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最新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通用範文四篇

心得體會 閱讀(1.14W)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記錄下來。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最新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通用範文四篇,供大家參考。

最新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通用範文四篇
最新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通用範文


在生活中有許多和我們人類形影不離的東西,“水”便是其中一樣。水賜予了我們生命,要是我們沒有了水,喉嚨就會非常難受,就像大地沒了水,乾旱至極!要是我們沒有了水,就不能洗澡,全身臭烘烘的!就連在水中生活的生物們,也會因爲沒有了水而死亡。

水源於海洋,而在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海洋佔了一大部分,這些波瀾壯闊鏡花水月的大海爲我們提供了讓人饞得口水直流的美味海鮮,爲我們提供了人們離不開的水,爲我們提供了調味時少不了的鹽,可是我們卻狠下心把那些髒兮兮的垃圾毫不心疼地丟進海洋,讓這原本美麗無比的海洋,成了垃圾們自由自在的天堂。你們可曾想過如果你是這海洋中的生命,你會怎麼辦,你會歡迎垃圾們到你家做客嗎?不,任何一種生物都不會這麼想,可你們還是無情地把垃圾扔進海洋裏。

海洋是我們藍色的家園,我們應該友好的對待它,不要等海洋不存在了再後悔莫及。我們雖然看不到海洋的邊,探不到海洋的深,但是它卻依然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它讓我們在海洋上開心地衝浪,它讓我們在海洋上快樂地游泳,它讓我們靜靜地觀賞它惹人喜愛的寶石藍色。

假如我們沒有了海洋,就不能看到它迷人的寶石藍色,不能吃到美味可口的海鮮,不能在海洋上快樂地游泳、衝浪,不能在食物中加上鹽,讓食物變得沒有一丁點味道。

大家快點行動起來,讓我們美麗的海洋在再次成爲我們的朋友,讓我們的地球變得更加璀璨,美麗吧!

最新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通用範文

生態文明是一種千古傳承的優秀文化。它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建設生態經濟區就是以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生態安全爲基本理念,以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爲核心價值,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爲載體,就是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目前我國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萬物是脣齒相依,息息相關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爲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迴歸和諧。

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僅不能違背經濟規律,同樣也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生態規律。規律都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的,不管你對它承認與否、認識與否,違背了規律都必然要受到規律的懲罰。因此,在建設中,我們必須正確處理以下幾層關係:

一、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是互爲依存、互爲促進的。社會的發展必須依賴於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同時要注意保護好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只講發展而忽視合理的開發和充分利用資源,不重視對環境的保護,不重視生態建設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這樣的發展必將導致嚴重的後果。要做到既在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中求發展,又在發展中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共榮共存。

二、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現代農業的關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的前提和基礎,而發展農業必須符合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使農業在良好的生態中發展,生態環境在發展農業中得到保護和優化。我們要結合新農村建設,以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爲主攻方向,從人、自然、經濟的高層循環出發,突出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生態綠色循環農業,使全縣農業發展逐步走上生態化、有機化、規模化的良性軌道。

三、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工業的關係。

生態文明建設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內在統一的關係。發展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具體體現。因此,在發展工業經濟上,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使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最新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通用範文

生態文明,這個耳熟能詳的詞,想必大家心裏都懂,但又有多少人去做過呢?

環境是一個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條件,如果我們破壞了環境,這等於破壞了我們生存的條件。

目前,生態環境日益惡劣,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水資源。據有關資料報道: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使用有增無減,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萬億的淡水。

這是多麼讓人觸目驚心的事實啊,保護生態環境是人人有責的,爲什麼要破壞呢?

記得前主席_強調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爲基礎、以自然規律爲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爲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

友好型社會。”因此,我們一定要把概念轉化爲行動,共同投身於生態保護的大工程中。

在此,我向大家提出三點我的建議:

一、爭做生態建設的宣傳者。

爭當保護生態環境宣傳員,向家人、朋友、社區居民宣傳,形成“我以保護生態爲榮,我爲建設生態盡責”的良好風尚!

二、爭做生態建設的實踐者。

自覺參與各種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公益性活動,用我們的雙手去創造優美的生態環境,讓我們的家園變得天更藍、水更清,讓我們國家變得地更綠、景更美!

三、爭做生態建設的志願者。

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精心呵護一草一木,自覺抵制破壞生態環境的不良行爲,爲營造綠色、生態、和諧、文明的環境奉獻一份力量!

“一木不成林,百花方爲春”,讓我們攜起手來,每位同學都爲城市、國家增添一份綠,描繪一筆彩,用我們的自覺行動,共同承擔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弘揚北大荒精神,構建生態文明,美麗中國!

最新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通用範文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思想,立足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這一重要精神,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十分突出的戰略位置,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的發展模式。環境與經濟之間相互影響,反映出事物普遍聯繫之中的共同性和統一性。恩格斯說過,“勞動與自然界一起纔是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爲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爲財富。”處於工業化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作保證,自然環境是衡量一個地區“軟實力”的重要標誌,在區域競爭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誰的環境好,誰就能讓更多的生產要素匯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成爲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同時,經濟發展也爲環境保護提供了物質條件。

聯合國發佈的《只有一個地球》報告中指出:“貧窮是一切污染中最壞的污染”,因爲環境不可能在貧困的條件下得到改善。保護需要資金,資金需要通過發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開發資源纔能有效保護生態,尤其是可以通過使用新工藝、新技術儘量減少甚至避免工業化階段的污染。由此可見,發展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爲前提,總量增長取決於對資源的開發以及有效配置,有賴於人類智慧不斷地認識、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與經濟二者統一於發展,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綠色發展是經濟轉型的趨勢,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的標誌。時勢所趨,經濟欠發達地區迫切需要從“非此即彼”的“對抗性”思維中解脫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贏”。

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資源豐裕的經濟體更願意通過傳統的要素投入獲得增長,對技術創新意願不如資源缺乏的經濟體強烈。

總體來看,當前欠發達地區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驅動發展的模式還沒有根本改變。應當看到,造成欠發達地區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約束,制度安排與推動綠色發展不相匹配,出現了一面是不斷加強生態保護設施建設,一面是不斷破壞生態環境,且破壞的速度比建設的速度還快。一些欠發達地區爲擺脫貧窮,盲目追求增長,許多生態資源被濫採濫伐直至耗竭,資源浪費極其嚴重。這種任由稀缺資源繼續免費使用、廉價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決不能持續下去。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江西省通過實施戰略性新型產業和“六個一工程”戰略,大力發展風電能源、高效農業等生態、清潔、循環經濟,形成了以礦產資源深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現代農業以及生態綠色產業爲主導的環保型產業體系,並通過生態市場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態市場運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還積極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覈算考評機制,加快推進水、電、礦產等資源型產品及要素價格改革,開展排污費改環境稅試點,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制度,推進生態合作、產業共建等多種方式的生態補償等。20_年以來開展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林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還對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經驗表明,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就要根據資源稟賦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態經濟規劃和相關政策,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重點建設區域性優質農產品生產等傳統產業基地,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將生態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銜接,利用循環經濟的理念使生態經濟的“涓滴效應”擴散開來,把發展生態經濟與發揮傳統要素優勢相互結合。這樣既可以賦予傳統要素以新的內涵,也可以讓生態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在制度建設上,要建立健全產權制度和價格機制,因爲產權制度有效地促使人們保護稀缺資源,價格機制靈活地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變化。

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鼓勵人們尋找替代資源、節約使用最稀缺的資源,通過推動技術創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推進綠色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的“路線圖”。欠發達地區往往蘊藏着較豐富的原生態資源,同時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貧困人口,面臨着加快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任務。一方面,我們不能用停止發展的方式來保護環境;另一方面,發展又不能以破壞環境爲代價,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難治理”的覆轍。

新世紀以來,江西依靠區位優勢和要素優勢,成爲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區產業的低端環節,賺一些微薄的辛苦錢。江西要實現科學發展、人民富裕、社會和諧,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模式。爲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作爲引領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龍頭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經濟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把生態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兩年多來,全面啓動了“十二項重大生態經濟工程”建設,包括以生態保護、污染治理爲主要內容的6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和以保護“一湖清水”爲重點、優化能源結構的6大基礎設施工程。再以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爲例,這是江西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水利建設項目,被譽爲江西的“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灌溉、發電和航運等重大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該水利工程建成後,將對江西經濟核心區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達7.5億元。在防洪的同時,每年還可增加電量11.4億千瓦時清潔電能,有效緩解江西電力供需緊張狀況。另外,萍鄉、德興等資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繼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地下”轉向“地上”、從“黑色”轉向“綠色”。

江西在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在鞏固提高中保持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1%,設區城建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均列全國第一位,林業產值突破千億,上升爲全國第六。

當前,世界範圍內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與我國的轉型發展形成了歷史性交匯,爲欠發達地區推進綠色發展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歷史機遇。探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路徑,形成面向未來的新型產業發展格局和經濟增長模式,才能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能在擴總量、上水平與轉方式、調結構的有機統一中贏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