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青春》讀後感800字7篇

心得體會 閱讀(2.05W)

看完一本有價值的名著之後,我們一定要有寫讀後感的好習慣,完成一篇讀後感幫助強化大家對書上知識的體會,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青春》讀後感800字7篇,供大家參考。

《青春》讀後感800字7篇

《青春》讀後感800字篇1

塞內加說“何必爲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的人生都讓人潸然淚下。”也許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不是被人感動,就是感動別人,且行且珍惜。

少年不識愁滋味,總是認爲世界那麼美好,像陽光那樣溫暖,像小橋流水般詩意。在那個懵懂無知的年紀,我們的快樂是最真的,我們的笑是最甜的。我們都有着一個長大的夢,可是在漫漫成長過程中,我們經受着各種考驗,一次次的挫敗感把自己的激情漸漸的擊退,甚至有過放棄,但是有一種責任讓你必須去堅持,但並不是堅持就能看到結果,有時候會認爲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更多的失意讓自己猶豫不前,而懷疑這樣做到底是執着的堅持,還是錯誤的固執。

然而現在的自己卻茫然沒有方向,看了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茫》讓我很有感觸。也許迷茫的會有很多人,但我們應該反思自己,我們怎樣纔不迷茫。就是帶着這樣的一個問題,一次一次的問自己,你努力的最後是想成爲什麼?你夠不夠努力?以前會覺得付出會與收穫不成正比,現在在我看來是自己的努力還不夠。人只有從自身去尋找原因,才能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所在,而那些客觀的因素從來都不會成爲最致命的點。所以,你不夠好,那是你還不夠努力,告訴自己,不努力永遠都只能仰視,就算不優秀,但一定最努力。

國中有一位班主任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不爲後退找藉口,要爲前進創條件。”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敗。只有經歷一次次的失敗的教訓,才能接近成功。每當經歷一次挫折,我都會告誡自己,你要感謝這次的教訓,因爲他讓你變的更堅強,不會像以前那樣脆弱,而是學會了接受,讓你成長。這個社會可能會有很多你想逃避的事情,但是這也是一個人必須去經歷的事情,只有去學會接受這個社會,你才能在這個社會長存,而不是一味的躲閃,勇敢面對,才能成爲最好的自己。

天地間沒有一雙足以擡起我的手,自然也沒有一雙足以踩倒我的腳,我們誰都不能預知未來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但我們可以不斷努力讓自己更接近想要的自己。比大海更爲浩瀚的景象是蔚藍的天空,比藍天更爲浩瀚的是一個人的內心,有着強大的內心,還有什麼會過不去呢?

試問“誰的青春不迷茫?”

《青春》讀後感800字篇2

?誰的青春不迷茫》,很偶然的在微博看到好友分享了這本書中的一段話,“當有朋友問你,你是感性的人?還是理性?我想了想,理性的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需要感性,感性的時候理性的知道自己的底線”,看到這句話,被其巧妙的回答觸動,更爲其所說包含的含義吸引,於是乎便去搜索這本書和其作者,看着看着不知不覺的喜歡上這本書,說是讀後感想,但我更想與大家分享這本書,書上太多觸動到我,慰藉也好,同病相憐也好,我和你一樣,和大家一樣,依然在路上。

書中描述的很多都是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好比如就像把我們的生活寫進一樣,我想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彷彿在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大同的世界中,做小不同的自己。也許是熟悉,但更多的是勵志,去看一看他走過的路,發生過的故事以及相逢的人。然後發現,我們每個人就是這樣成長的,青春不是一個年紀,而是一種狀態,你覺得孤獨就對了,你覺得熱淚盈眶就對了,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

都市中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輕人,80後和90後,往往說的就是我們,隻身拼搏於北上廣深大城市,難免會有挫折失敗,但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後沒有思考,沒有去尋找失敗的原因,而是爲失敗尋找藉口。人生有很多境界,就像我們的能力也有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專業能力,第二是協調處理能力,而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思考能力,也就是能力的最高境界。

“經過這些年,你會發現,每一次低頭,都是對自己的肯定。我們不是變得現實,而是更能接收現實,我們都一樣,正處於期盼未來,掙脫過去,奮鬥當下的過程。會狼狽,卻更有瀟灑,但更多的是不怕,不怕動盪,不怕轉機,不怕突然,不怕變化。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我們都一樣。一樣的青春,一樣的迷茫,還好,我們還在路上”。看了這段話,很有感觸,現在的我們正處於這個拼搏的階段,也是人生中最迷茫的階段。這時候的你充滿激情,充滿能量,很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常言初生牛犢不怕虎,但還是太年輕,經常會在拼搏過程中碰壁,而且會讓你很尷尬,很迷茫但我們不需要去逃避,人生總是會有風風雨雨,每一次的低頭都是對自己的肯定。想想再大的參天大樹也是從小樹苗長起,成長過程中不也要經歷狂風暴雨,往往是經歷了這些苦難,才能成長的更加堅挺。

“急功近利、急躁、幼稚”也許我們年輕時,或者說我們曾經經常被冠上這些名詞,卻無力去反駁,往往這些都是年輕的表現,或者說是太過於想表現自己,爲何我們不從另一方面去考慮,其實你只是在思考未來,想更努力的工作,希望常常能改變自己,所以會稍微改變一下自己的姿勢。要知道,你改變的時候,總會讓世界有些不舒服。不需要太去在意別人眼中的你,做好自己,因爲你是爲自己而活,並不是爲別人而活。現在的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通病,其實也不是叫什麼通病,應該說是有這種困擾。好比如說今天穿的衣服,自己覺得很搭配很好看,正爲自己的創意暗自得意,但突然同事說,咦你今天怎麼這樣搭配,瞬間心情就受影響,可能你以後每次搭衣服都是按照別人習慣,按照潮流,那麼這樣就迷失了自我,活的很累。其實你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員,再說又不是什麼大明星,大人物,沒那麼多觀衆的,不要活的那麼累,做好自己,讓別人說去吧。

生活需要計劃,需要安排,工作亦是如此,最簡單的便籤條,備忘錄也好,因爲在你工作生活當中,難免會有一些雜事,瑣事,會讓你焦頭爛額,忙都忙不過來,甚至是經常會有一些突發事件,所以計劃和安排對於我們是很有必要的,就是今天知道明天要做什麼,明天知道下週要做什麼,今年知道十年後自己要做什麼。或許這樣你的生活和工作就會有條不紊,或者你就不會在感覺生活迷茫。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我們都一樣。一樣的青春,一樣的迷茫,還好,我們還在路上。

《青春》讀後感800字篇3

不知不覺已越來越欣賞和佩服俞敏洪老師,從他身上看到了在貧困中成長,在逆境中奮發的中國精神,讀他的故事,心中萌生很多力量,無形中指引着我前行!

他說過:“每個人生命的起點不一樣。這是每個人無法選擇的,但人生怎麼過,人生的終點在哪兒,卻要靠每個人自己走。這就像馬拉松,開始領先或落後50米並不重要。”他還說過:“我們每個人只要心裏有山巔,即使道路再曲折,也能夠到達人生的頂峯。”

從俞老師的身上感受到了很多寶貴的品質,同時,我也和俞老師一樣,相信人生的信念最重要,一個人能在生活的種種磨難中始終不倒,靠的就是信念,我要相信未來,熱愛生命,相信只要不斷努力,就沒有到不了的遠方!加油,未來一定會比今天更美好!

一口氣一天讀完俞老師的這本良心之作,可讀性很高,語言很流暢。很多話、道理就想是從自己心裏流出來的,又溫暖了自己的心。如果今生有幸能親眼見到俞老師一面,我一定要當面感謝他的無私奉獻和積極向上、菩提善良之心,讓我不畏懼世俗,勇敢的追逐夢想。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絕對不要瞧不起自己,只要認定自己的理想,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成功。失敗是好事,不僅能學到經驗,而且成功的定律一定是失敗、實踐、再失敗、再實踐。人生就是不斷奮鬥的一輩子,何時開始都不算晚,只要你有不畏懼失敗的勇氣和持之以恆的毅力。也不存在什麼所謂的“走彎路”,所有你走的路都會在之後對你產生或多或大的影響。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因爲“曲線救國”同樣也是成功。只要我們還有追逐夢想的動力!

書中除了有俞老師教我們面對社會的不公和功利時的各種道理,還有創業創新的各種理念,更有做人的標準。這些都讓我成熟、成長,教會我善良、誠實、坦蕩的去獨自面對各路人馬。

《青春》讀後感800字篇4

?誰的青春不迷茫》是80後作家劉同著的,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作家,因爲他不是靠文字生活的。但是他有寫文字的習慣,中間也出了不少書。他講話犀利,語速也快,應該說是講話犀利的人語速都快。這本書不是小說,它更像是一本青春紀念冊,通過它看到其實每個人都有曾經的惆悵與彷徨,也懂得了其實每個人都有那麼段青春的衝動與迷茫。

曾經聽人說過寫小說,其實是寫自己的故事,不管你是用什麼形式表達出來,都是你所想的映射。只不過有人用文字表達出來,有人用藝術的形式表達。看的人明白哦,其實我曾經也是那樣,我怎麼沒有發現呢。這就是語言的魅力。經過敲打出來的文字一般是經過提煉的,那麼也就是同時提升了自己。所以不要吝嗇你的手,多寫寫,你會發現慢慢地你心智成長了很多,當然了你不能記流水賬,要寫你所想,所思。

看了這本書,解決了自己的很多困惑。ta不是職場勵志書,不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書,但它確是能爲現在的很多年輕人解決疑慮,特別是22到28歲的。讓更多的人活在當下,而不是被人永遠馴養。

曾經以爲自己是個鍾情的人,以爲自己不會很快忘記初戀,其實那只是一種緬懷,就像劉同說的忘記初戀的期限就一年,一年過後你可能就記得ta的名字,其他的一概不清楚了吧,不管當初是怎樣的刻苦銘心。其實人的大腦沒有那麼大的存儲容量,會定期清理那些久遠的事情。經爲了即將失去的朋友卻無能爲力而難過,現在看開了。有些人的出現就是爲了給你上個課,上完課ta就會退出你世界,去其他地方。不再爲擁有的,失去的而難過,但是我會真心記住那些曾經給予我幫助的人。曾經看到人家年紀輕輕就小有成就會羨慕,然後比比現在的自己,相差甚遠而自行慚愧,現在不再這樣了。做好當下的自己比天天在那哀悼好多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一朝而就的,是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的。所以不要只做仰望的人,趕快行動吧!

《青春》讀後感800字篇5

用三天的時間,不眠不休、有哭有笑的看完一本隨筆類的書,這在我的讀書生涯中尚屬首次,第一次看書時情緒無常,常常還沉浸在前一段的笑料時,轉眼間就會在第二段落淚;第一次以這麼快的速度看完隨筆類的書,之前只認爲懸疑類的小說纔有這樣的魔力。不過,很開心,這麼多個第一次都給了你——劉同,《誰的青春不迷茫》。

請原諒我,沒有獨具慧眼,在你沒有參與《職來職往》之前認識你的文字。也請原諒我,當第一次在《職來職往》的舞臺上看到你時,甚至嫌棄你高分貝“聒噪”的聲音,現在才知道,那是你一直努力想說好但依然帶有湖南郴州口音的普通話。更要請你原諒我,在明明已經很欣賞你,有事沒事就看你主持的《坦白講》和某個雨夜翻看了你所有的微博後,依然沒有主動購買《誰的青春不迷茫》,甚至認爲,這也許只是一個三十歲大男孩的無病呻吟。

也不知道被你哪句話感動,幾天前購買了電子版的《誰的青春不迷茫》。從此,電子書不離手。剛看這本書的時候曾在朋友圈給大家推薦,真誠,是你貫穿整個作品的態度,值得犧牲休息時間來欣賞。是的,我用了三天的時間,跟着你的文字憂傷、衝動、感懷、淡然…

你說,記錄,是一件拯救生命的決定。是的,我正在學着用鏡頭、用文字,記錄心境和旅程,和大家分享,把不那麼青春的歲月過成一本青春紀念冊。

你還說,能鼓勵你的人也只有自己。任何事情,不要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無論感情還是工作,否則,唯一的結果便是措手不及,安全感只能自己給自己。

你用多個篇章寫到了友情。你給朋友的定義是幫你彌補缺失生命缺失記憶的親人。恣意青春年華,我們揮霍的不僅有青春,還有與青春劃上關聯號的友情。現在30+的我們,似乎更懂得了友情背後的含義。有時候,它是你一半我一半的食物,也可以是一本我一直渴求的書,也是一路走來相互的扶持與打氣。更多的時候,它是讀懂我的一個眼神。下午,我在給你推薦劉同這本書的時候,你分明看到我眼中馬上要奪眶而出的眼淚,你懂我,因爲我說,看劉同的文字,就像在跟自己對話,就像自己在鼓勵自己。

你用自己十年的青春印記,告訴我們,青春不是一個年紀,而是一種狀態,你覺得孤獨就對了,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

《青春》讀後感800字篇6

這本書的名字很有噱頭,就像一碗賣相很好的速食麪,看着胃口還不錯,可嘗過一口後什麼好胃口都蕩然無存了,當然,儘管沒有好胃口,還是能夠勉強填飽肚子的。

該書是劉同寫的,上個月讀了他的《你的孤獨,雖敗猶榮》,覺得還ok。於是在友人的推薦下跟她借了《誰的青春不迷茫》,現在讀完了,就像喝完一杯白開水,沒有再來一杯的衝動。該書被歸類爲勵志類文學,實在不敢苟同,誠然,劉同的個人經歷是逆襲了,也有他自己本身不可置否的努力,從他的這種經歷來講,勵志還是有那麼一點滋味的,可人是好人,但說書是一本值得品讀的書的話就不好意思認可啦——畢竟現代文學跟流行音樂一樣,不是說受歡迎的作家就是好作家。

不過我倒是挺喜歡封面的那幾句話:你覺得孤獨就對了,那是讓你認識自己的機會;你覺得不被理解就對了,那是讓你認清朋友的機會;你覺得黑暗就對了,那是讓你發現光芒的機會;你覺得無助就對了,那樣你才能知道誰是你的貴人;你覺得迷茫就對了。是啊,誰的青春不迷茫啊,其實不只是青春如此,人生亦然。有時候,我覺得迷茫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因爲迷茫,所以對生活充滿未知,覺得未來很有新鮮感,要自己學會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儘管一路走下去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挑戰,但總會努力想方法去克服。其實感到迷茫時最悲哀的是一直糾結自己的迷茫,然後深陷其中,而不用實際行動去打破眼前的迷霧,探索自己的新天地。

其實有時候讀書只是想看看別人的經歷,然後思考自己的人生。其實很多道理我們都懂,可是很多書就是喜歡給我們講道理,可是道理講得不夠深刻,主次不分了,對讀者來說,就真的是感到很迷茫,雲裏霧裏的。電影《後會無期》裏有一句話:“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我想,我需要的是找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只是講故事,然後道理讓我自己探索、理解、歸納、總結吧。

《青春》讀後感800字篇7

前些日子,忽然動了重讀《青春之歌》的念頭,應是有所見,有所感,和有所思吧?在與人接觸、交談中,常常碰到一個話題:革命,以及可能的動盪。不少人都表示,無論如何,還是別亂吧!便想起過去小說和電影中的中間人物。按評論的說法,這些人都不是壞人,卻對革命不理解,愚昧,落後,自私……在革命者的感召下,有的開始轉化,有的則冥頑不化。捫心自問,我自己也是怕亂的,也是不折不扣的中間人物。這一刻,餘永澤的名字,自動從腦海裏跳出來了。 《青春之歌》,一言以蔽之,是青年學生的革命道路之歌,是主人公林道靜投身革命的全紀錄。小說的第一部,寫林和餘的相識、相戀及分手。我是在大一讀這小說的,時隔近40年重讀,沒了青春的熱血,飛揚的情愫,只有平靜、漠然和無動於衷。讀完後不得不說,楊沫寫這書,用的是“革命+戀愛”的招數,藝術上實在乏善可陳。 我發現,書中大多數人物和情節的設置,似乎都用來證明,林道靜革命道路之正確。中學好友陳蔚如,畢業後嫁給銀行副理,當上闊少奶,有了可愛的孩子,丈夫每天回家,不會像別的男人那樣去找舞女。然而這只是假像。陳最終的結局是,在得知丈夫有了新歡後,以安眠藥結束生命。“戀愛專家”白莉蘋,一度參加革命,後來做演員,嫁給影片公司經理,做第二房太太,卻常感空虛無聊,與潘祕書長鬼混,後者是個“癮君子”……不革命,就都得遭遇不幸?即便生活中真有這樣的例子,也只是個案吧?明眼人一看就知,作者在以他人的悲慘與墮落,反證林道靜選擇革命之英明。給陳蔚如安排的結局,更是近乎詛咒了。

最有意思的是大學生許寧。我都不記得,書中還有這樣一個他。重讀時發現,這是作者寫得稍有血肉的人物。之所以這麼說,是他身上體現了既革命又軟弱的兩面性。這是個小官員之子,父親早逝,母親依靠丈夫留下的薄產,把兒子撫養到上大學。他雖參加革命,一到緊要關頭便退縮。當他因爲害怕,未去送赴東北抗日的同學而回到家裏時,特務上門了。他馬上想到:“如果今天堅決地和他們一起走了,還會有這樣的事情嗎?”不是說,這事不可能發生,而是這種“不革命也沒有好果子吃”的邏輯,放在當時的背景下,實在缺乏說服力。他後來被判刑,坐監。出獄後,決定去陝北,在作者看來,成了真正的革命戰士,從此前途一片光明。 餘永澤是除林道靜外,着墨最多的人物。現在大家知道,他的原型是張中行,被稱作國學大師、散文大家。餘是在林最困難時出現的。當時,林逃婚出走楊莊,投奔教書的表哥,表哥早被開除,林在此舉目無親,雖被校長挽留,發現是個圈套後投海自盡,被回村度假的大學生餘救起。林嫁給餘,並非全是報恩,因爲餘“思想豐富”,“對人生、藝術有許多見解”。婚後一段甜蜜,不久兩人產生矛盾,根本分歧在於:一者要革命,一者不願革命。一天,林要參加“三一八”紀念遊行,邀餘一起去。餘不願去,也反對林去,理由是:“我不能叫你盲人瞎馬地去亂闖!”結果林還是去了。 導致兩人分手的是盧嘉川。這是個革命者,是林的引路人。當時,盧被特務盯上,跑到林家中,請林給祕密聯絡員送個口信,並叫餘晚點回來,因餘一回來,自己就得走,而特務就在門外。兩件事林都照做了。但林沒有說服餘,因餘生了醋意:“原來你的男朋友在等你!”林確實愛上了盧,且盧自己也知道,但均只停留在精神層面。餘回家,憤然指責盧,盧只好離開,出門後旋即被捕,在獄中被拷打致死。林終於明白:“不是走一條道路的‘伴侶’是沒法生活在一起的。”再次離家出走。 那麼,餘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是個“胡博士的信徒”。他的人生規劃是:“自立一家學說”——學者——名流——創造優裕的生活條件……他對林有愛,也有社會責任感,承諾在當了家後,像托爾斯泰一樣,把土地全部奉送給農民。他對愛國有自己的理解,認爲光“喊喊空口號”是沒有用的;、

作爲學生,“整理國粹就是愛國”,“是採取自己的形式來救國的”。剔除作者強加的貶詞,餘至少是個有愛心、事業心和有見解的好青年。至於盧嘉川被捕,林將原因歸結於餘,這是不公平的:第一,不存在餘告密;第二,盧在那種情況下,自己走出房門,無異自投羅網。 大概因爲人物原型的關係,作者沒有給餘安排太難堪的結局。幾年之後,林與餘在街頭偶遇。此時的餘,長袍大褂,胳膊挽個女人,一見林主動打招呼,並介紹燙髮紅脣的新夫人。時餘已任職北京圖書館,租了小房子安家。讀到這裏,我想起保爾與冬妮婭見面的情景:兩個走上不同道路的人,交叉路口相逢,再見已是路人。不管怎麼說,餘得以善終,在他的身上,沒再演繹“不革命也沒有好果子吃”的邏輯。 林、餘對革命的態度爲何如此不同?可借用一度流行的階級分析法。兩人都出身大地主家庭,但林母是窮人的孩子,被林伯唐娶爲n房姨太,生下林不久就瘋了,後被攆出林家,最終跳河自盡。林自小受盡繼母打罵,只因長得漂亮,爲了“不賠本”纔給唸書。林中學快畢業時,林家破產,父親帶着姨太跑了,林成了繼母“唯一的財產”。繼母逼她嫁給闊佬局長。後來林對盧嘉川說:“黑暗的社會不叫我痛快的活,我寧可去死!……自從看了你們給我的那些革命的書,明白了真理,我就決心爲真理去死。”相反,餘就沒有類似林的經歷。魯迅說: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則渴望革命。不同的階級(階層)肯定作出不同的選擇,此語不可不謂深刻。 我已忘記當年讀《青春之歌》的感受,可以肯定的是,跟大多數同學一樣褒林貶餘。時至今日,我們對林、餘的評價,還會跟以前一樣麼?會不會感覺林過於偏激、幼稚、衝動?反而覺得餘平和、務實、理智?我們都曾經是林道靜,或至少讚賞過林道靜,如今變老後,怎麼一多半變成了餘永澤?不知不覺中,我們都走到自己的對立面!這是很有意思、很值得深思的。 更有意思的是,我看的這本《青春之歌》,書腰上標着“某某部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100種優秀圖書”,不禁爲之捏了一把汗。讓青少年讀這書目的何在?是讓其愛黨?還是愛革命?如前所述,小說中暗含一種“不革命也沒有好果子吃”的邏輯,如果讓青少年讀懂這個邏輯,豈不是要壞事?當然,可以在黨和革命間作一個切割,告訴青少年只愛黨,不愛革命。但黨不就是革命黨嗎?當年不就是因爲革命,才獲得擁護的嗎?黨和革命這種天然的關係,怎麼可以說切割就切割呢?這,或許是推薦者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