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經典書籍讀書心得8篇 深度閱讀:品味經典讀書心得

其他文案 閱讀(5.8K)

閱讀經典書籍是提升自身素質、增加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培育良好讀書習慣的有效方法。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學到道理、認識人生,還可以開拓眼界,增長見識。本文將分享一些讀經典書籍的心得體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啓迪和幫助。

經典書籍讀書心得8篇 深度閱讀:品味經典讀書心得

第1篇

我在書上看到一個故事:“一羣美國人,在美洲叢林探險,聘請了印第安人做嚮導,前三天印第安人勤勤懇懇,但第四天堅決不肯走了,要求休息,美國人問爲什麼?印第安人說:“人走路走了三天,走的太快了,靈魂就會趕不上軀體。所以,要停下來休息一天,等等你的靈魂。”

我覺得印第安人說的很有哲理,走的很快,就沒有時間體會沿途的風景,忘記原先的設想和初衷。

今年,幼兒園創省級示範幼兒園,需要我們做的事情很多,我們每天忙碌着,環創、整理檔案、組織班級裏的“故事比賽”、“組織升國旗”、“小記者”“家長開放日”“幼兒發展性評價”“元旦晚會”“省級課題”“打擊樂融入一日生活”等等。就最近的環境創設,讓我深有感觸,只是覺得很累,像一隻無頭的蒼蠅,在樹林裏找不到方向,我只想“停下來,靜一靜,等等我的靈魂!”

於是我開始反思自己,爲什麼找不到自己的靈魂?我反省了幾點:

第一、培養自己閱讀的習慣。每天晚上讀書半小時,吸收一些新的經驗,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

第二、要善於蒐集資料。善於查閱,不知道的事情要在電腦和書上查閱,豐富自己的頭腦,擴散自己的思維。

第三、交流。要善於交流,多與老教師交流,與同事探討。

這是我的反思,希望自己做一個會反思,善思考的人。

經典書籍讀書心得8篇 深度閱讀:品味經典讀書心得 第2張

第2篇

在這個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讓我回味無窮的書—《小種子》。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書,雖然這本書很薄很薄,我也只需要三分鐘就可以把它看完,但是這本很薄很薄的書卻讓我陷入沉思。

這本書的內容是這樣的:秋天到了,大風吹了起來,大風把花的種子吹呀吹呀,有一顆種子很小很小,沒法跟上其他的種子。有一顆種子飛的太高了,結果被太陽烤焦了;有一顆種子落在雪山上,太冷了,種子無法發芽;有一顆種子掉進大海里淹死了;有一顆中種子掉進沙漠裏,沙漠又幹又熱,種子沒法發芽。風停了,種子飄到了地面上,有一隻大鳥把一顆種子吃了。冬天來了,種子躺在地下,有顆種子被老鼠吃了。春天到了,種子發芽了,有一顆長得很快的野草遮住了一棵芽的陽光,那棵芽枯萎了。小朋友們從房子裏跑出來,一個小朋友踩斷了這棵芽,這棵芽沒法活了。小種子發的芽長得很快,但它旁邊那顆長得更快,它旁邊那顆已經開花了。這時,一個男孩走過來,踩下了那朵花,送給了他的好朋友。夏天來了,小種子長得樹苗很高,也長了很多葉子,它長得比人高了,它長得大樹高了,它長得比房子高了。秋天又到了,風越吹越大。忽然,花的果莢打開了,好多小種子彈出來,乘着秋風飛向遙遠的地方。

這本書,我反覆看了很多遍,我不僅喜歡它的配圖更喜歡書的內容。讀完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僅小種子是渺小的,我們人類在浩翰的宇宙中也是十分渺小的。小種子雖然很小但是正是因爲它的小而沒有被太陽烤掉沒有被老鼠吃掉,通過自己不斷的成長,開出了美麗的花朵,結出了許多種子,造福了人類,美化了環境。小種子,你雖然小,但是你比其他的種子更堅強,更令人欽佩。

作爲一名國小生,我們也是渺小的個體,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的知識,才能厚積薄發,取得優異的成績,報答我們的父母,爲社會做貢獻。

暑假我還家看過《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等書,其中《小巴掌童話》讓我最入迷。

書的作者是獲得冰心兒童文學家新作獎的張秋生,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故事是《龜公公的快樂小店》,裏面寫了一位海龜的故事。

龜兄弟認識了一隻老海龜,他叫他龜公公。龜公公是一隻年齡很大的老海龜,他們在這邊大海里活了很多很多年。龜公公不住在這裏,龜公公每天都在說:“孤獨啊,孤獨,我是一隻孤獨的老海龜啊……”不過海龜兄弟嘰裏咕嚕地不知道怎麼安慰這老海龜。怎麼讓這隻老海龜不感到孤獨呢?海龜兄弟想到了陪海龜公公聊天、和他一起玩耍的辦法。就這樣,在海龜兄弟的陪伴下,老海龜擺脫了孤獨。

海龜兄弟真是善良懂事啊!如果不是他們陪老海龜,老海龜該多麼孤獨啊!我想到了爸爸媽媽,如果將來我們長大了,去外地工作,他們也會孤獨的吧!所以當我們在爸爸媽媽身邊時就應該多孝順他們,當我們不在他們身邊時,也要打電話關心他們。

合上書,老海龜的樣子在我腦海裏久久揮之不去……我推薦你們去看《小巴掌童話》這本書。

第3篇

牢牢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就是《半碗青稞面》這篇文章。

文中的周,爲了戰士們挺得住,不顧自己重病在身。周啊,周,是什麼力量讓你不顧重病在身的代價?是責任嗎?是革命交給你的責任嗎?不,是你捨己爲人、爲別人想的多,爲自己想的少的精神!

周,你爲何寧願自己只吃野菜,也不喝上一點點那不算多的青稞面泡的湯呢?就是這種捨己爲人、爲別人想的多,爲自己想的少的精神!是啊,長征和革命路上有無數的"周"。正是"周"的這種精神獲得了更多人的生命,或許他們會犧牲,但是,他們的精神永遠不會消失。此刻,周,你又是多麼的偉大!

周,一個多麼親切的稱呼,正如你的稱呼一樣,你對待戰士們是多麼的體貼。你永遠是全中國人民心中的英雄。如果沒有你的這種精神,我相信就不會有現在的新中國。周,你看呀,那些"紅領巾"正在幫助殘疾人叔叔過馬路;那個小男孩正在扶起倒在地上的一排自行車。啊,周,我相信你其實沒有死,因爲你的精神沒有消失。

?半碗青稞面》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發生在長征途中,病還沒有痊癒的周爲了讓戰士們充飢他用自己僅剩一點點的青稞面泡水給戰士們補充體力,而他自己一點也不沾脣,只吃從草地上挖出來的山野菜。

這個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這是一位多麼高尚,多麼偉大的啊!一個年紀不小的人,爲了能讓戰士們走出無邊無際形如如沙漠的在草地,也爲了戰爭的勝利,人民從此過上好日子,竟如此地奉獻着自己。把其它戰士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千百倍,和週一樣的,還有許許多多紅軍戰士,他們爲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拋頭顱灑熱血,他們雖死猶生,老紅軍只是這個時代的縮影,他代表的是千千萬萬爲了解放全中國所奉獻所犧牲的戰士們,他們的生命雖然逝去,但他們留下的是一座不朽的豐碑。就像歷史一樣永垂不朽。還有那一點點青稞面,它永遠給人以奉獻的啓示,它所散發出的光和炙熱,是一位老無私奉獻的人格之光,精神之光。也許有很多人不懂周,,但他有一個閃光和榮耀的名字——紅軍。

我相信時間會記住,歲月會銘刻,歷史更不會遺忘,有個這樣的一個人!

第4篇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爲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爲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爲我討厭這個老師。爲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爲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我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爲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時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這本專着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

海納百川,纔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孩子學習。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爲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孩子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面對我們的孩子,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嘆:現在的孩子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裏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孩子了。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爲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一線教師。這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爲,"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二是用思想陶冶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高貴的生命。

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孩子的差異,承認孩子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

第5篇

今天把《你的第一本哲學書》看完了,作者爲托馬斯內格爾,譯者爲寶樹。書很短小,只有100多頁。抽空二天時間看完了。寫得沒有想象中那麼好,體例很好,但論述不夠精當。這本《你的第一本哲學書》用九個問題的思索告訴我們哲學的基本任務落腳點,包括“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他人的心靈,身心問題,詞語的意義,自由意志,對與錯,公正,死亡,生活的意義”。作爲一本普及知識作品,它並沒有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而是說明這些問題和所以是哲學探討的問題,列舉了各主要派別的觀點,沒有對錯,只有對這些基本卻又最深奧問題的探索。

按照題目而言,第一本,可惜這不是我的第一本哲學書。按照張祥龍的講法,都是“邊緣問題”,這些問題不能涵蓋今日哲學界的爭論熱點,但這些確實都是哲學中最基本的問題。

哲學便是由這些問題組成的。由問題引出思考,在思考中辯證,再深入的思考。

對於外在的世界與夢,想到了盜夢空間,不同的是“我們知道這個故事的開始”。如果一切都只是內心的,似乎確實有能夠解釋的通,但是我情願相信外在世界的存在。而且我覺得這個根本不應該作爲一個問題,如果外在世界存在,我們現在的意識也是在那之外,如夢般,早晚會醒的。如果不存在,我們也是在思想上的成長,強大自己的內心。如果我們能構造如此精細的“夢”,我們是不是已經夠強大了?

對於他人的思想我承認我們無法獲取,或者說獲取後無法確定其百分百的準確性。但是作者舉的例子我並不贊同,要獲取他人吃冰淇淋的感覺,我們如果把他吃時的神經刺激獲取後來作用在我們自己的大腦不是也可以嗎?也許你會說,即使獲取了,你又怎麼知道刺激後的感覺和他是否一樣,呵呵,這就又是哲學?

一個物質的,一個靈魂上的?我並不相信這一點。如果是哲學上的,那麼請不要弄的那麼模棱兩可,將此二元化,不過是覺的反對者太多,折中而已。

也許是作者想的太多了,我覺的詞語無非就是我們用來表示抽象的思維的具體方法的一種,詞語自身的形式便表示一定的思維。

在絕對意義上,我們永遠不可能做與我們事實上所做的不同的事。我比較贊同這一點,比如說我們重新活一次,其他任何事物不變,估計到死我們所做的還是一樣的吧。

什麼是對的,什麼又是錯的。這的確是個很深的問題。一直以來我們所形成的道德觀都幾乎是其他人那學到的。或者是我們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究竟什麼是對的什麼錯的,確實又說不清。

公平與公正?在我看來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與公正。如果你出身卑微那又如何,在當今的社會裏,只要你努力發奮就不可能解決不了自己的溫飽,雖然你可能一輩子達不到某些人的經濟收入。但是這又何妨,經濟收入在我看來雖然重要但不是絕對的,最關鍵的還是你能在自己的基礎上了,通過歷練學會很多,收穫很多。使自己的心智強大。

死亡這個問題估計是很多人都思考過,我們死後會到哪裏去?會以另外一種形式活着?還是就此消亡了?如果死後便什麼都不復存在了,那我們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於我看來,與其花時間去思考死後的事,不如好好思考下現在,畢竟重要的是活在當下。你要真的想弄明白死後會怎樣,死去吧。

當你思考生活的時候,也許一開始你會想到,奮鬥,活的好,受人尊敬等等。但是當你跳出,以更遠的眼光來看。很久以後,我們生活的宇宙也許會坍塌或者達到熱平衡。你曾今的是否存在以及存在中幹過什麼都將不留一點痕跡。

第6篇

以前人們總認爲: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麼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後,才知道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爲,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於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爲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爲對學生的愛,在不同的老師那裏,卻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髮展的責任和義務。好老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同形式體現在職業生活的不同領域。

正像前蘇聯一位著名美學家所說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爲“優美”,略高於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於獲得則成爲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爲這其中有許多我們應該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老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只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快樂的。

對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我要做一個陽光教師,我要以我的快樂去快樂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陽光去陽光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德。

第7篇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爲了一切的人,爲了人的一切”,是“爲了一切的人”,而不是“爲了每位學生”。這裏的“一切的人”不僅指學生,還包括教師、校長、父母和一切與教育有關的人。新教育實驗的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過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學生的生存狀態、學校的發展模式、教師的科研範式來實現這一目的。在我看來,實現這一目的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成長的過程。

我們一起閱讀、一起思考、一起寫作。老師和學生一起閱讀、共寫隨筆,無論對老師還是學生都是一種督促,有利於養成良好習慣,共同編織有意義的生活。爲了寫得精彩,就必須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閱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

我們一起晨誦午讀暮省,探索積極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實驗的兒童課程包括晨誦——用詩歌開啓新的一天,午讀——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暮省——學會反思的生活。其實,這種積極的生活方式也同樣適合教師,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晨誦、午讀、暮省。

我們一起推進每月一事。我們一起學會吃飯,學會節儉;我們一起不闖紅燈,學會遵守規則;我們一起種樹,培養公益意識;我們一起踏青,親近自然;我們一起掃地,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善於勞動;我們一起唱歌,學會欣賞藝術;我們一起玩球,學會健身;我們一起笑着和別人打招呼,學會交往;我們一起閱讀,一起求知;我們一起寫家書,學會感恩;我們一起演說,學會表達,培養口才;我們一起寫日記,學會堅持,學會自省。

我們一起構建理想課堂。課堂是屬於學生的,老師是課堂的護衛者、服務者、促進者和協作者。構建理想課堂,落實有效的教學框架、發掘知識的魅力、實現知識社會生活和師生生命產生深刻共鳴,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我們一起聆聽窗外的聲音,一起培養卓越口才,一起建設數碼社區,一起締造完美教室,一起研發卓越課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認爲,在新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努力做到一下幾點:

老師是學生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要首先做到。

比如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等等,我們老師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學生閱讀、寫作、演講、關心社會。教師要爲學生樹立積極正面的榜樣。教師只有以身作則,爲人師表,學生纔會有法可效。《論語·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教給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讓學生學會如何對待未來、對待工作、對待社會、對待學習、對待他人、對待自己。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回想我的教育經歷,我的老師們教給我的很多東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時。

要特別注意的是是“影響”,而不是改變。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充實自我,通過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共同體來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

“三人行,必有吾師。”學習他們的純真善良、充滿活力,學習他們的堅持和較真,學習他們敢於提出質疑……

我們一起行動,一起堅持,一起成長。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纔有奇蹟。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來創造。

第8篇

我經常對家人說,當老師的我很忙,沒有時間幹家務活。對朋友說,當老師很累,沒有意思。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改作業、備課輔導、談話開會理論學習等等,連一分鐘空閒的時間都沒有。這裏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這些事,心累,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簡單的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沒有主動去做。教師的任務比較繁重,時間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談到如何解決時間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屆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記一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麼令人驚歎啊!課後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每天必須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着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爲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爲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我想:這也就是許許多多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的根源。在今後的日子裏加大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