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古鎮的導遊詞8篇 【遇見歷史與文化】探尋古鎮的魅力導遊詞

其他文案 閱讀(1.48W)

古鎮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瑰寶之一。每個古鎮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探尋神祕的歷史和文化。在古鎮旅遊時,一篇好的導遊詞不僅能夠讓遊客更好地瞭解古鎮的歷史文化,還能讓遊客更好地感受到古鎮的地域風情。

古鎮的導遊詞8篇 【遇見歷史與文化】探尋古鎮的魅力導遊詞

第1篇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了世界文化遺產的著名的麗江古城。我是陳藝涵,大家可以叫我小陳,今天的由我來陪同你們來到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它位於麗江壩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面臨數十里的良田闊野。麗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國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的古城之一。

現在我來到了麗江古城。在麗江古城的`街道依山勢而建,順着水流而設,以紅色角礫岩鋪就,雨季不泥濘,旱季不飛灰,石上的花紋圖案栩栩如生,自然雅緻,非常細膩,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這就是四方街。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一代表,位於古城的核心位置。四方街是一個梯形的小廣場,五花石鋪地,街道兩旁的店鋪鱗次櫛比。從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義街、七一街、五一街、新華街,又從四大主街岔出衆多街巷,如蛛網交錯、四通八達,從而形成四方街爲中心,沿街逐層外延的縝密而又開放的格局。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系上飛架有354座橋樑,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有石拱橋、石板橋、廊橋等其它橋。大家可以在這裏看看風景,拍一拍照片。

請大家在這裏細細遊賞,感謝你們的到來,大家在玩的過程,注意安全,注意環境衛生,祝願大家玩得開心!

古鎮的導遊詞8篇 【遇見歷史與文化】探尋古鎮的魅力導遊詞 第2張

第2篇

平樂宗教文化氛圍極爲濃郁,其廟宇之多:古時有天宮寺、觀音院、萬壽寺、七佛寺、雷音寺、城隍廟、川王廟、王爺廟、禹王廟、江西館等,現存的金華山天官寺唐代摩崖大佛,寶像莊嚴,栩栩如生,摩崖造像中的“天馬行空”在全國也僅存兩幅,堪稱精品。位於鎮東閆鎮子的唐代觀音院是邛州南路第一大寺,歷來香火旺盛,朝拜者衆多,經過重修後煥然一新,極具佛教文化氛圍。造型逼真的銅雕觀音(中國銅雕精品)和觀音的三十三種化身即著名的千手觀音、淨瓶觀音、騎龍觀音、騎虎觀音等栩栩如生。反映出平樂在歷史上,一直爲宗教繁衍之地,宗教文化亦源遠流長。

勤勞樸實的平樂人民,不僅在這塊古老而神祕的土地上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民俗文化。古鎮碗碗羊肉、泡黃豆叉海椒、奶湯麪、巖谷水豆花、甜皮燒鴨、傳統的鄉村月餅等名小吃遠近聞名。每年農曆二月十九的觀音會,三月十一的城隍廟會,六月初六的朝山會,還有清明燈會,山歌會以及沿江西岸的“竹麻號子”(手工造紙時代的勞動號子),不僅唱響了邛崍、唱響了成都,而且還唱到了北京;婚喪嫁娶時傳統的'九鬥碗古鎮酒席的特色;正月七年級到十五的獅子燈、牛兒燈更是平樂人的拿手好戲;不時演出的川劇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慢起來象白沫江的緩緩流水,壯起來象巍巍矗立的大碑山。純樸的民俗文化不僅使本地人感到生活的喜悅,更使外地人感到陶醉。

第3篇

盪口古名丁舍,相傳是東漢孝子丁蘭故里,因位於鵝肫盪口而得名。古鎮位於無錫東南鵝湖鎮境內,西鄰鴻山越國貴族墓羣和泰伯墓,東與蘇州、常熟接壤。這裏歷史遺存衆多,有四個(13處)省級文保單位,一個市級文保單位,一個控保單位,50處歷史建築。2004年被公佈爲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被確定爲無錫市五個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名鎮)之一,2010年被評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4年被評定爲國家4a級景區。

秀麗的鵝湖孕育了歷史名鎮。鎮內居民以華氏居多,其祖先華貞固熟讀諸子百家,著有《慮得集》行世,族內子孫代代相傳。因此,這裏孝義之風盛行,物華天寶、鍾靈毓秀、名人輩出,經濟社會發展快速,成爲江南糧賦第一鄉。這裏河道縱橫、湖蕩密佈,小橋流水、環境幽雅。歷經數年保護開發,盪口古鎮已打造成爲了一個集旅遊、休閒、觀光、度假爲一體的江南水鄉古鎮。

第4篇

我是東溪古鎮的導遊員夏雪兒,很高興能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和你一起暢遊古鎮。

可能大家在媒體上對我們東溪古鎮都有了一定的瞭解,東溪鎮原名叫萬壽場,建場已經2200多年了。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東溪設丹溪縣,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4年)撤丹溪縣爲東溪鎮,建鎮時間長達1300多年。

東溪鎮現有保存較爲完好的古漢墓羣、鹽馬古道、西南最古老的郵局--麻鄉約民信局、“旌表節孝”牌坊等古蹟,這些古蹟演繹了東溪歷史的興衰,積澱了厚重而豐富的文化。

20xx年,東溪鎮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20xx年1月,被列爲“重慶市十大旅遊名鎮”。

書院街是東溪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建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這條街是因東溪鎮舉人文明善修建的“明善書院”而得名,書院1000多平方米,直今原址保護,幾經修復,現在成了東溪鎮“書院街國小”。

當地人習慣上稱書院街爲明清街,全長300多米,街面由長條形青石板鑲成,狹窄彎彎,曲徑通幽,寧靜而古樸。走在上面,是不是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大家快看,這就是東溪最有歷史價值的“麻鄉約民信局”,它創建於清同治年間,就是現在的郵政局的前身。20xx年2月,三峽博物館考古專家來這裏考察後確證,“麻鄉約民信局”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是西南最古老的郵局。

你們看,這道石門厚重結實、兩邊的石柱古樸蒼桑,是不是很有歷史的厚重感?這道門特別厚重,據說這些裝飾圖案就是當時最流行的,如果用紙和顏色拓印出來,就相當於我們綦江的版畫。門楣上這四個繁體字叫“當欋向術”,“欋”字是大路的意思,整體的意思是說面臨川黔大道”,傳遞信件方便快捷。這左右環繞的兩個圖案,就是“麻鄉約民信局”的郵徽,真是神奇,現在我們還能用手親自觸摸到140多年前的郵徽。

據當地人介紹,“麻鄉約民信局”是綦江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運輸鉅子陳洪義創建的。麻鄉約民信局和現在的郵局一樣,郵遞信件和匯兌是它的主要經營項目。歷史上的東溪走在了社會發展的前沿,這個“麻鄉約民信局”見證了東溪政治、經濟、文化輝煌的歷史。

古街青石板是古鎮獨特美麗的風景之一。我們腳下這條青石板路已有xx多年的歷史了。

前面我們將看到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南華宮。

這座就是東溪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南華宮了,它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有100多平方米,距今已有273年的歷史。大家看經歷了近300年的風雨浸蝕,石門上的對聯字跡還依然清晰:

南華宮是磚木結構的建築。正大門上方這個是當時的戲臺,面積約40平方米。臺前這個橫欄上的木刻浮雕,技藝精湛,精美絕倫,人物栩栩如生,生動形象的講述着一個個歷史故事。戲臺兩側是觀戲的廂堂,就是我們現代人說的包廂、雅間。從這裏我們就能領略到當時南華宮的侈華了。

以前南華宮是東溪最熱鬧的地方,後來又是兩廣籍入川駐東溪的移民會館,每年正月間要在這裏開“同鄉會”,開完會、祭完祖宗還要唱大戲。

現在,東溪的戲迷來此唱“玩友”,在戲臺上唱戲,即使是沒有音響,街上的人也能聽得一清二楚,老百姓對此不解,都說南華宮的風水好,是塊唱戲的寶地。

其實,音響效果好是因爲戲樓頂上這個像大“喇叭”一樣的“八角井”。大家快看,戲臺頂上這個“八角井”,就像一個大喇叭花一樣懸在空中,它就是戲臺的音響。

據建築專家介紹,戲臺頂上這個“八角井”,在建築上被稱爲藻井,它的形狀像喇叭,具有擴音的作用。應該說這就是古代的音響了。據專家說,這裏的藻井是目前西南地區保存得最完整的“喇叭”。南華宮是不可多得的古文化遺產,而南華宮上的大喇叭還有重要的科考價值。

東溪以前有南華宮、萬天宮、萬壽宮,這座南華宮最具特色,濃縮了東溪的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化,見證着東溪的人文歷史。

龍華寺的歷來可以追溯到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距今已經有285年的歷史了。

龍華寺的名稱來源於一條昂首遠視的石刻盤龍。也就是說龍華寺是建築在盤龍上的。相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有一位陰陽先生來此,發現這裏山形像盤龍,推斷這裏是龍穴寶地,就請來能工巧匠,依山勢而刻了這條盤龍,祈願子孫後代能成爲人中之龍。龍是原始人類的一種圖騰,大多數民族都曾把龍視爲保護神,把寺廟建在盤龍上,其寓意是非常明顯的,它寄託了東溪人美好的願望。據說這裏的薔薩特別靈,匯聚了天下香客,終日香火繚繞。

龍華寺的建築雖說幾經修繕,但寺廟的佈局還是當初模樣,古人建寺廟有很多講究,所以現代人修繕時一般都不能輕易改變建築結構。站在這裏是不是有一種穿越歷史的感覺?

這裏是鹽道的入口,當年鹽道兩旁都是商鋪店面,搬運鹽巴等商品的工人,就在這條石板路上來回行走。這裏就是當年東溪鎮最繁忙的交通樞紐。你們看,現在這些已經破舊的木質樓房,大都是那個時代遺存下來的,這些木板都變成深褐色了。

我們腳下的石梯也是那個年代修建的,大家注意到了沒有,有的石梯中間都被凹下去了,這些凹下的地方,是從古直今,無數雙腳踏出來的,我們現在相當於是在踏着古人的足跡在前進。

對了,我差點忘記告訴大家了,這條川黔古鹽道,是西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開闢的,距今天已是2200多年啦。更奇特的是,從這裏到下面的太平橋,是由99999塊條形青石板鋪成的,它象徵着東溪古鎮安定繁榮,長長久久,天長地久。

這裏是明未清初時建的觀音閣,你現在看到的建築是近代民間自發修建的,真正的觀音閣已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被毀壞了。據說,當年的觀音閣建築氣勢磅礴,其繁華不壓於華龍寺。現在觀音閣裏最具歷史價值的是那尊塑於明初的臥佛,佛身長兩米多,臥於天然的崖壁縫隙中,佛面慈愛,神態安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太平橋,始建於明太祖三年(1370年),距今已有630多年,全長30米,寬5米,拱開橋孔,橋兩頭都有石獅鎮守,石欄上由石雕獸頭裝飾,橋下中央處還有一把能隨風自然轉動的重達42公斤的斬龍寶劍。不過現在這隻斬龍寶劍已經不知去向了。

相傳當年的丹溪河水流湍急,每到夏季時就會洪水患難,丹溪河上的幾座石橋都要被淹沒,兩岸的民居住宅會被沖垮,貨物被沖走,造成嚴重災害,商業無法正常運轉。

是一位叫宋列的商人,歷經千辛萬苦,從數百里之遙的貴州省堯龍山獲得斬龍寶劍,懸掛於太平橋下中央位置,鎮住了洪澇災害,才使太平橋得平安,從此商賈往來,日漸昌盛。

東溪的老百姓把劍神化了,每年的7月20日都要自發祭劍,過新年時還要到橋上走個來回,因此當地就有了“過年走走太平橋,平安長壽樂逍遙”的諺語。

你看它的頭部、身子,說它是老龜還真是栩栩如生呢。

傳說這一個龜是從天上偷偷下凡的,他思戀人間的美好,在人間過了兩年才被玉皇大帝發現。因違犯天規,被玉帝就地懲罰成石。聽老人們講,在早些年,這個烏龜石的龜眼、龜耳、龜鼻、龜舌還清晰可見。只是無情的歲月把它浸蝕的面目全非了。

太平橋這一帶古時候是東溪最繁華的水碼頭,丹溪河兩岸,方圓數裏都是明末清初建的民居,民居是隨山勢而建的吊腳樓,蔬密有秩自然天成。這種穿鬥木架結構的古建築現在已成爲稀罕之物,只有東溪還保留着一部份,大家看,這種小樓是不是很神奇?

這棵黃葛樹被稱爲“黃葛樹之王”,要兩個成年人合在一起才能抱住,專家考證它的年齡至少也在500年以上啦。

黃葛樹是桑科榕屬落葉大喬木。也可以叫着黃桷樹、大葉榕樹、馬尾榕、雀樹。它的生命力很強盛,枝繁葉茂、鬱鬱蔥蔥,是常年翠綠植物。黃葛樹是重慶市的市樹。

東溪被稱着是黃葛樹自然博物館,現在你看到的河兩岸和古道兩旁的黃葛樹就多達5000餘株,面積多達300餘畝,其中500年以上的黃桷樹就有1000多棵,是目前西南地區最大的黃桷樹羣,也有人說東溪是罕見的`黃桷樹王國。密佈成林的黃葛樹,別具特色的吊腳小樓,潺潺流淌的河水,構成了這一帶“小橋流水人家”的清幽意境,這裏常有美術、攝影愛好者來寫生、攝影,近年來,也受到很多影視劇導演的青睞。

東溪鎮唐朝時叫丹溪縣。據考證,從秦漢時期開始東溪就屬古夜郎國轄地,夜郎是前漢時期我國西南地區的部落酋長國,因“夜郎自大”這一句家喻戶曉的成語,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夜郎在西漢時期即已滅國。丹溪縣是古夜郎國的一個行政區域。

據說,唐代大詩人李白當年流放到夜郎國時,於肅宗元二年5月來到丹溪,他遊歷了丹溪美景後詩興大發,寫下了許多讚美丹溪的詩篇。

比如說這首:“丹溪一拱氣霏霏,黃桷森森綠相圍。地接川黔通百貨,泊船漁火敞千扉。杏花雨潤太平橋,楊柳風披客子衣。遙指夕陽人影散,誰家官舫又來歸。”

從詩中就可以想象到,當時的夜郎國丹溪縣在丹溪岸邊,依山傍水,岸上層樓櫛比。遇集日,碧波水面帆檣往來,街上商賈往來如梭,黃童白叟,綠女紅男,熙熙攘攘,此情此景,李白詩詩興大發啦。李白詩中所指的丹溪就是咱們的東溪鎮。李白的詩見證了當年東溪的繁榮昌盛。

這座王爺廟,始建於清乾隆六年(1741年),距今已有260多年。它的整體佈局體現了東溪古鎮古建築的特色,是東溪古建築的精華。

你們看,這裏的戲臺是不是要比南華宮的大些?對面的觀戲臺也比南華宮的寬,而且這左右廂房更是好多地方的古戲臺不能比的,而且左右廂房下面還有一間間精緻的客房。從這些設施上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座王爺廟,其實就是一個集戲院、客棧、求神拜佛、甚至還是喝茶聊天的多功能娛樂地方。

站在戲臺後面的陽臺上,可以飽覽丹溪河美景,河水清澈,綠樹成蔭,這樣的美景只有東溪纔有。

在古時候王爺廟下面是一個貨物集散的大碼頭,從貴州省桐梓縣方向和綦江方向來的貨物都在這裏上下,然後再運往全國各地。可以想象那時候的王爺廟該是如何的繁榮,到碼頭來接送貨物的人,在船還沒有到來前,就會在這裏喝茶聊天或欣賞一段精彩的川小品,這是富人的侈華生活。遠來的送貨取貨人便在客棧裏住下來,聽戲、喝茶,享受娛樂帶來的歡娛。

王爺廟大門一開,映入視野的是湍流不息的丹溪河,河上船帆點點,碼頭人來攘往,讓人聯想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詩句。

在門的兩邊各有一棵上千年黃葛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與丹溪河邊的黃葛樹相輝映,構成了美倫美奐的壯美景色。

1998年8月7日,東溪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災,河水漲到廟殿觀音菩薩的腳下時就瞬間消退了,當地人說這是“觀音洗腳”。據當地人講,這種“觀音洗腳”的現象是第三次了,人們都說這是觀音菩薩,這廟裏的菩薩特有靈氣。

這塊石碑立於1925年6月,它是**川東邊防軍第五縱隊司令曹天泉,在1925年5月,與當時任蔡鍔領導下的護國軍旅長賀龍,借道東溪徹夜長談後立下的自醒碑。

大家發現沒有,石碑上的“撫我孑遺”四個字中,那個字是錯的?

(讓遊客細辯認後,用肯定的語氣說)說的對,“撫”字錯了,按照繁體的筆劃,“撫”字旁邊的“無”字下面,應該有四點,但碑文只有三點。

爲什麼只有三點呢?據記載,這個少一點的意思是說曹天泉在安撫百姓工作方面還差了一點,也就是說他曹天泉還做夠。

曹天泉人稱曹老碾,是綠林好漢出生。因搶東溪活財神陳五爺得了十五挑半銀子而發跡。他深信“有槍便是草頭王”,用銀子招兵買馬,扯起棚子打天下,殺富濟貧。他手下人馬多的時候有

四、五千人,實力可左右整個綦江縣。曹天泉後來被貴州軍閥周西成收編,盧溝橋事變後,他主動請纓抗戰,戰場上被炸斷了左腿,傷好後離開軍營,在貴州經營馬幫,在雲貴川三省,紅黑兩道聲名顯赫,只要有曹老碾信物,馬幫道上就暢通無阻。後因腳傷復發,死於解放前夕。

東溪鎮的古蹟還很多,只是這些古蹟分佈在場鎮周邊,如果有興趣,待午餐後,可以自由組合去觀看。我們會安排導遊陪同大家去。

第5篇

我們今天前往參觀的古鎮南潯隸屬於浙江省的湖州市。

南潯在南宋初年叫做潯溪,因爲它建在一條名叫潯溪的小河邊上,可以說是因河而得名。後來,潯溪南面的人開始經營蠶絲生意,個個都發家治富了。於是就開始建造很多房子,一時間潯溪南岸商鋪作坊林立,於是更名爲南林。到了南宋淳佑年間正式建制時,就從潯溪、南林這兩個名字中各取一個字,把鎮名定爲南潯,並一直沿用至今。南潯距今已經有七五零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零六年全國最佳魅力名鎮。從明朝萬曆到民國初年,是南潯古鎮最爲繁榮的時期。從南宋開始南潯就有了“耕桑之富,甲於浙右”之稱。明朝以後,南潯產的“緝裏絲”由於絲質優良,繅絲工藝先進而名揚天下。連杭州,嘉興,湖州,蘇州等地產的生絲都要冠上緝裏之名。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緝裏絲除了暢銷江南大地以外,已經通過寧波,廣州,外銷日本及歐美。戰爭過後,上海被闢爲通商口岸,蠶絲對外貿易激增。一八四七年,上海出口的生絲中,緝裏絲竟佔到了百分之六十三。

到了清末民初,江南民間曾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的說法。南潯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績離不開廣大南潯人的辛勤勞動,其中最爲著名的是被稱爲“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南潯生絲大戶。所以今天我們到南潯除了看水鄉以外最大的看點就是,看看這些晚清富族的生活。比如四象之首劉庸的小蓮莊,其孫劉承幹創建的嘉業藏書樓,四象之一張石銘建造的懿德堂,劉庸第三子劉梯青的劉氏梯號,聽到這裏可能我們有些朋友就要問了,爲什麼要把有錢人稱爲象,牛,金狗這些動物呢,是如何劃分的?其實這些只是南潯人對當地大戶的一種代稱,多爲泛指。有這麼一種說法,資產過千萬兩白銀的稱爲象,過百萬的稱爲牛,其他在五十萬兩左右的就叫做金狗。說完了這四象八牛,就的說說古鎮南潯有別於其他水鄉的最大特點。剛纔我已經向大家介紹過了,至民國初年南潯絲商主要進行對外貿易,處在事業的最鼎盛時期。有錢人通常是最有能力趕時髦的,洋務運動把晚清的流行趨勢帶向了全盤西化。一時間,西方建築、西餐、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等一大批的洋玩意就在絲商的貿易中不斷的進入了上流社會的生活當中。南潯可以說就是當時全盤西化的典範。嘉業藏書樓、小蓮莊中的小姐樓、劉氏梯號中的紅房子、張石銘故居中的豪華舞廳、進口的刻花水晶玻璃、進口的吊燈等等無處不體現出明顯的西化痕跡。

說了這麼多大家也應該對南潯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北京人說“光說不練是嘴把勢”,一會咱們到了南潯就請大家跟着小王一起好好的遊覽一下南潯。好了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就正式到了南潯古鎮,等師傅把車子停穩了,大家就下車跟我一起進景區遊覽。

嘉業藏書樓是我們近代最爲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之一,因爲末代皇帝溥儀曾題贈“欽若嘉業”的九龍金匾和賞賜“抗心希古”的匾額,所以樓主劉承幹就以此作爲樓名,稱爲嘉業藏書樓。嘉業樓始建於光緒二十八年(公元一九零二年),到民國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才宣告落成,前後歷時達二二年。嘉業樓整體設計爲園林式佈局,佔地二十多畝,分爲前園後樓。樓主劉承幹是四象之首劉庸的嫡長孫,因爲他的伯父劉安瀾沒有兒子,他就被過繼給了劉安瀾。等到劉庸死後劉承幹以“承重孫”的身份順理成章的繼承了劉氏家業。他本人一生酷愛藏書,辛亥革命以後社會的動盪,很多貴族遺老紛紛家族敗落靠賣家裏的藏書度日,劉承幹在這一時期收購了大量的寶貴書籍,總數達六十萬卷,並用白銀三十萬兩建造了這座藏書樓來保護這些古書籍。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嘉業藏書樓的整體建築,整座書樓呈一個巨大的“口”字形,磚木結構,爲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中間的這個大大天井足有三百多平方米,這在一般的江南院落當中是很少見的。所以我想考考大家,這麼大的天井它的作用是什麼?對了,這位朋友反應很快嘛,呵呵。就是用來曬書的。大家再看面向我們的所有庫房,它們的窗戶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所有的窗戶都是落地的長窗,窗戶上的木雕全是“嘉業藏書樓”幾個篆字。

這種理念絕對不亞於咱們當今最流行的企業文化,現在的好多企業在生產主打產品的同時還會製造一些用於宣傳的小物件,比如大家吃完麥當勞、肯德基得到的圍巾、玩具、和檯曆等等。可見咱們這個南潯商人絕對是當時流行趨勢的引領者,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南京威尼斯水城的廣告詞“我不要緊跟時尚,我要潮流追我”,相比之下人家劉承乾的魄力絕對不比關芝林來得差咯。呵呵。好了咱們繼續參觀,大家現在看到的這間底樓的正廳被稱爲“嘉業廳”,上面懸掛的就是溥儀親賜的“欽若嘉業”九龍金匾,頂上的這兩盞吊燈是從法國進口的,這在當時可是絕對的奢侈品。裏面的這組清式傢俱全部由名貴的紅梨木做成,是目前南潯鎮上保存最完好的一組。看完了正廳大家再來看看天井裏的“祕密機關”。大家來看看正對着我們的這幾根白色的柱子,看看能不能發現裏面的玄機。這幾根柱子可就厲害咯。可以說是一柱多用,大家仔細看看上面屋檐,所有的雨水都會順着柱子裏面的管道流到地下,同時柱子又起到了裝飾美化和分擔屋頂壓力的作用。

上面都說的是藏書樓的外部,現在咱們再來看看藏書樓裏面的精華所在。我們剛剛說了嘉業樓最鼎盛時期有藏書六十萬卷,但是到了民國後期由於劉家家道中落,大量的珍貴古書籍被變賣,抗戰前,其中的一些宋刊本、明手抄本、手稿書陸續售出,抗戰以後,又將其中一千三百多種的明刊本、三十多種手抄本賣給重慶中央圖書館。解放後,劉承幹先生由於無力再經營藏書樓的事業毅然將嘉業樓的全部房產和藏書捐獻給了國家,由浙江省圖書館接收。嘉業樓之所以能保存到今天,除了樓主自己的悉心經營還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解放前夕和___當中,周總理曾兩次批示要保護好嘉業藏書樓。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藏書樓當中的一些樣品,那些作爲鎮館之寶的宋代刊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早已散落。這也警示了我們這些華夏兒女落後就要捱打。

大家請隨我一起往外走,我們再去欣賞一下嘉業樓的第二個部分——園林。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小池塘叫做蓮花池。周圍有我們江南人比較熟悉的太湖石,太湖石產自太湖周邊的山下,它分爲幹石和水石兩種。幹石是石灰石在酸性土壤的長期侵蝕下形成的,而水石是水下的石灰石在湖水的不斷沖刷下形成的,所謂的水滴石穿也就是這個原理。但是現在太湖石的開採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市面上銷售的一些太湖石多半是人工用槍打孔製成的,所以大家如果有興趣用太湖石來裝點院落時就要當心咯。說到太湖石大家多半會聯想到咱們蘇州留園的“冠雲峯”、上海豫園的“玉玲瓏”以及南京玄武湖的觀音石。不過我們眼前就有一塊可以跟上面三塊名石媲美的太湖石,被譽爲“南潯三大奇石”之首,石面有一小孔,人吹之,其聲似虎嘯,固名爲“虎嘯石”。(可以現場表演一下,如果你的肺荷量比較大的話)它原爲清朝學者阮元的故物,後來被劉承幹以五百銀圓的價格購得,置於藏書樓的`花園當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嘉業樓四周是沒有圍牆的,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外圍的河道,使得四周的景色與嘉業藏書樓看起來渾然一體。這個設計正好與我們現在提倡的和諧社會不謀而合,可見當時樓主在書樓的設計上可謂是意識超前咯。

小蓮莊又稱“劉園”,是南潯五大名園之一,也是至今鎮上保存最爲完好的園林之一。它是晚清南潯“四象”之首劉庸的私家花園。小蓮莊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由劉庸和其次子劉錦藻共同規劃和修建,最後由劉承幹於一九二四年建成。前後歷時四十年。小蓮莊佔地二十七畝,因爲仰慕元代書法家趙孟釜所以借用其建造的蓮花莊之名,故稱“小蓮莊”。

小蓮莊羣體建築由園林和劉氏家廟等幾個部分組成,園林分爲外園和內園兩個部分。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先參觀一下小蓮莊中的建築部分。大家現在看到得是小蓮莊中的碑廊,裏面陳列着各個時期的名家書法石刻和題跋。其中最爲著名是北劉庸“宰相劉羅鍋”所書的《顏平原劉太守序》,爲行書體。清朝南北兩位著名的劉庸走到了一起,也算是一件歷史上的趣事。碑刻長廊旁邊的這座四面廳,叫做“淨香詩窟”,又名“升斗廳”,其建築結構堪稱中國一絕,爲什麼這麼說呢,現在大家就請進入廳內一探究竟。大家可以擡頭向上看,有沒有看到頂上有一個倒扣的鬥?不用說另外一邊肯定是倒扣的升,這就是升斗廳得名的由來,相傳,當年園主特別喜歡結識有才之人並且也特別的會識人,每每有文人來園內做客,酒過三巡以後園主就會把他自己認爲學識淵博的人請到鬥廳內品茶作詩,比喻這些人才高八斗,而次之的只能在升廳裏面喝茶了。

喝完茶,大家跟我一起再去看看小蓮莊的另一個建築傑作,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座西式建築叫做“東昇閣”,俗稱“小姐樓”,可以稱得上是中西方建築風格融合的典範。是園子當中的制高點,登高可俯瞰小蓮莊全景又可以東觀日出,是劉家休閒避暑的地方。在古代大家閨秀是不能與外人接觸的,劉家的女眷們來遊園子時都只能在這裏賞景休息,所以稱爲“小姐樓”。大家再隨我來看看園子中的兩件最大的寶物,皇帝御賜的牌坊。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劉氏家廟,在廟門前矗立着兩座相對的牌坊,一座是“樂善好施”牌坊,另一座是貞節牌坊,均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劉家待人處世善用孔孟的“中庸之道”,四川、安徽等地鬧饑荒時,他們曾出錢資助。在南潯本地也經常接濟貧苦百姓。因此博得“樂善好施”的美名。經當時的巡撫祈奏皇上恩准,建造了這座集善的牌坊,另外一座是由於劉庸的大兒子劉安瀾二十九歲就死了,而他的夫人劉邱氏(一品夫人)等三位女人克守婦道,守節不嫁,故在此建造了一座貞節牌坊。

牌坊上的石刻以“狀元及第”、“三星高照”、“劉海戲金蟾”、“武松打虎”等傳統戲曲爲題材,配上龍、鳳、獅子、麒麟等吉祥的瑞獸,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大家來猜猜牌坊中間的這兩塊大石頭是做什麼用的。恩,聽到了不少答案,但是正確的答案是“下馬石”顧名思義是古代人下馬用的。大家再看看家廟門口的這兩尊石獅子,母獅子面目慈祥,懷抱一頭小獅子,雄獅子面目嚴峻,暗喻劉家的家訓——“慈母嚴父”。

參觀完了劉氏家廟,我們再來看看“菽頻獎學金‘成就展覽館。菽頻獎學金的創始人顧乾麟先生是“南潯四象”之一的顧家後裔。菽頻是顧乾麟父親的名字,菽頻獎學金是我國設獎歷史最長的、獲獎學生最多的獎學金。民國十五年,顧乾麟先生十七歲時,他的父親患了腎炎,無奈其父已經病入膏肓,不久就與世長辭。臨終前,拉着兒子的手諄諄告誡:“一個人不能沒有錢,不過錢要賺的正大,用的光明。不要被錢利用,要利用錢。得之於社會的,必須還之與社會。”一九三九年,時任怡和公司總經理的顧乾麟事業興旺,資產逐漸增加。他常常聯想起父親的遺訓,決定創辦一項獎學金,用於資助那些貧苦學生。大家可以自由進去參觀一下,我在門口等大家。

剛纔在介紹小蓮莊時候,我說了小蓮莊的羣體建築由家廟和園林兩個部分組成,我們參觀完了家廟現在就去欣賞一下它的園林。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小蓮莊的外園叫做“魚徑池”池中種植荷花的歷史已經有兩百多年。現在我們所走的橋大家知道叫做什麼橋嗎?這叫作五曲橋。在古代九是最大,只有皇家和寺廟才能建九曲橋,而劉庸官居一品光祿大夫所以只能建五曲橋。大家可以在這邊拍照留戀。然後我們會帶大家去看小蓮莊裏面的第三塊牌坊和內園。柳堤前面的這座磚坊就是小蓮莊牌坊。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牌坊,洋爲中用也不失爲一種創舉。穿過小蓮莊磚坊我們就來到了內園,內園的主體是一座由太湖石堆疊而成的假山,邊上遍植青松和楓樹,據說這個內園的場景是仿唐代詩人杜牧的名詩《山行》裏面的意境構建而成的。可以說是整個園林當中景色最絕佳的地方。好了各位,咱們小蓮莊就算參觀完了,大家先在園子裏拍拍照,我們十分鐘過後在門口集合,繼續前往下個景點。

劉氏梯號俗稱紅房子,是劉庸的三兒子劉梯青的居所。整座建築由南、中、北三個部分組成。最有特點的北部的中式建築融入西歐羅馬風格的建築。徽派的馬頭牆和石庫門裏面卻有歐洲洛可可風格的券頂,南潯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氣度可見一斑。最近炒的比較熱的兩部電視劇《新上海灘》、《金粉世家》都曾在這裏取過景。可見這裏也是一個讓會聯想到愛情的地方,大家不妨尋着這種感覺進去一看究竟。

南潯的廣惠宮始建於北宋年間,距今已有九零零多年的歷史。但是觀裏除了供奉着道教以外還有一座觀音殿,大家不覺得很奇怪嗎?還有道觀正中建有一罈,居說是仿北京天壇,人站在八卦的正中間,然後說話會聽到很多回音,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呵呵,小王要在這裏要買個關子,讓大家帶着這兩個疑問到觀中從現場講解員那裏尋找答案。大家拍完照就請站好隊,我們跟着現場的景點講解員一起進到觀中去。大家參觀完了,就順着觀前的廣惠橋走到對岸,小王會在對岸的紫竹林飯店等大家的。

張石銘故居被稱爲江南最大的具有中西建築風格的私家古民宅,號稱“江南第一宅”。原名懿德堂,是“南潯四象”之一的張家張均衡在清朝光緒年間建造的,整座建築以江南傳統建築和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建築相結合,風格獨特,富麗典雅。張均衡,字石銘,又稱適園主人,清朝光緒二十年的舉人,他不僅繼承了祖業經營生絲、鹽業,還在上海經營房地產、錢莊、股票、和公債絕對是個實打實的實業家。他一生不僅懂得經商,而且在文化藝術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他生平愛好金石碑刻和玩賞奇石,故取字石銘。他與國畫大師吳昌碩、篆刻家丁輔之、毛福庵等人交往甚厚,是杭州西泠印社的發起人之一,至今西泠印社還保留有他書寫的對聯。

整座宅子坐南朝北有別與中國傳統的建制,正大廳腰門的門額上有“竹苞松茂”爲吳昌碩所書,古人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竹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的崇高,而松樹更一種堅強不屈精神的象徵。此處吳昌碩題上這四個可以說是寓意深遠的。進入第一進院落,各種廳、堂、樓、閣多達數百間,用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雖然這些建築都是典型的中式風格但是在室內裝潢方面卻採用了花格門窗、彩色玻璃和法國地磚這些洋玩意。要知道這些東西都是在一個世紀以前從歐洲進口的,工藝非常的精湛。可見當時張氏家族生活的奢華。

二進院正面大廳,面闊三間,叫做“懿德堂”,張石銘早年喪父,由母親操持家業,因此他對母親十分的孝敬,宅子建好以後取名“懿德堂”,以頌揚母親一生的功德。堂匾是由甲午狀元南通張謇所寫的。大廳是專供喜慶喪事等重大活動使用的,大家請跟我一起順着左側的腰門進入第三進院落,大廳後面的堂樓叫做女廳,是女主人接待客人專用之地。三進院爲內廳,兩側的窗櫺上鑲嵌有石刻的彩色芭蕉葉,形態逼真,雕工精良,因此稱爲“芭蕉廳”。在廳前的天井中,有一塊形似展翅雛鷹的假山石,名叫“鷹石”(產自廣東英德,是南潯三大奇石之一),至今保存完好,到這裏我們已經看到了南潯三大奇石中的兩塊,一塊是位於嘉業藏書樓花園中的“虎嘯石”;一塊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鷹石”大概我們朋友又要追問了,那第三塊在什麼地方呢?第三塊在張石銘的另一處宅子——適園,當中。叫做“美人照鏡石”。日軍佔領南潯以後適園遭到了大規模的損毀,現在早已當然無存了。只剩下一塊“美人照鏡石”和一座長生塔。

如果咱們朋友有興趣和這位照鏡美人認識一下,可以在等會的自由活動時間自行前往參觀,但是在參觀的同時一定銘記日軍對我們所犯下的罪行,畢竟瞭解歷史才能更好的建設未來。

四進院落是西式洋樓和西洋舞廳。樓內及大廳的裝飾、建築材料大多數是從法國進口的,雖然歷經數百年的歷史變遷但是洋房中的彩色瓷畫、瓷板依然光潔如新。只有房前這兩棵兩百多歲的廣玉蘭能讓我們感受到它的歷史積澱。

五進院是後花園,大家可以在這裏拍個照留個影,緩和一下心境把自己從歷史記憶中拉出來。現在是下午一:五零分,我們下午三點在車上集合,希望大家不要遲到。南潯的張靜江故居因爲離的比較遠而且是八零年代重新復建的所以就沒有太多的可看性。如果有朋友有興趣可以在門口做船或者人力車去參觀一下。南潯就爲大家介紹到這裏啦。

第6篇

1月21日,趙老師讓我們在公交公司9:00集合。一早我起了牀,吃好飯,爸爸帶着我,我帶着小書包,出發了,送到了公交公司,已經有一些人站在那裏了,我揹着小書包我們就去那個車站。

我們乘上了車,路過了一個個村莊,一棵棵高大茂盛的樹木挺立在我的眼前,哎!好擠啊!三人兩坐,坐了一個多小時的車子終於到達了安昌古鎮,一串串臘腸映入眼簾,讓我“口水流下三千尺”哪!在安昌古鎮,門口拍了一張集體照,我們繼續往前走,我買了一包2元錢的扯白糖,是有黑色芝麻的`,非常得好吃,接着我們看見有一位師傅在做龍鬚糖,趙老師說做一盒,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分到。逛着逛着,到了中午,我們就去找吃的東西。

我們走來走去終於找到了一家酒樓,我們10人,10人的分好了小組,說有5盤菜才能吃,我們等了很久,菜纔上來,有我最喜歡吃得糖醋排骨……,一共點了14盤菜,讓我們大飽口福。

最後,我們去乘烏篷船,四人分一個組,我們分到了最後一個組,一艘艘船躍過水麪,水面上清清盪漾出波浪,船中非常得平穩,涼風吹來讓我覺得神清氣爽。

船劃到了門口,我和表姐拼了一下,2。5一個,5元錢,棉花糖馬上好了,我吃得津津有味……

第7篇

大家好,我今天爲大家講解川西旅遊景點,水磨古鎮。現在開始我的景點講解。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有着“汶川生態新城,西羌文化名鎮”之稱的水磨古鎮。水磨古鎮位於四川省汶川縣南部的岷江支流壽溪河畔,距離成都約70公里。據記載,商代就有部落在此聚居,而且都很長壽,被稱爲"老人村"。後因當地人利用壽溪河水推動石質器具加工糧食,遠近聞名,故改名水磨至今。在這裏我們將遊覽明代的古戲臺萬年臺,清代的大夫第,及名稱取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春風閣;將沿着禪壽老街去品嚐飄香的水磨老臘肉,鮮嫩的豆花,還有九大碗的流水席。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就是古鎮入口了。大家右手邊這個建築叫做羌碉,其高10米左右,雄偉氣派,大氣磅礴,是羌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也是整個羌城的標誌性建築。

羌語稱碉樓爲“鄧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人“依山居止,壘石爲屋,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羌碉是用石片和黃泥土築成,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羌碉的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形式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千百年來,羌先民爲了避免戰亂,世代遷徙,碉樓成了他們防禦的建築。碉的下面幾層用來駐兵和堆放糧食,最高一層用來觀察敵情和施放煙幕。一般在羌聚居地,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個碉樓。連接起幾百裏間的村村寨寨,一旦發現敵情,馬上點燃碉上的煙幕,很快就把戰爭的信息傳到百里之外。羌碉的獨到之處不在於其禦敵的功能,而在於修建時不繪圖,不用吊線,不用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而建築卻能穩固牢靠,經久不衰。比如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不單如此,碉樓還發揮着便於取水的作用。泉水自雪山上而來,從地下暗道通向各家各戶,所有的地下水道相連,走在很多地方都能聽見腳下汩汩的流水聲。平時給山寨的人們帶來生活生產用水的極大方便。

作爲羌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羌碉蘊含了羌的`千年歷史與建築文化,凝結了羌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使羌這個古老的民族在戰亂紛爭中得以傳承。

好了,關於羌碉的話題我們就先講到這裏。接下來就讓我們繼續前行,去探尋這個被譽爲“雲朵中的民族”的古老羌都有着什麼樣的風土人情。

第8篇

西塘古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古鎮位於江浙滬三地交界處的浙江省嘉善縣,古名斜塘,平川,距嘉善市區10公里。西塘全鎮總面積平方公里,其中古鎮區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近萬。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鎮,已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景區。

西塘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自然風景優美,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唐、宋時期就已形成村鎮,到了元、明朝時,西塘憑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發展成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窯業、米市、食品、製陶業等行業日益興旺。

古鎮現存的許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鎮先人當時致富後的結晶。由於當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爲主,外來騷擾較少,故能使西塘較完美地將古鎮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遺產能延續下去。

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於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總長近千米,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在西塘旅遊,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陽也曬不到。

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裏)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

在唐開元年間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爲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

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嘉善位於上海西南方向與上海零距離接壤,距上海市中心80公里,大虹橋商務區60公里,西至杭州110公里,南瀕嘉興港乍浦港區35公里,北接蘇州85公里,處於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帶。交通極其方便,滬杭鐵路,滬杭高速鐵路,滬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杭州灣跨海大橋北連接線,亭楓高速連接線,320國道,都穿境而過,乘坐汽車,高鐵,火車均能到達,乘坐已於20xx年10月26日通車的滬杭高鐵,從嘉善到上海虹橋樞紐站僅需20分鐘左右,從嘉善到嘉興僅需10分鐘,從嘉善至杭州只需35分鐘左右。周邊有上海虹橋機場、上海浦東機場、杭州蕭山機場三大機場。西塘在嘉善市區北10公里處,乘坐公交快客前往20-30分鐘就能到達。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密佈,自然環境十分幽靜。有9條河道在鎮區交匯,把鎮區分劃成8個板塊,而衆多的橋樑又把水鄉連成一體。古稱"九龍捧珠"、"八面來風".古鎮區內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羣多處,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研究價值,爲國內外研究古建築的專家學者所矚目。鳥瞰全鎮,薄霧似紗,兩岸粉牆高聳,瓦屋倒影。傍晚,夕陽斜照,漁舟唱晚,燈火閃耀,酒香飄溢,整座水鄉古鎮似詩如畫,人處其間,恍然桃源瓊瑤,不知是人在畫中游,還是畫在心中移。這是一座千年古鎮。古鎮在春夏秋冬、晴陰雨雪的長久年代裏,始終呈現着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橋,橋上行人走,小舟行橋下,橋頭立商鋪,水中有倒影"的不斷變幻的水鄉風情畫。

西塘坐落在水之中,這裏的居民惜土如金,無論是商號或是民居、館舍,在建造時對面積都寸寸計較,房屋之間的空距壓縮到最小範圍,由此形成了120多條長長的、深而窄的弄堂,長的超過百米,窄的不到1米,形成了多處"一線天".與此同時,街道弄堂的名稱均形象地體現出古鎮商貿的繁榮和弄堂的特色,如米行埭、燈燭街、油車弄、柴炭弄、石皮弄等數十個稱號與當年的商貿、建築等都有直接的聯繫。

到了西塘,臨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爲引人,這裏的街道臨河而建,商鋪的生意就在河邊做成。往昔,水鄉農家的出行以河爲道,以舟代步,許多交易只能在船上岸邊進行,爲此,一種連接河道與店鋪又可遮陽避雨的特殊建築廊棚便應運而生,並代代傳承,相沿成習。實用的廊棚是水鄉特有的建築,西塘至今保存着1300多米長的廊棚已變成當代人賞古、探幽的.休閒一餐。

西塘是個平民化的小鎮,所有一切都如此樸素,沒有周莊的繁華,沒有南潯的富甲之態,沒有濃厚的商業氛圍!但是西塘的獨特魅力令留宿旅者陶醉!20xx年中國旅**業第一份"中國旅遊百強景區"名單上,西塘景區以年接待269萬人次的成績位列排行榜第38位。

版本一: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裏)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

版本二:西塘鎮域東北有一個3400畝面積的湖蕩,那是嘉善縣境內最大的湖泊之一。

傳說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有一戶姓唐的大戶人家遷到蕩邊居住,他們看到這個湖盪風景秀麗,盛產翠鳥和紅菱,這兩物爲吉祥之物,又恰在祥符年間,就以"祥符"兩字稱呼這個湖蕩。

這戶唐姓人家,有弟兄兩人,在祥符蕩邊樂悠悠生活,後來分了家。兄居蕩東邊,人稱東唐,弟居蕩的西邊,人稱西唐。後來哥哥這一房逐漸衰落,弟弟這一房,小輩十分興旺,就象一棵樹,生出許許多多樹、枝,所以,人們把他們居住的地方,在"唐"字邊上加個土,叫做西塘。

在江南水鄉,分散的、幾戶合一的廊街隨處可見,然而,廊街長達1300多米的,惟有西塘。西塘的廊街,一邊是商店或民居,另一邊是河,廊街都有小河緊貼着,彎彎曲曲,情調非常。步入廊街,映入眼簾的是兩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後應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長長的雨簾,就是不會做詩的人也會頓時詩意滿腔。關於廊街的由來,沒有官方的記載,只有民間流傳的"爲郎而蓋"和"行善而搭"兩個版本。

版本之一:年輕的寡婦胡氏,在西塘獨自支撐着一家老小和一個鋪子。胡家鋪前的河灘邊,有一個擺豆腐攤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幫着做一些體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覺得離不開王二,但又難以啓齒表達這份感情,便煞費苦心地借修繕店鋪之機,請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將店鋪前的街路遮蓋了起來。這麼一來,王二既可免受風吹雨淋,兩人也可同在一個屋檐下。不想胡家鋪子因了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紅火起來。鎮上商家紛紛效仿,幾年來,棚屋連成了一線。後人就取"爲郎而蓋"之意,將棚屋叫做廊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