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飄》的讀後感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1.98W)

在讀書之後,這時最關鍵的事情就是認真的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幫助我們積累在書中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感悟。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飄》的讀後感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關於《飄》的讀後感範文三篇

關於《飄》的讀後感範文1

瑪格麗特·米切爾在她的小說《飄》中說:“冥冥中已命中註定,當一切都隨風而逝,我們還能說什麼做什麼,在現實面前,夢想總那麼脆弱無力。錯過的都已錯過,失去的都已失去,生命中還有許多未知的苦難和甜美,值得我們堅持等待和珍惜,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所以,我也想說,處於或迷惘或頹廢中的我們,醒過來吧,青春年少的我們,何必執着地問:“路在何方”呢?

記得以前,朋友之間經常會進行一些關於幻想的對話。談論最多的是“如果有來生,你最想變成什麼?”我的答案往往大同小異。我想變成雲,因爲它去留無意,漫觀雲捲雲舒,令人淡定愜意;我想變成風,因爲它無拘無束,微風的吹拂讓人心馳神往。可時至今日,如果你再問我同樣的問題,我竟然不知所措。是我變了嗎?還是生活無情地將我欺騙,讓我失去了靈魂?

不知年少的你是否與我有着同樣的經歷與體會?熟悉的突然變成陌生,周圍的一切都使你狂躁,無處可逃,只好通過幻想來尋找最後的一片淨土。你有沒有試過在課堂上聽着老師不厭其煩地爲我們講解題目,看着身邊的同學奮筆疾書,你卻會突然大腦短路,放下筆,只想看看窗外那飄蕩的雲,聽聽那飛鳥的鳴叫聲,好不愜意!可卻又會突然感到糾結,只因看到一片突然掉落的嫩綠的葉子。就在這一陣恍惚中,你又回到了課堂,努力地追隨着老師講課的身影。甚至在街道上,你也會突然走神,駐足觀看這川流不息的人羣。雖然盯着人羣,而你的思緒卻不知飛向了何方。

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感到陌生,我不再明白是不是經歷風雨後就一定能見到彩虹。我不知道是否真如亦舒所說的“人一定要受過傷纔會沉默專注,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傷害,對成長都有益處。”現在的我很焦慮,對此時的厭煩,對未來的恐懼及對人生的無奈包裹着我,讓我無法喘氣。路究竟在何方?我經不起等待。

直到那天,不知是什麼原因,假期素愛睡懶覺的我居然早晨5點多就醒了,閒不住就想到公園裏去晨練。那時的街道上寥寥幾個行人,整個小城依然沉浸在一片寧靜之中。我呼吸着新鮮的空氣,不知不覺來到了山頂。坐在樹下,望着天空露出的魚肚白與那似有似無的絲絲陽光,心中好像有了久違的期待。呆呆地望着天空,忘卻了周圍,也忘了自已,只是等待着。我感覺到了太陽在緩緩地上升,一點兒一點兒,儘管雲霧遮擋,但依然溫暖着我。等着看着,太陽的光芒終於突破了雲層的阻撓,將那燦爛的金線灑滿神州大地,我的心頓時覺得豁然開朗,好像堵在心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下來了。對自已說,何必那麼較勁?人生就是這樣!就像天氣預報,雖然能夠預測得到,但又結果往往令人意想不到。所以,何必總是充滿憂慮?何不趁着自已青春尚未逝去,還沒謀殺這似水年華時,努力朝着自已所向往的方向走呢?珍惜好每個今天,纔不會成爲扼殺明天的兇手!

成長需要方向,也需要等待,方向不是由別人指點,它只在你自已的心中。縱使最後結局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徒勞,我們也依然能驕傲地大喊:“我們曾經歷過!”

關於《飄》的讀後感範文2

《飄》是一部取材於美國南北戰爭和戰後重建的小說,書名直譯應爲“隨風飄逝”,它出自書中女主人公思嘉之口,大意是說那場戰爭颶風一般捲走了她的“整個世界”,她家的農場也“隨風飄逝”了,思嘉以這一短語抒發了南方農場主的思想感情,作者用來作爲書名,也表明了她對南北戰爭的觀點,這與本書內容是完全一致的。

這部小說與一九三六年問世,並且立即風靡世界,六個月內共售出一百萬冊,日銷額最高達到五萬。一九四九年作者去世時,本書已在世界上四十個國家共銷售八百萬冊,到一九八八年增加到二千五百萬冊以上,平均每年近五十萬冊。小說於一九三七年獲普利策獎,根據小說拍攝的電影《亂世佳人》1940年首演,一九四六年獲奧斯卡獎,曾創造連續二十多年獲鉅額利潤的記錄,至今猶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由於這部作品長期廣泛流傳,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幾乎家喻戶曉。

這部小說爲什麼能在美國和世界各國贏得那麼多讀者,而且歷久不衰?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實際上,這部作品中儘管也有世亂兵燹、悲歡離合的動人情景和愛惡交錯、情詞誤會的曲折因緣,但與那些以奇險取勝、以妖冶媚人的所謂通俗之作比較起來,毋寧說它的故事結構是簡單的,情節是常見的,作家的藝術手法也是樸實的。再加上題材的嚴肅性和傾向的明確性,作品的格調便遠遠超出迎合市民趣味的境界了。

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一是現實主義地反映了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南方農場主階段的生活和南北戰爭及重建時期的一個重要側面,二是創造了幾個鮮明而豐滿的人物形象,後者尤爲突出。這是作者在藝術上作出的重要貢獻,它已爲歷史所證明。

作者在人物描寫上着墨最多的是思嘉和瑞德兩人。思嘉那十年來的生活經歷大體分爲三個階段,而作爲精神支柱的則是愛情、土地和金錢,即對於這三者的佔有慾。其中對愛的佔有慾更帶有掠奪性、獵奇性和盲目性,愈是難以實現愈追求不捨,因此長期專注在艾希禮身上,直到媚蘭死後即將獲得滿足時,才發覺他並不值得愛,才決定移情別戀,但爲時已晚。她對土地和金錢的追求也是狂熱的和不擇手段的,但跟愛情的主觀直覺和夢幻色彩比較起來,則主要是現實變革的結果,是戰後家業衰敗、生活貧困和重建時期金錢至上主義的產物。儘管爲了金錢可以委屈自己的肉體,損害自己的妹妹,不惜與弗蘭克結婚,但決不犧牲對艾希禮的愛情。因此愛情一旦幻滅,金錢便黯然失色了。這是思嘉最大的不幸,頗值得讀者同情,正如她那艱苦創業的精神有時令人佩服。思嘉有一定的叛逆思想,但這是與她的投機性分不開的,都來源於徹底的自私自利和無止境的佔有慾。

瑞德·巴特勒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農奴主階級向資產階級轉變的人物,至少是南方名門望族的一個不肖子。他爲人狡詐、冷酷、倔強、爲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與思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與思嘉一樣,只從個人利害出發看待戰爭,但遠比思嘉高明,看得出南方“只有棉花、奴隸和傲慢”,勝利非北方莫屬。他對思嘉的愛是真誠而熱烈的,這不僅是情慾的追求,也是理智的抉擇,因爲他認識到了思嘉是他真正的同類,兩人婚配無異於壁合珠聯。但是他的現實主義與思嘉的幻想幾經較量,終於失敗了,於是他將愛全部轉到女兒邦妮身上,並決心爲了她的前途而在生活作風乃至政治傾向上來一個轉變,爭取上流社會的同情。結果邦妮一死,他的理想便隨之破滅,生活樂趣也茫然無存。瑞德是性格最複雜、眼光最銳利的一個人物。他最瞭解思嘉的強處和弱點,既愛她又輕侮她,既戀戀不捨又不甘屈尊以求,反而採取冷嘲熱諷、若即若離的態度,以致在明爭暗鬥中落得個兩敗俱傷的下場。不過,正是通過他對思嘉的無情解剖,作者才完成了塑造這個女主人公的艱鉅任務。

瑞德走了,思嘉準備先回塔拉,“明天”再想出辦法把他弄回來。後來究竟怎樣呢?裏普莉說,如果時間允許,她可以寫出一百種續集來。的確,本書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天地,這正是作家藝術魅力的產物。

關於《飄》的讀後感範文3

《飄》是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作品,它是以美國南北戰爭爲背景的長篇小說。由它改編而成的電影《亂世佳人》也成爲了經典中的經典。很久以前就想看這本書了,一直到這個暑假才把上集看完,也就是看到主人公思嘉在艱難地重建農場。儘管如此,但我已經覺得《飄》是本好書。是的,又是南北戰爭這個特殊的背景,已經使《飄》擁有了過人的魅力。

但是,最令我感慨良多的不是媚蘭的善良與堅忍,也不是瑞得對思嘉無私的奉獻,而是思嘉面對逆境的時候,對傳統,對自己沿襲甚久的道德的勇敢挑戰。

戰爭開始的時候,思嘉對這並不感興趣,她是縣裏男人們中的明星,她的世界裏只有參加不完的晚會,野宴,以及與男人們不停的調情。她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她體內混合着勇敢的愛爾蘭人血液。她以一個遼闊的塔拉農場爲家,有上百的男人奴隸供她差遣。這就是思嘉,一個驕傲而與別人不同的大小姐。

可是,一場戰爭毀滅了一切。那些漂亮的小夥子死了,迷人的農莊被燒了。沒有漂亮的舞裙和首飾了,她尊敬的母親患病死了,開朗的父親也因此變得沉默了,塔拉農場的男人們幾乎跑光了,甚至連溫飽都成問題了。一切重擔都落在了思嘉19歲的肩膀上。總對於一位原本活在鑽石之中的大小姐是多大的落差啊?

生活就好像一座大山,山路不可能完全平坦。當從顛峯下落是,很多人會躍得頭破血流,會躍得絕望了,會躍到失去生存的勇氣。畢竟一個大老闆淪落爲撿破爛的,是需要多大的心靈負荷才能夠接受啊!可是,轉變也意味着機遇,能夠迎合轉變的人,才能夠在殘酷的社會中生存下來。還記得在深圳特區剛剛建立的時候,有很多勇敢的人放棄內地的穩定職業,到南淶。他們根本不知道,在這個新興的城市,能夠找到什麼。可是,正是這些敢於吃螃蟹的人,建設了特區也撈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而那些遲到的人,只能夠看着人家首先佔領市場了。可是,誰又想到,那些先到深圳的人,在離開自己原本熟悉的環境時,要付出多大的勇氣呢!

思嘉也像那些人一樣,爲生活的轉變付出了巨大的勇氣。相對於她,她的妹妹蘇倫就只懂得在戰後一味懷念那個過去的時代。而思嘉卻決心創造一個時代。

《飄》的確是一部好書,即使跨越了那麼長的時間,也適於這個社會形式。而對轉變而改變自己的,甚至改變自己價值的勇氣,是哪個時代都需要的。而思嘉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