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改分讀後感推薦8篇

心得體會 閱讀(6.03K)

我們在寫讀後感時需要寫的有新意,只有時常寫寫讀後感,我們的語言水平纔能有所進步,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改分讀後感推薦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改分讀後感推薦8篇

改分讀後感篇1

最近,我們學習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由《背影》而看了《目送》後,我又找了龍應臺“人生三書”之《親愛的安德烈》來看。

這本書是龍應臺與安德烈母子的書信集,裏面有他們之間的三十六封書信。正如同龍應臺自己所說:在信中,兒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認真;母親有八分的認真,二分的知性懷疑。龍應臺出於對兒子深深的愛,試着與跟她相差幾十歲的兒子溝通,“重新認識”安德烈。

從母親給兒子的信中,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的愛,這種愛,不是溺愛。龍應臺以一種“人生導師”的方式,以一種朋友的姿態來與兒子交談,希望能走進兒子的心。就像此刻的我們的母親,千方百計地想懂我們,可我們殘忍地將她推之門外。雖然我們知道不該這樣,可還是這樣做了,就像安德烈,愛母親,可不喜歡母親。也許我現在並不很理解母親,所謂“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嘛。

這本書不像《目送》那麼傷感,我拿給母親看。她倒是比我感觸要大,也許她與龍應臺產生了共鳴,總之,她很喜歡。“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用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用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這段話儼然成了母親教育我時必說的話,說明母親心中也許就是這樣想的,雖然我並不很理解,可也大概能知道這是爲我好。龍應臺與安德烈,就是所有母親和兒子,一個默默付出,一個慢慢懂得。

母親說:“孩子,你慢慢來。”

改分讀後感篇2

終是不敢再看一遍《活着》,苦難的經典,卻不存一絲希望,我想餘華先生根本是不打算往好的方向寫!

主人公富貴,亦是一個悲慘的人。年少好賭,敗光家財,又氣死父親;後又陰差陽錯被徵兵,未見母親最後一面;妻子無怨無悔,默默陪伴,也是勞苦一生;兒子有慶,未救他人而死,卻也不是自己心甘情願的;女兒風霞,難產而死;女婿兒喜也是一個苦命的人,一場事故而造成的人命;孫子苦根,竟是被活活噎死……勞累了半生,富貴終還是落得孤家一人!

整本書中只有幾處希望的存在,餘華先生的文筆平淡,他着力刻畫了許許多多的悲慘生活,但又讓書中的富貴放不下活着的希望。通篇如此,也正是這樣,我看到上世紀千千萬萬的農民的縮影,那是怎樣的影子?是畸形的。是什麼壓垮了他們的脊樑?是文革,是災荒,是農民活着的困難!潦潦幾十頁,卻是中國自開國以來的歷史的濃縮,我們看到的,也絕非只是悲慘而已,還有的,是一個人活着的困難啊!

我不禁聯想的我的父母,他們生活在社會基層,沒學歷,沒文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氣掙錢,養家餬口,解決溫飽問題。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有放下活着的希望,爲什麼?不只是因爲我,更是因爲活着本不易!

佛講輪迴,人生就是渡過苦海,我們每個人在苦海中掙扎,希望到達彼岸。那濤濤江水,不就是一道又一道苦難嗎?不經歷風雨,怎麼能看見彩虹?

活着就有壓力,但正是壓力,才讓我們感到自己還活着,心臟任然跳動,而並非是棺材中的枯屍,死氣沉沉。

我想富貴經歷了那麼多苦難之後也明白了,人生老病死都是註定,這也是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活好當下,不必糾結,畢竟新的一天太陽照常升起,地球依然在轉!

活着本就是一場不易的修行,何談容易?

改分讀後感篇3

寒假媽媽送給我幾本書,其中一本是世界文學經典《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我拿到書看到是世界文學經典,便津津有味的讀起來,可是第一遍看完我並沒有太深的感觸,媽媽建議我再讀幾遍,於是我又細細讀起來……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爲《在人間》《我的大學》。

?童年》主要講述的是阿廖沙三歲到十歲的童年生活。小說從他隨同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到外祖父叫他去“人間”混飯吃結束。生動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最底層人民的艱難生活狀況。

阿廖沙外祖父家開了染坊,但隨着家業的衰落,他祖父變得吝嗇、貪婪,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還狠心剝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謝因爲染壞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過去。他的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整日爲爭奪家產爭吵。在這樣一個讓我們現在無法想象的,到處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阿廖沙體會到當時人間的痛苦。

然而生活中總會有陽光的,他的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對誰都很忍讓,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廖沙聽,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後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

給與他陽光的還有他的好朋友淳樸的小茨岡、正直的格里戈裏。他們都給阿廖沙溫暖和力量,使他在黑暗的環境中仍依然保持着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讀了《童年》我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我也學會了在困難和困境中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成爲充滿愛心的人。

改分讀後感篇4

勞拉是個可愛的小女孩,有一個叫北風的人是勞拉的教父,這個人把一條有着三顆雨滴的項鍊送給了勞拉,這三顆雨滴不會把勞拉弄溼,也不會掉下來;每當過生日時,就會送一顆,當有第四顆時,再大的雨淋不溼她;有第五顆時,什麼樣的雷電傷不了她;有第六顆時,最強的風吹不走她;有第七顆時,能在最深的河裏游泳;有第八顆時,她能遊過最寬闊的海;有第九顆時;一拍手雨就停住;有第十顆時,鼻子一噴氣,天就下雨,《雨滴項鍊》讀後感550字。可是,這項鍊帶上去了就不能摘下來!一摘下來就會給她帶來災難。

勞拉上學時,梅格這個小女孩想要勞拉的項鍊,學校裏不能戴項鍊,老師就幫勞拉保管,放學還給勞拉,梅格就去偷了項鍊,結果,一位公主把項鍊當成了她的生日禮物,勞拉說是她的,國王要她爲這下一場雨就把項鍊還她,可要有十顆雨滴才行,公主看勞拉很可憐,就把項鍊還給了勞拉,讀後感《《雨滴項鍊》讀後感550字》。梅格因此也受到了懲罰。

讀後感:讀了這篇課文我知道了,做人不要太貪婪,別人有什麼自己就必須要有,這是不對的,知足常樂,知足了才能常樂,要想着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一個相親相愛的家,一個賢惠的媽媽,一個高大的爸爸,或許還有一個小妹妹會小弟弟,還有很多漂亮的衣服,帥氣的褲子,可愛的布娃娃和各種玩具……,別人有什麼東西,那是別人的,我已經有了比他(她)還好的東西,有了這些東西,還能有多少怨言呢?

改分讀後感篇5

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異常沉重。整個人好像還沉浸在書中那一幕幕悲慘而感人的畫面中。此時,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愛國精神,佩服他批判舊思想舊道德提倡新文化運動的勇氣,更佩服他那揮灑自如的妙筆

?吶喊》一書中,魯迅先生通過對“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的描寫,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腐朽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吶喊》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而作品中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不僅標誌了現代文學小說的形成,更是對封建吃人禮教投出的第一把利劍。魯迅通過一個病人癲狂的語言,把一個血淋淋的人肉筵席展現在人們面前。滿眼的“吃人”二字使“狂人”永遠處在擔心與焦慮之中,是那樣的孤獨與無助。而以“哥哥”“趙貴翁”爲代表的人物正是封建禮教吃人的根源所在,魯迅先生對狂人充滿了同情,從而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只有推翻和摧毀吃人的封建禮教,才能真正救出孩子們。

如果說〈〈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直抒胸臆抒發憤懣情懷的開篇之作,那麼〈〈阿q正傳〉〉中,則有着魯迅更深一層的憂憤的感情宣泄,這是五四運動最爲傑出的作品。它的成就不止是創造了阿q這個不朽的典型形像,而且寫出了舊中國農村的真實生活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弱點。魯迅以辛辣諷刺的口吻揭露了幾千年封建社會文化積澱而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就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在批判與諷刺的同時有又充滿了同情,所以魯迅的諷刺,不光是怒其不爭,更有着深刻的哀其不幸,在辛辣的諷刺背後,還隱含了魯迅先生更大的悲哀。

讀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所表現的水鄉風情,人物形像是那樣的真實,自然,猶如身臨其境。

改分讀後感篇6

如果叫我寫霞,散文嗎?也許我會繪景抒情,若叫我深層次挖掘,恐怕只能給你一個失望了。

霞,我還能聯想到什麼呢?聯想到的是冰心先生的《霞》。

一段平淡的自述、摘錄和講解,作家不動聲色地把我帶入了她的意境,最先沏上的是一口淡茶。 《霞》的開頭是一行平白直敘,但一句簡單的英文摘錄巧妙而深遂地切入了文章的主旨,真可謂“開門見山,一點就靈”!霞可謂是美麗的景物,散文恰又是表現的最好形式,可作家並不與繪景抒情戀愛,她巧妙地利用了散文清新散漫的格調,將一個由景而孕育的深奧難述的哲理逐層剝開,給我們一獨特的視角。而這一句摘錄平淡但卻意外地將我們引入了這個視角。不必揮毫潑墨一大章,輕輕一筆,不可謂妙絕?!一行講解,緊抓摘錄中的“sunset",將其由譯文“黃昏”直述到本意“落霞”,這樣又巧妙而自然地扣了題,並挑起了下文的戲臺。

接下來便理所當然地敘敘情了。這是第二口甜茶。繪繪霞的美,抒抒喜愛之情,可謂悠哉,悠哉!但作家偏將筆頭一直,柔情似水霎時嚴肅認真起來。“從雲翳中外露的霞光,提璀多彩的”一名承上啓下,不禁蘊含了無限意味。於是第三口苦茶沏好了。

接下來的三段全在散文似的說理。作家先用“快樂”與“痛苦”爲例,闡述了只有快樂與痛苦相互襯托,相互重疊,才能構成一個充滿霞光的美麗的黃昏,纔是一個真正充實、完整、幸福的人生。這一段不僅繼續與前文呼應,也進一步剝開了主旨的面紗。

作家的筆觸開始扎入人類的靈魂――生命。由這個充滿霞的黃昏想到個體生命的結束,再想到整個生命界――人類社會生命的長存。再一句“地球繞着太陽不停地旋轉,東方不亮西方亮”又一次將霞引入未文。使一篇說理性的文章始終貫穿着一個散文似的主題――霞。

“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國東岸的慰冰湖走去”未文一句再次吐出“霞”字,一種悲涼蒼桑之情不禁涌上讀者心靈。

這一句是全文感情的收筆與精華。拓井說理的閘門,作家滿懷的情思一瀉千里,但這情流的太深沉,太深遂。這也許是冰心老人家在晚年時對生命的感嘆,對拭去歲月的留戀,對歲月消逝的無奈,對人生的挽留和對生命的達觀。

這一情含蓄卻富含哲理,耐人尋味地收住了全文的內容,但一節省略號卻綿延着讀者的情感與思考,延續着文章的靈魂。

全文貫穿“霞”字,不僅起了視覺美好的效果,也是抒情和說理的“形象大使”。巧妙的連結與呼應,說理抒情融一體,這也是文章的高處。但最高的還是這凡景後深遂之理,靈動之情,寫的如此透徹與深刻,不得不冠一個“妙筆”啊!

改分讀後感篇7

有一對兄妹,哥哥叫蒂蒂爾,妹妹叫米蒂爾;有一對兄妹,他們在平安夜時,遇到了一位仙女;有一對兄妹,被這位仙女帶到了宮殿,認識了許多新朋友;有一對兄妹,他們經歷了一次驚險的旅程……

這本普通的書,在作者的筆下,變得詩情畫意,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充滿哲理,給孩子一個優秀的教育。現在,就讓我們跟着作者的腳步,走進這神奇之旅吧。

在一個奇妙的平安夜裏,一位仙女出現在蒂蒂爾家,仙女請求蒂蒂爾與他的米蒂爾幫他尋找一隻代表幸福的青鳥,於是他們兄妹倆開始了神奇之旅。

他們穿越迷霧森林,在回憶國裏見到了已經死去的親人;他們勇敢的闖入夜宮,爲了找青鳥,打開了一扇又一扇充滿恐懼的門;在未來的世界裏,他們與時間老人進行了一次瘋狂而充滿恐怖的“賽跑”……

雖然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找到了青鳥,但卻一次又一次的失去青鳥。不過在他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尋找下,最後終於用他們的努力,換來了一隻美麗的青鳥。

經過這次的旅途,讓兩個孩子懂得了許多的道理,讓兩個孩子獲得了樂觀、善良的心態。

堅持,是人生之路的燈,照耀着我們前進;堅持,是我們心靈的大門,鼓舞着我們努力前進;堅持,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小石頭,啓示着我們努力前進……瞧啊,它們正在向我們招手、它們牽引着我們、它們陪伴着我們、它們啓示着我們……

勇敢,是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品質。書中蒂蒂爾與米蒂爾在旅途中遇到了不少的挫折,他們都勇敢的面對,最後找到了青鳥。沒錯,生活中只要有勇敢與堅持,相信這件事情一定能夠做好。因爲你已經盡力了,你也不會差的。

這本書充滿着哲理,你體會到了嗎?

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我喜歡這本書!

改分讀後感篇8

暑假期間,我讀了《茶館》一書。這本書是以劇本的方式來寫的,跟莎士比亞寫戲劇的方式差不多。內容也非常有趣。裏面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我喜歡王利發,我厭惡心狠意毒的劉麻子。

?茶館》主要講得是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一個叫裕泰茶館的生活場景。文章分爲三幕,第一幕是茶館最鼎盛的時期,很多人來這裏喝茶談笑;第二幕茶館開始漸漸衰落,因怕遭淘汰,後面已經改成了公寓;到第三幕時茶館已經非常衰落了。最後,王利發一家(除了王利發)都逃走了。王利發最後也上吊自殺了。

我喜歡王利發這個人。他是裕泰茶館掌櫃的。雖然他有點自私,但是他善良、心眼不壞。第三幕時,王掌櫃已經很老了。他的心依然善良。他幫助因爲家窮而賣給龐太監做老婆的康順子。當康順子和龐家斷絕關係後,她的四侄媳婦來請她去管管要做皇帝的四侄子少貪圖女色,因爲康順子不答應,她的四侄媳婦就翻臉了,給她下了最後通牒。王利發知道,要是康順子還不答應,康順子會倒黴,他的茶館也會完蛋。他就幫助康順子隱藏她兒子的祕密,還幫助她祕密逃走。他也知道後果,就是砸茶館。但他也不怕這些了。要是有些貪圖榮華富貴的人,絕對會好好地勸康順子,討好她的四侄媳婦,以後討一個大官做做。要是不行,就強行把她送到宮裏去,至少能得到許多賞賜。但王利發就不這麼想。後來他又幫兩個罷工的老師逃走了。他也知道後果,輕則坐牢,重則槍斃。後來他因爲放了起事的康順子的兒子康大力,弄得他們家(除了王掌櫃)要逃到別處去,王利發自己說不定都要喪命。王利發還沒有一點後悔。要是有些怕死的人,就後悔自己放了康大力,連忙派人去這裏找找,那裏找找,說不定能撿回一條命。

?茶館》這本書就是這樣,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有喜有憂,有笑有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