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2022《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2.42W)

如果只是因爲應付任務而去寫讀後感,那麼你的讀後感肯定是沒有深度的,只是流水賬,你知道一篇優秀的讀後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點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2022《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範文三篇
《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1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發現一本好書,非常棒,是美國的馬歇爾· 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看後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裏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說對方引起的。比方說,每次你看到孩子滿地亂丟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務,就會叨唸他們,結果他們不但不改,屢屢讓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後惹得一肚子氣,他們煩,你也煩。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爲:

第一句: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要述說事實,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駁的事實。比方說,亂丟,就是一個批判,不是事實,人家覺得玩具本來就該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覺得很不舒服(陳述自己的感受,誠實、中肯)

第三句:因爲我很不喜歡家裏看起來凌亂(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歸咎到自己身上,因爲我不喜歡凌亂,我纔不喜歡你把玩具丟地上,否則我一點也不在乎的,不是嗎?)

第四句: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後你可以玩耍後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裏嗎?(提出一個可行的要求,對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這種溝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糾紛,尤其是對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別管用。

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等——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雨晴

其實最早選擇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簡單—爲了完成一篇關於人際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網的時候,可愛的小何(值得說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師院培訓認識的心理學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薦了這樣一本書,她只是說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書。

於是我就很認真的買了這本書,也很認真地給自己制定了讀書的計劃。到今天爲止,這本書也漸進尾聲,於是又給自己一個目標---寫個讀後感吧。

“非暴力溝通”---第一次接觸這個名詞的時候,估計都會給人一種很震驚的感覺,暴力?往往給人打架,造成身體傷害的一個攻擊性強的名詞,而這樣的一個名詞與“溝通”相聯繫,往往讓人好奇而又覺得有些牽強。

書中介紹了與人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然而看了書的大概,對“需要”和“感受”這兩個詞最爲深刻。

感受—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別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多久以來我們都沒有問問自己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晚上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盞檯燈,一杯水,一隻筆,和這本《非暴力溝通》。忽然間很有感觸,忽然間想到了今日上班時候和那“美好時光”衝影店老闆的溝通。因爲價格的問題,在電話中我明顯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我想指責他的不是。其實現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已經徹底地將不滿和憤怒表現出來了,只是因爲殘留的一點禮貌而沒有掛掉電話。我當時其實該冷靜的,不是嗎?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指責他的不是,雖然他比我客氣地很多。爲什麼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很認真地分析着這整個事件的過程和當時的情況。

在生氣的四種選擇中: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而我選擇了第二種反應—指責那個老闆,我認爲他是錯的,這個就是我生氣的原因。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用心體會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和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爲自己在與人辯解中要處於勝利的地位。

體會老闆的感受和需要---許是注意力轉移的原因,我就不會專注於指責了,憤怒也將不再存在了。

其實自己也知道,這樣的關注感受和需要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多年來形成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外加上我所認爲的每個人的自我防禦機制造成的外歸因。讀這本書的時候,小何也曾經告訴我說,很多時候需要多加練習,讓這樣的思維注入你的潛意識,那麼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在問題面前,你很容易關注關於你的,關於對方的需要和感受---這就是一種進步。

好了,讀罷書的感受也就這些些,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也是肯定自己,自己已經在邁步了。加油!

《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2

身爲社會人,溝通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良好的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良好溝通的前提下。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陷入溝通的誤區,有意無意地產生暴力溝通,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不易察覺的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往往不易察覺,但是殺傷力巨大,它比可見的身體暴力影響更大、更持久,很容易在人的心裏留下無法消散的陰影。

《都挺好》中,蘇母應該是語言暴力的一個典型代表吧。在夫妻關係中,她強勢專制,只要生活不順,就會用語言暴力“攻擊”丈夫,罵丈夫是窩囊廢,不配擁有家庭,不配擁有兒女。蘇大強在這樣長期的語言暴力下,內心隱藏了諸多的壓抑,也對妻子形成了深深的恐懼。所以纔會在蘇母去世後無底線釋放自己以往的壓抑情緒,也在女兒明玉罵自己的時候把女兒看成是妻子的幻影。

而在親子關係中,因爲蘇母重男輕女的偏見,明玉從小就不受母親的待見,語言暴力經常發生在她與母親的溝通中,類似“你是個女孩,怎麼能跟哥哥比”這樣的話經常出現在她的生活中。她對這樣的家庭失望了,急切地想要逃離,而且對自己的母親充滿了恨意。在母親長期的語言暴力和精神忽略下,她感受不到來自家庭和親人的愛,內心是痛苦而煎熬的。即使後來她逃離了原生家庭,成爲經濟獨立的成功人士,她的內心深處依然殘留着母親帶給她的痛苦。

電視裏有一個片段讓人感慨又心疼,明玉把蘇大強罵暈送醫院時,她說她覺得自己比趙美蘭(蘇母)更可怕,她說她真的害怕,只要閉上眼睛,都是母親在跟她說“蘇明玉,你這麼努力都白搭了,你飛得再高,飛得再遠,只要身上還留着我的血,就永遠逃脫不了我的控制”。她說她憑什麼逃不了,那種想要逃脫母親帶給她的傷害,卻又深陷其中的痛苦隔着屏幕都讓人心疼。

負面情緒的精神暴力:

愛人的工作比較忙,加上工作性質使然,平時的應酬相對比較多,喝酒的機會也較多(最起碼在我的觀念裏),於是兩個人之間就會因爲喝酒發生矛盾。其實內心知道很多時候愛人也是爲了工作無奈喝酒,也能理解這種行爲,而生氣也是因爲擔心愛人的身體,可是在跟愛人溝通時,總是帶着很強烈的負面情緒,以致鬧得兩個人不愉快。在讀《非暴力溝通》時,看到了幾乎一模一樣的案例,恍然明白,如果我能在溝通時,保持平和的情緒,說出對他工作的理解,同時告知對他身體的擔憂和儘量少喝酒的請求,也許愛人也會給我更爲積極的迴應。

而在跟孩子溝通時,就更要注意語言和情緒的正面性。隨着小寶年齡的增長,懂的事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會跟大人學習處事方式了。有時候他做錯事情,我就會叫一聲他的名字,然後使勁瞪着他。慢慢的他也學會了,當我瞪着他的時候,他也會用生氣的眼神回瞪我,當時可能會覺得好笑,但是靜下來想的時候會覺得害怕。孩子處理事情的方式其實都是在模仿大人,你如何跟他溝通,他也會如何跟你溝通。

雖然經常告誡自己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有什麼事情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話,但是偶爾孩子哭鬧的時候,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哭鬧時或者自己情緒不佳時,還是會難免用很大的聲音去吵孩子,雖然話語並沒有很多的侮辱性,但是這種帶着負面情緒的交流,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暴力溝通吧。

不合理比較的精神暴力:

有一段時間,網上關於“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話題討論熱度很高,相信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被拿來與別人家的孩子做過比較。當然,適度地和他人比較能夠成爲個人成長的助力,但在溝通過程中不合理的比較也是隱蔽精神暴力的一種,對溝通雙方的傷害都是巨大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因天性、身體素質方面的差異,他們的成長速度不可能是同步的。而基於興趣愛好、成長環境的不同,更是導致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不同,所以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可比性的。就像書中所說“即使需要比較,也需要將時間放到相同的層面上進行客觀性描述”,不合理的比較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產生我們不願意看到的負面效應。

實現彼此的非暴力溝通:

瞭解了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暴力溝通表現形式,我們就能夠有的放矢地去改變自己,逐步實現非暴力溝通。

儘量使用正面語言。在表達自己想法和意願時,思考之後再與對方交流,避免使用一些侮辱性或者帶有人身攻擊、道德評判的負面詞彙。

保持正面積極情緒。很多時候,感情用事都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反而給彼此之間的溝通造成障礙。與人溝通時,提醒自己儘量保持平和的情緒,讓彼此的交流在溫暖平和的氛圍中展開,用積極的情緒帶動溝通朝着好的方向發展,獲得彼此都滿意的效果。

儘量避免不合理比較。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拿來與人比較,將心比心,在溝通中學會盡量避免與他人的不合理比較,減少對對方的傷害。

《非暴力溝通》精選讀後感3

《教室裏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對教師而言,既有很強的針對性,也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它向我們揭示了日常教學中師生關係緊張、學生間相處問題及學生個體不願意做作業等令人頭疼的現象背後潛藏的真相,並介紹了具體的方法和技巧,告訴我們如何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相互關心、樂於學習的氛圍。

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兩個問題:首先,教師和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在課堂上積極互動,學生才能開心地學習?其次,我們怎樣才能滿足這些條件?也就是說,怎樣建立良好的課堂關係?在這個問題上,作者秉承的核心觀點是:只有當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感到人身和心理安全時,他們才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和學習中去,只有營造一個讓人有安全感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學生對老師產生信任,才能讓學生願意冒險,願意積極參與學習。

作爲一名班主任,反思我自己的班級日常生活,我希望學生能夠對自己的行爲和學習更加負責,希望自己能夠找到激發學生內在動力的班級運行機制和方法。爲此我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我發現自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缺陷需要馬上改進:就是任何時候都不加評判的觀察,恰當地表達感受等方面做得不夠。尤其是面對一些比較頑劣的孩子。當感覺到我對他們的要求、期望與他們的行爲之間有差距的時候,急性子的我難免感到失望甚至泄氣。尤其是面對一個帶了三年的班級,即使提醒自己不戴有色眼鏡看待孩子,但遇到一些特殊情形時,我還是會犯經驗主義錯誤,影響了對孩子的判斷。比如對待Y同學,由於他確實喜歡耍小聰明,因此,只要他發生什麼事情後,我似乎總是缺少一份信任後的耐心傾聽,對他的要求比較強硬和武斷。

營造安全和信任的學習環境,重點關注課堂上的各種關係。作者提到課堂上的四種關係:教師與自身的關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學生之間的關係;學生與自己學習過程之間的關係。書中寫到:“如果我們想讓學生經常自查自糾,誠實守信,我們首先要能夠自我反思、誠實守信。如果我們想讓學生知道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我們就要花時間去傾聽他們的聲音、考慮他們的觀點。你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爲什麼樣的學習者,你覺得現實和遠景之間有差距嗎?如果我們意識到是如何與學生互動的,我們就會覺察,自己是不是在營造一種讓學生覺得安全、信任並鼓勵學生學習的課堂關係。我們與學生的每一次接觸都在傳達對他們的看法,對他們有什麼樣的期待。”——這段話正應對了我前面指出的個人不足之處。

以後要有這樣的意識:凡事靜下心來多傾聽學生的想法,用心與學生溝通,關注當下,而不先入爲主。傾聽中,理解行爲背後潛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