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傳承五四精神學習心得體會(特選5篇)

心得體會 閱讀(1.86W)

  關於傳承五四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特選篇1

關於傳承五四精神學習心得體會(特選5篇)

我們都知道,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同時,它也是引領人們思想解放,開創新文化紀元的一個過程。

五四精神,我們可以把它作爲一種風尚,一種傳揚新知識、新文化的潮流。有了它的存在,才能打開我們被封建思想塵封的心靈、禁錮的思想。它爲我們打開了一個未知的世界,我們從中可以不斷成長。最爲重要的是,我認爲它向我們提出了一種敢於變革、批判、創新的想法。

這次團日活動,積極宣揚五四精神,倡導創新、變革、進步精神。

首先,是學習上的變革。我國的教育模式一貫是應試教育,一切都以老師所說爲準,一切都以書本作爲基礎。試問一下,這真的就是好的嗎?我們就真的能夠進步嗎?我們能夠無限求知,探索真理嗎?答案是否定的。每人個的思想都受到束縛,都被一種固有的模式固定,那麼,只會有一種結果,一種思想。我們知道,人是一個主觀的個體,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他們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不應該讓他們的想法被扼殺在搖籃之中。應試教育的弊端是明顯的,它會扼殺學生的思想、壓縮學生的想象空間。作爲一名學生,我們要有自我的思想!我們讀書不是爲了考試,而是爲了充實提高自己,我們的任何想法不一定都是錯的,老師說的不一定都是對的。我們要有敢於質疑的思想,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同時也要敢於突破,不斷創新自我。

再者說來,無論做任何事,都是需要變通的而不是一層不變的,一層不變只會使人落後,落後於他人,落後於社會,最終其效益如何呢?對社會則無半點益處。

相反,如若不斷的隨着時間的變化而改變想法,在社會發生改變時,也不忘了與社會保持一致性,同時前進,這不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麼?社會是不斷進步的,我們不能一層不變,也是需要跟着社會的腳步一起改變自我,一起創新自我。

在本次團日活動中,回顧歷史,正視現狀,展望未來。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不斷創新,學習更多的知識,在原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我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自我內在素質都會取得全面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也會不斷進步的。

  關於傳承五四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特選篇2

“五四”精神概括起來就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雖然說,時間已經過去了100多年了,但是,今天看來,這一精神仍然是我們必須提倡和發揚的。

愛國與進步,是“五四”精神的基礎和源泉。雖然“五四”青年打出愛國、進步的旗號,有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社會背景,但是,作爲中華民族的一員,愛國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在任何時候、任何歷史條件、任何社會背景下,都不應該忘記,也不能忘記,更不敢忘記。而進步對於一名青年來說,意味着不斷進取、永遠向上。忘記進步,就意味着落後。今天,雖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社會變革的步子很快。但是,愛國和進步仍然應該成爲每一位中國人心中不變的主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應該懂得愛國的意義、進步的作用。切不可國家強大了,社會進步了,就忘記愛國,忘記不斷進步了。

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與動力。“五四”青年提出的這一口號,既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一種吶喊,也是對未來信心的一種呼喚,更是向全體青年發出的號令。民主,是一個國家和諧、有序、融洽必備的條件,沒有民主的氛圍,沒有民主的氣息,這個國家就沒有生機、沒有活力;科學,則是一個國家振興、發展和強盛的不竭動力,一個科學不發展,科學氛圍不濃,科學創新不多的國家,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發展的。民主與科學,貫穿於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之路、興旺之路、振興之路。

“五四”精神,不僅是“五四”青年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更是中國青年理想和目標的體現。今天,雖然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五四”精神仍然是廣大青年必須牢記和發揚的精神動力,所不同的是,我們在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時,必須注入時代的特點,注入新的內涵。

 關於傳承五四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特選篇3

把個人命運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祖國的前途命運就是每一箇中國人的前途命運。五四運動先驅用實際行動告誡當代青年,中國革命的無數先烈用生命告誡當代青年。在抗日戰爭時期,很多有志青年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衝破敵人的層層封鎖線,歷盡千辛萬苦,到延安革命聖地去,到共產黨那邊去。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包括個人夢,青年人有夢想、有個人設計,非常可貴,但離開了國家,再好的夢想也只是空中樓閣。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個人才能好。青年人要胸裝家國情懷,永葆家國情結,始終把個人命運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樹立與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奮鬥目標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2019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指出:“當代青年一定要樹立與這個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於擔當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要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用一生來踐行跟黨走的理想追求。”這對當代青年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新的要求。

增強“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學史可以明理,青年學習黨史軍史,才能深刻體會新中國建立、改革開放決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來之不易。青年需要高度警惕,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囑託,努力把個人理想與黨和國家的奮鬥目標同心同向,做到心中有信仰,腳下就會有力量。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尤其是青年黨員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從小事小節做起,把住慾望關,淨化朋友圈,涵養高品位,使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要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唯實唯幹培養堅毅品質,智商和情商是決定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但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品質是堅毅。堅定又有毅力,是對長期目標的持續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心、專注投入、堅持不懈,包涵了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的性格特徵。

青年唯有在博學、厚德、明辨、篤行上下工夫,努力鍛造堅毅品格,才能譜寫無悔青春。博學指勤奮有恆,學識淵博。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要學習和實踐清代王國維治學的三種境界。厚德指崇德修身,厚德載物。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現在,青春用來奮鬥;將來,青春用來回憶。青年只有具備唯實唯幹、克難奮進的精神,才能在平凡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績。

101年前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爲先鋒、廣大人民羣衆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和闡釋。新時代,我們要繼續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弘揚和傳承。

  關於傳承五四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特選篇4

無悔的青春無悔的青春“青年是一個美好的而又是一去不可再得的時期,是將來一切光明和幸福的開端。”青年,貴於一切,是人生最華彩的樂段。就如一朵怒放的鮮花,盡情炫耀自己的芬芳。

現在快五月了,在這鮮花盛開的好時節下,一個節日也到了,五四青年節,1919年1月,獲勝的協和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會議竟決定日本接管德國在華的各種特權。對這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華民國代表居然準備簽字承認。消息傳來,舉國震怒,羣情激憤。以學生爲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就如火山爆發一般地開始了。

1919年5月4日,一次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一次愛國青年的衛國行動,表現了中國人民保衛民族獨立與爭取民主自由的堅強意志。多少年過去了,這種精神仍舊在代代傳承、永不磨滅。都說80後、90後是從小在蜜罐里長大的,身上少了上一代人的奉獻精神,被喻爲“啃老族”,到了社會只能碰得頭破血流,但做爲90後的我不這樣認爲。

多少二十幾歲的青年,就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佔有了一席之地。就比如說在軟件方面闖出新天地的茅侃侃,他出生於1983年,大多數人還是初出大學校門,對社會一無所知的職場“菜鳥”,而茅侃侃已經闖蕩社會多年,做了近兩年公司高管,手裏掌握着上億資金的項目運作。他在青春中留下的輝煌、成功、難忘,回過頭來,也不會遺憾。在寒江邊,三個青年的名字:陳及時、何東旭、方招被久久刻在人們心中。他們用稚嫩的臂膀連接起了一條通往生命的長梯,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將死的威脅留給自己。這就是90後在危急關頭中的義無反顧的抉擇,他們代表了千千萬萬90後大學生的身上閃着光芒的精神,同時也在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所有人:當代青年有的不是冷漠、自我、責任感的缺失,他們身上的無私大愛證明了中國多少年來傳承下來的優良品質。這不僅僅是閃爍在熒幕上的,在身邊,你是否看見鄰居家書房中徹夜亮着的檯燈,那是爲登上人生舞臺做充分的準備。

你是否聽見圖書館裏小聲的朗讀聲,那是爲演奏樂章的練習。不要把眼光停留在招搖過市的古惑仔身上,他們只是一時的迷茫,誰能斷定他們以後不會成功?在學校當中,我深切體會到“進步”二字。老師在課堂上會細緻地爲我們講解知識,下課仍舊不鬆懈,會讓我們鞏固新知識、詞彙,做幾次問答練習。作業也不會死板地抄寫課文,還不定期寫上一篇小練筆,大家互相修改,取長補短,老師也會給予幫助。

校園已不再是那個老師講,學生記的時代了,來了一次完美的飛躍,使老師的角色變爲組織者,大家發表自己的見解,侃侃而談,慢慢掌握了學習方法。我們學到的,不僅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人,我們是時代進步的接班人,全新的教育模式,引導式教學方法,在我們身上體現。今天我們在學校裏學到的,明天就將在社會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而學校中老師的諄諄教導將會成就無數優秀人才。一切都源於那一脈相承的五四精神,當時艱苦的學習環境都可以造就一個又一個的棟樑之材,在當代良好的學習環境下,必然會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青春是一個敏感的季節,一個覺醒的季節,一個自以爲成熟的季節,我們爲自己以及自己身邊的一切而感動,爲自己的成長而自豪,爲自己的夢想而奮鬥、拼搏,譜寫出一曲曲壯麗雄渾的青春讚歌!當青春讚歌譜成的那一天,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青春無悔,我們生命無悔!”

  關於傳承五四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特選篇5

不忘初心,堅定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生航行的燈塔,是奮勇前行的原動力。100年前,北京大學師生在五四運動中站在歷史的潮頭,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運動狂潮,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爲新中國的誕生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也催生出了偉大的“五四精神”。

今天,中國社會因國際環境、社會變革等因素的影響,給當代青年帶來了許多衝擊,使其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因時而變,主要體現在:一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藉其發達的科學技術,對我國青年實行“西化”和“分化”政策,採取各種手段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二是我國正處於社會變革時期,社會激烈轉型推動着時代的變化,使青年的思想呈現多元化、差異化等特徵。面對新時代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當代青年要不忘初心,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曾言: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100年來,“五四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奮發進取,“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成千上萬的青年爲了理想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因此新時代的青年要以“五四精神”爲指引,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新時代我國的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這樣將會讓青春年華的風貌彰顯新時代的特徵而更加流光溢彩。

敢爲人先,勇挑時代重擔

馬克思曾言,每個時代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精準把握並順利解決它,就會把人類社會創造的理論、思想推向前進,每個不同的時代都會有不同的使命和擔當。100年前的五四運動,面對國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局面,無數愛國青年勇挑歷史重擔,敢於直麪人生,衝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沿,爲新中國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面對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和重要任務,新青年要有新的時代擔當,這份擔當是“五四精神”的傳承,這份擔當是面對着矛盾敢於迎難而上,面對新的問題敢於挺身而出,面對不良風氣敢於堅決鬥爭的精神。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當下,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是到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地步,當代青年特別是青年黨員必須要具有對黨忠誠、爲黨盡職、爲民造福的政治擔當;要具有時不待我、只爭朝夕、勇立潮頭的歷史擔當;要有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擔當,以飽滿的熱情、勤勉務實的態度,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去,讓青春之花永放光芒、永不褪色。

不負韶華,勇於砥礪奮進

在《敬告青年》一書中,陳獨秀提出:青年是必須進取而不是退隱的,人生最大的天職乃是奮鬥。李大釗則說:青年之文明,奮鬥之文明也,與境遇奮鬥、與時代奮鬥、與經驗奮鬥。100年前的五四青年的奮鬥精神是“爲未來社會之人,不爲現在社會之人”。他們高舉愛國、民主、科學、進步的旗幟,不畏艱難險阻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展開頑強的鬥爭,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站起來了。

面對時代重任,當代青年應該繼承五四運動艱苦奮鬥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青年,“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成功的背後,永遠是艱辛的努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成功之事都離不開篳路藍縷的艱苦奮鬥。我們中華民族在本世紀中葉要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需要靠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艱苦奮鬥,自強不息,要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砥礪前行。“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新時代青年要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前途緊密結合,從點滴做起,經受鍛鍊,用勤勞的雙手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的一流業績,譜寫出新時代青年的時代華章。

腳踏實地,掌握過硬本領

100年前的中國風雨飄搖,民不聊生,當面對內憂外患的困境時,彼時的青年沒有退卻,而是以強烈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不斷追求進步、追求真理,毅然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爲指導思想。正是百年前的青年不斷進步,努力學習,追求和探索真理,才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並使得工人階級順利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

面對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新時代青年應該清楚這樣的願景並非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的,新時代青年爲了實現這一目標更應掌握過硬本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青年人正是吸收知識的黃金期,讓努力學習成爲青春遠航的動力,讓掌握本領成爲青春搏擊的能量。作爲新時代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青年,要發揚五四精神,刻苦鑽研、努力學習、練就本領,將個人追求與社會進步緊密結合,把“青春夢”與“中國夢”緊密結合,自覺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熔爐中去掌握本領,鍛鍊自我。努力成爲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社會棟樑之材。唯有如此,新時代的青年才能肩負國家和民族的重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