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理想國》讀後感精選

心得體會 閱讀(2.9W)
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後才戰勝生活,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那麼關於《理想國》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理想國》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理想國》讀後感精選

 《理想國》讀後感

經典的影響力,不在於天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於振聾發聵的論斷,而在於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閃光。它提出一個命題,它給出一個假設,這些根本的有關最古老悠久的意識形態的疑問,使得之後的思想家有了發揮的空間,也爲後世帶給了無數社會體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絕對權威,還是一個極端惡魔,對它的肯定抑或反對構成了我們在思想上賴以前進的基石。

作爲西方乃至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一生立著無數,而《理想國》無疑是其中最能表現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學家與王的辯證關係也一向爲後人稱道。透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麼是正義的國家,而不是什麼是正義的人,他從城邦至公民、從上往下、從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該書是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其語言華麗,邏輯縝密,想象豐富,闡述精彩,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就應爲政治家,政治家就應爲哲學家。哲學家不就應是躲在象牙塔裏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就應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就應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的追求自我在哲學上的進步,並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衆。而這些所要體現的東西在他的《理想國》開始時候並沒有直接提出來,他是利用了正義二字逐漸將其拓展並且引申出來的。正義是一種好的表現,然而什麼是正義呢,應對這個看似很好理解的詞語,柏拉圖首先對它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一、正義應是……

克法洛斯認爲:“欠債還債就是正義。”(相信讀過《查士丁尼法典》的都會很熟悉這一句話,因爲這種說法與其第一條極爲相似。)或者說,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對於這種正義觀,蘇格拉底認爲,拿了人家的東西歸還,這不是正義。因爲,我們不能把東西還給瘋子,而且“把整個真情實況告訴瘋子也是不正義的。”

特拉徐馬霍斯認爲:“每一種統治者都制定對自我有利的法律。”“他們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對政府有利的對百姓就是正義的;誰不遵守,就有違法之罪,又有不正義之名。”特拉徐馬霍斯的這個定義類似於奧斯丁的論斷“法律就是主權者的命令”。顯然在那裏,正義被理解爲一種對強者的屈服,爲他們的利益服務成了其它人的義務。無論稱爲“強者”或者是“統治者”,我認爲這個詞的本意應當指那些在力量上存在優勢的人羣。他們構成權力是依靠於強力。

以上兩種觀點,柏拉圖都藉助蘇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正面的批評。柏拉圖沒有很確切地提出正義的完整定義,而是透過一個個否定步步逼近真理。我發現,這些否定的方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其歸謬法的終點在於缺失智慧或德性就構不成正義。我們能夠看到,柏拉圖心中的正義包含智慧和德性這兩個要素。

我們能夠明白諸如“正義是給每個人的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是強者的利益”、“正義是對利和害的一種功利計算”,這些觀點都是後世構成和發展的一系列重要的法理學命題,都曾是十分重要的思想。可見,柏拉圖的否定並未徹底地駁倒這些觀點,儘管書中蘇格拉底的一個個對手理屈辭窮。但柏拉圖自信論說圓滿的前提是以上這些正義觀都缺失智慧和德性的要素,而正義應當包含這兩者。這種“真理”的認識,顯然是某種意識形態的影響。而後世對這些被否定了的命題的再認識,也是一種觀念羣變化了的結果。

二、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

蘇格拉底與阿里斯同的對話似乎就是一座城邦構成的過程。對糧食、住房、衣物的需要,決定了城邦離不開農夫、瓦匠、紡織工。隨着市場的產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傭工。吃飽喝足後,爲了不成爲豬的城邦,還需要奢侈品與藝術品的帶給者、醫生、法官等等。將這段對話簡單化,我們能夠發現,柏拉圖是想這麼說:爲了生活,我們需要各種產品,所以生產者是不可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由於人們不可能同時掌握多種技藝,因此一種人最好固定地幹一種事。當然,戰爭也是一種技藝,爲了精於此藝,蘇格拉底又說“護衛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她就需要有比被衆人更多的空閒,需要有更多的知識和最多的訓練。這種種安排,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不允許“模仿一切”的人出現,柏拉圖明白的說法律不歡迎“扮什麼,像什麼”的人進入城邦。因爲這樣,一種人只從事一種生產的狀態就會被擾亂。而且,從事生產的人不能從事護衛者的工作,這不但是由於成爲護衛者需要理解精心教育,更因爲“銅鐵當道,國破家亡”。

論述完城邦的正義後,柏拉圖開始透過分析法探討個人的正義。他認爲人的靈魂裏存在三種品質,即理智、激情和慾望,三者分別是人們在學習、憤怒和滿足自然慾望時動用的身體的一部分。理智是“人們用以思考推理的,能夠稱之爲靈魂的理性部分”;慾望是“人們用以感覺愛、餓、渴等等物慾之騷動的,能夠稱之爲心靈的無理性或慾望部分,亦即那種滿足和快樂的夥伴”。激情是“我們藉以發怒的那個東西”。就如國家的正義——三個階層各司其職那樣,如果每一個人的三種品質在自身內各起各的作用,那麼這個人就是正義的。這三個品質彼此內在的和諧,理智起領導作用,激情和慾望受理智領導,這樣的人就具有節制的美德。柏拉圖強調,正義的真正內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諧一致,而是“內在”的和諧。一個正義的人就應自我主宰自我,自身內秩序井然。

透過對這幾章的閱讀,我發現柏拉圖的正義觀是圍繞德性和智慧展開的,並且智慧是指導人們實現德性的知識。可見,正義的核心是智慧,哲學在希臘文中的意思就是“愛智慧”,於是哲學與正義建立起了聯繫。

《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爲古希臘的大哲學家柏拉圖所著,書中,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通過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討論了很多問題,設計出了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即理想國,人類追求的正義與善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

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是“正義”問題。書讀至第四卷,圍繞“正義”這個話題蘇格拉底已與多人討論了很多內容,在第一、二卷中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託斯等人舌戰數回合,在第三、四卷中蘇格拉底由大到小,先研究城邦的正義,然後再在個別人身上考察正義。

只寥寥四卷內容,蘇格拉底展現出的純熟的辯論技巧讓我震撼,參與討論的各人對於正義的理解讓我沉思,他們的睿智體現在他們對社會生活的深切洞察之中,他們很清楚現實是什麼樣的,但他們和蘇格拉底一樣,有對理想的執着追求,他們和蘇格拉底一起討論,試圖找到通往正義與善、通往理想國的道路。然而,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卻愈發覺得,“正義是什麼”的結論似乎已經不重要,在這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過程中,衆人展現出的智慧的火花已讓我受益良多。在現實面前,理想國可能真的只是理想,但是對理想國的討論和追求卻可以讓我們明白很多問題,從未使現實更好。在討論城邦的正義的過程中,蘇格拉底還討論了教育、詩歌等問題,在看到蘇格拉底關於審定故事、關於真相、關於謊言等的論述時,心中驚濤駭浪、思緒翻滾,我對這些觀點雖在第一時間感到不贊成,但靜心思考之後卻又對這些問題有了更深的體會,對歷史和現實有了更深的認識。雖然只看了四卷內容,我已被千年之前古代哲學家的智慧折服,他們對人類社會的深刻洞察讓我敬佩,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是如此曲徑通幽,讓我暗暗稱讚,他們所討論的問題,以及討論問題的深度是如此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在幾千年後仍觸及了人類社會最本質的問題,它是如此與時代同步,永不過時。這就是經典吧,這就是經典讀物的魅力吧,我如此想。

在第一卷裏,蘇格拉底主要和兩個人討論了什麼是正義,玻勒馬霍斯認爲“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 而色拉敘馬霍斯則認爲“正義不是別的,就是強者的利益。”蘇格拉底找出了這兩種觀點的漏洞和不合理之處,反駁了玻勒馬霍斯和色拉敘馬霍斯的正義觀。在色拉敘馬霍斯談及“所以說正義是爲強者的利益服務的,而不正義對一個人自己有好處、有利益”,也就是說不正義比正義更有利,更能夠在現實社會中如魚得水時,蘇格拉底經過一番論證,指出正義恰恰是心靈的德性,邪惡是心靈的缺陷。所以正義的人快樂、幸福,而快樂、幸福又是人最大的利益,最後總結道,“不正義絕對不會比正義更有利了”。

然而,經過第一卷的討論,他們還是沒有得出“正義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結論。此外,蘇格拉底對“不正義絕對不會比正義更有利”的論證過程也不令我信服,正義爲什麼是心靈的德行呢?蘇格拉底沒有說。儘管如此,蘇格拉底在反駁玻勒馬霍斯和色拉敘馬霍斯時所用的辯論技巧,以及其中的邏輯思維讓我肅然起敬,即使有些時候是詭辯。

第二捲開始,格勞孔和阿德曼託斯接過色拉敘馬霍斯的話題,論述種種不正義比正義更加優越的現象。從正義的本質和起源來看,格勞孔認爲人性有天生的利己性,因爲“人人爲惡”會導致社會無法存在下去,所以人們形成社會契約,把“守法踐約”當成正義。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人天生有正義的根基,倒是因爲這是一種生存策略,纔出現了法律和正義。“正義是不得已而爲之的”。如果人的行爲不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那麼人都會選擇去作惡而不會去行善。格勞孔感嘆道:“不正義的人日子要比正義的人的日子好過多了。”

格勞孔的這番論述,讓我想起了人性惡、人是自私的的假定以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這些觀點都認爲,如果人不是自私自利的,根本無法生存下來,而既然人生存了下來,就必定是自私自利的。人無論是幹好事還是幹壞事都是自利的,幹好事不是自己內心最本質的願望,只是因爲幹好事同時對自己也有利,更極端的觀點認爲,就算是母親哺乳孩子,也並不是基於什麼高尚的無私的母愛,僅僅是母親自私自利的想要將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而人之所以與其他人相處、形成團體、社會,主動遵守一些規則和契約,只是因爲一個人想要在自然中生存下去是非常難的,人與人之間需要彼此的協作和分工才能一起活下去並且生活得更好,這樣對人自己是有利的,這是主要的,而對整個羣體整個社會的利益並不是人如此做的出發點。

阿德曼託斯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充,他認爲,人們讚頌正義,並不是因爲正義本身好,而是因爲正義帶來的名和利。人們譴責不正義者,卻用一些因果報應之類的虛妄的東西。正義的人過着艱苦的生活,不正義的人過着窮奢極欲的生活,如果他們想要擺脫神所給的報應,也只需要花點錢,賄賂一下諸神就可以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幾乎所有人都會倒向不正義的那一邊,除了少數無力爲惡的人,他們反對惡,是因爲他們只能承擔惡,不能施與惡。阿德曼託斯請蘇格拉底要澄清正義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它到底有什麼自身就存在的優點和德性。否則世人就會更加認可不正義這種更加實際的生活策略了。

看到這裏的時候,我幾乎被阿德曼託斯和格勞孔說服了,他們說的就是活生生的現實,不是嗎?阿德曼託斯的敘述和格勞孔最後的抱怨讓我想起北島的一句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然而,在反覆研讀、思考之後,我卻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了。因爲,即使人是自私的,人性的本質是惡的這一結論是成立的,但也並不意味着不正義之人的生活就比正義的人的生活過得好。首先,人的本質本身就是善惡交織的,不會有絕對善的人與絕對惡的人,所以正義之人與不正義之人這樣的分類就不可能存在;其次,有些時候,我們痛恨作惡,只是因爲我們沒有機會和能力做惡,所以,也許阿德曼託斯口中的日子過得不好的正義之人在不正義之人的位置上同樣會做不正義之人做的不正義的事情;最後,阿德曼託斯說“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幾乎所有人都會倒向不正義的那一邊”,但是,正如前面所說,人是基於自私自利的要求與人爲善、與人合作,也就是說,對個人而言,社會和諧相處是有自私自利的好處的,同時對社會也是有好處的,所以,最終仍然是“人間正道是滄桑”。

但是,不可否認,在某種社會環境下,不正義確實會大行其道,我認爲,這是與整個社會的制度和風氣有關的,卻不是如格勞孔和阿德曼託斯論述的那樣,與人性惡聯繫在一起的。人確實是自私自利的,但是一個良好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風氣能讓人基於自私自利去爲善、彼此和諧相處大過人基於自私自利爲惡、做不正義之事。此外,如果人類社會確如阿德曼託斯所說那樣,人類社會還會存在並發展到今天嗎?

第二卷的後半部分,蘇格拉底將視野放大,他認爲要想弄明白人的正義到底是什麼,可以先弄明白城邦的正義到底是什麼,由大見小。蘇格拉底描述了一個

城邦的出現和發展,一個城邦需要不同社會角色的人共同努力,需要社會分工。需要農夫、瓦匠、紡織工人、鞋匠、商人、獵人、藝術家、詩人等等等等。在我看來,蘇格拉底在這裏表達出的也是社會契約論的思想。

在討論城邦的正義的過程中,蘇格拉底還討論了教育、詩歌等問題,我以一個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的討論,立刻就聯想起輿論控制、言論自由、教材編寫、新聞管制等等問題,便愈發覺得人類社會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某些問題還是這些問題,一點都沒有改變,然而幾千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們就已經在激烈地討論這些問題了,對他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蘇格拉底主張對這些那些用來教育年輕人的史詩進行審查,不能使用壞的故事,比如赫西俄德和荷馬以及其他詩人所講的那些故事,它們最大的問題在於把偉大的神描寫的醜陋不堪,這對於教育年輕人十分不利,會引起年輕人效仿惡行;那些描寫諸神之間爭鬥的神話、詩歌、甚至是寓言都絕不能讓它們進入城邦,因爲蘇格拉底認爲年輕人缺乏分辨力。蘇格拉底主張要譴責那些把偉大的神說得醜惡不堪的史詩,禁止詩人宣稱痛苦是由神造成的,不應該將神描寫成爲能夠變化多端,用荒唐的謊言來瀆神。此外,不應該渲染對地獄的恐懼,因爲這樣會使戰士們的勇氣動搖;不應該渲染英雄的悲哀,因爲使戰士們懦弱;應該使教育素材中英雄們有節制的美德,也就是說,史詩之中,關於縱慾的描寫都應該被刪除。

看到這裏,我的第一反應是不贊成蘇格拉底的觀點,但靜心思考,卻覺得蘇格拉底並沒有說錯。年輕人確實是缺乏判斷力的,在人年幼的時候,確實應該更多向他展現社會陽光的一面,而不是陰暗的一面,應該更多告訴他美好的理想,而不是殘酷的現實。因爲真相往往是殘酷的,兒童和年輕人很有可能無法接受它。如果人性真的是惡的,就應該進行善的引導,不能讓兒童和年輕人耳濡目染殘酷的真相,否則整個社會就會產生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惡。用恰當的方法教育兒童和年輕人,是社會進步的需要,同時,教育是避免前述那種會造成不正義大行其道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風氣產生的最好的方法。

然而,我認爲蘇格拉底的觀點有一點過火,年輕人缺乏判斷力,在對他進行善的引導的同時,更應該授予給他判斷力,教他分辨是非,教他明辨善惡,教他獨立思考,而不是利用謊言進行矇蔽,謊言總有被揭穿的一日,兒童和年輕人總會長大,總會在某一天發現這個世界的惡和不正義,而當那一日突然到來,也許

會產生更大的惡。謊言是不能根本解決這個問題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真相和現實是殘酷的,但是卻可以教給兒童和年輕人面對真相和現實的勇氣和理智,可以循序漸進告訴他世界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美好,讓他接受殘酷的現實和真相,也不讓他失去對理想和正義的追求。

總而言之,社會需要善和正義,柏拉圖的《理想國》就是對善和正義的追求。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看到了現實,讀出了人性本惡,讀出了人類組成社會的最初動因,看到了社會上的許多不正義,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和無奈,突然覺得很沮喪。但我也看到了柏拉圖對正義、對善、對理想的不懈追求,看到他一直在探尋通往理想國的道路,在理想國的政治體制之下,充滿了真、善、美。於是,沮喪過後,我願意和柏拉圖一起,一直相信社會中善和正義的存在,相信理想國的存在,相信雖然人性可能是惡的,但是通過正義的社會制度的建立和運行,社會可以是善的,是可以存在更多的正義的,那時,人們的生活會非常幸福。

《理想國》讀後感

有句老話說,一千個讀者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中的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理想的國度,於是就有了一千個不同的理想國。

走進柏拉圖的《理想國》,透過它我恍惚看到了蘇格拉底他那承受着所有善與惡的永恆不滅的靈魂,看着他追尋着智慧與正義,走向上的路,從未停下過腳步。也正是透過智者們的經久不息的討論,藉着蘇格拉底同格勞孔等人的辯論,以正義爲地基,構築起柏拉圖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

這是一個智慧、勇敢、節制而且正義的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讓勇敢節制、心胸寬廣、溫雅親和、良好的記性以及智慧敏銳的哲學家來做國王,讓他們積極參與政事;選擇那些不忘原則的,不易受騙的人做護衛者,而捨棄其餘的人;有節制美德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雖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個人與國家是共通的,人的靈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慾望三個部分一樣,最理想的國家也應由相應的三個等級組成,把分工看作國家的構成原則。在一個國家中,當護國者、戰士和輔助者,這三種人都各司其職,互不干涉,那這個國家就是正義的。一個人的各種內部品質都在起着它應有的作用,做着該做的事情,那麼這個人就是正義的。從大的城邦到城邦中的每種人乃至於他們的生活,工作,教育以及其他的一切,在智者們的對話中,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化的國度,他心目中所渴望的一切。

哪怕這樣的國度僅僅只是那些先哲們天馬行空的思索,這樣的國度只是立於雲端的的烏托邦,但是它卻真真正正地在人們心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大浪淘沙的歷史洪流中存留下來,成爲不朽的經典。

我同樣有我的理想國,在我理想的國度裏,我希望一切都是我付出無數汗水,親手得到的,親手創造的,縱然有付出的辛苦,但也有收穫時候的美好。

我願成爲自己國度的哲學王,成熟睿智地應對我所面對的一切,勇敢地護衛我應當守護的而不忘初心,遵守本分做我應該做的事,用理性和正義構築起屬於我的理想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