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紅中國讀後感800字模板8篇

心得體會 閱讀(2.82W)

讀後感的寫作都建立在認真觀看的基礎上,課外書是可以豐富孩子的心靈世界,大家能夠在讀完一些文字後仔細完成一篇讀後感,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紅中國讀後感800字模板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紅中國讀後感800字模板8篇

紅中國讀後感800字篇1

紅星重照耀,中華輝煌現。——讀完《紅星照耀中國》,我感慨萬千。

?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埃德加·斯諾,以一個外國記者的口吻,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通過對紅軍領導人和紅軍戰士生活和戰鬥的描述。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頑強鬥志,以及他們樂觀向上、甘於奉獻、奮力拼搏的紅軍精神。該書向世人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的紅色革命,如一顆熠熠閃光的紅星,永遠照耀着朝氣蓬勃的新中國。

書中講到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朱德等一個又一個偉大的領導人。他們雖出身平凡,卻憑着一份救國救民的執念,一顆爲人民奮鬥的心,壯大了人民軍隊,締造了新中國,造就了今天我們的美好生活。作爲領導人,他們毫無領導架子,與戰士們同甘共苦,吃食普通,衣着簡樸,磨難受盡,卻難掩他們那拳拳愛國之心。他們不爲功名,只爲百姓;不求利祿,只求和平。問百姓爲何如此愛戴紅軍,那樸實話語動人心絃:因爲那是百姓的軍,那是救國的軍!

新中國建立在萬千將士的忠骨上,今天我們的生活幸福穩定,不是應該慶幸,應該感動嗎!不是也更應該珍惜與奮進嗎?我們出生在二十一世紀,新中國已建國x週年。國家的強大和安定,給了我們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我們養育在溫室中,我們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爲我們負重前行。如此成長的我們,常常因爲事不如意就怨天尤人,受挫和打擊就使我們退縮逃避,遇到問題就推卸責任。不是想着怎麼去面對和克服,卻像是一個懦弱怕事的逃兵。遙想如果當初紅軍戰士們在長征初始,因爲這樣那樣的理由和藉口,也說一句“我不去”,那怎麼可能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啊!試想,我們貪求安逸萎靡不振,怎麼能承擔肩上爲振興中華而學習的責任,如何去建功立業、報效祖國,如何能讓爲國犧牲的先輩們得償所願!

長城萬里,是古代勞動人民用血肉築成。今時今日的中國,又何嘗不是啊!從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再到解放軍,那些年代的戰士和有爲青年不是都無所畏懼,勇於奉獻,爲了祖國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嗎?就像《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毅然投身革命事業,《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志願軍戰士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無論是紅軍、林道靜、志願軍戰士,他們都爲着自己的信仰勇住直前!

當看到慶祝祖國x週年華誕舉行的盛大閱兵時,我們的人民軍隊像鋼鐵長城般豪邁地走過天安門廣場。我們在緬懷先烈的同時,倍感興奮和自豪,更有一份責任在心。先烈們用血肉爲我們打造的美好江山,我們要將它長長久久的維護好,並且要建設的更加強大來回報他們!作爲年輕的我們,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加油吧,少年!

紅中國讀後感800字篇2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那可是數不勝數,而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這春節了。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其中有一個風俗習慣就是吃餃子。吃餃子之前當然要包餃子啊。我爲了能吃上美味的餃子,便自己動上手。

想吃餃子就要包餃子,這餃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餃子之前首先要和麪。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裏,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進去。剛開始水倒少了,揉出來的面拿起來向下掉面渣。又加了點水之後,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總是加的不合適,光和麪就這麼難,等到吃上餃子要等到什麼時候啊!又加了一點乾的麪粉,面總算弄好了。可是一聽媽媽說面還要放半個小時,真等的我不耐煩了。

面好了我等不及的衝到面旁邊,拿出一小塊面學着媽媽以前包餃子的動作把面揉成一個細長條。結果揉的一節粗一節細的還好揉了好長時間終於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餃子作爲中國傳統文化流傳了下來,餃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製作難度。爲了吃上美味的餃子努力!

接下來開始把面切成小塊,再繼續擀皮。擀皮是最難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餃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餃子餡熟了皮沒熟。我把一小塊一小塊的面按成了可愛的小柿餅大小,便準備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餅,一手拿着擀麪杖擀餃子皮。哎,像媽媽那樣擀皮好難啊,我實在學不會最後我就像擀大餅一樣擀了餃子皮。雖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還是不錯。

該包餃子了,媽媽給我做了我最愛吃的豬肉大蔥餡。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媽媽的旁邊學着包餃子。包出一個餃子之後突然覺得包餃子不是那麼困難。

終於包好了開始煮了,我在鍋的旁邊盼着餃子煮熟。看着餃子在鍋裏的翻騰如同一條條白色的魚在歡樂的遊戲。餃子煮熟了!嘴裏吃着餃子心裏說不出的開心。霎時,我覺得我離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愛中國傳統文化!

紅中國讀後感800字篇3

合上書,閉上眼,x多年前那位異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鉅作《紅星照耀中國》,把我帶回那個硝煙瀰漫的時代,那一段驚人的行走,仍歷歷在目……

大渡河上,紅軍戰士在鐵索上艱難地爬行。槍林彈雨中,不斷有戰士中彈跌落,湍急的河面上翻滾着紅色的波浪。沒有一個人後退,沒有一個人膽寒,前進是他們唯一的目標,哪怕最後只剩下一個人,也要打通這條生死通道,把紅旗插到對岸,讓它高高飄揚。那些即便經歷險境,也從未動搖過的信念,那些犧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尚心靈,我們不能忘記!

莽莽草原,永遠有無盡的危險。黑暗中,不起眼的沼澤地瞬間就吞噬掉一條條鮮活的生命;草叢中,一支利箭剎那間就射穿戰士的咽喉。這條路上,不斷有戰友倒下就不再起來。儘管如此,依然有激昂的戰歌響起,激勵着戰士們相互幫扶,一路向前。團結就是力量,當所有力量匯聚在一起所創造的奇蹟,我們不能忘記!

茫茫雪山,風裹着雪粒怒號着,向衣衫襤褸的戰士們撲去。沒有食物,就吃草根、皮帶、鞋幫子;沒有水,就把雪糰子往嘴裏塞;沒有路,他們就斫下長長的竹竿,放在彎彎曲曲的沒過腰身的泥水中,鋪成過道。沒有什麼能阻止紅軍前行的道路,困難不能,敵人也不能!於逆境中拼搏,無畏艱難險阻也要達到目標,這樣不屈的靈魂,我們不能忘記!

“從來沒看見過這樣的中國戰士!這些人,當兵不只爲了一碗飯,而是一些爲爭取勝利而自殺的青年。”

當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心安理得地學習,當我們享受着現代生活的舒適與富足,當我們唱起歌跳起舞彈起琴,也許並沒有意識到,我們正過着充滿陽光與安定的美好生活。《紅星照耀中國》提醒我們:不能忘記無數革命先烈曾在狼煙四起中橫刀立馬,在民哀國殤之時挺身而出。

那些在烈火中永生的人,我們要記在心裏;那來之不易的幸福,我們要更加珍惜;當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定也要像他們一樣,堅定地回答:我在!

紅中國讀後感800字篇4

九月份,我讀了一本好書,它的名字叫《紅星照耀中國》。它描繪了第一個外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訪問中國蘇區的故事,並將他的所見所聞以及感受都寫進了這本書。

本書用新聞來描寫紅軍戰士生活,概括了紅軍與白軍、國民黨以及日軍的鬥爭,寫出了紅軍戰士的英勇無敵,頑強不屈,也大段引用採訪中人物所說的話,將所見所聞描述得形象生動、妙趣橫生。

全書先從作者前往蘇區路上說起,講了火車上一個白鬍子老者對紅軍的偏見,加大了作者對紅軍的好奇與猜想。作者後來與一個“共匪”一起吃飯,瞭解了更多關於紅色中國的故事。後來,作者逐漸深入中國蘇區內部,採訪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許多大人物,瞭解了國際形勢、瞭解了紅軍的信仰、宗旨、口號等等,瞭解了中國內部戰爭的過程以及結果。作者將這些事連起來,寫成了這一部自己戲稱爲“亂七八糟”的書。

作者介紹了紅軍的經驗與客觀教訓,那就是要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來對抗殘暴的日軍。也寫了有組織、有武裝的民衆、工人在革命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抗日戰爭就很難勝利,他們是一股不可征服的力量。

在斯諾筆下,我們見到了一個紅色的戰爭歲月,一件件真實的事件在我們面前展開,爲我們描繪了一個和平、自由、平等的“紅色中國”。在書中,一個個人物,都被賦上了自己的個性,鮮活生動。一個個“紅小鬼”,一個個樂觀、愛運動、愛和平的紅軍戰士,都被描繪的栩栩如生。

紅軍是人民的軍隊。我認爲:只有團結人民,發揚紅色基因,爲社會做貢獻,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紅軍戰士”。要緊跟革命先烈,學習紅軍精神,發揚兩萬五千里長徵紅色基因;學習紅軍的大無畏勇敢、學習紅軍官兵的步調一致,全心全意爲人民做貢獻等精神;學習他們自始至終聽“毛主席”的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

紅中國讀後感800字篇5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幹便倒在牀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不久從弟弟家借來的。於是隨便翻開一頁瞧瞧,不久,就被阿q調戲小尼姑的情節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於是我翻到了第一頁……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爲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爲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裏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遊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麼的可笑,更是多麼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爲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q死後,人們的態度各不一樣,有的說:“阿q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有的說:“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的卻說:“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跟了一趟。”這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q高一等的人們對阿q最後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希望阿q會在現在的社會裏消失,成爲一個真正幽默的笑話。

紅中國讀後感800字篇6

費孝通先生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從古至今,農民人口在社會總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農民對社會的提高發展也作出了極大貢獻.作爲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學生,我感到無比驕傲.以前對自我生活的村子沒有太多感想,在讀完《鄉土中國》後再去回想,鄉土社會果然都是大同小異的.

在農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廣袤的土地養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小的時候跟隨父母到田裏去播種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開蓋好的薄膜種玉米籽,再就是在秋收時節抱麥子.在北方,割麥是農活裏最苦最累的活,農民割麥的姿勢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來形容最恰當可是,母親心疼我,沒有讓我割過麥穗,於是我開始找尋新的“營生”――挖苦菜.此刻想來,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種它會生長,你不播種它也生長.苦菜就是那種自然生長的植物,挖它並不費事,田地裏到處可見,不一會兒就能挖一小筐,帶回家後用水淘了就能吃.“非典”那年,母親不信任小賣部的菜種,我就天天出去挖,那段時間家裏足足吃了一個月的苦菜.在鄉下,生活好像不用怎樣花錢,吃的自我都能夠種,家家戶戶都有一口井,梨樹、沙棗樹什麼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杆子和玉米棒棒,逢年過節的時候買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可見,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們聚村而居確有必須道理.

費孝通先生分析說,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一、小農經營每家耕地的面積小,所以聚在一齊住,住宅與耕地不會距離得過遠;二、因水利灌溉的需要,他們聚在一齊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爲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數量在一個地方一代一代地增長,成爲相當大的村落.我生長的村子是由第二點和第三點決定的,因爲我們那裏沒有農場,也不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人們聚居一齊除了是種習慣外就是合作的需要,村子裏稱爲“變工”.尤其是在打麥場、絞玉米和刨籽瓜時節,由於每家的勞力有限,人們會就近叫着鄉鄰一齊做工,效率也高,今日一齊去張三家打麥子,後天再去李四家刨籽瓜,也就是“變工”.那裏沒有任何商業行爲,人們似乎約定俗成了某種共同遵循的規則,認爲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因爲這是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社會學裏分出兩種不一樣性質的社會:一種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爲在一齊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爲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前者是禮俗社會,後者是法理社會.鄉村屬於前者,費孝通先生在書中說道,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爲,社會的聯繫是長成的,是熟習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僅有生於斯、死於斯的人羣裏才能培養出這種親密的羣體,其中各個人有着高度的瞭解.我無比慶幸自我的童年能在鄉村度過,和我同齡的一代都是村子裏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看着長大的,整個村子裏的人都明白我,我也認識整個村子裏的人,而父母這一輩的人基本上都是稱兄道弟,平時見面都會很親切地打招呼.鄉村裏的人都是彼此熟悉的,熟悉是長時間、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感覺.現代都市最缺少的也就是這種感覺,門對門的鄰居尚且不認識,更何況樓裏和小區的人,於是,在鄉土的本色裏開始產生出陌生的社會.

學者將東西方人民的性格作比較,說在西方社會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的社會卻是講交情.對於這個問題,也要從鄉土社會入手,它是孕育所謂現代人的搖籃,現代人最根深蒂固的共性是從鄉土裏帶來的,也是影響中國千年的儒家文化造成的.中西方的主要區別就是差序格局的不一樣,也即羣己、人我的界限劃法問題.西方人看重的是團體,並且公私分明,中國人則不然.就拿“家”來說,是最能伸縮自如的了.“家裏的”能夠指自我的太太一個人,“家門”能夠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能夠包羅任何表示親熱的人.自家人的範圍是因時因地可伸縮的,大到數不清,甚至天下可成一家.每個人都有一個關係網,好像把石頭丟在水面上發生的一圈圈波紋,裏層是和自我最親近的人,然後就是各種交情程度不一樣的人們了.

中國的本色是鄉土,而此刻的主流是爭相到城裏立足,一些人是因爲土地的有限接納不了村裏人口的增長,另一些人則是趕時髦.鄉土社會發生了變遷,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改變,也是社會史上的一個大轉變.就像費孝通先生在結尾所說的,鄉土社會是靠經驗的,他們不必計劃,因爲在時間過程中,自然替他們選擇出一個足以依靠的傳統的生活方案.如此,期望土地依然是大自然哺育生命的土地,期望鄉村的生活更加完美!

紅中國讀後感800字篇7

“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這是偉大革命家毛澤東的名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通過讀書可以賦予人豐富的知識色彩。當我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時,紅色的略呈灰灰的書的色調,立即給人以“紅色”的感覺,更兼有歷史的厚重感。

翻開書本,心就平靜下來了,平鋪直敘、娓娓道來他的西部之行,而一個個鮮活人物躍然紙上,一幅紅色蘇區鬥爭圖浮現在眼前。作者運用歐美作家善用的描寫的手法,以平視的角度,樸實的筆觸給我們講述着那段歷史。樸實的語句卻將東西方文學的區別體現的淋離盡致,當時這樣的文章應該算作新聞或通訊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傳記了。

“在我看來,毛澤東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複雜的人。他有着中國農民的質樸純真的性格,頗有幽默感,喜歡憨笑”。這是對偉人毛澤東的描寫——是一個喜歡憨笑的人。

西路軍的很多故事、當然也包括很多女紅軍戰士慘烈經過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在中國革命史上可能是絕無僅有的,當年的殘酷是我們現代人無法想象,正是因爲有了這種精神,紅軍精神。讓我們現在擁有了如此安寧的生活。我們現在所獲得的一切都是鮮紅血液換來的,爲了這些,我們不得不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讓我們銘記那段歷史吧,珍惜今天所擁有的,跟一位美國人——斯諾一樣深愛這片紅色土地或者說更愛這片土地,因爲我們是中國人。

紅中國讀後感800字篇8

記得《恰同學少年》中有這樣的一幕:毛澤東、蕭子升和蔡和森在寬闊的湖南一師操場上,聲情並茂地朗讀梁啓超寫的《少年中國說》,那朗朗讀書聲引起了其他同學的注意,人越聚越多,所有的人都在激昂地誦讀那令人振奮的詩篇。其中有一段高潮令人難忘: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是啊,就是梁啓超,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這種奮鬥的精神和永不屈服的意志,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也表明了只有奮鬥和革命纔能有永遠的進步。

少年是祖國的花朵,關係着祖國的今後和未來,擔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前途和親人寄予的厚望,還有祖國的利益和發展。很多領導人都說過,凡事要從娃娃抓起,更說明教育對祖國的重要。今日之責任,祖國之責任,都是我們肩負的重擔與上進的激勵。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也充分說明了我們的努力與上進緊緊地關乎着祖國的命運,少年永遠是祖國的脊樑。

站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我們莊重嚴肅,作爲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奮發圖強。在新時代,我們要保持良好的狀態迎接各種挑戰,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

遙想當年,毛、蔡二人是何等的節約,至今仍值得我們效仿。

過去和現在卻也不乏劉俊卿這種虛榮的人。一師範開學,父親爲他挑擔,他卻說父親是他僱的挑夫。父親含辛茹苦、省吃儉用得把兄妹二人拉扯大,自己辛苦地賣着臭豆腐供劉讀書,爲了那所謂的面子竟管父親要很多錢去買一雙皮鞋。他一學期花的錢竟比王家少爺還多!他視功名利祿爲人生制高點。他爲了面子,寧可犧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他卻何曾想到親人的心寒?

他原本也有不錯的學習成績,也可以效力祖國,卻自毀前程,這不正是劉爲自己在歷史上留下的一道敗筆麼?

處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有無窮無盡的學習資源,但是,正因爲條件的改善,促使了我們更加的奢侈,更會享受。我們怎樣像毛澤東、蔡和森那樣胸懷大志,不慕虛榮,腳踏實地,懂得感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