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非暴力溝的讀後感通用6篇

心得體會 閱讀(3.01W)

大家在寫讀後感時可以不斷提升我們的覺悟,讀後感是一種議論文,我們在寫之前一定要理清自己的思路,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非暴力溝的讀後感通用6篇,感謝您的參閱。

非暴力溝的讀後感通用6篇

非暴力溝的讀後感篇1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的後記部分,作者講了他舅舅和他外祖母的故事。表面上看,這故事似乎與此書沒有多大關係,但認真品味,感覺這故事是把握全書精髓的鑰匙。這把鑰匙告訴人們:在與他人或與自己溝通時一定要充滿愛心,不然書中介紹的那些溝通方法就降格成了技巧和話術,而這樣的溝通其實也是暴力的。

在非暴力溝通中,愛心爲何這麼重要?因爲這可以有效防止我們在溝通時,掉入人們習以爲常的打標籤,先入爲主的陷阱。語言是人類用於人際溝通的偉大發明,只有掌握好這工具,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但語言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描述我們周遭的客觀和主觀世界。把顏色數字化後就會發現,在這世界上竟然有1600多萬種顏色,相比之下,人類用於描述顏色的詞彙卻寥寥無幾!另一方面,詞彙是穩定的,但詞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心態下,對不同的人是會變化的。比如讀了《非暴力溝通》一書中的某一章節後,飽經滄桑的人說“懂了”,初出茅廬的人也說“懂了”,雖然是同一個詞彙,但詞義卻是不一樣的。這也是爲何在本書的379~381頁,作者拒絕用業內公認的學術性方法去和精神病人溝通的原因。如果沒有愛心,是無法更好地瞭解和把握很多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心理狀態的。

無論是請求他人做某事或是自己計劃做某事,人們都希望能心想事成。當請求和計劃能滿足真實的需求時,心想事成是比較容易做到的。那麼怎麼才能發現真實的需求呢?作者告訴我們,不能簡單去聽需求方在說什麼和做什麼,因爲同一詞彙可能會有不同的詞義,同一行動可能會有不同的動機。只有通過觀察和感受,不要受說什麼、做什麼的干擾,纔有利於找到最接近真實的需求,所提出的請求才可能被接受。

1943年夏季,還是童年的作者一家搬到了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搬來後的第二個星期,他家附近一處公園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暴力事件,這個事件萌發了作者對非暴力溝通的關注。《非暴力溝通》首發出版的具體時間無從查考,不過據網上的資料,大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作者所提出的非暴力溝通方法就已被用來爲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學校項目提供糾紛調解和人際交流技巧培訓了。

2019年1月,《非暴力溝通》一書的漢譯本由華夏出版社翻譯出版,此時距首部蘋果智能手問世己過去了兩年。隨着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幕的徐徐拉開,給世界帶來了數不清的顛覆性改變。對於《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介紹的方法也不例外。個人感覺,至少有兩點對《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介紹的方法提出了挑戰。其一是信息不斷以翻倍的方式暴增着,而每個人每天所擁有的時間卻仍然是不變的24小時。結果人人都很匆忙,時間也被高度碎片化。浮躁的心態,讓打標籤成了人際溝通中的標配;其二是有越來越多的人藉助智能手機,在各類網絡社交平臺上進行不見面的溝通交流。這樣的溝通交流,不僅因爲萍水相逢而極度缺乏信任,而且面對面溝通交流時,那些豐富的動作語言也難以被感知。在這種情況下,《非暴力溝通》中介紹中的那些方法如何來加以變通運用?

非暴力溝的讀後感篇2

20xx年,我度過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超長假期。草莓與我形影不離地相處了三個多月,我倆之間也由最初的相談甚歡到後期的劍拔弩張。我逐漸意識到,她的說話方式簡直是我的復刻版,這也是我倆劍拔弩張的原因,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驚慌。我突然開始反思自己,我與她的交流方式出了大問題!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義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我有幸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並且嘗試理解並運用這種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即觀察事實並表述你觀察的結果,而並非輕易評論。比如,草莓某天看電視的時間已經超過了我們約定的三十分鐘。原來我會生氣的說:“你看電視怎麼總是故意超時?言而無信!以後還想不想看了?你的.作業寫完了嗎?你的鋼琴還練不練了……”結果就是她憤憤地關了電視,進入書房,心不甘情不願的打開書或者挪開琴凳。她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這種翻舊賬,轉移注意力的溝通方式,並且也用在了我和她爸爸的身上。

看完書後,我嘗試着只表述觀察結果“你今天看電視的時長已經到了我們約定的三十分鐘”,“今天的英語作業已經完成,語文小卷還沒寫”聽到這些,她並不反感,我們還可以心平氣和地繼續研究一下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要素是表達感受,準確地表達我們的感受而非自己的想法。比如當我們的需要被滿足時,可以用“興奮、喜悅、甜蜜、感動、幸福、滿足……”這樣的詞語,沒得到滿足時可以用“害怕、擔心、焦慮、泄氣、緊張、傷感、生氣……”這樣的詞語準確地表達感受,讓對方瞭解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比如,出門時,草莓跑到我前面,幫我打開單元門,等我出去再關上。現在我會跟她說:“謝謝你幫我開門,你的幫助然我感到很溫暖!”代替了原來的“你真懂事!”“你真是個好孩子!”這樣可以使她明確她的做法給別人帶來的感受,而這件事並非是評價她的一個標準。

非暴力溝通的另一要素是提出你的請求,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而不是告訴對方不想讓他們做什麼。每天晚上睡覺前,草莓經常洗漱完畢後再去擺弄一遍她的小寵物們。讓原本十分鐘就可以結束的睡前工作拉長到了半小時。我現在會直接跟她說:“我希望你能在十點前躺在牀上,保證你每天的睡眠時間。我希望你能安排一個合理的時間來照料它們。”

讀完《非暴力溝通》後,我逐漸意識到,語言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口而出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的情感和精神上帶來的創傷,甚至比肉體上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願我能慢慢改變我的交流方式,若能帶動周圍的人,將是令我非常快樂的事情。

非暴力溝的讀後感篇3

是聽了同事的推薦買來這本書看。

相信讀了這本書的人都已經熟記: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至於講到非暴力溝通的各種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氣和的,理智的來思考問題,那麼各種問題自然能夠被更加容易的解決。

我覺得有幾個問題:

1是不能期待談話的對方會聽你在講什麼,每個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萬別,別指望他們會配合你劇本。

2是我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感受到諸如“聽起來,你有些不耐煩,你希望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傾聽?”這類句子。聽起來只會讓我更生氣,因爲說話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高度在俯視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況下,這種感受更會被放大。

3是雖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異,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法也有差異。如何能用中文來表達出相同的意思是我們在應用非暴力溝通的最大障礙。如果按照文中直譯的表達方式,只會讓人以爲在看譯製片。

我對書中所表達的關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還是非常贊同的。

看完出到能運用,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適用於本國文化的案例,從中體會。

這本書不是教人們從應用層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應去實現自己目的,這樣的心理學書籍是我認爲的好的心理書籍。

非暴力溝的讀後感篇4

這是一篇遲到了兩天的心得,在這之前,我看了《非暴力溝通》的第十章,這之後我的腦子裏一直在回憶,在思考,爲什麼人會用語言或者行爲暴力來解決問題,發泄情緒?在一個人出於情緒的邊緣時,什麼纔會遏制這種暴躁?暴力的情緒發泄方法有多大的危害?

第十章,我記得提到一個人之所以會用暴力解決情緒問題是因爲,發生事情之後總是從別人身上尋找原因,不去關心自己的內心需要。我忽然想起來,在家庭環境中,暴力的溝通對個人以及對孩子的影響。

過去的半年,我們不大不小,置辦了一套小房子,買了一輛低端車,而在這段時間我在忙着事業編考試,老公工作並不穩定,還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孩子,處處要錢,經濟可想而知。這半年我們的信用卡幾乎因爲車貸,學費,裝修……等等經濟原因造成欠款好幾萬的現狀。我們都不是心大的人,五六萬早就讓我們活得壓力山大,不堪重負了,我們倆更是處於崩潰的邊緣。後來,因爲這些壓力老公情緒很大,稍不順心就會吼,我本來就是一直壓抑的狀態,根本受不了他的暴脾氣,於是我們經常吵架,每次吵架不管孩子在不在身邊,他也不考慮這些後果。我生氣就是因爲他不關注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不分場合的說摔就摔,說吼就吼。

有一天我爆發了,在他過年返回公司的時候,我要求離婚,不讓他走了,孩子我留給他,他只要不認錯,我就把孩子扔給他媽媽或者我直接放家裏,你不管我也不管,你覺得你厲害,我也不是一個沒用的人,只要他出門一步,我也出門,直到他認識到,自己的暴脾氣對我造成的傷害,以及這個家這個孩子失去媽媽之後他幾乎一無所有。那一刻,我害了女兒,孩子哭,拉着媽媽不讓媽媽走,可是我明明知道,如果我不這麼做,她爸爸永遠不清醒,要不然是她媽媽這輩子就這麼忍受要不然就是以後我們倆動不動吵架影響她更深刻。與其讓這些痛無限的綿延不如讓他此時就完全暴露。

這種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是很深的,那天,我閨女聽到一首歌歌詞中有一句“爸爸和媽媽我們從來不吵架”她跑到洗手間告訴我,“媽媽,你聽到了嗎?人家爸爸媽媽從來不吵,你和爸爸也不能吵架……”一個五歲的孩子,腦子裏總是裝着當時爸爸媽媽吵架的畫面,這是有多殘忍。

讀了第十章,我內心不是考慮我每次情緒不佳時我的感受,而是我們身邊的人,他們的感受,無緣無故卻要爲你的不開心買單,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內心一直恐懼和不安。

非暴力溝的讀後感篇5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協作運動。暴力指不同的團體或個人之間,如不能用戰爭方法和諧彼此的利益時,常會用強迫伎倆以抵達自己的目的,稱爲暴力。作爲一名受過教育的、沒有犯罪記載的公民,我歷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暴力扯上關係,但每次在責罵小孩後,孩子媽都會建議我去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她說我的言語給小孩帶來了一定的傷害,這應該也算是暴力的一種。

當我讀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有兩大方面的感受:

一、關注非暴力溝通方式的要素,深思“修身”

作者以爲,非暴力溝通方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求以及央求。當發作一件事情,懇求我們不加任何個人感情顏色地中止複述,接着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求招致呈現那樣的感受,最後表達自己的央求——細緻的、細化的央求,當中必需明白是央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個學生在一個星期內遲到了三次,教員對該生中止批判教育。

情境一:

教員:“怎樣次次遲到都有你的份?以後按時到校,如若再遲到就把你移交學校處置!”

情境二:

教員:“你這個星期曾經遲到了三次了,我很不快樂。你的遲到行爲違犯了學校的規則,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所以請你按時到校。”

我國古籍《大學》裏有一段:“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說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違犯了非暴力溝通。但細想一下,絕大多數的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特別關於經常犯錯的學生,教員就容易構成呆板印象,即使該學生本週遲到的次數比上週少,教員也覺得他是經常遲到,似乎沒有任何矯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個人感情顏色地中止複述,必需加強個人修養。

二、對待憤怒與多角度思索

作者以爲,當人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指責自己;2、指摘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當我們選擇指摘他人時,我們以爲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這就是我們的憤怒的緣由。

例如:第二次月考過後,級長對我說:“你們班的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

選擇一:指責自己。我說:“是的,都怪我平常沒有好好管理班級”。

選擇二:指摘他人。我說:“這班學生太懶散了,平常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後沒有好好做作業和複習”。

選擇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說:“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但與上次考試對比,與年級總分平均分的差距在減少,說明有進步”。

選擇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級長對我說這事情,主要是關心我班成果,希望我能制定有效的方法來進步班級成果。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摘他人,只會使我們的心情變差,而從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動身,沒有產生任何的不快樂。

生活中充溢着矛盾與誤解,經過溝通,能促進彼此的感情,消弭誤解。暴力不能處置問題,反而讓問題複雜化。非暴力溝通可以進步人們溝通的質量,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他人交流。

非暴力溝的讀後感篇6

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它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一方面藉助這四個要素誠實地表達自己,另一個方面藉助它們關切地傾聽和體會他人。

1、觀察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希那穆提

暴力溝通的首要行爲,便是區分觀察與評論,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語義學家溫德爾·約翰遜認爲,語言是有缺陷的工具,我們可以談論穩定性和持久性,談論相似之處、常態和種類,談論神奇的轉變、迅速的痊癒、簡單的問題以及終極的解決辦法。然而,我們的世界包含着無窮無盡的過程、變化、差別、層面、功能、關係、問題以及複雜性。靜態的語言與動態的世界並不匹配。這是語言的迷障,也是語言的魅力。想要實現良性溝通,我們需要學會打破迷障。盧森堡表示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提倡在特定時間和情境進行觀察,並清楚描述觀察結果。

2、感受

在表達感受時,需要學會區分感受與想法。學會描述自己的情緒、表達事件情境中的感覺,是溝通中的重要內容。只有你覺察此刻自我的真相,並真切地傳達給對方,才能幫助他理解你的訴求。

以下詞表達的是感受:(我覺得)興奮、喜悅、甜蜜、感動、欣慰、踏實、安全、放心;害怕、擔心、着急、緊張、尷尬、慚愧、失望、困惑、寂寞、茫然、鬱悶等等。

以下詞表達的是想法和判斷:(我認爲)被羞辱、被拒絕、被打擾、被貶低、不受重視、不負責任等。

3、需要

別人的行爲可能會刺激我們,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在對他人進行評價或指責之前,認真思考,真的是他們的行爲引發了我們的感受嗎?感受的根源,實際上是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體察人心,與其直接批評他們,獲取對方條件反射的申辯或者反擊,不如直接說出我們的感受,表達需求。譬如:可以說“你不給我買禮物,我會覺得有些難過,我也會懷疑你是不是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愛我,這是我現在的心情。”而不是“行,我明白了,你根本就不愛我。”

4、請求

想要得到積極迴應,就要提出具體的請求。不要暗自對他人抱有某種期待,而又因爲對方沒有滿足你的期待而難過、生氣甚至指責。因爲你壓根就沒說,有時你即便說了,也不夠具體。抽象的語言無助於深化自我認識。許多人感到沮喪或者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們不清楚自己對他人究竟有怎樣的期待。

學會請求,就是不去試圖說服你的溝通對象,而是請求他們講出自己的需求與心願,如果他們尚不願意,就安靜傾聽。非暴力溝通並不是用來改變他人的工具,而是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結。

懂得請求,也要在對方請求時,不去過分反應。有時,我們認爲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只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爲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對方的過錯,我們就會認爲自己被貶低了。

語言,作爲人類本能,在傳達信息與構建人類社會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將我們推向好惡的分水嶺,溝通方式與內容成爲人類關係的重要基石。在人類的交際過程中,許多時候,人會下意識地做出反應,其他時候則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針鋒相對。非暴力溝通,歸根結底,就是觀察並改善溝通方式,察覺你使用的語言,明確你所觀察到的現象,表達你當下的感受與你真實的願望與整個價值觀,持續不斷地提醒自己:想要更好的親密關係,就要平衡溝通成本與訴求,以激發更美妙的生命故事。在百轉千回的親密關係中,非暴力溝通的存在可以說是一股清流,像一道水,不去和石頭相碰,而是去感觸堅硬的存在,去感知天地間的緣由、沿岸與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