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你研究》心得體會優質5篇

心得體會 閱讀(8.17K)

心得體會寫好後可以很好的記錄自己的感悟,只有將事情的條理梳理好之後,纔可以寫出優秀的心得,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你研究》心得體會優質5篇,感謝您的參閱。

你研究》心得體會優質5篇

你研究》心得體會篇1

參與國中思想品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課題研究近一年來,自己的工作忙碌而充實。可謂:在研究中成長、在辛苦中收穫、在學習中提高。

最直接的感覺是忙碌。一是忙於讀書。開展課題研究,首先就要尋找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進行理論奠基;在研究過程中,更要自始至終以先進的教育理論來指導自己的研究活動和實踐活動,並通過研究和實踐,驗證、補充或發展他人的理論。課題研究的全過程,是學習理論、運用理論、提升理論的過程。這就必須讓閱讀成爲習慣。閱讀經典雖然益處多多,但遠沒有功利性閱讀、消遣性閱讀來的快樂,所以我常常在經抵制誘惑的艱苦的思想鬥爭中手忙腳亂。二是忙於寫。由於自己的文學功底實在太薄,寫作時失語現象特別多,話到嘴邊吐不出,出來的也總是詞不達意,所以寫作對我來說耗時耗力,反反覆覆,很苦悶。

但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付出與回報是成正比的。

一是課題研究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由於課題研究注重了研究學生,又特別關注細節,這加深了自己對教學的感悟與體驗,使自己的經驗得以豐富,課堂教訓得到修正,教學的理念也不斷更新與優化。比如原來備課多是站在教師立場上去設計與策劃,想方設法的讓自己的課變得花枝招展,而現在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把學生的需求作爲載體,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變得簡潔有力,易於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原來聽課注重課堂教學活動與教學表現,現在知道要將教學活動與教學情境及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即“怎麼教”是服務於“教什麼”的等等。

二是課題研究規範了自己的教學行爲。自從參加課題研究之後,伴隨着理論的學習及研究的深入,上課過程中不斷地規範自己的教學行爲。比如,對照由全區老師們研討形成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環節的要求,我在原來的授課中,對於諸如“複習舊課、評價激勵、導入新課、明確目標、歸納總結”等環節並不重視,也就常常給忽略掉。但現在由於所擔任的子課題“課前預習、課堂參與、課後歸納總結”的研究,這些環節都成爲不可或缺的內容。我把複習與預習相結合,先檢查後評價激勵,通過創設情景及例題解析促使學生參與課堂等等。歸納總結習慣的養成則經歷了“由課上到課後”的過程,這些做法使我的課堂教學不再隨意、隨便,得以規範,也促進了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三是課題研究促進了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課題研究的整個過程,每進行一個步驟都需要自覺主動地反思自己的行爲。只有對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真的反思、審視自己的工作,才能發現解決課題的方法。通過回顧、診斷自己的行爲,或肯定、強化,或否定、修正。“反思”由被迫到自覺再到成爲習慣。通過反思修正了自己研究的方向與策略,調整了自己的教學的行爲。

四是課題研究使我敢於、樂於嘗試新的教與學的模式。這主要是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嘗試。合作學習是在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但以前的時候一說小組合作,我總感覺它不適用于思想品德學科,因爲我們沒有英語、數學學科那麼多瑣碎的知識點和巨大的練習量,而且使用起來那麼麻煩,如科學分組、指導合作、培養組長、合理評價等等。可當我的“課堂參與”子課題的研究進入到這樣一種階段:創設情境、評價激勵等手段都不能促使學生大範圍尤其是學困生參與課堂的時候,我不得不着手使用小組合作了。而事實證明,合作學習的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充滿人性的光輝。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見解、拓寬思路,能力強的主動幫助其他同學,幫他們理解,教他們表達,在合作學習中增加了學困生參與課堂的信心,創造了全員參與的條件,學習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快樂。課題研究讓我的教學進入了全新的領域。

總之,課題研究對我而言是一個新的起點。它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讓我產生了危機感和緊迫感,要成爲研究型的教師,我還要繼續耕耘,繼續收穫。

你研究》心得體會篇2

提筆躊躇,我深知自己的心得體會與本次的培訓專題風牛馬不相及。2xx年x月x日——17日,在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邵美萍主持下舉行雲南省國小美術名師工作室課題研究專題培訓和小組年度工作考評活動。活動包括楚雄州教科所所長鄧建民作課題研究專題培訓,各小組課題研究情況、小組年度工作彙報及專家指導、考評,工作室顧問張興義校長作《情緒的科學管理》的專題講座等。說實在的,至於講些什麼我懵懵懂懂,觸動最深的是鄧所長聲情並茂朗誦的一段散文:“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她可愛的小男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孩子呢?” 下課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通過網絡我找到了原文細讀:“小男孩走出大門,返身向四樓陽臺上的我招手,說:‘再見!’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個早晨是他開始上國小的第二天。 我其實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樣,再陪他一次,但我卻狠下心來,看他自己單獨去了。他有屬於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場,只能看做一把借來的琴絃,能彈多久,便彈多久。但借來的歲月畢竟是有其歸還期限的。

他歡然地走出長巷,很聽話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規蹈矩的模樣。我一個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細細的朝陽而落淚。

想大聲地告訴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給你們一個小男孩,他還不知恐懼爲何物,我卻是知道的,我開始恐懼自己有沒有交錯?

我把他交給馬路,我要他遵守規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們能夠小心一點嗎?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愛交給了縱橫的道路,容許我看見他平平安安地回來。

我不曾搬遷戶口,我們不要越區就讀,我們讓孩子讀本區內的國民國小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國小,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當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兒女爲賭注來信任———但是,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保證給他怎樣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後,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他開始識字,開始讀書。當然,他也要讀報紙、聽音樂或看電視、電影。古往今來的撰述者啊,各種方式的知識傳遞者啊,我的孩子會因你們得到什麼呢?你們將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還是哺之以糟粕?他會因而變得正直、忠信,還是學會奸滑、詭詐?當我把我的孩子交出來,當他向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給他的會是什麼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她可愛的小男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孩子呢?!

張曉風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這篇散文從字裏行間透出了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對社會的囑託,更是對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和期待。那感人而樸實的話語陣陣敲擊着我的心靈,作爲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和教育工作者的我,從不同的角度來感悟這篇文章,內心感觸頗深,久久不能平靜。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哪個父母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哪個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更是父母的命啊!

兒子雖然還未入學,看着他清澈的眼神和異乎尋常的調皮我甚爲惶恐:入學會怎麼樣?在新的環境裏適應嗎?中午自己會吃飯

嗎?這些感受都是作爲父親的親身體驗。讀了這篇散文,我才真正理解了那些年輕的父母望着孩子依依不捨的眼神,對老師千叮嚀萬囑咐的託付。作爲一名教師,肩上的責任真是任重道遠啊!他們父親母親把孩子交給了我們,就是對我們的信任。從這一刻起,我發誓我要用我全部的愛心去關愛每一個孩子,因爲我是一名教師,同時我也是一位父親,我能理解千千萬萬做父母親的心情。

他們沒有完成作業,我會?

他們不專心聽講,我會?

他們打架,我會?

他們面臨懵懂,我會?

我們應當成爲家長心目中企盼遇到的好老師,當一名好老師一點都不難——愛孩子,愛自己的事業。只要心中有愛就能做到!我們將托起祖國明天的太陽。如果我們不對太陽傾注殷切的期望和愛心,那麼太陽也將不會放射絢麗奪目的光芒。

你研究》心得體會篇3

xx年x月x日我參加了未央區在大明宮國小組織的課題研究專項培訓,在培訓會上,西安文理學院的楊老師作了題爲《課題研究的實施》精彩報告,受益很多,感受頗深。

楊老師的的《課題研究的實施》對課題研究的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特別是對研究中的誤區講解的非常清楚,把我們在日常課題研究中出現的失誤做了總結說明,使我對課題研究有了一個系統的認識,許多疑惑中行的問題都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特別是楊老師的整個講解過程幽默生動。例舉了大量的課題研究實際情況,用實例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把一個比較複雜的研究問題簡單化了,更便於我們一線老師的實際操作。下面我將自己的一些學習心得體會簡單寫出來。

一、通過培訓使我明白了課題研究實際上就是要解決我們日常教學中的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研究對象研究問題要切合實際,要立足於自己的教學實際、教學對象以及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去選擇研究課題,切忌空而大,沒有實際價值,更不能爲了某一功利的目的而去研究。用楊老師的話說,課題研究就是對我們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開處方”,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也就是說課題研究的首要前期是“腳踏實際”。

二、通過培訓使我清楚明確了課題研究的整體過程。課題就是一個問題、一個主題,課題研究是科學研究最常見最基本的`方式。課題研究的過程包括了課題的選擇與論證、制定研究計劃、查閱文獻資料等。我們所進行的課題研究是學校發展的需要,教師成長的需要。課題研究必須具備 :方向性原則、科學性原則、過程性原則、合作性原則、推廣性原則。課題研究的一般流程有選題、論證、成立課題組、申請立項、開題、制定課題實施方案、按計劃實施研究、研究結果的呈現、結題鑑定等。楊老師特別強調了“按計劃的實施”,他說:任務一定要具體到每一個人,具體到時間(可以提前幾天),確保計劃的有效實施。楊老師認爲課題研究最重要的是選題,課題的來源有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選題一共有四個方面:

1.從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

2,從教育教學實際,所急需解決的問題中提出問題。

3、從先進的經驗和方法中提出問題。

4、從有關部門發佈的課題指南中得到問題。選題注意事項一是從實際出發,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研究。二是不攀高、不求大、不貪多,提倡小課題。課題論證是對已初步確定的課題進行分析、評價和預測,是課題確定的深化。

三、培訓使我收穫收穫最大的是楊老師就我的《中學政史地課堂合作學習的調查研究》課題進行了如何進行課題研究的具體操作,其中他以我的研究重點講了研究的方法,對我的課題研究觸動很大。如:楊老師倡導的第一個研究方法是:同夥中的辯論。他認爲就某一個研究課題提出後,課題小組的成員在一起展開辯論,提出問題,尋找研究的側重點,在大家的討論中拓展思路,逐漸形成清晰的認識。進行一個課題研究不要着急着動手,要“認真的思考”、“深入實際中去調研” 。如 :楊老師很快對我的課題提出了許多問題,“課堂內還是課堂外和合作學習”“學生、家長對合作學習的看法” ;“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有什麼關係”等等,這些問題我們都沒有考慮到。我們犯了一個最初級的錯誤:拿到課題就立即開始動手操作,沒有找到實際的操作點。

四、把楊老師的培訓和我自己的實際課題研究進行對比,我發現自己的研究差了許多的環節,甚至還有一些環節自己根本沒有想到,如:在結論方面,楊老師提出“你的研究是否推廣”,這個問題我自己根本就沒有想過,想想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把課題研究當做了一項任務沒有真正從教學中去落實研究。

總之,通過培訓使我我認識到進行一個課題研究真不容易,要有一個業務能力強,組織能力強的團隊,踏踏實實幹事的教學者。我也堅信認識比行動更重要,我們要進行課題研究,一定要首先認識到課題研究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改變自己,然後落實到行動上。我們要全身心的投入,不斷思考,不斷嘗試新的挑戰。我們要組織了一個規範的團隊,不斷學習,要科學、有一定的策略。

進行課題研究我們要不斷思考、不斷反思、不斷調研 ,立足課堂致力於課堂改革,尋找合適的切入點,選擇適合的課題進行研究。酸甜苦辣都是營養,成功失敗都是收穫。最後把簡單的事做好,腳踏實際、認真思考、深入調研、持之以恆進行課題研究。

你研究》心得體會篇4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習慣於“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將學生作爲一個知識的容器,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從“書本”到“書本”,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社會現實聯繫不緊密,沒有體現數學知識的背景和應用,沒有體現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學生缺乏應用意識,缺乏體驗性的學習。

這個學期我接手九年級(15)班,我發現這個班的學生,而且成績好的學生上課就比較認真,而且圍繞老師的問題積極思考,甚至還能舉一反三。但是成績中等的學生就只是坐在教室裏,只帶了耳朵在聽,不舉手也不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我提問的時候莫不關係,就像自己只是一個旁觀者。而成績差的同學乾脆就不聽課,懶洋洋的趴在桌子上,只有遇到我講笑話的時候才興奮一下,過後就又是老樣子。

於是我改變教學方法,從“拓展知識”轉向“迴歸生活”,還給學生一個充滿靈氣的數學空間,還學生以生活,還學生以快樂,交給他們思維的方法,爲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的氛圍,讓數學課堂成爲學生學習樂園。

讓學習背景活起來。《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我遵循“捕捉生活素材——源於生活——數學內容生活化”的原則,設計數學教學活動。

(1)從生活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數學教學要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把乾枯的數字、數學計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學生對新知的共鳴,從而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愉快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如果教師能在深刻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的前提出下,充分開發教材的潛在功能,結合實際用活例題、習題,給學生提供開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強的、參與度高的探索背景,捕捉貼近生活的素材,選取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採擷數學生活實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動有趣與豐富多彩,以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數學學習過程成爲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就會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着數學,學生就會逐漸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也就達到了讓數學課堂“活”起來的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從生活事例中尋找數學“原型”數學的許多概念、原理在現實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們能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爲數學研究的對象,學生就會在把現實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認識到把現實中的具體問題轉變成數學問題來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認識事物的特徵,更準確地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增加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如講授平移的內容時,我提供了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大量實例。從報刊雜誌、電視廣播、計算機網絡等方面尋找素材,也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提取了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這樣的素材能引導學生更多地着眼於對實際問題的探索,理解數學概念的實際意義,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更好地認識現實世界。

(3)讓學生在體驗中活躍思維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只有要兒童作用於環境,其認識發展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當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這就是說,從學生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着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學生才能真正認識數學知識。如在講授幾何中旋轉的性質時,我既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又讓學生動腦思考,動口敘述,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動促思,體現了“動中有學”、“玩中有學”的思想。

(4)讓學生在實踐中激活思維 從實際出發讓學生體會數學從生活中來,精心設計課堂的每一環節、每一道例題和練習,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抓住八年級學生的特點,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數學,知道怎麼樣?爲什麼?用活生生的身邊的數學事實,引導學生去發現、掌握生活中的數學,這樣長期潛移默化地訓練,培養了學生對現實生活中規律的關注和發現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用平等對話構建師生關係 美國課程專家多爾說得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一個平等者中的首席”。這就是說,一方面教師與學生在人格和權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師又肩負着把學生培養成材的重任。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是知識的權威,學生的主宰,學生是知識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教師控制和操縱學生的學習活動。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單向的,無平等互助可言。要做到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關心學生的發展,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在認知和情感兩個領域的有機結合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告訴學生:“我非常願意做同學們的朋友,我願意幫助你們解決學習上的、生活中的任何問題和困難”。教師和學生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發展,教師的勞動纔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通過這一個學期的努力,現在15班的學生明顯的對數學有很大的興趣,從被逼學習到自覺學習,有了很大的轉變。我將繼續改進我的教學方法,爭取讓更多的學生愛上數學。

你研究》心得體會篇5

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集體教學還是很普遍的,老師的活動設計也是按照本班孩子的實際水平來設計,這就容易造成能力強的孩子“吃不飽”而能力弱的孩子“吃不下”,兩極分化越來越厲害,使得能力弱的孩子逐漸失去數活動的興趣。本學年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了能力差異教學活動的研究。關注幼兒差異,讓幼兒學習不一樣的數學,下面是我在本學期研究中的一些體會:

一、制定目標時——針對差異

我們不求能力差異的幼兒同時達到預定教學目標,允許他們異步達標。因此,在目標的制定中,針對不同差異的幼兒設計不同層次的目標。首先強調基礎目標,重視目標的統一性,突出教學要求的一致性,以確保目標指向大部分幼兒,同時考慮目標的彈性,突出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對不同水平的幼兒要求不同。能力弱的幼兒注意基礎目標,適當降低要求,以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爲目標;能力中等的以教材爲基礎,培養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爭上游的態度和信心。能力強的幼兒在教材的基礎上適當增加難度,注意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如中班“排序活動”的目標:讓幼兒初步學會按物體數量的aabcdaabcd規律排序。能力弱的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觀察圖的排序規律完成abcabc練習。中等能力的幼兒能根據教師要求按abcdabcd的規律排序,能力強的幼兒:鼓勵幼兒自定規則,按物體特定規律排序,能創造不同的排序方法等。

二、方法選擇時——尊重差異

教師在選擇方法時對不同水平的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異步達標的目的。如在學習排序時我針對佳妍、景倫、翰楊三個存在明顯的認知差異的幼兒選擇了不同的指導方法。對於翰揚在串珠子中表現出思考型的認知特點,在串珠子之前,他用一定的時間去思考、觀察模仿表現出一定的認知策略,呈現的作品也相對比較好。對待這樣的幼兒,我對他提出了新的要求,讓他串出與教師不一樣的項鍊。而對於已有一定的歸類意識景倫,我採取了“讓他跳一跳就夠得着的策略”,鼓勵他學習簡單的單維排序來串珠子。對於佳妍,她屬於無目的的玩,缺乏思考和歸類方面的能力,針對她的表現我利用同伴影響的作用鼓勵他模仿旁邊的同伴把相同顏色的串在一起。我們只有正視幼兒能力的差異,尊重這種差異,讓幼兒有自主選擇學習方式的機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學習過程,從而獲得有差異的發展。

三、投放材料時——考慮差異

在提供數學操作材料時,既要考慮活動目標,又要考慮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能力差異。要根據數學知識的特點和幼兒思維發展的規律投放材料,體現由簡單到複雜,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性,使每個幼兒都能輕鬆自如地使用材料,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發現、自由探索、自我發展的目的。如在數學活動“排排隊”中我們班級孩子們的照片拍下來,從矮到高或者從高到矮排序。一番觀察下來,我發現兩極分化特別厲害,能力強的孩子一會兒功夫就能把三個小朋友從矮到高或者從高到矮整齊地排好,而能力弱的孩子拿着小朋友的頭像,不知怎麼放纔好。於是,我馬上調整了遊戲材料,給能力強的孩子一筐材料裏放了4-5個小朋友,讓他們想想人多了該怎麼排隊,而能力弱的一組,我就在底板上畫了從高到矮的矩形圖,暗示孩子高個子應放哪,接下來放哪,最矮的矮個子應放哪,並形象地把它說成是高房子、中房子、矮房子,暗示他們一一對應擺放,果然能力弱基本都學會了。又如在中班進行關於分類的教學時,我給能力強的幼兒提供形狀、顏色、大小各異的圖形片,要求按不同的特徵分類;給能力弱的幼兒則提供只有一個變量的圖形片,如顏色不同,而大小、形狀相同的圖形片,這樣分類時沒有干擾,就顯得簡單了;能力更弱一些的,則提供花片、鈕釦等實物進行分類。只有讓每個幼兒進行適合自己能力層次的操作,數學活動纔不會流於形式,真正做到既面向全體,又注意個別。

四、教學評價時——承認差異

幼兒之間的差異是客觀的,也是永恆的,教育不是消除差異,而是承認差異,並尊重差異,使每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在評價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教師評價的要求也不同。對於特殊幼兒,教師採用“拉一拉,幫一幫”的態度多鼓勵、多引導,及時給予幫助和輔導,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對能力強的孩子多采用“比一比、賽一賽”的方法,提高的競爭意識,高標準,嚴要求,使他們更加努力奮進。評價的過程,教師可以讓幼兒參與,給孩子一個靈活的評價標準,啓發他們多看到同伴的長處,引導他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通過互動讓幼兒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總之,數學教學要面對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適應每一個幼兒的不同發展需要。更要教師能正確對待幼兒客觀存在的差異,積極探索數學教學中的差異問題,承認差異,尊重差異,關注差異,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幼兒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地開啓每一個幼兒的智慧潛能,就一定可以讓不一樣的幼兒學習不一樣的數學,在不同的機會中獲得不同的發展!

存在不足:1.如何在活動內容的選擇上和在課後的反思中也關注幼兒之間的數學差異這將是我今後繼續研究的內容。2.案例的說服力還有待繼續斟酌。3.每個年齡段幼兒的分析還有采取的措施如何更具有針對性還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