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國小一年級語文《靜夜思》教案7篇 小一《靜夜思》教案:點亮詩詞之光

其他文案 閱讀(7.04K)

本文爲國小一年級語文教案,教授古詩《靜夜思》。通過感性教學和情景模擬,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和意義,提高語文閱讀水平,提升文學素養。

國小一年級語文《靜夜思》教案7篇 小一《靜夜思》教案:點亮詩詞之光

第1篇

?靜夜思》這首詩,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成功地反映了外出遊子的靜夜思鄉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隻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着作者的心絃;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里,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無盡的思念。背景圖是詩句內容的形象反映,可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進入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播放《靜夜思》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的美。然後請願意讀的同學站起來戰時自己的風采,讓學生都很羨慕他,從而帶動其他同學也願意站起來讀,還通過小老師領讀、小組比賽讀、男女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練習朗讀,培養他們熱愛讀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朗誦、背誦古詩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

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也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根據拼音自己練習讀,發現自己讀得不正確的可以請同桌幫助。然後通過與“字娃娃”交朋友的遊戲來調動認字的積極性。、將生字與音節打亂,“找朋友”、“認朋友”等遊戲性的教學環節中,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學生願意在玩中學,這樣既補充了豐富的拼讀練習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激發了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在認讀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字音的糾正,如:“牀”“光”“望”“鄉”都是後鼻音,學生讀起來不容易讀標準,我採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導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讀不準的就看老師的口型讀,直到學生讀準爲止。

會讀不是最終的目的,關鍵是否能牢固掌握,我還通過複習鞏固加深寫生對字型的認識。首先,在教學中,可以用組詞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字義,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如,光—光明、月光、燈光;舉—舉手、舉重;用“詞語轉盤”的形式寓教於樂,讓學生在遊戲中複習本課的生字。。還讓認識字的同學說出自己是怎麼認識的,請認識的學生當小老師,,教那些不認識字的同學。於是我採用包乾到人的方法,讓認字有困難的同學自己去給自己選擇小老師。大家互相幫助、一起學習、一起讀字、一起讀書。這種方法一經實施,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小老師認真負責得教,同學們也喜歡學,到了第二節語文課,大夥兒基本上都能熟練地讀出這些字了。最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人團結合作,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這節課,我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讀書、學習這一教學理念。在新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特別是: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問問你當時在思念故鄉的什麼人?你想對他說什麼呢?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想象能力,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但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思念家鄉的情感態度得到了昇華。

國小一年級語文《靜夜思》教案7篇 小一《靜夜思》教案:點亮詩詞之光 第2張

第2篇

1、認識10個生字,詼諧目、耳、頭、米4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點橫頭、反文旁。

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並在誦讀過程中體會古詩的意思。

課前準備:1、預習要寫的生字 。2、瞭解古詩的意思。

學習重點:1、認讀生字,寫生字。2、朗讀、背誦古詩。

學習難點: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體會古詩的意思,感受詩人思念故鄉的心情。

學法指導:1、講解觀察生字的筆順。2、自主、合作、探究。

1、交流觀察夜晚天空的內容和感受,把看到的說給同學聽。

3、卡片出示需認讀的生字,學生接龍認讀,並口頭組詞。靜 夜 牀 光 舉 頭 望 低 故 鄉

背(bèi bēi)課文 疑(yí ní)問  古詩(shī sī)

白霜(shuān shuāng) 思念(liàn niàn) 奶奶(nǎi lǎi)

第3篇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目、耳、頭、米”4個字。認識新偏旁點橫頭、反文旁。

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在誦讀過程中體會古詩意思,感受詩人思念故鄉的心情。

3、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引導學生觀察夜空,閱讀有關課外書籍。

1、在誦讀古詩過程中體會古詩意思,感受詩人思念故鄉的心情。

2、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興趣,落實觀察夜空、閱讀有關課外讀物的實踐活動。

課前準備:1、每位學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麼。

1、朗讀古詩。你喜歡怎樣讀?(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讀,多肯定,多鼓勵)

3、“摘蘋果”遊戲:把認到的生字摘下,組成詞大聲說出來。

2、課外繼續收集和閱讀:有關李白及他寫的其他詩,還有描寫夜空或介紹有關星體的科學知識的一些課外讀物。把收集到的和讀過的帶到班裏,向同學介紹或互相借閱。

第4篇

?靜夜思》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詩想象豐富,風格飄逸豪放。《靜夜思》寫的是遊子月夜思鄉之情。作者以一個遊子的身份神馳萬里,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表現了詩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一幅鮮明的月夜思鄉圖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表達了遊子強烈的思鄉情感。這首詩語言凝鍊,感情真摯,意境深遠,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這首詩通俗易懂,家喻戶曉,有的學生在入學之前已經倒背如流。但是多數學生在朗讀古詩的韻味上缺乏鍛鍊。所以教學本詩,應重在吟誦,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詩中綿綿的思鄉之情,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

結合本課的特點,教學要求,本課設計了四大環節,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二自讀自學,三朗讀感悟,四 總結昇華。

1、通過師生對話,同學們喜歡背古詩嗎?你會背哪首古詩?能背給大家聽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從學生的實際入手,針對學生愛表現的特點引起學生對古詩的濃厚興趣,並且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2、出示課件創設情境,引入課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等能力。收集、展示資料的過程,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範讀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邊看圖邊欣賞。整體感知課文,體會古詩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中,在欣賞優美畫面和動聽的音樂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4、自讀自學。 請打開課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或者背一背吧!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和讀背方式。 仔細觀察,詩裏面的字你認識了哪幾個?是怎麼認識的?把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來,藉助拼音多讀幾遍。挖掘學生已有的經驗,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抓住契機,因勢利導,有效調控教學。讓學生交流識字經驗,在具體語言環境中識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充分相信學生,給他們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在主動識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在交流識字方法和當“小老師”活動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記憶字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5、朗讀注重對朗讀的評價,提高朗讀能力。教師一定要兼顧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在讀中注意對朗讀的指導,引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體驗讀詩的樂趣,感悟強烈的思鄉之情。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使“讀者愛讀,聽者專注”,師生共同探討讀古詩的方法,互聽互評,共同進步,極大地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6通過小結感悟挖掘、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進而產生情感的共鳴,進一步體會濃濃的思鄉之情。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

第5篇

【教學目標】1、認識10個生字,會寫“目、耳、頭、米”4個字。認識2個偏旁“〦 、攵”。

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並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古詩的意思。

1、課前主動觀察和蒐集有關星空的資料,學會觀察和蒐集資料的方法,如用眼睛觀看、請教父母、閱讀有關書籍、有條件的可以學學從網上瀏覽查找資料。

2、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時能認真傾聽,大膽發言,並補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見。

通過《靜夜思》的教學,使學生產生對古詩的喜愛之情,對大詩人李白產生敬佩之情。樂於誦讀古詩,主動蒐集與月有關的古詩並誦讀或背誦。

【策略與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圖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反覆誦讀,小組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課文情景圖,寫有生字的小黑板,教師用的生字卡片,與寧靜夜空和諧的音樂;學生用的生字卡片,課前召開一次“神奇的星空”資料交流會。(詳細過程見單元綜合活動設計)【教學過程】

1、出示“詩人李白遙望明月”的情景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仔細看圖,從圖上你知道了什麼?你還有什麼疑問?

2、教師揭示課題:靜夜思讀了這首詩,你就會解決很多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學生看圖回答圖中內容:一輪圓月、一個人擡頭望明月、這是夜晚┅┅

(教師引導學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疑問)這個人是誰?是什麼時候的人?這是什麼季節的晚上?┅┅創設這一情境,與詩意聯繫,與詩作者及時代背景相聯繫,將學生帶入了詩的意境,有助於理解詩的內容和感情;同時,讓學生據圖提問,既能促使學生帶着疑問去讀書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二、初讀古詩,感知大意1、同學們,誰會背這首詩?指名背,要求其他同學打開書聽讀。(生背後,教師要鼓勵其課外主動學習)

2、再次齊讀:提不同要求,會背的可背,不會背的,可以看書讀,不會讀的,可以邊聽邊隨讀。一生背詩,其他學生看書聽讀。背誦。瞭解學生課前讀此詩的情況,實現以學定教,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課外主動背誦古詩的積極性。

1、先讀一遍古詩,再對照生字表把生字在詩中圈出來,然後想辦法記一記這些生字。

3、出示字卡,用開火車的形式快速反饋認字情況。教師巡視瞭解學生認字情況,尤其要關注學困生。

4、教師對一些如加、減、換偏旁的方法記字的要及時歸納並推廣給全體學生,以便使學生掌握一些常見的識字方法,對編出的歌訣要給予肯定。學生自讀古詩,在詩中勾出生字,再讀生字,想辦法記一記。同桌互相用生字卡檢查生字的讀音。學生彙報哪些字想出了好辦法,就自由站起來說給大家聽。學生練讀。發現錯讀或不會讀的字,及時讓學生多讀幾遍。同桌同學互查互幫,並在同學的書上標記不會認的字。學生自由彙報自己想出的記字好辦法。學生自己探究識記漢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學生識字後,及時反饋結果,學生從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我要全對”這樣一種適度的壓力。此時發揮同伴檢查評價的作用,促使學生積極投入識記生字的過程,提高識字的效率。教師在全班的反饋中,肯定學生的識字方法,有助於學生掌握漢字規律,形成識字能力。

1、教師組織學生自己再讀古詩,想一想知道了什麼?

2、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彙報,與解決課初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聯繫起來。

3、隨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學生弄清以下幾點: 本詩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他一生寫了約一千首詩歌。誰還會背李白的其它古詩?課下查找一些李白的詩背一背。

4、爲什麼詩人把月光當成了“霜”?你在什麼季節見過“霜”?(秋天,進而解決了課始學生提出的圖上是什麼季節的問題)月光與霜有什麼相似之處;

7、學生邊讀詩邊做“舉頭”和“低頭”的動作。“我知道什麼”這一極具開放性的問題,解答域寬至全文語句,問答距長至全詩內容及情感,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各類學生,都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讀懂一些詞句。選擇的空間很大,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有效地發展。在全班交流時,教師從學生彙報的已知中,瞭解學生所未知的,進行點撥,使學生的認識逐漸走向完善,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展示學生寫的字,評一評,教師相機指導。學生觀察“目、耳、頭、米”4個字在田字格中是怎麼擺放的。然後臨摹書中生字,體會如何佔位。寫字要讓學生自己觀察、體驗漢字的書寫特點,通過評價,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七、佈置作業,將學習延伸至課外1、把《靜夜思》背給家人聽,並評價。

2、查找與月亮有關的古詩或李白的詩背下來。語文學習的資源非常豐富,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課外學語文的意識。

第6篇

1.認識“思、牀、前、明、舉、低、故、鄉”8個生字,會寫“頭、鄉、是”3個字。

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並在朗讀過程中體會古詩的意思。

1.出示課件,問:圖上都畫了些什麼?看到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麼?

2.出示課題,齊讀課題:提示“思”讀平舌音,“靜、夜”這兩個字你認識嗎?你怎樣記住這兩個字?你能簡單地說出這兩個字的意思嗎?

課件展示讀課文,學生邊看圖邊欣賞。想一想詩人在深秋的月夜裏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1.像剛纔聽到的那樣輕聲朗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來。

3.教師抽查學生識字情況(問學生認識的字是怎麼認識的?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

5.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同桌相互認一認,看誰認得多?

9.遊戲:找朋友。爲生字寶寶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播放《找朋友》歌曲)

10.將字卡貼在黑板上,問學生黑板上的字你都記住了哪些?你是怎麼記住的?

1.自由練讀。(可以大聲讀,小聲讀,同桌讀,小組讀,你讀我聽,二人齊讀……)注意讀準字音。

1.自由輕聲朗課文,想想你讀懂了什麼?你有哪些感受?

3.說說你什麼時候見過“霜”。用動作表示“低頭”、“舉頭”的意思。

4.你有過想念親人的感受嗎?具體說說你當時的感受是怎樣的?

1.教師畫出詩的節拍,強調古詩朗讀速度要稍慢,要抑揚頓挫。

5.指名齊讀古詩,注意讀出感情,大家評。(整體讀得怎麼樣?哪兒讀得很好?哪兒讀得還不夠,應該怎樣讀?)

2.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請你邊做動作邊背這首詩。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頭、是、鄉”,小組展開討論:這三個字怎樣寫?在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每一筆都寫在什麼位置?

2.學生邊彙報,教師邊範寫,並強調書寫要領(“頭、鄉”是獨體字,“是”上下結構的字,“頭”字要注意兩點的位置,“鄉”注意兩撇折的排列,最後一筆不宜過短,要與整個字相稱。“是”字下面的“疋”不要少一橫。)

5.哪個字最滿意,找出來和同座交流,指出你滿意在哪裏。並用大屏幕展示書寫好的。

古詩朗誦會。比比誰會背的古詩多,評出“小詩人”。

第7篇

我在教學李白的《靜夜思》時,問學生“疑”是什麼意思?大家都同意懷疑的意思。將“疑”理解爲“懷疑”的教師也很多。猛一聽,這樣的解釋好象沒有什麼毛病,可如果仔細的2推敲一下就不難發現,這樣的接司是站不腳的。

在古代詩文中,“疑”除了懷疑的意思外,還有幾個義項,其中有一個義項通“擬”,是類似、好象的意思。如“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好象銀河從天上傾瀉下來一樣”,如果理解爲懷疑的話,就讓人感覺非常地彆扭。“疑是地上霜”中的“疑”,也只好理解爲“好象”才合乎情理,因爲作者是在用“霜”來描述月光的明亮色彩,而不是懷疑地上有沒有下霜。

李白《靜夜思》中“牀前明月光”的“牀”,傳統的解釋是睡覺用的牀。可在有些資料上把“牀”解釋爲“井欄”(古漢語中確有其解),說古人用井代表家鄉,人與井是不可分離的,有個成語叫“背井離鄉”。有些教師看到這種說法後,認爲這種解釋更合理一些。有一位教師說:“我覺得應把‘牀’釋爲‘井欄’。因爲井都是在屋外的,詩人在夜晚,站在靜靜的院子裏,看到井欄旁明月的光輝,就懷疑這是地上下了一層霜(霜是不會下到屋內的),所以纔會擡起頭來望明月,低下頭去思故鄉。”

筆者贊同對“牀”字的傳統解釋,“井欄”之說可視爲一家之言,但不宜引進我們的課堂。

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鑑賞辭典》上說:“‘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描寫的是客人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靜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牀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之中乍一看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霜……月色不免吸引他擡頭一望,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醒了。”(馬茂元)

這裏有一個關鍵字:疑。如果把它理解爲“懷疑”,那麼整個詩句就不大好解釋了,詩人怎麼會懷疑起牀前的地上有霜呢?馬茂元先生解釋爲“好像”是有依據的。《漢語大詞典》在“疑”字條中,有一個義項即解釋爲“類似、好像”。例句是王勃《郊園即事》詩:“斷山疑畫障,縣流瀉鳴琴。”(縣:懸掛)李白詩中還有一個“疑”字也作“好像”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這個“疑”字解釋爲“懷疑”就更加說不通了。

“疑”字在與國小語文第三冊相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中,解釋爲“好比、好似”,也即認爲前後兩句詩連起來構成一個明喻。這樣解釋起全詩來就覺得合情合理了。

把“牀”解釋爲“井欄”,並非無懈可擊,那個“前”字就不好落實。“井欄”四周的方位不是論前後左右的,“井欄旁”“井欄周圍”都好講,“井欄前”就不好講。月光是照在“井欄”四周圍的,這個“前”字恐怕就否定了把“牀”釋爲“井欄”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