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最新範文17篇

心得體會 閱讀(4.87K)

讀書,願讀書讓你坦坦蕩蕩,在書籍中懂得自己人生的方法和道理。那麼關於相關的讀書筆記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安妮日記》讀書筆記範文,供大家參考。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最新範文17篇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1

我非常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青少版的美繪本《安妮日記》。內容是德國人殺猶太人,一提到這裏,我覺得奇怪了,德國人爲什麼要殺猶太人?我一查才知道,原來是因爲德國納粹覺得日耳曼人是高貴的種族卻沒有應得的財富,猶太人的血統低劣卻掌更多

我非常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青少版的美繪本《安妮日記》。內容是德國人殺猶太人,一提到這裏,我覺得奇怪了,德國人爲什麼要殺猶太人?我一查才知道,原來是因爲德國納粹覺得日耳曼人是高貴的種族卻沒有應得的財富,猶太人的血統低劣卻掌握了太多的財富。我認爲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世界應該是和平的,沒有戰爭的,請不要傷害自己的同類。

日記中的小女孩是一個心地善良,活潑可愛,個性率直,同時又多愁善感。她有主見,愛思考,不會輕易受別人影響;她堅強,有毅力,在受到責備和委屈後,仍以微笑面對生活。她是我學習的好榜樣,我應該向她學習。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2

週日爸爸回來時,給我帶回來一本書。名叫《安妮日記》。剛拿回來,我就迫不及待的讀起來。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的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寫的。這是一本她在二戰期間遺留下來的一本個人日記。它真實地記錄了安妮一家爲了躲避納粹的迫害,安妮一家和另外兩家在“密室”中度過的長達兩年的艱苦生活。這本書表達了安妮對戰爭的深思。安妮是個多麼堅強樂觀的人呀!她是我們多少孩子的榜樣!可惜,安妮並沒有親眼看見戰爭的勝利,不然,她一定會很開心吧!

雖然,安妮並沒有看見戰爭的勝利,但她留下的日記卻成爲了人們深刻反思那場人類悲劇的珍貴教材。

《安妮日記》這個故事人人皆知。因爲它飽含着永不泯滅的人性,蘊涵着不朽的精神傳奇,奏響着真與美的旋律。安妮,你是我的榜樣!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3

《安妮日記》是媽媽推薦給我讀的一本書,據媽媽說她小時候讀完這本書很受震撼。我在寒假期間也閱讀了這本書,讀了之後我也不禁受到了震撼,我還想把這本書介紹給更多的讀者。

《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這本書記敘了在荷蘭被德國納粹佔領的兩年中,13歲的猶太少女安妮一家躲進狹小的密室中,他們猶如坐在一個即將噴發的火山口上,腳下是滾燙的岩漿,火山隨時都有噴發的可能,憤怒、恐懼、絕望、悲傷、甚至瀕臨崩潰,就是在這樣一個極端與特殊的環境下,安妮從沒有絕望!堅持學習寫日記,記錄了周圍環境、人與事對自己的考驗、磨礪和成長的經歷。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爲一名記者和作家,爲社會做出貢獻。她用她的堅強快樂去鼓舞身邊那些絕望到極點的大人們,使他們重燃信心和勇氣。

也許我們常常會因爲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輕言放棄,會因爲一點小小的困難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會給我們啓迪和激勵。她那種歷經磨難而樂觀向上的態度,身處絕境卻不放棄希望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讓我們學會在逆境中磨練自己,在困難面前知難而進,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努力!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4

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與父母,姐姐過着富裕安寧的生活。從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證券執政後,對猶太人進行殘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過13歲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記本,從此與日記做朋友,名爲“吉蒂”。這時候,德國法西斯已侵佔了荷蘭,對猶太人進行更爲殘酷的迫害。爲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樓的房屋裏面,成爲了他們隱蔽的“密室”,同樣爲猶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進去……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他們在密室裏整整生活了2年。2年這可是什麼概念哪,他們居然那麼有毅力地生存了下來,我感到十分地感動。詳細地描寫一下,爲了躲避德國法西斯的攻擊,他們不得不把密室蓋得嚴嚴實實,窗戶全部釘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簾,擋住光亮。白天,爲了不讓下面的人發現,只能輕手輕腳的,如果是現在的話,我們應該是很難辦到的!

可世界還是存有一些極少的好心人,他們的食品就是從靠公司幾位員工。這些人無私爲他們奉獻,給予他們食物,書籍,學習!可是……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過的,在裏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陽光,不能觸摸自然,是極其枯燥,煩悶的和無聊的!這裏沒有要好的朋友,沒有良好的老師,沒有無限的快樂,沒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戰爭形勢,不停地轟炸使他們煩躁!

安妮總說“紙比人更有耐心”,是的!這種說法我也感受得到,對人講一些繁多的事情還不如跟紙對話!每天以日記爲發泄,傾訴!她渴望自由,快樂。在這本日記中,可以看出來安妮對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從13歲的黃毛丫頭長到成熟的15歲姑娘,再次聲明,很有毅力!

中間也有許多的人鼓勵安妮,比如說她的姐姐瑪戈,還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讀完這本書,我非常地感動!建議大家也去看吧——你們會感受到裏面的喜、怒、哀,樂。我接下來要看大仲馬的《茶花女》咯,祝大家閱讀愉快!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5

《安妮日記》讀後感1942年—1944年,戰爭與種族滅絕的陰雲佈滿了天空,蓋世太保的鐵瓜伸向每一個無辜的猶太人,在歷史上上演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猶太少女,1942年7月,由於壓迫猶太人的風聲緊急,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衛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並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裏已經成爲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爲作家和記者,可這個美麗的願望在當時那股勢不可擋的黑暗洪流下顯得那麼脆弱,像閃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寫道:“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着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彷彿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經過密室中無數個漫漫日夜,安妮由一個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蛻變爲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歲生日時,安妮有了驚人的成長。她已將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會層次,開始思考男女平等等問題了:“現代婦女要爭取完全獨立的權利了!”“但獨立也不夠,婦女還應該獲得尊重!”“我譴責的是我們的價值系統,和不承認女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多偉大、多困難,同時也多美的男人!”……實現在讓人難以想象的那樣一個戰火蔓延、人人自危、無數人倒在血泊中的時代,身居密室接近兩年的十五歲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見地談起了男女平等這個深刻的社會問題!讀到此處,我不禁感嘆,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佔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我相信《安妮日記》會一直流傳下去,控訴戰爭與醜惡,宣揚和平與友善,用她真摯的文筆,感動和啓迪一代又一代人!感動和啓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6

《安妮日記》這本書是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身爲猶太人的女主人公——安妮·弗蘭克一家爲躲避德國納粹的抓捕,躲進了安妮父親公司中的一所”祕密小屋”裏,與達恩先生一家和牙醫杜賽特一齊生活了兩年。這八個猶太人聚集在一齊,儘管處在暗無天日的屋內環境、惡劣的人際關係、極度稀缺的生活資源的籠罩下,安妮還是度過了對她來說最樂觀向上的兩年,也是生命中的最終兩年。

書中安妮的許多精神讓我爲之佩服:她堅強執著,始終相信德國會敗,而許許多多猶太人終將作爲人加入到人類的大家庭中,與其他人一齊享用平等的權利;她樂觀向上,在黑暗的日子裏,她一向在給自我加油打氣,相信猶太人能夠走出不平等歧視,擁有自我的尊嚴;她善良感性,看到毫不知情的猶太姑娘們成羣結隊脫光了衣服走進毒氣室,會在一旁默默地流淚;她毫不畏懼,在被蓋世太保捉去集中營的時候,她將胸脯挺得直直的,似乎在爲自我是個猶太人而感到驕傲……而她死去的時候,是十六歲呀!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子,甚至還未成年,就已經懂得了這麼多的道理與經驗,這是戰爭給予每一個受害者的饋贈啊!

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黎明的曙光最終像安妮所期望的那樣到來,德國納粹繳械投降了!人們在大地上歡呼雀躍,吹響和平的號角,而在他們興奮至極的時候,殊不知,有一雙稚嫩、純潔的眼睛正默默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她的夢想最終實現了!而她,只可是是一個平凡的少女,一個被戰爭定格在豆蔻華年的女孩。她對生活的毫不畏懼,讓她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正如恩斯特·施納貝爾說的一樣:”她的聲音被保存下來,這是幾百萬沉默者中的一聲吶喊,雖然這吶喊聲是那麼脆弱,但它比殺人者的嚎叫聲更持久,比這個時代中所有的聲音更響亮!”

看了《安妮日記》這本書,在我對安妮的欽佩之餘,我也在思考我自我:毫不畏懼這個詞,對我來說好遙遠。我的忍耐力不夠,碰到一點點小困難,經常就會打退堂鼓;在生活中,我好像每時每刻第一個想到的都是自我;在學習中也是,做奧數題的時候,碰到不會解的,經常就會放棄,沒有進一步去思考……比起戰爭中的安妮,我是不是差了太多太多?我要向安妮學習,取長補短,碰到困難迎面向上,毫不畏懼,做一個更好的自我!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7

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安妮的一切鼓勵了我。

安妮在1942年6月12日開始寫日記,寫的是關於他們藏在後屋的生活,我認爲她很開朗,可是在1944年8月1日最終一篇日記裏她卻說:我的靈魂是一分爲二的,這一方面具有我那放縱的樂觀性情,我的這一面通常埋伏着,等着把我那更美,更純潔,更深沉的另一面排擠掉。不錯,沒有人瞭解安妮的好的一面!

我很喜歡安妮說的這幾句話:“只要我還活着,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只要還有這些,只要還有這陽光,這無雲的藍天,只要我能看到這些,我就不會憂傷!”安妮的這幾句話鼓舞了我,她是那麼堅強,我很佩服她,在那樣的險境裏,居然還能那麼開朗!我覺得安妮日記比我以前看過的書更具有真實性,因爲這本書不是編出來的。

我在看安妮日記的時候,總會把安妮所處的環境和自我比較,猶太人沒有自我的國家和土地,到處遷徙,只能靠經商維持生計。他們遷到西歐後,遭到當地封建主的歧視。安妮是在德國人的歧視下長大的,而我卻是和平平等的社會下成長的。平時體育課上跑50×8總是堅持不下來,老跑1分58,別人的最高成績是1分35,我很羨慕,自從開始看安妮日記,跟安妮的生活狀況相比,我的生活活多好啊,安妮喜歡上學,可因爲她是猶太人,之後上不了學,我卻還能上學就有了自信心,上星期四體育課測試50×8我跑了1分47,我很興奮,雖然這成績對於別人來說,很小菜一碟,但對於我來說,這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我明白我出了這種成績,是因爲安妮有着的堅強精神,她那種精神打動了我。我很喜歡這本書!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8

最珍貴的東西是免費的。

信念、期望、意志、夢想所有這一切都是免費的,只要想要都能夠得到。

還有春風、細雨、皎潔的月華、還有燦爛的星輝……世間多少滋潤心靈的完美風物,都是免費的。包括我在《安妮日記》中讀到的——從頭至尾,充斥着“愛”、緩緩沁入我的心脾。

文章開頭就流露出作者對這本日記的愛。“我要這日記當我的朋友,還要爲這位朋友取一個名字,叫吉蒂。”安妮對自我的一本小小的日記如此珍惜,把自我感動的、感觸的每一件事情都告訴這位朋友,可見這本日記對於安妮是一位知己、一位無話不談的知己。

同樣地,安妮對他最要好的同學也充斥着愛,她的名字是漢妮莉。文章中有一段的描述異常生動不得不迫使我把它摘抄下來。“我看見她衣服破爛,面容消瘦憔悴。她注視着我、大大的眼睛裏帶着那樣的哀傷和責備、我看出裏面的意思,哦安妮,你爲什麼拋棄我?救救我,救我離開這個地獄!我卻救不了她。”那種極度的悲痛的心境凝結在安妮的心裏。愛和拋棄使安妮產生了強烈的內疚之情。這種痛苦比熱鍋上的螞蟻還要燙,比火山爆發還要劇烈。它是一種無法表達的疼痛,可是我們都能理解。僅有心中存愛,纔會所以產生無比的痛。

安妮還愛寫。寫作使她擺脫所有的俗慮、使他的精神鮮活振奮!同大部分人一樣安妮以往也抱怨過。哀嘆自我不會畫畫,但她最終意識到自我至少還能寫。珍惜自我所擁有的,不要去抱怨別人有而自我沒有的東西,因爲自我也擁有很多而恰巧是別人所沒有的。安妮認識到了這點,她珍惜自我的這一優點,寫了好幾篇童話。她期望自我有一天能成爲作家,對夢想的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可是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像安妮那樣付諸於行動的,不是嗎?

安妮還愛自然。她嚮往藍天、鳥鳴、月光、正在綻放的花朵。我們可能也愛自然但必須沒有她那麼深刻。因爲僅有失去了、我們纔會珍惜。那時安妮住在密室裏,要看到藍天、聽到鳥鳴已經成爲夢想了,不可能做到,所以纔會有這種感覺。作爲幸福的我們應當珍惜這一權利,溶於大自然的權利。

安妮還愛很多很多,寫也寫不完。可是從上文已經能夠看出安妮的心靈被愛滋潤了。她充滿了愛。整篇安妮日記無時無刻都散發的濃郁的愛。

安妮日記使我們懂得很多很多,體會到了人間無處不在的愛。讓我們打開發現愛的眼睛。去看見、去感受、去珍惜那免費而又珍貴的愛。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9

《安妮的日記》這本書是猶太人安妮十三歲到十六歲的日記,它記載了安妮一家等八在祕密小屋裏提心吊膽的生活:

安妮十三歲生日的那天得到了一本日記本,於是從那時候她就開始寫日記。安妮原本有一個歡樂、幸福的童年,可是因爲遭到法西斯的迫害,就與家人制造出逃離的假象,躲在了祕密小屋裏。在祕密小屋裏,安妮不能上學,不能與朋友在一齊玩,不能讀書、學習,整天過着提心吊膽的生活,生活條件也很差。她沒有知心的朋友,僅有向“綺帝”(安妮的日記本)傾吐心事。她是個善於鍛鍊自我的坦率的女孩,她還是一個早熟的女孩,她把當天發生的事情,對身邊每一個人的評價,對每一件事情的看法,發自心裏的渴望、憤恨和想法都寫在日記本上頭。可在她十六歲的那一年,躲在祕密小屋裏的八個人最終還是被發現了。躲在祕密小屋的八個人除了法蘭克(安妮的父親)倖存以外,其他人都沒能活下。

安妮以往在日記上寫到,她所在的祕密小屋對於其他遭到迫害的猶太人來說這已經是人間天堂,而對與法西斯卻是地獄。我能夠體會到她對法西斯的憤恨。讀完這本書以後,我覺得安妮實在是太可憐了。爲什麼希特勒這麼殘忍呢?爲什麼她不能放過小小的安妮呢?我在心裏默默地祈禱,祈禱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再有種族歧視,各民族永遠和平友好相處。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10

這本《安妮日記》是我在班級圖書館裏借的一本書。說實話,這本書無論是從封面到資料,都像是一個普通的女孩的一本普通手寫日記,裏面寫的是她的一些煩惱和祕密。而不是一本轟動世界的文學作品。然而誰又明白,那裏面卻藏着這麼多的深意。

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是我所見過的最樂觀,最堅強,最勇敢可愛的女孩了。她和他的父母,她親愛的姐姐,以及達恩一家三口,還有牙醫杜塞爾,一共八個人,擠在一間“祕密小屋”裏。她曾無數次在夜裏哭泣,但她並沒有退縮,而是常常會向她的日記本傾訴——那是她13歲生日時收到的一份禮物——一個漂亮的硬皮筆記本。她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它基蒂。

雖然安妮的日記寫得東倒西歪,但我並不責怪,因爲我自我也寫過這樣的祕密日記,因爲要說的太多,所以寫的前言不搭後語。如果單純從性格上來看,安妮就是一個普通的少女,她早熟、話多、膚淺,在學校有自我的小團體,喜歡美麗的東西,喜歡閱讀、寫作,最厭惡家長對她管手管腳,渴求自由和感情,並且叛逆。可是她又有自我溫和的一面,那溫和的一面,她是安靜的,單純的,細膩的。她不要跟班,她要知心的朋友,她不要盲目的追求者,她只要懂她的知音。她懂得父母對她的愛,懂得一切。其實每個少年少女,都是這樣,他們對外有一套,但其實自我卻又不是這樣。

你們大概會問,爲何是這樣的?因爲,這就是青春啊!完美的青春,完美的就像初春綻放的第一朵風信子;瘋狂的青春,瘋狂的就像一頭橫衝直撞的斑馬;敏感的青春,敏感的就像微弱的音符……

安妮是脆弱的,但她又是最堅強的。在這戰火紛飛的年代,她用筆桿給我們創造了信心,她樂觀陽光的應對着生活。

如果,你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聽見了一個堅定的聲音,那麼,它將是屬於安妮·弗蘭克,這個勇敢的少女。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11

《安妮日記》是二戰期間一個猶太女孩兒安妮在密室中的日記作品。

與其他日記或史書不一樣的是:雖然都是寫戰時的世界,但《安妮日記》讀上去並不讓人覺得沉悶、壓抑。儘管作者安妮在描述密室生活時常常用“可怕”、“難過”、“死寂”、“壓迫”這樣的詞眼。

爲什麼安妮筆下的文字不令人時刻感到戰火紛飛時的窒息呢?爲什麼安妮的內心並不絕望呢?這是我讀完選文後一向在思考的問題。

可惜,這個問題沒有確切的答案。因爲我無法詢問當事人。於是,我只能靠自我的心去理解那個遙遠而又親切的靈魂。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安妮對未來充滿期望。因爲她的年輕、因爲她特有的對自我、對世界一如既往的信心。所以,即使周圍是望不盡的漆黑,她也會用自我的方式找到——哪怕那麼一丁點兒的——光明。那光明是對艱難生活的樂觀應對,是對遙遠勝利的殷切期望,也是細心翼翼撥開窗簾、透過積有厚厚灰塵的窗戶觀望大自然時油然而生的歡樂。

其次,安妮善於思考。所以在最動盪不安的環境中也不怨天尤人。或許是磨難、艱苦帶給她的特殊成長吧。那些關於信念、關於夢想、關於歡樂的人生最基本的要素,在她的日記中常被提及或討論。在這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年少的安妮很有哲學的思想,就像她對宗教的看法。

最終,我認爲《安妮日記》之所以可愛、動人、不沉悶壓抑、讓讀者一陣陣替早逝的安妮惋惜,還因爲安妮在日記中細膩地展示了一段不斷成長的心靈歷程。對我們來說,是讀同齡人的文字,儘管我們經歷的遠遠不及安妮的十分之一,可是屬於這個年紀的迷茫、堅定,或許使我們更加容易理解她的處境吧。對已經走過十六歲的成人來說,安妮的清純、信仰、夢想,都是不經意間就輕易打動了他們的因素。成長過程雖然不一樣,可是生活在我們身上烙上的刻印,心痛歡樂,悲傷甜蜜,點點滴滴,都使正在成長和已經長大的人有一種對生命共通的默契,所以我們也會更加惺惺相惜吧。

年輕的生命,成熟的思想,溫暖的靈魂。經過文字,經過心靈,直達永恆。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12

你大概也有寫日記的習慣吧?少女的日記本該是記載日常的奇思妙想,情竇初開的悸動。平凡歡樂的“流水帳”是青春期的文筆產品。卻同樣是日記,她的便多了一分沉痛的悲哀,但蘊涵其中更多的是令人憐惜與尊重的情感。

初讀[安妮日記],便覺得安妮是一個天生的作家,她的日記中並沒有任何華彩藻飾,摯撲的言語中透露出早熟的氣息,她在用一種勾魂攝魄的力量感染着讀者,這便是青春的魅力。她在日記中描述的生活彷彿是我親身經歷的一般,感同身受,我觸到了戰爭的可怕,生活的艱辛,同類的悽慘……這不是真的,很難想象,一個僅有十幾歲的孩子怎能承受的住這種撕心裂肺的痛苦。書一頁一頁的翻過,心中的痛不斷牽扯——安妮的堅強,安妮的樂觀,安妮的活力撫平了我心中沉積的痛。我看到了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幼芽在密室中茁壯成長。

生活在與世隔絕,不見天日的密室中,處處不盡人意。因爲戰爭的脅迫,在斷糧的日子中,只能吃着土豆,而最不能忍受的是行動受阻,總要細心翼翼,生怕發出響聲被打掃辦公舊樓的清潔工發現——這樣提心吊膽的生活,對一個生機勃勃的小姑娘來說,比在白天逼着她上牀睡覺更無法忍耐。但安妮似乎隨時都能找到樂趣,在不能隨意活動的日子中,她沉迷於書中。書籍讓她得以喘息,忘記戰爭帶來的痛苦。迴歸現實中去,性格怪僻的牙醫杜塞爾先生,她那說話帶刺,沒有耐心的母親,好激動易生氣的凡達恩夫婦挑剔着她的不是,她只想從父親的眼中找到一絲心靈的安慰,卻發現他更愛的是姐姐。那裏似乎沒有人能理解她的感受。可是很幸運,還有彼得——那個在她孩提時代就心生愛意的男孩。她夢見了他,這意味着她對另一個叫彼得的男孩滋生的異常情誼。一段時間的相處,兩個孤單的少年,帶着羞怯,走得更近了。在閒暇時,安妮總會走上閣樓,向他傾訴苦水。在日記中,安妮會寫下彼得對她說的每一句讚美,並所以喜不自禁。青春中的一切都顯得自然。

失去了自由的安妮,猶如折翼的小鳥,透過窗簾後的玻璃張望着藍天和陽光。她渴望再過一次無拘無束的生活,哪怕僅有一個星期,僅有幾天,僅有一個晚上——那卻只是奢望。應對種種不幸,安妮失望過,但這並不意味着絕望,她總能樂觀地想:我們是幸運的,比成千上萬的人都要幸運,在別人生活在死亡的恐懼中時,我們甚至自私地聊着“戰後”。戰爭是如此殘酷,當時仰望幸福都變成了一種“自私”的資本。在不幸中,安妮已經發現總還會剩下的美——在陽光中,在自然中,在自我的心裏。她用這去尋找歡樂的自我,還有上帝,去找回那些早已失去的平衡。“只要我還活着,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她從遙遠的國度跋涉而來,爲了看看世間的陽光降臨到那裏——雖然現實是殘酷的;她從死氣的天堂飛身而來,爲了聞聞世間的氣息降臨到那裏——即使生活是悲慘的。她不會一天到晚總吟苦難的詩,來尋找夢中遙遠的安慰。她深信日益臨近她的是完美,是歡樂,是繼續幸福和學習的生活。“我很想幫幫你。”她總對彼得說。“可你一向在幫我。”他告訴她,“用你的歡樂。”不管是誰,只要她幸福,她也能令別人幸福。擁有勇氣和真誠信念的人是永遠不會在不幸中消亡的。安妮用她的歡樂傳

遞着幸福。

她說她要做一個強硬的人,我想她已經成功了,多舛的命運早以壓不垮她的肩膀,她用堅強負擔起幸福的職責,以蓬勃朝陽的青春扼制命運的喉嚨,她用她的笑容向一切的苦難挑戰,向全世界宣示着自我的強大。密室中的青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我祈禱和平,願戰爭不再,願苦難不再,願天下的孩子能夠幸福成長。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13

在這個暑假裏,我閱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是一個猶太女孩在德國納粹大肆屠殺猶太人期間躲在閣樓上寫的一本日記。

她原本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爸爸、媽媽、姐姐們都很愛她。可是大屠殺的到來毀滅了這一切:無數人沒有了親人,沒有了家,無數人倒在了子彈下,還有無數人被送往了集中營……但那些人並不明白,等待他們的就是死亡!

看了這本書,我很感動,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兒竟然能夠在這麼十分的情景下寫出這麼細膩的日記:她漸漸學會思考,沉着和冷靜。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夜,安妮用她的筆表達了對的德國納粹的控訴,也告訴了我們她對自由生活的渴望。讓我們珍惜今日的和平,祈禱明天的安寧。

在看《安妮日記》的時我會想,安妮如果不是生在那個時代,那麼,還會有寫這本書的安妮嗎?或許,名字叫做安妮的人只會是一個被父母寵溺的幸福女孩,滿足地過完一生,可能會做一名記者一位作家,抑或只是一名庸庸碌碌的職員,可是不會在那個惡夢般的地方含恨而終的。

安妮將她的風華正茂獻給了黑暗與恐懼,揮灑出了讓人震撼的篇章,卻是如杜鵑啼血,是用她的寂寞與生命在書寫,所以,安妮,請你繼續往前走吧,不要回頭,因爲我們幸福,歡樂,喜歡胡思亂想,有一大堆心事,不吐不快……每一天千篇一律地過着有些枯燥卻又無比自然親切的生活。

安妮,你瘦弱的肩膀揹負了那麼多,卻還沒等二八年華的蠟燭點燃,夢想與抱負、生命與親情便轟然坍塌,是那麼不堪一擊,卻又是那樣的堅韌,即便是屠戮也難以消弭掉的沉重。

透過《安妮日記》我看到了她的笑容,我會永遠記住她甜美、堅強的笑容!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14

看完《安妮日記》,我本來平靜的心境變得此起彼伏,彷彿就有熱浪在我心中翻滾。

《安妮日記》是由出生在德國的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期間寫的。安妮一家人和範達恩一家以及一個牙科醫生迪塞爾在安妮父親辦公樓房的“祕密後屋”裏面艱難度過了長達兩年的避難時光。在那麼長的時間裏,整天都可能會有竊賊和空襲警報、飛機轟炸的驚嚇,讓他們“避難大家庭”裏本來文質彬彬的人們都變得敏感、自私並且你爭我吵。可是在這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惡劣環境裏,安妮仍然不屈向上,依舊整天學習,並且寫日記,和世界大戰之前一樣,頑強而堅定地生活着。

安妮給自我的日記本取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姬蒂,她把日記本“姬蒂”當作朋友,是她能夠傾訴的對象。安妮在日記中記錄了八個人組成的“避難大家庭”在“祕密後屋”裏相處的種種細節,並且記錄了自我的感受與思考、自我的喜怒與哀樂、自我的夢想和追求,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當時猶太人在納粹迫害下遭受的苦難和殘害,以及當時的人們對世界和平的極度的期盼和渴望。

安妮一向沒有被戰爭、苦難和屈辱擊垮,她還夢想着成爲一名作家和記者,盼着有一天能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裏面施展自我的才能,能爲人類社會做出一點貢獻。她甚至期望自我即便死後仍然活着。“安妮日記”的後記介紹,16歲的安妮最終還是沒有逃脫納粹的魔爪,病死在貝爾森集中營裏。可是她的日記本“姬蒂”幫忙她實現了“死後依然活着”的願望。

我們都和安妮一樣期望這個世界永遠和平,我們要努力學習、保家衛國,爲世界和平貢獻自我的一份力量。此刻的我們在和平年代裏衣食無憂,不愁穿戴不愁吃住的,已經是十分幸福了,所以更應當珍惜此刻的生活,發現生活的精彩與完美。我認爲,大家都應當去看看這本書,纔會懂得此刻的生活是那麼完美、那麼歡樂,纔會去珍惜我們的生活。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15

從古至今,書籍便是文人墨客謳歌的對象。古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詩句,今有“書籍是飢餓的人的一塊麪包”的名言。作爲一位惜書愛書之人,每一天坐在柔和的燈光下,讀名家著作,是愉悅的享受,而總衆多著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族少女安妮費蘭克。她的家庭原居住在德國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安妮被迫全家遷至荷蘭避難,二戰爆發後不久,在朋友的幫忙下他一家人躲進了一間密室,密室成員後曾至8人。1944年8月有人高密,他們8人被捕並被關進集中營,最終僅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其父整理並出版了安妮的日記,即爲《安妮的日記》。

這本書描述了許多鮮明感人的形象。安妮是一個性格活潑的花季少女,她的父親謙虛隨和,母親語言誇張,缺乏理解本事,姐姐內斂端莊,溫柔懂事……,性格迥異的8個人,構成了這本日記式小說的主體,更觸動我內心的是,讓我對生命、對二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安妮的日記燃起了所有人對生命的熱情,使人們認識到大屠殺、反猶太主義,也使人們認識到人性內心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爲現代業界的精神象徵。

《安妮日記》給我帶來了太多感悟,對親情、對友誼、對人生……

暢遊書海,愉悅心靈;寧靜歲月,唯願與書香常伴……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16

安妮.弗蘭克是一個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的小姑娘。她在十三歲生日時得到了一個日記本,並且在裏面記錄每一天發生的事情。安妮在她的日記裏寫出了納粹對猶太人的不公,和密室裏發生的事情。

一開始我以爲,這只是編造出來的故事而已,就並沒有放在心上。最近,我又把它翻出來讀了一遍,才發現這是一個女孩的親身經歷!安妮一家爲了躲避納粹的殘害,從1942年7月6日躲進密室,直到1944年8月4日遭人舉報被抓走。安妮在密室裏整整生活了兩年,並且在密室裏度過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時期。她沒有埋怨,在日記中把它們寫了出來。

安妮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我們能從中感悟到安妮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和熱愛學習的人生態度,永遠滿懷着熱情與夢想,即使身處逆境也不氣餒、不屈服。還要學習她善於思考、敢於深刻地剖析自我,正視自我的缺點,也不炫耀自我的優點,不斷提升自我的品格。現實生活中,別說是孩子了,大人也未必能做到吧!

願安妮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伴我們健康成長!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17

前段時間,女兒閱讀了《安妮日記》。我問她,讀後有什麼感想,她告訴我故事的大概情節。爲了幫忙她進一步理解日記資料,瞭解人物的精神品格,近期,我和她共同閱讀了這本書。

經過我倆共同閱讀,我們瞭解到,《安妮日記》以日記體的形式真實記載了小作者13歲到15歲兩年多來自我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事情真實,情感真切,語言樸實,充分展現了小作者的寫作才華和與衆不一樣的觀察視角。這本書,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經過小作者的日記記載,真實記錄了二戰時期戰爭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災難和痛苦,所以它不僅僅是當代青少年閱讀的經典之作,也是學者研究歷史的重要文獻。這也成就了這本書在讀者心中的地位和它獨有的歷史價值。

讀完後,我問了女兒幾個問題:“你說,安妮會想到以後她的日記會變成書出版嗎?爲什麼出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13歲的小女孩有如此的天賦和才華,能夠寫出這麼感人、這麼動人、這麼有影響力的傳世作品?你從安妮身上學到了哪些精神品格?”帶着這樣的問題,我和女兒進行了探討。

作爲當時13歲花季少女的安妮,本應當像其他孩子一樣過着自由、完美的少年生活,享受着讀書、交友、攝影、運動的樂趣,並且當時她的家庭還是比較富裕的,父親是一名商人,儘管爲了躲避戰爭,他們舉家從德國法蘭克福搬遷到荷蘭阿姆斯特丹他父親的公司住地,可是仍然沒能逃脫戰爭對他們的迫害。小安妮只能每一天躲在“密室”裏生活,偶爾從朋友的敘述、收音機、窗外的情景中瞭解到了許多外面世界的消息,瞭解到戰爭給猶太人帶來的悲慘命運。在這樣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很多時候會給我們造成失望、恐懼、甚至會想到死亡,可是安妮卻沒有,她不但克服了戰爭給她和家庭帶來的不利影響,並且用讀書和寫日記的方法來戰勝恐懼,表達自我對自由和完美生活的嚮往。

日記中這樣寫到:“只要我還活着,能從佈滿灰塵的舊窗簾縫裏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趣味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擡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我的夢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爲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爲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完美的……”很難想向,這樣的語言出自一個13歲的小女孩的筆下。就是在那樣的環境裏,小作者堅持寫了158篇日記,能夠想象,那個年代被戰爭迫害的少年肯定不止安妮一個,可是爲什麼僅有安妮會想到用讀書來鼓起信念?用日記來表達嚮往?

我們常說,“作家不是課堂裏教出來的”,“爲賦新詞強說愁”也寫不出感人的作品。這是小作者被當時的生存環境“逼”出來的。可貴的是,小作者不但沒有被當時暗無天日的環境嚇倒,對未來失去信心,而是以樂觀向上、堅定完美的心態,以少年的朝氣和勇氣樹立起對未來的信心和嚮往,這是安妮不怕困難、以苦爲樂的堅強性格和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良好素質所決定的。她把吉蒂當作自我心靈對話的對象,用筆真實地記錄下了當時所發生的一切和對戰爭的憤怒、對猶太人命運的擔憂、對躲藏生活的觀察和體悟,這是小作者的過人和偉大之處。與其說,這本書的成功,是來自於小作者精心的敘述和描述;不如說,是來自於小作者兩年多來的堅持不懈和對未來充滿期望的堅定信念。這就是《安妮日記》帶給我們的啓示,也是今日的國小們應當從安妮身上學到的完美精神品格。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尋找光明。”這是詩人顧城的詩。《安妮日記》同樣帶給我們這樣的啓示:儘管身在黑夜,你的眼中看不到光明,可是在你的內心要充滿對光明的渴望,這是你在黑暗中前行的唯一支柱。這本書不是對黑暗的絕望,而是對光明的嚮往,是那個年代的安妮、更是一代安妮人向世界發出的宣言。讓我們共同向安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