一個“綠”字好在哪裏?

一個“綠”字,令讀者目睹:百草從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爲詩句着上生機勃勃的底色;同時也爲下句“思歸”埋下鋪墊,因爲草綠與思歸是聯繫在一起的,唐朝王維《送別》中“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4、“又”字琢磨

設疑:“春風又綠江南岸”中“又”字,春風不只一次吹綠了江.

南岸,春風吹綠了江南岸吧,爲會麼非得說“又綠江南岸”?詩人言意何在?

引導學生認識到這首詩寫於1975年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詔進京。“春風”一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即皇恩。宋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感到欣喜。再次被重用,新法可能再被推行,所以是“又綠江南岸”。

四、情境朗誦品整體

1、欣賞配樂視頻朗誦。

2、集體、個人配樂朗誦。

五:板書設計:

篇五: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泊船瓜洲》一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是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遠。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詩中悟情、句中品情、詩中入情等環節,尤其是注重加入信息技術,優化了課堂情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第一環節,導入入情:

教學時讓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然後根據查找的資料,小組內交流,用現在的話說說意思;讀詩時,我把PPT詩配畫投放給學生,加上音響渲染、詩人範讀等方法使學生在自讀、聽讀、情境中悟情,學生很快就進入情境。

二、第二環節,句中品情:

通過誦讀,PPT展示詩的韻律使學生在讀詩時能夠很輕鬆地結合詩的意境去體味詩所映射的情感,也就能把學生帶進詩中。如讀“間”字品情;讀“綠”字品情(拓展詩人幾次改字的情景);(PPT詩人的背景介紹)按詩的節奏讀出詩人想回家卻又不能回的無奈之情。此環節中學生開始讀詩時對詩句的情感把握總不到位,但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對他們理解詩句的情感把握起到了很好的促進引領作用。

三、第三環節,拓展抒情。

誦讀拓展古詩文六首(PPT展示思鄉詩句六首),進一步感受詩人用月亮寄託情思的情懷。學生在讀中繼續加深了對古詩的情感體驗。尤其是最後環節中學生對出示的圖畫再配以詩,從而很好地體會出該詩所體現的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心得感悟

在4月19日全區六年級語文教研活動中,圍繞“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這一主題,我執教了第18課——《泊船瓜洲》。教學這首學生耳熟能詳的詩歌,我試圖從新課標所提出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進行操作。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2、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3、運用所學的方法感受補充作品的情感。主要的教學流程是:1、抓字眼,明詩意;2、入詩境,悟詩情;3、歸納學法,拓展學習。爲切合本次活動的主題,我側重解與讀的方法。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穫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梳理如下,作今後教學之鑑。

一以課爲例,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5、6年級詩歌學習的目標是:“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的環節中,其中一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

1.初讀詩歌,感知內容

a. 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並想想這首詩的意思。

b. 指名讀,正音:間、重、還

c. 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

2.指導閱讀——抓字眼,明詩意,讀中感悟

a. “間”什麼意思?表示“隔開”的意思還可以組什麼詞?隔開了什麼?(看示意圖) 瓜洲在長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兒呢?兩地相距遠嗎?何以見得?

讀一讀,讀出距離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鐘山又在哪裏呢?

“數重山”表示山多還是少?(“數人”、“數日”何意?“數”何意?)還從哪裏知道山很少?(摳住“只”。通過示意圖直觀瞭解京口於瓜洲的位置關係。)

讀一讀,讀出路程近。

c. 齊讀前兩句,指名說詩意。

讓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詩歌中凝練、古今差異較大的詞語一直是困擾學生閱讀詩歌的障礙,如果單單讓學生死記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魚”;通過古今詞語的類比來解決,“授之以漁”,從課內的學習中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詩歌的能力。

二引入情境,利於感悟詩情

情感總是伴隨着認識過程而產生,情感體驗同樣對認識過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裏?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 ??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圖片,教師描述)是啊!一個“綠”字不僅使我看到了滿眼的綠色,成

行的碧樹,盪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爛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在學生體悟到詩歌蘊含的情感後,再次指導個體、集體品讀:

(指名說)

你有過思家的感受嗎?(本班在五年級時開展過爲期四天的農村實踐活動) 你想家時心裏是什麼滋味?

詩人和你是同樣的感受,他會怎樣吟誦這首詩?

如此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促使學生想象,讓他們的情緒在情境中與詩人產生共鳴,更能體悟作品蘊含的情感。

三運用所學,適時拓展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第7條強調,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完成《泊船瓜洲》的學習任務後,及時歸納學法,讓學生自學補充作品。

在拓展學習上,我選擇了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這篇作品與《泊船瓜洲》在體裁、情感以及作者與南京的關係都是是相近的,容易幫助學生體悟生活經歷中尚難理解的去國離家的情感;但不同的是,一是古體詩,一是現代詩,拓寬了閱讀的時間跨度;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國,實現了情感昇華,深化了學生情感內涵。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爲迎合這次活動的主題,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爲大家展示一節課,並得到很多中肯的評價,於我來說,這是不可多得的良機。而從授課過程來看,反映出對新課標理解的不透徹,從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缺憾,確實值得反思了。

泊船瓜洲心得感悟

《泊船瓜洲》一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是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遠。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詩中悟情、句中品情、詩中入情等環節,尤其是注重加入信息技術,優化了課堂情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第一環節,導入入情:

教學時讓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然後根據查找的資料,小組內交流,用現在的話說說意思;讀詩時,我把PPT詩配畫投放給學生,加上音響渲染、詩人範讀等方法使學生在自讀、聽讀、情境中悟情,學生很快就進入情境。

二、第二環節,句中品情:

通過誦讀,PPT展示詩的韻律使學生在讀詩時能夠很輕鬆地結合詩的意境去體味詩所映射的情感,也就能把學生帶進詩中。如讀“間”字品情;讀“綠”字品情(拓展詩人幾次改字的情景);(PPT詩人的背景介紹)按詩的節奏讀出詩人想回家卻又不能回的無奈之情。此環節中學生開始讀詩時對詩句的情感把握總不到位,但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對他們理解詩句的情感把握起到了很好的促進引領作用。

三、第三環節,拓展抒情。

誦讀拓展古詩文六首(PPT展示思鄉詩句六首),進一步感受詩人用月亮寄託情思的情懷。學生在讀中繼續加深了對古詩的情感體驗。尤其是最後環節中學生對出示的圖畫再配以詩,從而很好地體會出該詩所體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