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簡述網絡教學設計原則共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的步驟與方法不包括3篇 "構建成功的網絡教學:原則、步驟與方法"

其他文案 閱讀(2.29W)

網絡教學設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如合理分配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等。在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還需要考慮學生的自主性和互動性。本文將簡述網絡教學設計的原則,並介紹相關的實施步驟和方法。

簡述網絡教學設計原則共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的步驟與方法不包括3篇

第1篇

“以學習者爲中心“的網絡學習環境設計的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根據活動理論的觀點,有意識的學習與外部實踐活動是辯證統一的,學習者通過積極參與活動來學習,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參與性原則的內涵是強調在網絡學習環境中,應爲學習者創設豐富的活動機會,鼓勵學習者在參與中質疑,改變和應用自己的知識結構,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促進其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社會性原則與學習的社會協商本質是一致的。其含義是:在學習過程中,促進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交互,讓學習者參與到多種觀點的協商與解釋中,有利於學習者產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增強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以促進學習共同體的誕生,有助於在學習者之間形成認知合力。因此,網絡學習環境應爲學習者提供充分的合作與交流的機會。

情境性原則強調學習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發生的,知識的獲得與遷移都受到許多情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網絡學習環境活動層中應當提供與知識運用場所相關的真實背景信息,以支持學習者在實際生活中問題解決能力的遷移。

分佈性原則主要基於分佈式認知理論的觀點,一是要求條件層中各要素體現分擔學習者認知負荷的作用,二是強調條件層中的各要素應圍繞特定的學習目標形成認知合力。當所有要素都指向同一目標時,才能幫助學習者達到最佳的認知效果。

靈活性原則是指網絡學習環境應當符合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與特徵,使學習過程對個體學習者而言是有彈性的,同時考慮不同學習者可能產生的學習困難,爲其提供相應的資源,工具和支持等條件,促進學習效果。

簡述網絡教學設計原則共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的步驟與方法不包括3篇

第2篇

基於網絡環境的教學設計不同於傳統課堂環境的教學設計。爲發揮網絡環境的優勢,體現網絡教學的特點,開展網絡環境的教學設計,應遵循如下原則:

1、教學(學習)關係是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

3、學習(教學)方式是以問題爲中心的,以任務來驅動;

4、學習(教學)過程是協商合作、共同建構的過程;

教學設計的內容一般包括教學(學習)目標的分析、教學(學習)策略的確定、學習評價的設計等。爲發揮網絡環境的優勢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當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改革的指導意義,結合網絡教學的特點,我們提出網絡教學設計的內容體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包括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形式的確定、學習結果的描述等。

網絡教學強調學生通過網絡與教師、學生髮生聯繫,進行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因此,在網絡教學設計中,分析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與學習內容的處理、學習方法的運用、網絡資源的選擇等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格雷戈克的觀點,將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分爲具體—序列、具體—隨機、抽象—序列和抽象—隨機四種類型,並分析各類學生的學習特點。

1、具體—序列型:這種風格的學習者喜歡通過直接的動手經驗來學習,希望學習組織得邏輯有序;

2、具體—隨機型:這種風格的學習者能通過試誤法,從探索經驗中迅速得出結論;

3、抽象—序列型:這種風格的學習者特別善於理解以邏輯序列呈現的詞語和符號的信息;

4、抽象—隨機型:這種風格的學習者特別善於從演講中抓住要點,理解意思。此外,他們還能對演講者的聲調和演講風格作出反應。

網絡教學的環境基礎是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化環境,這種環境具有信息顯示多媒體化、信息傳輸網絡化、信息處理智能化和教學環境虛擬化的特徵。

網絡學習環境包括web教室、校園網絡、城域網絡、internet等。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藉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因此,情境是學習環境中重要的要素。

情境創設是指創設有利於對主題意義理解的情境。情境創設必須反映新舊知識的聯繫;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聯想;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重組和改造;能夠幫助學生知識的同化和順應。情境的類型包括真實性情境、問題性情境和虛擬性情境。

(3)情境創設與客觀現實條件的關係(即情境創設的可行性)。

網絡學習資源是指經過數字化處理,可以在網絡環境下運行的,並能用瀏覽器閱讀,實現共享的多媒體學習材料。網絡學習資源具有多樣性、共享性、實效性、再生性等特點。

網絡學習資源的類型可分爲網絡課件、網絡課程、專題學習網站、案例庫、題庫、多媒體資源庫等。不同類型的網絡學習資源其設計方法、開發過程、應用範圍與功能不同,。

對於各類網絡學習資源的設計,必須符合以下四點要求:

網對於網絡學習資源的設計,可以從相關度、整合度和擴展度等方面來考慮。

(1)相關度——是指與教學內容(教材、課本)相關的程度;

(2)整合度——是指知識內容綜合、加工、處理水平的程度;

(3)擴展度——是指擴大知識面、豐富素材資料、增加學習功能的程度。

學習活動的組織包括自主學習的設計、協作學習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和教學結構流程的設計等內容。

(1)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評價:主要是對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態度、交互程度、資源利用和學習效果的評價;

(2)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是對目標達到、任務完成、達標測試、創新精神、實踐作品和信息素養的評價;

(3)教師指導活動的評價:主要是對教學活動組織、學習資源利用和教學過程指導的評價;

(4)學習資源質量的評價:主要是對目標與內容、結構與功能、超鏈接與導航、多媒體、素材質量和技術規範的評價;

(5)支撐服務系統的評價:主要是對技術水平(安全、穩定、規範、便捷)、教學功能(策略支持、系統工具提供、管理)、資源提供(數量、質量、相關程度)和諮詢服務(諮詢、培訓、保障)的評價。

網絡教學評價常常採用評價研究方法。爲了對各項內容進行有效的評價,必須建立一套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反映評價目標的各個要素之間關係及其重要程度而建立的量化系統。它包括評價要素(指標項)、評價標準和指標權重三個部分。

(1)準備階段:確定評價目標、選擇評價對象、建立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問卷、設計試卷和設計調查量表;

(3)處理階段:主要是數據統計、量表分析和加權處理;

(4)判斷階段:包括比較評等、達標衡量和發展比較等三種判斷;

(5)反饋階段:調整教學目標與任務、修改教學過程、完善教學資源和改變評價指標體系。

第3篇

聲樂的本質是一門藝術,而非技術。它與技術的區別就在於它的音樂本體屬性,即聲樂是一門強調樂感、強調律動、強調音色的技術。心中無音樂、歌聲中沒有韻律的歌者只能稱之爲機器,而非藝術家。因此從少兒開始、從啓蒙開始,就應該強調從樂(yuè)中學,重視音樂本體特徵的教學,以音樂、聲樂的旋律美、節奏美、律動美等來吸引學生,充分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從樂中學”落實到具體的聲樂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趣味性導入。導入部分的主要任務是組織教學、誘發興趣、導入新課。趣味性導入即以學生的興趣爲出發點,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點進行引導、發散,使學生在一節課的開始,就能迅速主動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具體方法包括:歌曲欣賞導入法,即選擇動聽的、能充分喚起孩子興趣的歌曲進行聽賞,導入新課;歌舞表演導入法,即通過教師、學生或者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歌舞表演的方式進行導入;遊戲導入法,遊戲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先學遊戲後學歌曲,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2)趣味性練聲。練聲是聲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練聲訓練,可以打好歌唱的基礎,逐步提升歌唱能力。然而傳統的練聲曲對於少兒而言,未免太過枯燥,易導致孩子上課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狀態不積極。趣味性練聲顯得尤爲必要,這就需要教師們開拓創新、發散思維,充分運用創編能力編創出具有趣味性的練聲曲。

(3)趣味性歌唱教學。聲樂趣味教學,一環扣一環,任何一環都不容疏忽。趣味性歌唱教學,即聲樂教學中的教唱環節,這一環節可以從兩方面入手進行教學:一方面,選取具有趣味性的歌曲進行教唱。歌曲的選擇在少兒聲樂教學中尤爲重要,不僅要選擇適合少兒學唱的歌曲,而且要注意歌曲的趣味性。少兒對於歌曲的學習十分挑剔,歌曲是否受少兒喜歡不僅影響教學效果,甚至會影響少兒對老師的喜愛程度,進而影響其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在歌曲的選擇上需十分謹慎。當前少兒聲樂教學中用的教材幾乎都是少兒聲樂考級教材,在此基礎上有的教師可能會加上一本兒歌教材。我們不能否認考級教材的專業性,書中的歌曲的確能夠檢驗和提升孩子們的聲樂水準。不論是考級教材還是各種兒歌教材,顯而易見被寫入教材的歌曲相對比較久遠,在聲樂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着實比較難滿足少兒的審美需求。筆者建議教師們在考級教材的基礎上再加入一些時代之音,選擇孩子們喜歡並且適用於少兒聲樂教學的歌曲(例如《熊貓咪咪》《親親豬豬寶貝》等)進行輔助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閒暇之餘多聽賞少兒歌唱類節目,多關注少兒歌曲審美的動向。另一方面可以改進教學方法,選擇趣味性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例如教師教旋律學生唱詞、教師和學生一起演唱、加入趣味性的動作編排教學等。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的“以音樂審美爲核心進行音樂教學“與“從樂(yuè)中學”教學原則所表達的內涵一致,聲樂教學同樣應該以審美爲核心。聲樂審美教學可以從兩方面得以體現:

(1)欣賞教學。音樂作品“細節”的表現手段是音樂語言……音樂語言即旋律線、節奏型、速度、節拍、音色、音強、和聲、織體等元素的有機組合。通過音樂語言我們可以瞭解作品的情緒特徵。少兒聲樂教學可以適當加入欣賞教學的環節,讓學生多接觸、聽賞優秀的歌唱表演、歌舞劇、音樂劇等,創設美的情境,通過對旋律、節奏、速度、音色、音強等音樂語言的感知與欣賞,瞭解音樂作品的情緒特徵,領略聲樂藝術的美感,提升學生的聲樂審美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

(2)常規聲樂教學中審美意識的培養。所謂常規的聲樂教學,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包含導入、練聲、教唱環節的聲樂教學模式。在這一教學模式中,一方面我們要注意教學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學中對於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同樣需要予以重視。教師在教學中要把關定向,既不能讓學生覺得教學太枯燥,又要將音樂語言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小養成專業學習的習慣。很多學生聲樂過了六七級,卻連基本的節奏型都弄不明白,這是我們少兒聲樂教學的失敗。作爲聲樂教師,我們有義務讓學生獲得更專業的知識和更好的學習體驗。除此之外,家長在孩子的聲樂學習道路上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如果選擇學習聲樂,家長就要對孩子的聲樂學習上心,只有家長予以足夠的重視,孩子纔會堅持學習。其次,家長在配合完成好教師佈置的任務外,還應當隨時注意培養孩子的音樂審美意識和興趣愛好,可以讓教師選取一些既有趣味又能提升孩子審美的音樂,在課外時間放給孩子聽。少兒聲樂教學之路任重而道遠,在這裏我們只是提及皮毛,對少兒聲樂教學的首要原則進行了闡述,希望能爲少兒聲樂教學理論的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隨着聲樂藝術的發展和普及,少兒學習聲樂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少兒聲樂教學發展卻不夠完善。家長在選擇教師時務必慎重,切勿讓不合適的教師和教學方法毀了孩子的歌唱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