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秋》巴金讀後感精選6篇

心得體會 閱讀(1.47W)

寫讀後感是很多人讀書之後都會進行的任務,是非常考驗我們的理解能力的,讀後感對於我們的閱讀是有強化作用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秋》巴金讀後感精選6篇,感謝您的參閱。

《秋》巴金讀後感精選6篇

《秋》巴金讀後感篇1

家,一個愛、溫暖、避風港的象徵,但在巴金筆下的這個舊社會中的家卻是惡魔、監獄、劊子手。

小說中,有很多情節讓我感到悲憤,感到惋惜,感到痛心!但我暗暗爲自我慶幸,正因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性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咱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

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中,梅、琴、鳴鳳、瑞鈺都有不一樣的性格和結果。梅,因母親的態度而與覺新擦肩而過,並早早地做了寡婦,在與覺新重逢後,又因自我的感情不能抒發而抑鬱成病,吐血而死;琴,讀了幾年書,用心地與覺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婚姻,在覺新和覺慧的幫忙下最終取得了勝利,真心地在一齊,過着愉悅的生活;鳴鳳,好一個烈女子!爲了自我純潔的感情,不惜拋棄自我的性命也不願毀了自我,我真佩服她在這個封建大家庭中毅然選取這種壯烈的方式反抗;瑞鈺,一個善良貞靜的人兒,任人擺佈,因肚子裏的孩子受到衆人的排斥,被趕到城外的一間陰暗潮溼的房裏,而他的丈夫覺新太懦弱,導致了她在生下雲兒後離開人世,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這些女性人物表現出了在封建社會裏有太多的人做了許多不必要的犧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作爲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着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不敢揹負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理解了,忍受着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失去了所愛的梅,失去了賢惠的妻子,失去了無數個反抗的機會,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最後幫忙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我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忙,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堅定,他帶着一個單純的信仰,不放下,向目標大步走去,要做自我的主人,不好有一絲遺憾,覺慧的反抗爲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最後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爲了事業失去了感情,犧牲了一個原本完美的性命。高老爺的封建思想、整個社會制度、整個迷信奪取了多少人年輕的性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我把愉悅爭過來!”我會和巴金一樣記住:青春是多麼的可愛,咱們正處於完美的青春歲月中,咱們充滿了激情,咱們的心裏洋溢着愛!那麼就讓它作爲我鼓舞自我的源泉吧!

《秋》巴金讀後感篇2

我從來都不喜歡描述封建時代關於大宅子故事的書,覺得讀來味同嚼蠟。但是卻有例外,家吸引了我。《家》一書寫的是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一代青年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三種不一樣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親切溫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說《家》中高覺新一家卻是每一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爲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着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裏說對方的閒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其實爺爺跟你說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說,等他話說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有很多人因爲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着的人卻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動着。這股激流因爲矛盾而真實,因爲矛盾而珍貴,因爲矛盾而深沉,因爲矛盾而被賦於真正的一切,我又一次被感動了,因爲就在那個年代,多少還有一個不小的羣體在這股激流中尋找着新的自我,彌補着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

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着自我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卻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與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爲追求,因爲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恆地感動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爲自我慶幸,因爲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的幸運啊!

《秋》巴金讀後感篇3

第一次讀巴金的《家》,百感交集。爲書中人物的悲慘命運十分惋惜,萬分無奈。

我最大的體會就是:人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三兄弟中雖然對覺民的描寫不多,但我一直被他的勇敢,堅定所感動。他爲了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理想,努力了很多,甚至不惜作爲家裏的第一個“叛徒”離家出走。他之所以可以如此勇敢、堅定,是因爲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過怎樣的生活。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有一個很明確的的人生觀。是清晰的人生觀支持他、鼓勵他與封建大家庭頑強的鬥爭下去。對比之下我覺得大哥覺新就是一個不太清楚自己目標的人,他似乎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所以在面對取捨的時候顯得很是糊塗。他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最終留給自己的只是痛苦和悔恨。他放棄了與梅之間的真摯愛情,最終只能在梅的屍首前吐露心聲。他放棄了瑞珏對他的信任,選擇了封建腐朽的制度,最終讓瑞珏淒涼的離去。是他的猶豫將本應屬於她的幸福帶走了。

體會之二就是:性格決定命運。三兄弟截然不同的性格決定了他們完全不同的命運。就像人生一樣只有目標是不夠的,還要有鬥志,要有努力。就拿覺慧來說,從我個人眼光來看,他與鳴鳳的悲劇收場與他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他(覺慧)在外面活動的時候的確忘記了鳴鳳,但是回到沙漠一樣的家裏,他又不能不想到她。他是愛情事業都想要,哪一個也不想犧牲一點,又沒有做好統籌兼顧的工作,最後只能是斷送了愛情。而覺新軟弱的性格更是鮮明的代表,他被封建大家族壓得喘不過氣,卻沒有反抗,而是一味的接受,一味的妥協,最終換來的是自己一生的遺憾,一輩子的痛苦。

《秋》巴金讀後感篇4

很久之前就看過巴金先生寫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最近又再看了一遍,更加感受到巴金先生不愧是位偉大的作家。

?家》是巴金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最具永恆的藝術價值。改作品以五四運動後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地區爲背景,描寫了在新的革命時期的一個封建家庭走向崩潰,無情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的腐朽墮落和封建禮教的虛僞殘酷。

?家》對人物的描寫十分詳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塑造了許多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其中最讓我感到悲傷和憤怒的人物是——鳴鳳。鳴鳳是高家的一個丫鬟,不幸的她被選去要做馮老太爺的姨太太,鳴鳳才十七歲,而馮太爺一起六十歲了,這麼多麼可惡的事情…鳴鳳與高覺慧之間也有一段愛情,兩人的關係無人知道,因爲一個是丫鬟,一個是少爺,兩人身份懸殊。鳴鳳在她將要永遠與覺慧分別的前夜,去屋裏找他,鳴鳳可憐的樣子讓人感到難過,但覺慧並不知道她的事情,只在一味的說他好忙,說過兩天再找鳴鳳談話。最後,覺慧吻一下明發,這是覺慧第一次吻她也是最後一次。然後鳴鳳便跑走,跳湖自盡了。

作品還寫出了其他人物的一些悲劇,這些悲劇都是揭露封建統治的罪惡。同時也讓年青人推翻舊制度,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希望。

《秋》巴金讀後感篇5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說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爲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爲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爲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爲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爲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爲,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秋》巴金讀後感篇6

我想這書最適合青春的人去讀,十八九歲,剛入世事,見的不多,有活力有激情,這書最能激起這樣的人的興趣。他們或許會像覺慧一樣反抗舊的東西,去追尋理想和新生事物。

而我現在讀來確實已經對覺慧有了自己的判斷,我有時不能完全贊同覺慧。我有時很同情覺新,甚至覺得覺新的做法並沒有什麼異常。而對覺民,更是覺得他成熟、冷靜,對世事有自己的判斷,又能夠忍耐自己所厭煩的東西,有能夠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纔是正確的。人或許只有積極抵抗與消極抵抗相結合,才能活得更好,最後覺民不是活得了幸福,並在家中長期生活下去?或許這樣的結局更適合普通人。

但我想作者並不是我以上一段的意思,他希望年輕人能夠奮起反抗,去接受新思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個世界。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覺得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就是一個人的三方面。每個人都是同樣的矛盾體,而對於任何事情的做法,都有着三種不同的計劃,恰是三兄弟身上所體現出的性格與行事方式。看書時,會覺得有時自己是覺慧,想要反抗,卻困難重重,又對社會抱怨多多,有時是覺新,雖名“覺新”,卻很“守舊”,逆來順受,接受着命運的安排,有時又覺得自己是覺民,可以對他人有着強烈的同情,可是試着用語言撫慰每一個人心靈的傷。

我想我或許是被書本毒害太深的一個人,終究不能如覺慧一樣。

再來說說這本書。

這本書很難說是悲劇還是喜劇。因爲瑞珏、梅、鳴鳳、爺爺的死、大家庭的沒落,不得不說是悲劇。而最後覺慧去上海追尋新思想,覺民得到幸福,這又給此書留下了希望。但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一部厚重的書。

此書的語言很簡練,卻又很深刻。作者在書中有大量評論的話,並將這些話與敘述將結合,這是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過提煉的話,將這種深刻有理的話語寓於具體事情之中,更顯出其深刻見解。正如有一段是即將睡覺,便將人的性格與世事和睡覺聯繫起來,有一段是將花園裏的湖,便說這個家就像湖一樣,表面平靜而內裏波濤洶涌。

而總體來說,語言敘述性很強,並有張有簡,很流暢,點到爲止。詳略恰到好處。

我想這部書從整體上來說是值得一讀的,你會看見厭煩的有趣的上一輩人,看見積極反抗的下一輩人,還會看見在社會之中漂浮着的這一輩人。你會看見這個社會,或許還會看見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