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模板7篇

心得體會 閱讀(1.23W)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學作品的風格和特點,拓展自己的審美視野,讀後感也可以作爲一種文學評論的形式,讓我們參與文學界的討論和交流,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講中國的書讀後感模板7篇,供大家參考。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模板7篇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1

幾張紙輕描淡寫下的一段曲折歲月,卻承載了幾代人濃墨重彩的奮鬥青春。我們無法回首親視那段傷痛的歲月,卻可以在此書中窺見一斑。

當時之中國正值兵荒馬亂之際,在北洋政府與軍閥割據不斷交替的混亂統治和日寇野心勃勃的外敵侵略中,一批國人終於在不斷探索中覓得一條共產主義路。幾千幾萬的.知識青年被激發出偉大的夢想,又投身民間,激起無數無產階級的一腔熱血和激烈號召,其中不乏有像果敢謙遜的農民學生毛澤東,像法國求學的獨立共產者周恩來這樣的人。他們深信他們的終會造就更豐滿的生活,又爲之而奮鬥。

有人不遠萬里赴保安,有人年紀尚小就一腔熱血自願當紅小鬼,有人棄國從共,有人未成家立業先鞠躬報國。他們或義憤填膺,嫉惡如仇,或至死不渝,血戰到底。面對這對中國幾乎是滅頂之災的危難,文人投筆從戎,壯士獻身爲國,他們深信革命必勝,自由之花必將盛開。

然而,在博古和李德的左傾錯誤下,紅軍被迫展開了戰略轉移,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紅軍強渡烏江,攻克泉州,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過高聳入雲,白雪皚皚的大雪山,穿過杳無人煙,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地,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造了中國精神,打開了革命的新局面。既表現了紅軍的英勇作戰,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又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意志。

時至今日,長征精神仍照耀於國人,影響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而長征本身也換了一種方式存在,我們再無需奔波抗戰,奮勇殺敵。但作爲新時代少年,我們必要以長征精神爲信念,嗜學勤奮,以天下爲己任,所欲有甚於生者。傳承紅色基因,讓紅星永照中華,讓中華之風永駐世界之林!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2

餘秋雨評價唐朝詩壇:“一羣男子,一路辛苦,成了民族邁向美的天域的里程碑。他們,都是中國文脈的高貴主宰。”唐朝時中華民族最大的驕傲,那心境平和,氣韻高華的大唐文明成就了這個民族的氣質與高貴,使從此以往的中國人血液裏都流淌着一種剝離不去的詩情畫意,或孤傲,或華貴,或清冽天真,卻也都彌足珍貴。

我們很欣喜地發現詩人這一特殊羣體以其特有的敏感記錄着歷史不一樣的審美格式。李白筆下對山水性靈的驚訝,他如不繫之舟,奔忙追趕着充滿陌生的美好,他自由舒展的靈魂,構築了中華文明中最飄逸最性情的成分,也充溢着令人嚮往的盛唐氣象,這樣的浩蕩,山川共仰。杜甫的生命卻交織在苦難與飄零的漩渦中,而他最動人的博愛憫人也恰如其分地從這荒澤泥沼中綿綿不絕地滋生出來,面對風雨飄搖的悽楚與不堪,他報以眼淚、悲憫和隨之即來的筆墨,他綿亙着荒亂時代爲數不多的善良與大美。王維則沾染着略顯貴族的安靜的詩意,像餘秋雨所說“連憂傷都是浩蕩的,連曲折都是透徹的,連私情都是乾爽的,連隱語都是靚麗的”,他的美,是平易卻也是深邃的。而提及他們三人,不僅因爲他們的文字造詣幾乎佔去唐詩的大半靈氣,而且他們的命運都經歷了相同的拐點——安史之亂。這場逼得唐玄宗落荒出逃,唐王朝元氣大損的浩劫動亂,險些斷送這三個稀世大詩人的生命,因而我們不得不審視一個共同命題:政脈與文脈的重疊與交錯。

餘秋雨並未在書中詳述政治對文化的操縱,想來是因爲在寫這些文字時正處於敏感動盪期,他本人也因爲政治問題而不得已躲入深山小屋中,才慢慢梳理起中國文脈的。但我們能清晰地感知,縱然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不能限制住文化發展的進程,就像連魏晉那樣荒謬無度的亂世也出了許多風姿超羣的名士,但政治權利卻總是在其存在的狀態中凌駕於文學領域之上,因而開放自由的政治格局纏繞着的是文化的汩汩涌動的欣欣向榮,而愚昧僵硬的統治下文脈大多隻能委屈地苟活,這樣的敏感脆弱,我想應不是文學的悲哀,而是文學的高貴。

我們仍就祈願,在當下,能依然延續着中國文脈的生命潛流,這樣盛大的脈絡將成爲民族進程的天際中最燦爛的雲霓。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3

今年暑假,我讀了三本好看的書。其中,我最喜歡《中國古代神話》這本書了。這本書講了許多精彩的古代神話故事,每個故事都讓我非常喜歡,同時也告訴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這本書共有三十九個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龍王輸棋》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講了,從前,有一個叫陳棋的漁童,因爲他從小愛下棋,所以下棋很厲害,大家都叫他“東海棋怪”。“東海棋怪”這個雅號傳到了東海龍王敖廣的耳朵裏,於是他就要和陳棋比試一下,前兩盤棋敖廣都輸了,但他不服,就去叫師父南鬥來幫助他,結果還是輸了,最後才知道陳棋竟是修煉千百萬年北斗棋盤上的一顆棋子,他們是贏不了陳棋的。敖廣只好按照之前的約定,年年給這裏的人們進貢海鮮。從此,人們幸福地生活了下去。

我最喜歡看陳棋和敖廣、南鬥下棋這個情節。雖然敖廣有了師父的坐鎮,瞬間有了長進,南鬥還給敖廣支了一招,一下就能讓敖廣連走三步妙棋,但是陳琪還是冷靜思考,積極應對,不按常理出棋,沒幾步就把敖廣的.棋殺了個片甲不留,就剩一個“將”,最後敖廣沒有反應過來就輸了。

我真佩服陳棋,因爲他時刻都保持着謙虛好學的心態,不斷地努力,最後打敗了敖廣。而敖廣驕傲自大,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最後,他爲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價。

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中國古代神話》真是一本好書,我要多多品讀,去感受故事中的道理。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4

社會學系的同學推薦給我一本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費孝通先生是我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泰斗,雖然已故,但他的思想仍然在我們學界及社會產生着深遠的影響,懷着敬重的心情,我看完了這本書。

看完後我感慨這本書與其說是本社會學的著作,不如說是本近代中國社會的縮影與哲學書,它的每句話都富含哲理,讓人深思與回味,不禁感慨民國時期學者治學之嚴謹。這本書以這些方面分別展開,分別是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私人道德、家族親友、男女關係、禮治秩序、無爲政治、長老統治、家族親友、血緣地緣、名實分離、慾望需要。我才疏學淺,不知深會其知識於萬一,我謹從熟人社會這方面來談談我的讀後感。

費先生認爲,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其特點是人與人之間有着一種私人關係,人與人通過這種關係聯繫起來,構成一張張關係網。所以,熟人社會又可以稱之爲“關係社會”、“背景社會”。在鄉土社會這樣的“熟人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因爲“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着多說麼?”只有在現代社會中,由於社會變遷,人們在較大的環境中活動,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都是陌生人,所以要講個明白,也才需要畫個押、籤個字,也由此,法律纔有產生的必要。在此基礎上,費先生概括了熟人社會的一些特點和要素,諸如:維繫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禮治秩序、無訟、無爲政治、長老政治、血緣和地緣等等。

因“背景”和“關係”是“熟人社會”典型話語的緣故,所以有人把“熟人社會”亦稱之爲“關係社會”、“後門社會”。“熟人社會”強調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辦事大多憑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淺程度,關係越親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員用來實現其“利益目標”,在這裏責、權、利的界線較爲模糊,他人的權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務中則容易發生論資排輩、任人唯親等等。

費先生認爲“熟人社會”運行的基礎是信用和規則。但是,並不一定是從“熟悉得到信任”,真正能夠讓人產生信任感並且促使規則形成的是“自己人認同”。因“內部化機制”的無形和有形的存在與制約,人情往來使得面子、信任、規則等在“熟人社會”內部發揮作用,並且成爲熟人社會一個恆定的規則。

中國曆來是一個“人情社會”,注重“禮尚往來”,有時甚至是禮大於法,這也是“熟人社會”盛行的原因之一。其實熟人社會在當今的中國體現在方方面面。從爲子女求職就業到醫院尋醫問診,從買票買號到行政審批,從同學聚會到同鄉老鄉會。可以說“熟人社會”的影子在鄉土中國簡直是無孔不入,託人、找人之風盛行,的確熟人社會給人們的感覺就是熟人好辦事,熟人辦事放心,事情容易解決。

在我們建設法治社會的今天,毫無疑問,這種“關係社會”的行爲模式已經阻礙了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

首先,它弱化了“法治”的功能,以“關係”代替“契約”,“熟人”的“情感”代替了法律的威嚴,很容易使得社會正義和公平的天平在“人情”中發生傾斜,“人情網”對制度執行的干擾,是無法迴避的社會現實。其次,以“人情”代替“競爭”,淡化了“競爭”的激勵,將親情、交情、友情這種溫情脈脈的手段移植到管理企業、管理國家、管理社會中來,導致經濟管理中喪失了“利潤”的衝動,社會管理喪失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激勵。更爲嚴重的是,它還可能引發社會xx,社會風氣的敗壞。因此,“熟人社會”的過分發育,是對法治社會的腐蝕、市場經濟的摧殘、和諧社會的瓦解。

費先生認爲,只有在現代社會中,由於社會變遷,在越來越大的社會空間裏,人們成爲陌生人,由此法律纔有產生的必要。因爲只有當一個社會成爲一個“陌生人社會”的時候,社會的發展才能依賴於契約和制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才能通過制度和規則,建立起彼此的關係與信任。也就是說,只有當社會發展到“生人社會”時,熟人社會纔會被打破。但是,僅靠社會的自身發展,“生人社會”的形成將會變得漫長而不可期待。我們必須通過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來推動“生人社會”的形成。

首先,要健全民主法制。民主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徵,也是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和諧、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熟人社會是不需要民主和法治的。因爲一旦按照民主的程序和法治的原則辦事,熟人社會的熟人關係、潛規則等就會成爲多餘。所以,打破熟人社會,首先就是要實現民主法治。而要實現民主法治,首先要有透明的制度,要有非“是”即“否”的處理標準和健全有力的監督機制,不給層層“關卡”留下漏洞,不爲建立關係網埋下了伏筆。

其次,建立和完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在熟人社會裏,一方面人們認爲公共權力可以爲所欲爲,xx,致使行政行爲商品化。另一方面也爲那些覬覦通過權錢交易、權情交易達到個人牟利目的人提供了機會,滿足了他們不斷膨脹的私慾。熟人社會與權力私用的關係,決定了必須加強對公共權力的制約與監督,建立和完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使公共權力不能也不敢用於處理私人事務和謀取私利,從而在源頭上割斷熟人社會與公共權力的聯繫,使熟人社會迴歸於民間,同時也使公共權力真正用之於處理公共事務。

再次,建立和完善公民權利保障機制。公民權利的保障是限制公共權力濫用的有效手段,沒有公民的個人權利,公民就無法在社會中獲得應有的地位,也就不可能建立起“陌生人社會”。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5

前些天,我開始看《中國民間故事》一書,看着便被裏面神話故事深深地迷住了,愛不釋手。一連幾天像老鼠掉進了米缸裏,哈哈,一口氣將它看完了。腦子裏充滿了無限遐想,也帶給我深刻的思考。

我想每個同學應該都和我一樣,乃至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代又一代人都是在許多美好的神話故事裏,帶着美好的嚮往和幻想,陪伴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我的記憶裏,小時候每當臨睡前,我總是要在媽媽講的阿凡提的故事、神筆馬良、孫悟空在打白骨精,豬八戒吃西瓜等等故事裏心滿意足地進入夢鄉;每當夏日在陽臺屋頂納涼,望着浩瀚的夜空,在神祕的太空裏,月亮、星星……都是外婆故事裏不可缺少的主角。我總是幻想着皎潔的月宮裏住着美麗而寂寞的嫦娥,抱着可愛的玉免,思念着後翌。還有那銀河卻不能阻隔牛郎織女純真的愛情,七七鵲橋相會……我總是追問天上是什麼樣子的,天上真的有神仙和仙女嗎?

隨着漸漸長大,我知道那些都是人們美好的想象和寄託。時至今日,我依然還是很喜歡中國民間故事,它是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純情樸情感,通過豐富的想象,世代口耳相傳的結晶。它是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書中的許多故事裏可以領略許多不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不僅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還給我們許多教誨,鼓勵和希望。使我們懂重了真善美的意義。我總是隨着故事喜怒哀樂,喜歡主人公或機智、勇敢;或愛憎人明不爲權貴;或勤勞善良;或敢愛敢恨,堅貞不移……最終故事的結尾總是和我期待的一樣,好人終有好報。

以後,我還要看更多的民間故事,因爲小小故事裏總是蘊藏大道理。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6

斯諾在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並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基礎,完成了本書的的寫作。作爲一名西方的記者,斯諾站在一個公平客觀的角度去描述當時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狀態。

1936年,斯諾孤身一人前往當時中國革命戰爭最危險、最兇猛的時期,長途跋涉來到西北蘇維埃地區,尋找紅色中國。

在這本書裏,感受到斯諾筆下的毛主席是多麼和藹可親,寬厚大度,勇敢無畏,讓我感受到毛主席愛人民,愛社會的感情,爲祖國強大起來做出巨大貢獻。紅軍的`軍隊是鐵打的,在斯諾看來,他感受到紅軍高度的政治覺悟。紅軍的兵官,從不把自己當做領導,不端起領導的架子,以身作則,把自己與士兵放在同一個位置,與士兵心連心。紅軍的長征就像電視劇演的那樣驚險萬分,無論是四渡赤水,勇奪瀘定橋,飛度金沙.......都顯示出紅軍的有勇有謀。

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一個未知的中國革命,讓我對歷史有了深刻的認知。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7

思修課的老師給我們推薦了幾本社會研究學的書,我的眼球就被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所吸引了,費孝通先生在這本書中分別從鄉村社區、文化傳遞、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力結構、社會規範、社會變遷等各個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和本色,他讓我懂得了中國鄉土社會有着太多的思想羈絆,人們固執地認爲他們所在地社會很安定、美好,不願意做出改變。

費孝通先生說種地的人搬不了地,長在土裏的莊稼也行動不了,所以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像是半身插在了地裏不流動。對於這句話我深有體會,我總想讓我媽在閒暇時多出去走走,但她總不願意,我問她爲什麼,她說:在農村種地的人,不在家種地還能幹什麼。我想現在還有挺多人還在受着土地的束縛。

在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每個人都是在一個熟悉的社會裏成長,沒有陌生人。在經歷了長期的共同生活,慢慢的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規矩,“這不是見外了嗎?”這是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語句,這是出於一種對於熟悉的規矩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中國鄉土社會的信用不是建立在契約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熟悉的規矩之上,如果社會的信用是建立在一種熟悉地規矩之上的,什麼事都是約定俗成,這就跟我們現在說所的道德綁架有些類似,這對於我們要去建立一個信用社會和一個法治社會是很不利的。

還有些鄉土社會裏的規矩慢慢演變成了鄉土社會裏的傳統,人們從上一代學到的知識不假思索就運用到自己的身上,周而復始,只知道到了什麼時間該做什麼樣的事,只要方法有效就不必問原由,這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定性思維,思想的不到擴充,思想就侷限在了一代傳授給一代的思想之中,這是可悲。

不是說中國的鄉土社會就是那樣思想落後、固執不前,其實只是說中國鄉土社會知識的匱乏。不過現在的鄉土中國傳媒工具的普及,鄉土社會的思想較以前來看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還是有些固執的思想存在,我們要想社會能夠全面的發展,我們什麼東西都不能落下,一起進步、成長,我們才更容易去構建我們想要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