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這棵樹讀後感6篇

心得體會 閱讀(2.22W)

讀後感指讀完一本書後把內心的想法通過文字書寫出來的書面文稿,撰寫一篇讀後感幫助加深同學們對書上理論的理解,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這棵樹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這棵樹讀後感6篇

這棵樹讀後感篇1

在一個寧靜的夏日午後,我偶遇了弗蘭西·諾蘭,一個出生於貧民區的女孩。與所有的孩子一樣,她愛幻想,對未來抱有無限憧憬,熱愛閱讀,渴望學習。但現實往往不那麼如人所願,家庭的貧寒讓她早早便得去學着成長,體味人生百態。

弗蘭西一家生活在布魯克林。媽媽是清潔工,以一人之軀支撐着一家生計,堅強能幹;而爸爸卻恰恰相反,是個打散工的歌唱侍者,即便能歌善舞,但嗜酒成性,而且缺乏掙錢養家的本領,他自責,但也無奈什麼都不會。而這個“軟弱無能”的父親,卻一直盡心盡力地愛着孩子,給予弗蘭西的童年無限的溫暖。即便其他人包括父親自己都說爸爸如何如何一無是處,但弗蘭西還是更愛爸爸。她一直堅持閱讀,命運也終究讓這個卑微但堅持夢想的生命看到了一絲希望——她上大學了!

它所給人的感動,並非是故事的悲慘與煽情,而是它的真實,你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這種感動,也並不一味體現在那些堅強能幹、心懷悲憫的人那裏,還包括那些似乎有缺陷、沒有責任感的人那裏,而這種峯迴路轉時的感動,卻格外使人心靈的暖流環繞不息。

悲情中的溫暖,苦難中對夢想的堅守,給了千萬人生存所需的人格力量;這個午後,它讓我想起當初那個天真的夢。夢想,千萬不能荒了。

這棵樹讀後感篇2

弗蘭西,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麪包的女孩,卻是一個擁抱夢想的女孩,就是一個樂天主義者。

弗蘭西是個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小孩,她心思慎密,情感豐富,熱愛讀書,在弗蘭西身上,我彷彿看見小時候的自己,那個也曾生活在窮困中,卻無限熱愛生活和熱愛讀書的小孩,那個永遠心懷夢想的小孩。“是的,等我長大了,有了自己房子,我不要豪華椅子,不要花邊窗簾,也不要室內橡膠樹。我只要這樣的書桌,放在客廳裏,還有白牆壁。每個星期六晚上有一本乾淨的綠色記事本,一排閃亮的黃色鉛筆,削好放在那裏隨時派上用場。還要金褐色的碗,裏頭總放着一朵花,或是一些葉子,或是一些漿果,還有書。

書是弗蘭西最喜歡的娛樂項目,肯定有人相信,書中自有弗蘭西渴望的一切,在書中,她能體會到現實不曾有的美好生活,以及精神食糧對於物質缺乏的補充和潤澤,書就等於她的子彈,

回到家,弗蘭西坐在破梯上看書,呼吸着暖暖的空氣,看着窗外,什麼也看不見,讀着書,吃着零食,飲着冰水。——多麼舒服的場景,相信這一刻,她一定在想白日夢,我發誓長大後努力工作,好好存錢,將自己喜歡的玩具統統掃蕩。——這是我兒時的.願望,也是我現在的願望!兒時的我希望長大後有能力將喜歡的玩具全部掃蕩回家,這樣就是最的生活了。我便想起兒時的願望,然後看了看現在,嗯,差不多了。

總的來說,貝蒂。史密斯寫的這本《布魯克林有棵樹》還是非常不錯的,唉,起碼我看的懂嘛!這纔是最重要的,而我是比較偏喜歡有故事情節,然後非常曲折的故事,反正那個就是傳說這類的東西,我都比較感興趣,而其他有些記事的一些書,我就感覺不太適合我,有點看不懂,所以覺得,什麼人適合看什麼類型的書比較重要,但是不是說只看那一類的,而是說,你可以必看其他系列的作品看多一些這一類的,當然其他的也很重要,不然,你怎麼擴展知識呀?

這棵樹讀後感篇3

在介紹這本書之前,我要先感謝它,它教會了我成長與生存。——題記

“文學是用來感動的。”這是曹文軒在《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的序中所寫。可感動對我來說是個生僻的字眼。我很少爲任何文學所感動,但《布魯克林》做到了,它將老式小說與現代文學相結合,給了我結結實實的震撼。

“生活與生存”是整本書的主旨。本書主要描寫了一個生活於貧民區布魯克林威廉斯堡的小女孩——弗蘭西的成長故事。弗蘭西是一個安靜·富有知識的小女孩,在她的成長中有着清貧艱辛的生活,母親偏愛她的弟弟,父親深愛她卻英年早逝,在學校中深受輕鄙。可就是在這樣一個坎坷的人生中,她從未放棄過希望,她攜帶着孤傲的尊嚴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上帝並沒有薄情寡義,在經歷了最黑暗的日子後,生活開始善待弗蘭西,她如願以償地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母親也從父親病逝的悲痛中逐漸走出來並且嫁給了布萊恩警長。弟弟尼雷與弗蘭西總是會時不時地緬懷父親生前的日子。所有人都長大了。庭院上參天的大樹被砍掉了,卻又奇蹟般地生還,人們親切地稱呼它爲“天堂樹”。生活在逐漸趨向光明。

我從未對一本書有如此熟悉之感,書中的弗蘭西總是會讓我感到親切,我和她似乎是同一類人。我們都愛冒險,我們都相同地喜愛美的事物,可能我也會穿過四條大街去往一個充滿苜樎·一枝黃·帶着廣闊草地的學校,儘管它距離較遠。我也會在每週六的一整天裏待在破舊矮小的圖書館裏,將每本我想要看的書的編號爛記於心。同時我也想在閣樓的太平梯上讀書或觀察來往的每個人,頭頂是天堂樹那蓬勃旺盛的綠色枝幹,它如同一個高大的守護神。對於我來說,弗蘭西就類似於1912年身處美國的另一個我。

成長是一件快樂與痛苦並存的事,生存夾雜着恐懼與渴望。二者合二爲一,鑄就成我們最卑微而平凡的人生。這是我從《布魯克林有棵樹》中學到的精神。從前文中我就提到過這本書教會了我成長與生存。這是我讀這本書最真實的感受,它沒有絢麗的文字,沒有龐大的故事背景,但我愛的本身卻是《布魯克林》的樸實或絕望的生活。在強大的視覺衝擊下,我讀完了這本書———有關人生最重要的一課。謝謝貝蒂·史密斯,也就是這本書作者,願她平安快樂。

在我的文字快要結束時,我見到了“天堂樹”。是的,即使它被砍掉,被人用篝火將樹樁焚燒,它依然蓬蓬勃勃地長起來了,它活了,沒有什麼能摧毀它!它揮着手與我告別。別了,天堂樹;別了,我親愛的夥伴弗蘭西;別了,我美麗的布魯克林……我如一個德魯伊老僧,披戴着落日的黃昏,走出了布魯克林。

這棵樹讀後感篇4

如果從文學史的第一章看起,你會輕而易舉地得出一個結論:文學就是爲做感動文章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但後來文學改弦易轍,一門心思地想着思想的深刻和如何深刻。然而德國移民作家貝蒂·史密斯的力作《布魯克林有棵樹》似乎又回到了老路上,依然做着感動的文章。

作者貝蒂·史密斯是20世紀早期的德裔移民後代,史密斯成長於紐約布魯克林,因爲家境貧寒,她的童年生活充滿了艱辛,十四歲便輟學去幫助母親維持家庭生計。而《布魯克林有棵樹》中,小說主人公的生活,正是基於她自己的成長經歷寫成的。

1941年,史密斯開始了小說的創作,兩年後,《布魯克林有棵樹》出版。這部小說的節奏平順舒緩,沒有大的波瀾起伏,平淡到毫不出奇,但正是這些簡單、毫不花哨的文字卻常常潤溼你的眼角。每當你茶餘飯後拾起它,讀上幾章,總會有一些些感動的心流注入你的心湖,盪漾起一圈圈漣漪。

這正是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一本書,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爲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它寫了弗蘭西一家子的故事。一個感人的大故事裏鑲嵌着無數的小故事,而所有這些故事都圍繞着一個詞:感動。二十世紀初的紐約布魯克林,是一片寧靜的樂土,而在這裏,一顆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小心靈卻要被迫去面對艱辛的生活,體味成長過程中的無奈百味:主人公弗蘭西出生在布魯克林一個窮苦的家庭,爸爸約翰尼是個酗酒的歌手,偶爾打些零工補貼家用,而媽媽凱蒂是個清潔工。

弗蘭西還有一個弟弟叫尼雷,小時候的弗蘭西經常和尼雷一起在大街上撿垃圾補貼家用,日子儘管過的拮据,但一家人的收入還是能夠勉強度日。

對於弗蘭西來說,在窮苦中生存是艱難的,更是令人羞愧的。只有知識才能使她忘掉生活的窮困,成爲改變窮困的工具。

她的這個根深蒂固的想法受益於她的外祖母,老祖母雖然沒有文化,連字都不識,卻建議弗蘭西的媽媽給自己的孩子讀《聖經》,讀莎士比亞,講述民間故事和童話,好讓孩子雖然處於困境當中,也不至於沉淪。弗蘭西姐弟在物質上幾乎一無所有,卻意外地擁有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她發誓長大後努力工作,好好存錢,將自己喜歡的書全都買下,這個想法是個巨大的安慰。就這樣,她拿着一本書,守着一碗零食,獨自一人在家,看着樹影搖曳,任下午時光溜走,這是一個小女孩所能達到的境界。她就這樣看着書,與世界和諧共處着,心裏頭快樂着。閱讀的樂趣,就在於字裏行間不期而遇的驚喜與共鳴。學習優異的她想讀高中然後讀大學,擺脫這個布魯克林窮姑娘的身份。

但是由於生活拮据,她和弟弟尼雷不可能同時繼續學業,所以母親凱蒂狠心讓弗蘭西放棄了學業,把上學的機會留給了尼雷。但是這並不是老套的重男輕女橋段,凱蒂告訴弗蘭西,你比尼雷更要強,尼雷如果現在不學習,以後也不會重返學校了,但是你不一樣,你無論在怎樣的境地中你都會繼續學習的。事實證明,凱蒂是對的。放棄了學業的弗蘭西在工作之餘自學大學課程,最終被一所大學錄取,成爲了家族中第一位考上了大學的人。

“寒門難出貴子”,這或許是既定的事實,但是作爲平凡人的我們,還是願意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那給了人們奮鬥的希望。就如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所說:“希望可以讓人自由。希望,是生存的根本。

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也許生活必不能事事公平,不能人人都有如意的生活。即使在清貧的歲月,也不能失去對幸福美好的嚮往,那些擺脫平庸的夢總能編制我們簡單的生活,爲我們簡單的時光點綴希望。不能說我們總要多熱愛生活,但總要有一顆懂得欣賞和珍惜的心。

“讓我生命中的每個小時、每一分鐘都過得充充實實吧。讓我喜、讓我憂、讓我冷、讓我暖。衣衫襤褸也好,光鮮也好。讓我真誠也好,狡詐也好。誠實也好,說謊也好。無論如何,讓我的每一分鐘都充實、幸福。當我睡覺的時候,也讓我一直做着夢,不讓我虛度人生的每一分鐘。”

?紐約時報》評論,如果錯過了《布魯克林有棵樹》,你將失去一次重要的人生體驗,有的人是苦難中的一棵樹,他們長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卻向着陽光默默生長,直到有一天他們會突破縫隙的桎梏,終長成了參天大樹。在我看來女主人公弗蘭西就是是這樣一棵長在苦難中的大樹。

小說結尾處有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除夕夜弗蘭西和弟弟在屋頂上聊天,他們聊到死去的父親,聊到了小時候撿垃圾的生活。兩人感慨妹妹勞瑞會有更好的生活,可是卻不會像兩人撿垃圾時那般快樂。當苦盡甘來之時,回首過去,我們發現那些曾經裝飾了我們生活的夢想,竟都成爲了現實。那些命中註定和無法逃脫的苦難、恥辱,都化爲我們的過去,也鑄成了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我看過很多關於成長的小說,比如《綠山牆的安妮》、《聽見顏色的女孩》等,但沒有哪一本像《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樣同時帶給我感動和激勵。弗蘭西的故事現實得殘酷,但又像童話一樣感人至深,充滿希望。

我想,在我成長過程中,我很欣慰讀到《布魯克林有棵樹》。“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

這棵樹讀後感篇5

作者貝蒂·史密斯(1896-1972),是德國移民的女兒,成長於紐約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她的經歷與這部小說主人公弗蘭西相似,早年也是靠自學完成了初步的知識積累。後來她進入大學學習新聞、戲劇、寫作和文學。《布魯克林有棵樹》是她的主要作品。

本書的內容和書名一樣,樸實無華,讀起來感覺就像是一個朋友將她成長的故事在自己耳邊娓娓道來,非常的親切。

這是一個溫暖、有力量、令人感動的成長故事。

弗蘭西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祖輩是典型的新大陸移民,連着幾代人都在白手起家的美國夢中浮沉掙扎,母親做清潔工,父親酗酒,時常無業,到死也沒有留下什麼財富,因有弟弟妹妹,她還不得不輟學,早早打工賺錢養家……

用消極悲觀的觀點看,弗蘭西沒理由幸福快樂,然而她始終保持着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通過堅韌的性格和不懈的努力去爭取受更多的教育,最終收穫了自己的幸福。

這本小說自面世後就成爲青春文學、布魯克林歷史的經典、乃至美國精神的縮影。

看完後,我想起了餘華的《活着》。苦難本身不是好東西,但很多時候,生活並沒有給我們太多的選項。我們只能選擇接受或者逃避。如果把苦難視作生活的一部分,接受它,試着和它和平相處,讓它磨礪自己的性格,那麼苦難便成爲一筆寶貴財富。

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祖母睿智、茜茜熱情,凱蒂堅韌。奧普拉·溫弗瑞說:我想,在我成長過程中讓我最受感動的一本書就是《布魯克林有棵樹》了。這的確是值得大力推薦的一本書了。

這棵樹讀後感篇6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美國作家貝蒂·史密斯創作的長篇小說。該小說講述的是生活在美國貧民區布魯克林的小女孩弗蘭西,在成長過程中經歷貧窮和不幸,同學的歧視和社會的不公,但她仍然堅強勇敢,從貧困的家庭中艱難地成長,憑藉着自己堅韌不拔的意志不斷朝夢想前進,最終走出貧民窟,考上大學的經歷。

一看故事簡介,我們可能以爲它是一本青少年勵志成長故事書,其實不然,這是一本關於生存與成長、家庭與愛、尊嚴與夢想的書,它告訴我們夢想可以使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而愛與尊嚴可以讓夢想變成現實,挫折與逆境可以毀滅一個人,但也可以成就一個人,結果如何完全取決於你對待它的態度。

文中的這棵樹表面上指的是天堂樹,一種唯一可以在水泥地裏成長的樹,實際上指的是主人公弗蘭西的精神,她就是這棵樹。小說的主人公小女孩弗蘭西,她還有個弟弟叫尼雷。姐弟倆生活在20世紀初布魯克林的一個貧困人家。他們的媽媽凱特靠擦洗地板和當看門人維持家用。她是全家的經濟依靠,因爲她的丈夫約翰尼是個沒有長大的孩子,他自由、懶散,還是個酒鬼。凱特沒辦法依靠丈夫,但她還想讓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好一點兒,她希望能將兒子送進大學的校門,生活雖然艱苦,但母親所保持的那份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深深地影響着弗蘭西,讓她在生活中始終抱有堅強、向上的生存意願和奮鬥的精神,並能不斷從書本中汲取知識,歷經挫折與苦難,弗蘭西終於得以進入大學的校門,她身上那種在貧困中練就的堅韌讓她成功,更讓她感謝貧窮,心中充滿希望與愛。

這是一部關於吃苦的書,沒有人希望自己生來貧困,但貧困未必一無是處,它可以磨礪堅強的性格、可以讓人更懂生命和生活的珍貴。當從小吃苦長大的弗蘭西和尼雷一起談到不用吃苦的小妹妹時,反而表示出同情來,說可憐的勞瑞沒有了那苦,也沒有了那苦中的甜了。可見他們從來都沒有把貧窮當苦難,沒有抱怨,沒有向困難低頭,而是把生活中的苦難都當成了財富,當成了生命的饋贈,這樣的品質或許也只有經歷苦難的人才會有。反觀我們現在生活在優渥環境中的孩子,安逸的生活侵蝕了他們的靈魂,讓他們害怕困難與挫折,逃避現實生活,沒有吃苦的精神,也沒有感恩精神,遇到挫折就會怨天尤人,更有學生因爲家長或是老師的一點點批評就做出讓人無法想象的事情,不珍愛生命,讓父母痛苦不堪,有的時候還理直氣壯地說是爲了自己的自尊心,因爲老師或家長傷了自己的自尊心。其實他們需要吃苦教育,更需要生活的艱辛給他們做好的人生教育,很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讀到《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讓弗蘭西告訴他們什麼是生活該有的樣子,什麼是真正的尊嚴。

這也是一部關於成長和愛的小說,父母的精神和品質會不知不覺地感染到孩子的成長過程。弗蘭西的堅強與勇敢像媽媽。這堅強讓她最後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外祖母不識字,母親剛上完國小,弗蘭西上了大學。她的堅強,讓他超越困難,實現家族的夢想。而弗蘭西的豐富的想象力來自於她爸爸。這想象力讓她無視困難與貧窮,憧憬美好的一切。雖然表面上看,弗蘭西的爸爸媽媽並不完美,爸爸嗜酒懶惰,媽媽偏愛弟弟,但從我的理解來看,他們仍然是偉大的,他們在弗蘭西的成長中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也是她堅強品質的源泉。平凡的父母給了弗蘭西不一樣的精神之愛。他們的祖母瑪麗是一位聰慧和善的女性,她雖然一字不識,卻知道一千多個民間故事傳說,"她知道人類所有可憐的弱點,也知道各種殘酷的力量"。文化知識的欠缺絲毫不會減弱她對孩子們的疼愛。他們的家庭更是充滿愛,弗蘭西和弟弟之間並沒有因爲母親的重男輕女而心生嫌隙,他們相互合作和鼓勵,彼此認同。再說弗蘭西的父母,他們也深愛彼此,從戀愛時的彼此欣賞到結婚後一起品味貧窮的苦,他們之間沒有抱怨,沒有滿地雞毛,有的是對生活的堅定信念和對各自夢想的追求,還有偶爾的徹夜長談,他們談相識、談相戀,這中間充滿了相互欣賞和滿滿的愛。弗蘭西半夜醒來,聽到父母在廚房聊天,這讓她感到溫暖和安全,這或許就是孩子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家的溫暖吧!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多少父母因爲家庭瑣事,因爲經濟壓力,因爲各種事情,吵吵鬧鬧,最終吵掉了對彼此的愛,還給孩子留下了巨大的心靈創傷,作爲父母,我們也要讀這本書,感受這本書中呈現的平凡的愛。弗蘭西一家幾乎貧窮的一無所有,但他們的精神世界卻從來都是富足的。

這是一個平凡還略帶悲傷的故事,但讀到精彩處,我們卻感受不到悲傷,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滿滿的感動與力量。小說的主人公弗蘭西出生於貧窮的家庭,爸爸深愛她,卻英年早逝,媽媽偏愛弟弟,她在學校也受到了各種欺凌和歧視,但她並沒有因此而放棄生活。我能夠想起來的情節不是她如何卑微地在家庭和學校裏忍受偏見和欺辱,而是她樂觀地去撿垃圾,賣垃圾,並把自己的勞動所得存進存錢罐,並與弟弟精打細算,拿出最少的一部分錢去買黑麪包和零食,並幸福地享用它們。她坐在樹下認真地讀書,沐浴在柔和的陽光裏,她做着關於成功的夢。平凡的生活是那麼真實,那麼溫暖。

如果我們都能像布魯克林的這棵樹一樣不管環境有多惡劣,空間有多狹小,都努力向天空最高處生長,那我們一定能感受到最美的那縷陽光。如果你現在正在經歷挫折,那麼你是幸運的,請感謝生命賜予我們的所有苦難和艱辛,樂觀頑強地經歷了這些不一樣的人生以後,你一定會活得更精彩。最後,希望更多的人能讀到這本書,尤其是處在迷茫中的青少年,希望讓弗蘭西的精神伴他們前行,助他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