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傷寒論心得體會2篇 傷寒:醫者心經

其他文案 閱讀(3.31W)

《傷寒論》是一部具有極高醫學價值的古代醫學著作,它詳細記錄了傷寒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法。作爲公文網站地編輯,我們將圍繞《傷寒論》展開討論,分享對於其中心得體會的精華,幫助讀者深入瞭解這一重要醫學文獻的精髓。

傷寒論心得體會2篇 傷寒:醫者心經

第1篇

“想我中醫,肇自炎黃。神農常百草而知藥性,岐黃窮天地以定綱常。”中醫是我國古代絢爛科學的結晶,在幾千年的歷史進展中,爲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富強昌盛作出了宏大的貢獻。

我個人認爲,中醫的進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長的,前途卻是無知的。由於自己體質較差,依靠中醫療法調養身體,對中醫也算是有些許瞭解,也培育了自己對中醫的愛好,雖然說不是每個中醫人都可以成爲中醫,但可以確定的是中醫真的可以讓人活得更好。

?傷寒論》張仲景先生的主要貢獻並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雖然身居高位但是情願造福百姓,爲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尋求、探究,從而留下了著作《傷寒論》,爲萬千飽受病痛熬煎的人民指引了一條出路。其著作宏大之處不僅在於其留下了幾百個藥方,更在於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理、法、方、藥的先河。自此以後,中醫不再是師徒相傳的閱歷之談,而是成爲了一門擁有理論的學科,使中醫的各種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尋,有法可依。

要深刻細讀《傷寒論》,首先就必需要有一種中醫思維框架,不僅是要翻看醫案著作,領悟前人閱歷,更要自己結合日常多多思索書中爲何如此闡釋?而不是死背醫案記錄。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當結合基礎理論思索,不能以自己的意念爲主導去排斥它,甚至懷疑它。如此這般,方能讀領會到古人張仲景先生隱藏在書中的才智,也能使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收穫。

在西醫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用中醫中藥來治療疾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中醫對疾病的治療是宏觀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現代,隨着西方自然科學和哲學的進入,西方醫學的思維方式和討論方法構成了對中醫學的挑戰。

一些人認爲,中醫已經跟不上了時代先進科技的進展,中醫畢竟是否有效。受到了嚴峻的質疑,甚至有的學者提出廢除中醫。更有人對中醫全盤否定,而對西醫信任至極。在面對諸多質疑的狀況下,不少中醫界有識之士認爲中醫亟待改革,以適應科學的進展,拒絕更新的學問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復興傳統將成爲中醫學進展的另一個前景。

現在有多少青少年瞭解中醫?知道中藥呢?不得而知。眼見的事實是,孩子們有個頭痛腦熱之類的毛病,爸爸媽媽就去藥店買西藥,正如廣告畫面說的,“要退熱還是安瑞克”。有的或許三兩天不見好轉,便去醫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擱功課,於是乎,以“見效快”著稱的西藥便成了座上客。其間,又有多少人去考慮什麼治標治本,或有什麼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醫用中藥的,又大都在農村,其中不乏是爲了圖省錢的。應當說,從娃娃時候起,許多青年接觸的'是西醫、西藥,這難怪他們對中醫中藥瞭解得太少甚或是生疏了。

作爲青少年的我們,對於中醫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隱藏,我們更應當擔起繼承中醫文化的重任。我們應當大力宣揚、弘揚中醫文化,讓我們的中醫文化發揚光大,充分發揮其獨有的價值,不斷增加中華民族的自信念,傳承中醫藥文化理念,弘揚中醫國粹。

中醫學爲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行磨滅的貢獻,時至今日仍在發揮着不行替代的作用。中醫藥學是保持最爲完整的醫學體系,它所以存在到今日就在於它有存在的價值。我們要讓中醫文化發揚傳統、吐故納新、中西結合、面對當代,成爲中醫學進展的態勢,更讓全世界都關注中醫學!

傷寒論心得體會2篇 傷寒:醫者心經 第2張

第2篇

我們選一本好書,就像選擇一名知己,記得剛剛來到高校的我,對中醫一片迷茫,總是感覺過於淺顯,可是隨着自己不斷地探究,還是小有成效,這裏關心我最大的就是《傷寒雜病論》,它是臨牀醫學的典範之作,應當是學醫者的必讀作品,但是它言簡而詳,博大而約,縱橫交叉,非淺嘗輒止可見效。不是我們背幾條,幾十條原文就能夠越好的。在這裏共同共享一下我的感悟和體會,盼望能對大家有所關心。

首先,《傷寒雜病論》辯證論治體系及爲豐富。分別有六經辯證,臟腑辯證,八綱辯證,衛氣營血辯證,經絡辯證,病因辯證,方劑辯證,痰氣水飲辯證,婦科病辯證。六經辯證是最主要的辯證方法之一,其中對太陽病論述的最多,但也最精闢,“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陽浮陰弱,是疾病的病機,是營衛失和的表現。同時使用嗇嗇,淅淅等詞生動形象地反應了病人怕冷的感受,最關鍵的是提出了乾嘔的臨牀表現,由於正邪鬥爭於表,無法顧護於裏,導致裏氣相對不足,胃失和降的緣由,真不愧是字如千金,言簡意賅,的確令人驚異。

其次,《傷寒雜病論》中的表裏先後治則也是一大亮點。對於表裏同病,汗下先後的治法,張仲景提出了:“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爲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爲逆。”這對我們臨牀的治療方法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第一,對於表證兼有裏實的病人,我們要求先解表,夠用下法。爲了防止表邪入裏,使病情惡化,滋生變證。但是我們也要遵循急者治其表,緩者治其本的原則。比如,陽明腑實兼有外感表邪,且裏證較急,我們必需現攻下,後解表。其次,對於表證兼有裏虛的病人,我們要先補裏,後解表的原則,這樣不但有利於藥物被汲取從而調動陽氣,而且有扶正驅邪的含義。第三,對於表裏同治,我們要留意辯證表裏關係是否親密,裏證是不是大實大虛,只有表裏親密相關,而且裏證非大實大虛,纔可以用表裏同治的原則。比如,桂枝人蔘湯證,太陽誤下後導致的脾虛表不解的證治。由於錯用下法,導致脾氣不足,正氣不能達表抗邪,可以看出表裏親密相關,非大實大虛之人,可以用表裏同治可以說每一條原文都要遵守這個原則。所以我們要分清表裏先後關係,對症下藥。讓中醫藥能夠發揮真正的作用。

再次,《傷寒雜病論》給我們供應了經方相互組合的思維方式。比如,桂枝麻黃各半湯是對於表鬱日久,邪輕證輕的病人而言的,用麻黃湯來解表邪,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兩方加減合用,體現了金方的應用廣泛,同時,在臨牀上,不斷擴大對《傷寒雜病論》的應用,假如辯證精確 ,可以消失立竿見影的效果。可以說是經用不衰。這也是爲什麼能流傳下來的緣由之一。

最終,它告知我們要重視藥物的劑量和藥後護理。以桂枝湯爲例,假如是用來調和營衛的.話,桂枝和芍藥劑量相當,桂枝用來解肌透邪,芍藥用於斂營和衛。假如,桂枝湯用來治療心陽虛導致的奔豚證的話,我們要加大桂枝的量,來平衝降逆。假如是脾經絡受邪,導致的胃脘痛苦,那麼就要加大芍藥的量,用來緩急止痛。可以看出,同一個方子會有不同的用法,這就要求我們注意劑量的配伍。另一個方面,在外感表邪服藥的同時,要求我們蓋衣覆被,顧護人體的正氣,藉助外在的環境,祛除病邪,還要求我們要食粥護養。由於正邪鬥爭於表,裏氣不足,我們可以吃清淡的食物,促進正氣的恢復。

學習《傷寒雜病論》我們要有信念和正確的態度,不斷開闊思路,抓住疾病的主要衝突,學習它的科學性和有用性,這樣我們才能夠在臨牀上對疑難雜病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